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宗鏡錄略講上冊 (第四章)▪P3

  ..續本文上一頁個身上。

  去年在佛光別院上課,也提到永明壽禅師的話:“我有一寶,秘在形山”。我有一寶,藏在那裏?就藏在你身上。每一個細胞,上自頭發,下至腳趾,到處都有它,無所不在,所以,不要以爲佛家所談的空,是斷見的空。有許多學佛的人講空,不錯,佛法初步是談空,但是生老病死來了,今天感冒頭痛,學佛的空嘛!空掉好了!不要痛,空不掉,那都是瞎吹。爲什麼空不掉?心物是連在一起的,你真能把身心分開,那差不多已經修成了一半,分開還要把它組合攏來,由分而合,進而超脫,才達得到“了萬物由我,明妙覺在身”。換句話說,任何佛法,包括禅宗修證,最後皆以此爲標准。達到這個標准,然後才能談如何求解脫。

  可謂搜抉玄根,磨砻理窟,剔禅宗之骨髓,標教網之紀綱。

  他說《宗鏡錄》的著作,是集中了所有經典的骨髓、要點。我們不多講,但是要注意每一個字,文字太美了!往往文學氣韻蓋過了思想。

  “磨砻”是農業社會碾米、麥的工具。“磨”,磨的米麥粉細一點;“砻”,磨的粗一點。“理窟”是道理的窟窿,一點一滴雕刻的很精細。

  這部著作,挖的是禅宗的骨髓;“教網”是形容叁藏十二部經典像個網一樣,標出了叁藏十二部所有佛經道理的綱要。

  斷惑才能證真?

  余惑微瑕,應手圓淨,玄宗妙旨,舉意全彰。

  四六文章,對仗,文字一看就懂,講佛學,每一個字都是佛學,它的妙處在于那麼一個需要邏輯思考和佛學專有名詞的東西,他不著痕迹地把它變成文學,美極了!

  “余惑”就是八十八種結使,一切煩惱、妄想、習氣的根本叫惑。小乘佛法“斷惑證真”,把斷除煩惱,證到空的一面叫道,那是小乘境界。諸位注意!看大家修持的日記,大部分思想還停留在這個境界,煩惱一來怕得不得了,都想去妄念,斷惑證真,這是聲聞緣覺的思想。然而真要斷惑也很不容易。出家人常講:忙一點就感覺到在忙中用功之難,這就是“余惑”未斷。“平常給你清淨,在山裏住茅棚,盤腿打坐,尤其現代人住茅棚,一會兒念頭空了、一會兒煩惱來了,一下歡喜、一下煩起來,還是在那裏搞運動會。假使心裏真的達到空,一定七天、八天、一個月,就算不錯了!下山到人世間一忙,定境就沒有了。所有的工夫是石頭壓草、壓到的地方不長草,草卻從旁邊冒出來。

  煩惱的根沒有斷,即是余惑未斷,有一點余惑的根沒有撤掉,等于白玉有瑕疵,不圓滿、不清淨。

  這些話這麼一講,大家聽起來很明白,都覺得對,其實全錯了!用我剛才所講的話來表達佛法,會産生一個很大的流弊,認爲煩惱可以斷,斷了惑才能證真。

  錯了!煩惱、妄念本身同般若本身一樣,是“非斷非常”、“非空非有”,這個道理很深刻,我們暫時不介紹,留到後面講到唯識時再說明,此書對這一點批判的很厲害,說明得很清楚。

  “應手圓淨”,當下就圓滿清淨。

  “玄宗妙旨,舉意全彰”,這又是要注意的地方,佛法要我們斷妄念,去掉第六意識,妄想意念空了,才能證到真如。但這裏並沒有叫你空念,“舉意全彰”:必須懂得真正的意之用,體用皆知,完全清楚,不需要放下,當下即證真如。

