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雪公师训集锦▪P10

  ..续本文上一页炯有光地注视著,弟子惶恐不安呆立著不知所措,这时老师又说话了:

  “这么大团的纸丢入字纸篓,很快就满了。”

  满就满,那又有何办法?老师见弟子毫无动静,接著说:

  “剪刀拿来,你好好学。”

  弟子把剪刀及糖果纸呈上,只见老人家将有字的部份剪下,没字的先交给弟子说:

  “这丢到垃圾桶去。”

  接再将有字的纸交给他,弟子想,哦!原来要这样处理,今天又有收获了。于是顺手将它丢入字纸篓。

  “捡起来!”耳边又听到老人家的喝叱声。

  原来老人家眼睁睁的看他在处理这片纸只字,莫非是自己丢纸的态度不够恭敬?

  “叫你捡起来!”

  哎呀!怎么办?于是战战兢兢的又捡起来,浑身发汗的站在那里!心想,该怎么办呢?偷看老师一眼,只见老人紧迫盯人,好生害怕,却又不知如何才好?两眼无助的望著老人家。

  “这还不会吗?!”老人家声音转为慈柔。

  “请问老师,该怎么处理才圆满啊?”

  老师从椅子上站起来,取过字纸,再从字纸篓中,随便捡出较大的一张,包住这曾经包过糖果的塑胶字纸,深放在字纸篓内藏著,然后说:

  “必得这样放,才不会招来蚂蚁,有了蚂蚁,你烧字纸时,不是要杀害了它们吗!”

  原来老恩师的心地是这般诚敬与仁慈。而对学生弟子是这样深入生活细节,随时随地加以调教训勉。弟子们接受类似此糖果纸的启示,不知凡几,难怪弟子们痛失长鞭,终日心绪茫茫,而不知所依。

  雪公生活点滴──夫子晒之

  作者:笔侠

  昔日,孔子劝弟子读诗,曾谈到诗可以“兴观群怨”,而 恩师自己是诗人,往往把作诗的幽默,也运用到教学上,真个儿能收到“闻之者足以戒”的效果。

  记得有一回学演讲,恩师亲临指导─当时正讲到父母恩德,昊天罔极,笔者一心求好,不免将父母如何把孩子从出生教养到成人,讲得钜细靡遗,深以为如此一番描述,足尽父母劬劳之实,洋洋之意,不觉外形于色。

  讲完后,照例群聚评论,他老人家蔼然一笑,说是要讲个故事与大家听, 老恩师说:

  在科举未废时,有一位员外,叫过他所有的儿子,殷勤叮咛道:“大小子!二小子!三小子!四小子!五小子!六小子!七小子!八小子!九小子!十小子!你们要好好读书!果真有了功名,我就不再叫你们大小子!二小子!三小子!四小子!五小子!六小子!七小子!八小子!九小子!十小子!而叫你们大相公!二相公!三相公!四相公!五相公!六相公!七相公!八相公!九相公!十相公!若是你们不肯读书,没有功名,那我就不叫你们大相公!二相公!三相公!四相公!五相公!六相公!七相公!八相公!九相公!十相公!而依然叫你们大小子!二小子!三小子!四小子!五小子!六小子!七小子!八小子!九小子!十小子!”──言语未尽,在场所有师兄弟,早笑作一堆,而笔者自己,当下顿有所悟,不觉也赭颜一笑。

  恩师平日,一再交代,言语需是简要详明,最忌噜嗦,没想到不知不觉间,总是犯忌讳,于是老人家就用谑而不虐的讽教法,谈言微中,真令人一悟难忘啊!及今思之,情景依稀,而清夜钟声,已不复可闻矣。

  雪公生活点滴──盐就是宝

  作者:志行

  凡是雪庐老人的学生或好友,都知道老人的视力,并没有老化,甚至于许多年青人都不如。若在往生前,老人有作视力检查的话,很可能还是一.二呢!这虽然是老人的正报不凡,而平时的保养得宜也有很大的关系吧!

  老人平时对眼睛的保养是:用稀盐水清洗。方法是:先稀释一杯盐水。把双手洗净,再用食指与中指插入稀盐水中沾上,将中指把下眼皮轻轻往下按开后,两手指向内移动,眼球同时则向外移,与食指摩擦而过。第一次洗过,手指会有黏液,开水龙头把手指上的黏液洗净,然后再插入稀盐水中沾上后,洗第二次、第三次。每回三次或四次,右手洗右眼,左手洗左眼,早晚各洗一回。

  曾有人患了鼻病,老人劝以稀盐水清洗鼻孔,即以鼻孔吸入稀盐水数次,只要天天洗,自能根治。

  盐的妙用很多,会用的人却很少,而老人数十年来即用稀盐水保养眼睛,视力之所以如此良好,应是其来有自啊!老人曾说:“盐就是宝。”信哉!

