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炯有光地注視著,弟子惶恐不安呆立著不知所措,這時老師又說話了:
“這麼大團的紙丟入字紙簍,很快就滿了。”
滿就滿,那又有何辦法?老師見弟子毫無動靜,接著說:
“剪刀拿來,你好好學。”
弟子把剪刀及糖果紙呈上,只見老人家將有字的部份剪下,沒字的先交給弟子說:
“這丟到垃圾桶去。”
接再將有字的紙交給他,弟子想,哦!原來要這樣處理,今天又有收獲了。于是順手將它丟入字紙簍。
“撿起來!”耳邊又聽到老人家的喝叱聲。
原來老人家眼睜睜的看他在處理這片紙只字,莫非是自己丟紙的態度不夠恭敬?
“叫你撿起來!”
哎呀!怎麼辦?于是戰戰兢兢的又撿起來,渾身發汗的站在那裏!心想,該怎麼辦呢?偷看老師一眼,只見老人緊迫盯人,好生害怕,卻又不知如何才好?兩眼無助的望著老人家。
“這還不會嗎?!”老人家聲音轉爲慈柔。
“請問老師,該怎麼處理才圓滿啊?”
老師從椅子上站起來,取過字紙,再從字紙簍中,隨便撿出較大的一張,包住這曾經包過糖果的塑膠字紙,深放在字紙簍內藏著,然後說:
“必得這樣放,才不會招來螞蟻,有了螞蟻,你燒字紙時,不是要殺害了它們嗎!”
原來老恩師的心地是這般誠敬與仁慈。而對學生弟子是這樣深入生活細節,隨時隨地加以調教訓勉。弟子們接受類似此糖果紙的啓示,不知凡幾,難怪弟子們痛失長鞭,終日心緒茫茫,而不知所依。
雪公生活點滴──夫子曬之
作者:筆俠
昔日,孔子勸弟子讀詩,曾談到詩可以“興觀群怨”,而 恩師自己是詩人,往往把作詩的幽默,也運用到教學上,真個兒能收到“聞之者足以戒”的效果。
記得有一回學演講,恩師親臨指導─當時正講到父母恩德,昊天罔極,筆者一心求好,不免將父母如何把孩子從出生教養到成人,講得钜細靡遺,深以爲如此一番描述,足盡父母劬勞之實,洋洋之意,不覺外形于色。
講完後,照例群聚評論,他老人家藹然一笑,說是要講個故事與大家聽, 老恩師說:
在科舉未廢時,有一位員外,叫過他所有的兒子,殷勤叮咛道:“大小子!二小子!叁小子!四小子!五小子!六小子!七小子!八小子!九小子!十小子!你們要好好讀書!果真有了功名,我就不再叫你們大小子!二小子!叁小子!四小子!五小子!六小子!七小子!八小子!九小子!十小子!而叫你們大相公!二相公!叁相公!四相公!五相公!六相公!七相公!八相公!九相公!十相公!若是你們不肯讀書,沒有功名,那我就不叫你們大相公!二相公!叁相公!四相公!五相公!六相公!七相公!八相公!九相公!十相公!而依然叫你們大小子!二小子!叁小子!四小子!五小子!六小子!七小子!八小子!九小子!十小子!”──言語未盡,在場所有師兄弟,早笑作一堆,而筆者自己,當下頓有所悟,不覺也赭顔一笑。
恩師平日,一再交代,言語需是簡要詳明,最忌噜嗦,沒想到不知不覺間,總是犯忌諱,于是老人家就用谑而不虐的諷教法,談言微中,真令人一悟難忘啊!及今思之,情景依稀,而清夜鍾聲,已不複可聞矣。
雪公生活點滴──鹽就是寶
作者:志行
凡是雪廬老人的學生或好友,都知道老人的視力,並沒有老化,甚至于許多年青人都不如。若在往生前,老人有作視力檢查的話,很可能還是一.二呢!這雖然是老人的正報不凡,而平時的保養得宜也有很大的關系吧!