  能摧七慢之山,永塞六衰之路。

  什麼叫七慢、六衰?這些名詞講義上都有,不再解釋,請自行查閱。

  (編案:所謂六衰,即指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因爲這六塵能損害到善法,故稱六衰。至于七慢,出自《楞嚴經》及伽毗婆沙論人其內容如下:

  一、慢:即同類相傲。士。于相似中,執己相似,于下劣中執已爲勝。

  二、過慢:于同類相似法中,執己爲勝;他人勝于己處,執爲相似。

  叁、慢過慢:即他人本勝于己,而執己爲勝。

  四、我慢:即倚持己之所能,欺淩他人。

  五、增上慢:即未得謂得,未證謂證。

  六、卑劣慢:即以劣自誇,自己但有下劣少分之能,反自矜誇,別人雖有多分之能,反不如自己。

  七、邪慢:即實無德,妄爲有德,執著邪見,不禮塔廟,不敬叁寶,不誦經典。)

  世界上的人,包括我在內,個個有慢心。佛學把慢分成好幾種慢,很難講,通常叫“驕傲”,好聽的名詞叫“自尊心”。自尊也罷,驕傲也罷,反正都是我慢,都從“我”來的。你說某人好謙虛、好內向、好害羞,沒有我慢,沒有驕傲可能比表面驕傲的人還要厲害。

  許多人學佛出了毛病,工夫不進步,智慧不開,都因爲“貪嗔癡慢疑”的慢疑來的。比如我經常告訴許多同學:“爲什麼不來問呢?”“我怕老師忙,不好意思麻煩老師。”假的!此爲我慢,總以爲自己會摸索得過去,爲什麼專靠老師?非沖過去不可。你慢慢沖吧!沖個叁萬年再來找我,沒有關系,我再等你。我說你那麼笨啊!有一把老骨頭還在,已經吃了幾十年苦頭,你來問一下,我幫忙你一下,不要走冤枉路,多占便宜呢!再不然翻翻古人的書,古書上都是經驗,你偏要我慢。“沒有啦!”我慢又不承認,就是七慢。這些都是比方。

  我慢很容易犯,越是自卑的人越傲慢,凡是傲慢的人必定自卑。沒有東西才傲慢,充實的人不會傲慢。口袋帶個五十萬出門,你敢裝成有錢人的樣子讓人來搶?你一定裝得窮兮兮,因爲充實自然不敢暴露;越沒錢越裝有錢,那一定有問題。

  人真到了不慢就真無我,真無我差不多入道了!這個要自己檢查自己。有許多好的表現、好的行爲都是我慢。比方說“算了,人老了沒得進步,也沒得希望,就是這個樣子!”這正是我慢,也正是由“我”來,因爲“我”認爲沒有希望,你怎麼曉得你沒有希望?假使你對你真清楚了,“了萬物由我”你已經成功了。

  慢字非常重要;爲什麼永明壽禅師在此特別提到慢?他不是爲了作文章湊數,我們讀書要多一只眼睛注意這些地方,尤其文字寫得美,很容易被騙過去。

  “能摧七慢之山,永塞六衰之路”,六根衰敗、生老病死之苦永遠不會有。

  塵勞外道,盡赴指呼;生死魔軍,全消影響。現自在力,闡大威光,示真寶珠,利用無盡。傾秘密藏,周濟何窮?可謂香中爇其牛頭,寶中探其骊領。

  什麼叫外道?什麼叫魔道?魔也好,外道也好,都變成你的,隨你指揮,運用自在;生死了了,無所謂邪魔外道,一點影響都沒有。

  “傾秘密藏,周濟何窮”?一講到密宗,大家都喜歡修,以爲另有法門可傳,口袋摸一下,不要給人家看到,拿去修明天就成功。沒那回事。

  秘密在那裏?都在你那裏,你自己“萬物由我,妙覺在身”,這才是真秘密。有個法門、咒子給你叫密法,那才是笑話!那我可以編一萬個密法給你。秘密藏在你那裏。下面都是形容詞。

