..續本文上一頁覺:越做事,越容易集中思想,往往不做事情的時候,坐在這個地方沒事幹的時候,反而容易胡思亂想。因爲做事的時候是住在這個境上,當住在這個境上,就不會有更多的境出現。比如說種菜的時候,當我們住在“種菜”這個境界的時候,根本就沒有多余的力量再産生其它的境界。因爲妄念本身就是一種境界。你不要怕境界産生,不管什麼境界,産生多少,你只要能夠住在上面,就說明你的雜念很少。如果你雜念多的話,你不可能住在境界上不動。你能夠住在境界上不動,說明你的雜念很少。我們的問題是,現在根本達不到執著境界上。如果大家現在真的是執著在境界上,那我還要恭喜你們呢。可是我們現在是處在散亂當中,而且是高度的散亂,怎麼可能住在一個境界上呢?如果真的住在一個境界上,我們每個人的腦門上都是在放光的,目光都是炯炯有神的。可大家現在的眼神都是暗淡無光、那麼彷徨、那麼迷茫、散亂重重,看上去根本就沒有自信、堅定。原來“執著”也是一種定。實際上念佛號,首先就是要培養我們的執著心,如果你沒有借助念佛的同時,把自己的執著心培養起來的話,說明這個方法對你根本沒有用,應該采用另外一種方法。
當一個人在走鋼絲的時候,下面有千千萬萬的人在歡呼、鼓掌。可是 對于走鋼絲者來說,一個人也看不見、一絲聲音也聽不到,爲什麼會這樣?這個話題留給大家去參。你們說,此時這個走鋼絲的人,他處在哪一層的禅定功夫上?你們聽完了以後,內心一定要有答案,不能聽完以後就把它放棄了、忘掉了。不回答可以,但是在自己的內心一定要有答案。要學會抓住一個問題不放,不搞明白,覺都不想睡、飯都不想吃。一件事情做不完,心裏面也不要放棄。等到把這件事做完了,心裏面的這股氣,才舒展開。你有這種執著的勁頭,才能夠修行。如果說你的個性是:今天事情幹不完,明天幹,明天幹不完,後天幹。我可以講:注定你這一生修行,一點成就都不會有。因爲你有這種記憶,什麼記憶?一個是生理的記憶,一個是心理的記憶,再深一點,有靈魂的記憶。你有這叁種不同層次的記憶,促成了你現在做事的方式:今天修不進去,明天修;叁十歲修不好,四十歲再修;五十歲修不好,六十歲再修;這一世修不成,下一世修,那麼你永遠修不成。如果你這個人做事的方式是:今天的事,今天必須做完。今天如果做不完,覺都睡不好、飯都吃不下。你具有這種個性,一旦轉向修道,你同樣還會采用這種做人、做事的方式。今天修不好,飯都不吃、覺都不睡。什麼時候修好了,身心才放松、才把這股氣給吐出去。學佛、做事、做人,第一步,先培養執著。好多人學佛沒搞明白,結果把自己都給學廢掉了。本來他做事很有執著的精神、很講究原則,是很有效率的。可是學佛以後,什麼隨緣、什麼順其自然、什麼不要執著……,這些都是修行成就以後的聖人的境界。一個凡夫俗子,就是要執著、不能夠隨緣、不能夠順其自然。
佛門裏爲什麼要打“禅七”?禅七又名“禅期”,這些就是爲了克期取證、就是爲了不達目的不罷休。功夫不培養起來不放棄,就像是打架一樣,不打是不打,要打,就要把對方打倒,要麼你幹脆躺下,叫別人打你!在座的都是年輕人,我看大家都缺少這股勁頭,爲什麼說“學佛修道是大丈夫所爲”,何爲大丈夫?要做的事情,一定要把它做成,還要把它做好,不成不好,就不放棄。
我們天天都是閉著眼睛、裝模作樣,也誦誦經、也拜拜佛,可是內心呢?思想就像一窩蜂子一樣,裏面吵個不停。你們在工地上每天砍磚頭的時候,是否迴光返照:“我現在砍磚頭,是否比我在打坐的時候妄念少?”如果是少,以後就不要打坐了,不妨就去砍磚頭,但是大家都不會這樣做,因爲砍磚頭身體很累,坐在這裏打坐身體不累。正是因爲不累,才有多余的力量打妄想。這個多余的力量,在砍磚頭的時候,都可以被消耗掉了。爲什麼呢?因爲砍磚頭時你要用心,你一不留神,砍刀就會把你的手指頭給砍了。過去香嚴禅師,他是怎麼開悟的?他坐在懸崖上打坐,不敢打妄想、不敢打瞌睡。現在我們坐在床上,寬寬的,知道也摔不下去,古人的修行方法,現在人想起來,你不得不佩服,現在誰還敢這樣做?好了不講了,有什麼問題問一問。
問:請問師父,有爲法、無爲法之間,有什麼質的差別?
師:開悟了以後就沒有差別。就像開悟的人修身,就是修道,修心也是修身。開悟了,妄念就是菩提,菩提就是妄念。沒開悟的人,妄念還是妄念,菩提還是菩提。有爲與無爲,煩惱與菩提,身與心,都是在不同的階段,針對不同層次的人講的。因爲妄念也是真心的顯現,也是菩提的投影;身體也是心的顯現,也是心的投影;有爲也是無爲的顯現,也是無爲的功能,無爲的發揮。山河大地都是心;飛禽走獸都是心;概括起來,飛、潛、動、植,無非都是心的顯現。從狹義上講,念頭也是心、六根六塵都是心。
你們說一說修行第一步,首先要做到的是什麼?每個人回答一句。
……
你們每個人回答都不一樣,說明我們每個人的成就不一樣。這個就叫做見地。“見”是認識,“地”就是層次,你認識的深淺、高低,也意味著你將來的果位的大小。見地非常重要,見地說明大家的根器,也可以說預示著你將來的果位。將來是什麼果位,現在就可以知道。只有經過一段修煉,你重新改變了自己的見地,也意味著重新把自己的果位改變了。就你目前的見地來說,就可以定出大家將來的果位。修行到一定果位以後,你們的見地又重新改變了。
大家的回答,可以證明我今天講的開示,大家還沒有消化掉,我問話的主題,就是今天晚上反複在講的一句話,很明顯地在強調的一個問題。
* 現在大家都是精神分裂症,都不是一個完整的人,誰是一個完整的人?悟道的人、得道的人,他人在這裏、心就在這裏。一個成就的人,他永遠是一心一意對一境,一個沒有成就的人,永遠是一人多心對多境。大家都想求法,我書上講:“單將一心做萬事,莫把一物萬心思”。大家真功夫沒有,總聽開示,嘴皮子的功夫也該有了。問題是嘴皮子的功夫也沒煉出來。
* 雞鳴禅師,頭上吊一把刀,他天天盯著這把刀。因爲這把刀一掉下來,就把他的頭砍成兩半了,盯了叁天開悟了。
從這幾個故事,你們悟到了什麼呢?
《降伏其心 一 修法與修道的區別》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