老人平時對眼睛的保養是:用稀鹽水清洗。方法是:先稀釋一杯鹽水。把雙手洗淨,再用食指與中指插入稀鹽水中沾上,將中指把下眼皮輕輕往下按開後,兩手指向內移動,眼球同時則向外移,與食指摩擦而過。第一次洗過,手指會有黏液,開水龍頭把手指上的黏液洗淨,然後再插入稀鹽水中沾上後,洗第二次、第叁次。每回叁次或四次,右手洗右眼,左手洗左眼,早晚各洗一回。
曾有人患了鼻病,老人勸以稀鹽水清洗鼻孔,即以鼻孔吸入稀鹽水數次,只要天天洗,自能根治。
鹽的妙用很多,會用的人卻很少,而老人數十年來即用稀鹽水保養眼睛,視力之所以如此良好,應是其來有自啊!老人曾說:“鹽就是寶。”信哉!
雪公生活點滴──何謂餓
作者:芹生
雪公老人講經時,常用故事來善加比喻,讓同修了解佛學名相的道埋。其中講到“聞實相法”時,就說了一則故事,來說明實相就是實實在在的這個狀況,懂得了才會相信,相信之後便肯隨喜。老人說:“一般人常是“我不相信這個,我不相信那個的。”這是因爲不懂才不相信,如果懂得了,就相信了。”接著老人便說了個故事:
從前有位富家子弟,終日在家享福,什麼人情事故也不懂得。人家問他飯從那裏來,卻只知是從廚房裏來。
于是,有位給他種田的佃農,看大少爺這個樣子,便存心開他玩笑。有一天,得了機會,便揶揄少爺說:
“少爺!你知不知道種田的苦處啊!”
“種田有什麼苦的?”
“你光在家裏享福,所以不知道啊!”
“我享什麼福?我沒什麼福享啊!”少爺說。
“沒享福!那你家裏有多少地,你知道嗎?”
“知道啊!我家裏有十頃地。”
“喔!十頃地在那裏呢?”
“我不知道。”
“好!我領著你去看看。”
佃農領著少爺一塊地一塊地的去看。
走著走著……,佃農左一句“這不是!”右一句“這不是!”
少爺眼看著一片片綠油油的稻田,耳裏聽著一聲聲“這不是!”“這不是!”心裏十分舒爽。
原來“這不是”的意思就是“這不就是嘛!”
就這樣打早晨一直轉到中午,眼看日頭也升上了中天,等到過了十二點以後,少爺已經汗流浃背,雙腿發軟了,笑容也漸漸的消失,不多久,他告訴佃農說:
“我不能再聽了,我長病了!”
“你好端端的,那有長什麼病,沒病,我再給你說說吧!”
“不行了,我怎麼也撐不住了!我實在是病了!”
“哦!撐不住了!”佃農瞄了少爺一眼。
“天哪!快給我找個大夫看看!”
“不用找大夫,我倒會治病。”
“那請你趕快給我治一治病。”少爺祈求的說。
“好!先請少爺到我家裏去坐一坐,我給你治好了病,咱們再來看田地。”
到了佃農家裏,他拿出了“稀飯”“窩窩頭”等東西,告訴少爺說:
“這就是藥,你吃吧!”
少爺狼吞虎咽的吃著窩窩頭道:
“這藥不苦啊!”
“你盡量吃吧!”
吃了以後………
“嗳!真好了病哇!”少爺很滿足的說。
雪公老人說:“這富家少爺一輩子就沒挨過餓,他連喊餓都不懂得,你想這個人愚到這種樣子,明明人不吃東西就餓,如果早先給他說什麼叫餓,說了等于白說。他一定是:“什麼叫餓,我不懂得。”不懂得,就實驗實驗,讓他明白吧!”