  “可謂香中爇其牛頭”。青年同學注意!別以爲佛經說牛頭最香,到中央市場買個牛頭來燒,看香或臭?包你臭的要命!牛頭香是植物名,是檀香中最好的香。

  “寶中探其骊颔”。在座很多中文系高材生都懂,“骊颔”,骊龍項下之珠,是龍的生命最寶貴的東西,也是一切珠寶中最好的寶,寶中之寶。“骊颔”,在《法華經》裏龍女向佛獻的寶珠就是這個“骊颔”。

  華中采其靈瑞,照中耀其神光,食中喂其乳糜,水中飲其甘露,藥中服其九轉,主中遇其聖王。

  道家的九轉還丹可以起死回生,這些都懂得,不要再解釋。

  (編案:《秘傳還丹訣》雲:“以五髒真氣、叁田真氣,合和神水下丹田而曰九轉。”又雲:“內丹之功,起于一而成于九……轉而成九爲陽數之極,數而至于九,則道果成矣。”又據五代陳抟所傳《九轉內丹訣》,九轉還丹爲:“一轉降丹;二轉交媾丹;叁轉養陽丹;四轉養陰丹;五轉換骨丹;六轉換肉丹;七轉五髒六腑丹;八轉育火丹;九轉飛升丹。功至九轉,無法無訣,任其消遙,爲大圓滿,陳抟詩曰:“九轉消遙道果全,叁千功行作真仙。金丹玉簡宣清诏,鶴駕雲車赴洞天。)

  明心見性 萬派朝宗

  故得法性山高,頓落群峰之峻;醍醐海闊,橫吞衆派之波。似夕魄之騰輝,奪小乘之星宿;如朝陽之孕彩,破外道之昏蒙。

  好句子又來了!高潮疊起,文章氣勢壯闊。

  “法性山高”是形容詞,最高的佛法求明心見性,真達到明心見性,像高山一樣,高到極點,這是形容真的懂了《宗鏡錄》的真髓,悟了道以後,達到明心見性的境界“頓落群峰之峻”,站在高山頂上,如喜馬拉雅山,看天下群山都矮下來;平常在平地仰頭望高山,帽子都要掉下來,到了世界高峰一看群山如小饅頭。這是形容真正悟了道的人,到達明心見性最高處時的境界。

  “醍醐海闊”,這個海不是鹹水的海,也不是太平洋,此處以牛奶經叁次提煉出來的醍醐來容海。“橫吞衆派之波”,萬派朝宗,都歸到這裏來,其中包涵了外道、內道、魔道。真的到達明心見性,智慧一通百通,沒有哪種學問不懂,沒有哪個不清楚的。

  這些都是永明壽禅師的文字般苦,文采風流。夕魄即月亮,月亮一出來,夜空中小的光都看不見,等于早晨太陽出來一放五彩光芒一樣,一切外道知見,如同昏暗燭光皆消逝無影。

  猶貧法財之人。值大寶聚;若渴甘露之者,遇清涼池。爲衆生所敬之天,作菩薩真慈之父。抱膏肓之疾,逢善見之藥王;迷險難之途。遇明達之良導。

  這些都是形容詞,悟了道的人,真正明心見性,到達佛境界成就了,爲衆生所敬之天,天中之天此即是佛;作菩薩的大慈悲之父,就是佛境界。

  “膏肓”,人的背脊骨有兩個穴道名膏肓穴,中國文化稱不可救之病爲“病入膏育”,這在曆史上有典故,諸位可自查辭海。

  “逢善見之藥王”,是佛經上講到一位大醫王名叫善見,碰到他的病人沒有一個不得救,善見是人名,並非善于看見。“迷險難之途,遇明達之良導”,譬如在高山中迷路,結果被識途者救出來險難。

  久居暗室,忽臨寶炬之光明,常處裸形,頓受天衣之妙服。

  把這一段和上面所講的統統連貫起來,說個笑話。現代廣告學都要拜永明壽禅師爲廣告學的祖師爺,他把自己的著作,打廣告吹蓋得這樣大。現在我們不覺得這些古文怎麼樣,當年在宋代,這個廣告登出來,呵!家家戶戶都要買,所有好的廣告宣傳詞都被他搜羅無遺,而且經過他這麼一編導、一組織,美的真是天衣無縫,讀了真是拍案驚奇,嗨!永明壽禅師是廣告學大師,非看這本書不可!當然,加上諸位一字一讀,深思每個字的意義,如古人高聲朗誦一番,是很好。不過,這還不夠味道,如果天氣好,帶著《宗鏡錄》,坐在陽明山高山頂上,旁邊泡一杯好茶,前面點一根牛頭檀香,四顧無人,高聲朗誦一番,那包你不悟道也“誤”了,耽誤了時間,起碼得弄半天下山。像我們這樣看沒有味道,體會不出它的文字境界之美。

  人到無求心自平

  接下來兩句話是這一段的結論,也是精華:

  不求而自得,無功而頓成。

  這是說。真把《宗鏡錄》的精華懂進去、悟進去,證到了明心見性。見性怎麼見?許多學佛的人打起坐來、拼命求明心見性,早就告訴你“有求皆苦”。

  所以、自性本來在這裏,最高的性理和最高用功方法都告訴了,就是這兩句:“不求而自得,無功而頓成”。

  我們翻到前面一段:“今爲未見者,演無見之妙見;未聞者,入不聞之圓聞;未知者,說無知之真知;未解者,成無解之大解”。怎麼樣才能做到?啊!告訴你:“不求而自得,無功而頓成”,多好!我也幫忙大家把它組織連續起來讀.如果考試如此回答,包你滿分。

  俗話說:“人到無求品自高”,這裏改一個字:“人到無求心自平”

  有人問:坐這裏幹什麼?

  “盤腿”

  修道啊!

  “沒有”

  幹什麼?

  “休息”

  休息,爲什麼坐著?

  “躺著可以休息,坐著不可以休息啊”!

  真休息下來,不求而自得。何以不求而自得?“明妙覺在身”啊!你向哪裏去找?兩腿一盤,本來就在你那裏。

  “不求而自得,無功而頓成”,你還去求個功用,做個功夫,修個方法,那早跑了,目標越離越遠。你有個求靜之心,更動得厲害,此謂“背道而馳”。

  密宗的最高境界,所謂不傳之密,真的喲!既不貪咒也不講現想,告訴你就是這麼一個東西,看你自己進不進得來,這就是秘密。如到一個空房間找東西,門是開的。東西就在屋中,絕沒有藏起來;找到了有命,找不到完蛋。找了半天實在沒有,你說寶貝在哪裏?空氣嘛!如果把房間的空氣都抽走,非死不可,空氣在屋裏,你天天呼吸都找不到,對不對?

  這一段講完了。下面又是另一段。

  故知無量國中,難聞名字,塵沙劫內,罕遇傳持。

  這些文字都懂了,只有一句“塵沙劫內”年輕同學要注意!這是引用佛經文字變爲中國文學化,佛經經常說“劫數”,宇宙生成到現在究竟經過多少年?當代科學家有很多的推算方法與結果,但都還不是最後的定論。就古代人來說,真是不可知、不可數。佛說經過“塵沙劫”,乃形容時間之極其久遠;佛經常以恒河沙來比方。其實用印度的恒河、中國的黃河比方都太大了;就以臺中大肚溪兩岸的沙子來說,究竟有多少顆?誰知道?活一百年,天天晝夜的數,不曉得數不數得完?一粒沙子代表一百年或一年,一沙一個數字,宇宙開始到現在如恒河沙數,無量無邊,數目算不清,所以叫“塵沙劫”。

  “塵沙劫內,罕遇傳持”。千萬不要輕視真正的佛法,從宇宙開辟到現在。難得碰上一次有這樣高明的東西給你,所以碰到要珍惜!

  

  

《宗鏡錄略講上冊 (第四章)》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