大家聽了故事之後,不只意會“聞實相法”的道理,更從故事中體悟到不少人情事故。
雪公生活點滴──執迷與遷悟
作者:芹生
雪公老師自從臺中蓮社創立以來,便不斷的在蓮社舉辦講經弘法及文教活動。臺中蓮社未改建以前,除了大殿是弘法道場外,另有一榻榻米課室,名爲“聯誼會”,沒有講經的日子, 雪公老師便在聯誼會爲學生講學。有一次,雪公老師爲同學們講了一則故事,內容是:
古時候叁家村有個學堂,老師教導學生十分賣力,他常常告訴學生,做人要和睦相處,如看見有人在吵架,要去勸架,不要因小事而鬧得難以收拾。又如果村裏有那一家失火了,大家要趕緊去救人救火,發揮互助精神。舉凡這些人情事故,老師總是語之諄諄,對學生再叁交代。
有一天,學生張叁,在路上看見兩頭牛相抵鬥,他想起老師的教誨:“看見有人在吵架,要前去勸架。”心想今天機會來了,便急急忙忙,走上前去要拉開這兩頭相鬥的牛,結果卻被那盛怒的牛,觸得渾身是傷。
又有一天,學生李四,也在路上看見一堆熊熊烈火,他猛然想起老師平日的教誨:“見到失火,要趕緊加以搶救。”于是趕忙去挑水救火,把火澆熄了,卻被人叱責一頓,原來人家在焚燒稻草,他卻多事把火澆熄了。
兩位學生都愁眉苦臉的跑來向老師訴說委屈。
老師望著兩位學生,只是猛歎氣和搖頭。最後很感慨的告訴學生說:
“做事情要用智慧去判斷,不要呆板。”
其他在一旁聽到的學生,也都自我期許,希望不要令老師失望。
另一天,老師要下鄉訪友,其中學生王五,便自告奮勇的說:
“老師!弟子陪您前去。”
于是師徒兩人,走到了鄉野,來到一處河邊,卻發現原本的木橋毀損了,他們必須繞道而行,才能過河。這時,王五便說道:
“老師!不用繞道了,有事弟子服其勞。”
于是迅速脫下鞋子,卷起褲腳,要背老師過河。
當王五小心翼翼的將老師背起來,走到水中央時,老師很安慰的說:
“啊!我一生教學,苦心終于沒有白費,還是教到你這麼好的學生,真是難得!我總算有幾分安慰啊!”
王五聽到老師的贊許,想到老師曾教誨過,受到長輩或師長贊美,要叩頭稱謝,于是當下便把老師放下,在水中向老師叩頭道:
“謝謝老師誇贊!”
雪公老師講完故事後,同學笑得難以抑遏,心中也都明白老師講故事中,暗藏的玄意。事隔二十多年,凡聽過老人家講過這故事的學生,無不低頭自省,自己是不是就是 雪公老恩師座下不開竅的弟子啊?
永遠不識泰山
作者:芹生
雪公老師在世時,曾不斷勉勵學生要培養眼力,擴展心胸,切莫無知妄作,有眼不識泰山。老人家並以泰山爲喻,說了一則故事,十分耐人尋味。
雪公老師說:
從前有位外地的讀書人,走到泰山山腳下,望著山腰上的石碑“泰山”二字,便大聲念道:“秦川就是這兒。”
不遠處一位農夫聽到了,趕緊向他糾正說:
“先生,這兒是泰山。”
那位念秦川的讀書人,回頭瞧瞧那拿鋤頭的草地郎,端詳了一會兒,再往山頭上瞧瞧,便說:
“明明寫的是秦川嘛!你說什麼?”
“唉呀!我告訴你,這裏是泰山!”農夫急得不得了。
“你啊!不識字嗎?那山頭上寫的明明是“秦川””那讀書人一副不可一世的樣子。
“我啊!在這裏住了五、六十年,只知道有“泰山”,沒聽說過有“秦川”,你念錯了!”農夫也很自信的樣子。
“你才錯了呢!”
兩個人在那兒吵了起來。
“好!好!你既然說是秦川,那咱們來打個賭,賭二十個錢。咱們到村裏找個老師評評理,看看誰是誰非?”
“好啊!一言爲定!”那讀書人說。
于是兩個人一起走到村裏,找到了學堂裏的教師,把原由從頭說一遍,請老師做個公道。
那教師笑著看看那草地郎,又看看那外地讀書人,摸摸下巴,慢條斯理的說:
“是秦川!”
那讀書人樂壞了,一臉得意洋洋的神情向農夫說:
“跟你說秦川就是秦川,還要打賭,輸了吧!”
他拿起二十錢,笑哈哈的走了。
這農夫楞在那兒,一動也不動,眼睜睜的看著錢被拿走了,又被酸了一頓,等到回神,才想………
“不對啊!明明是泰山,那教師怎麼?………”
“老師啊!您今天是怎麼回事?我雖沒讀什麼書,咱泰山人,什麼時候變成秦川人了啊?”
“唉!老鄉!沒關系!就這二十錢,讓他一輩子不識泰山。你看是誰贏誰輸啊!哈哈!哈!”
雪公老師就這樣用各種方式,來激勵學生的心智,剛聽到故事的開頭,誰也沒想到農夫會輸掉二十錢,經過這曲折變化的結果,聽的人無不警醒,原來一個人氣勢太盛不夠謙虛,會可怕到像那讀書人一樣,不明不白的被蒙蔽真理,而一輩子永遠不識泰山了。
《雪公師訓集錦》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