  雪公生活点滴──何谓饿

  作者:芹生

  雪公老人讲经时,常用故事来善加比喻,让同修了解佛学名相的道埋。其中讲到“闻实相法”时,就说了一则故事,来说明实相就是实实在在的这个状况,懂得了才会相信,相信之后便肯随喜。老人说:“一般人常是“我不相信这个,我不相信那个的。”这是因为不懂才不相信,如果懂得了,就相信了。”接著老人便说了个故事:

  从前有位富家子弟,终日在家享福,什么人情事故也不懂得。人家问他饭从那里来,却只知是从厨房里来。

  于是,有位给他种田的佃农,看大少爷这个样子,便存心开他玩笑。有一天,得了机会,便揶揄少爷说:

  “少爷!你知不知道种田的苦处啊!”

  “种田有什么苦的?”

  “你光在家里享福,所以不知道啊!”

  “我享什么福?我没什么福享啊!”少爷说。

  “没享福!那你家里有多少地,你知道吗?”

  “知道啊!我家里有十顷地。”

  “喔!十顷地在那里呢?”

  “我不知道。”

  “好!我领著你去看看。”

  佃农领著少爷一块地一块地的去看。

  走著走著……,佃农左一句“这不是!”右一句“这不是!”

  少爷眼看著一片片绿油油的稻田,耳里听著一声声“这不是!”“这不是!”心里十分舒爽。

  原来“这不是”的意思就是“这不就是嘛!”

  就这样打早晨一直转到中午,眼看日头也升上了中天,等到过了十二点以后,少爷已经汗流浃背,双腿发软了,笑容也渐渐的消失,不多久,他告诉佃农说:

  “我不能再听了,我长病了!”

  “你好端端的,那有长什么病,没病,我再给你说说吧!”

  “不行了,我怎么也撑不住了!我实在是病了!”

  “哦!撑不住了!”佃农瞄了少爷一眼。

  “天哪!快给我找个大夫看看!”

  “不用找大夫,我倒会治病。”

  “那请你赶快给我治一治病。”少爷祈求的说。

  “好!先请少爷到我家里去坐一坐,我给你治好了病,咱们再来看田地。”

  到了佃农家里,他拿出了“稀饭”“窝窝头”等东西,告诉少爷说:

  “这就是药,你吃吧!”

  少爷狼吞虎咽的吃著窝窝头道:

  “这药不苦啊!”

  “你尽量吃吧!”

  吃了以后………

  “嗳!真好了病哇!”少爷很满足的说。

  雪公老人说:“这富家少爷一辈子就没挨过饿,他连喊饿都不懂得,你想这个人愚到这种样子,明明人不吃东西就饿,如果早先给他说什么叫饿,说了等于白说。他一定是:“什么叫饿,我不懂得。”不懂得,就实验实验,让他明白吧!”

  大家听了故事之后,不只意会“闻实相法”的道理,更从故事中体悟到不少人情事故。

  雪公生活点滴──执迷与迁悟

  作者:芹生

  雪公老师自从台中莲社创立以来,便不断的在莲社举办讲经弘法及文教活动。台中莲社未改建以前,除了大殿是弘法道场外,另有一榻榻米课室,名为“联谊会”,没有讲经的日子, 雪公老师便在联谊会为学生讲学。有一次,雪公老师为同学们讲了一则故事,内容是:

  古时候三家村有个学堂,老师教导学生十分卖力,他常常告诉学生,做人要和睦相处,如看见有人在吵架,要去劝架,不要因小事而闹得难以收拾。又如果村里有那一家失火了,大家要赶紧去救人救火,发挥互助精神。举凡这些人情事故,老师总是语之谆谆,对学生再三交代。

  有一天,学生张三,在路上看见两头牛相抵斗,他想起老师的教诲:“看见有人在吵架,要前去劝架。”心想今天机会来了,便急急忙忙,走上前去要拉开这两头相斗的牛,结果却被那盛怒的牛,触得浑身是伤。

  又有一天,学生李四,也在路上看见一堆熊熊烈火,他猛然想起老师平日的教诲:“见到失火,要赶紧加以抢救。”于是赶忙去挑水救火,把火浇熄了,却被人叱责一顿,原来人家在焚烧稻草,他却多事把火浇熄了。

  两位学生都愁眉苦脸的跑来向老师诉说委屈。

  老师望著两位学生,只是猛叹气和摇头。最后很感慨的告诉学生说:

  “做事情要用智慧去判断,不要呆板。”

  其他在一旁听到的学生,也都自我期许,希望不要令老师失望。

  另一天,老师要下乡访友,其中学生王五,便自告奋勇的说:

  “老师!弟子陪您前去。”

  于是师徒两人,走到了乡野,来到一处河边,却发现原本的木桥毁损了,他们必须绕道而行,才能过河。这时,王五便说道:

  “老师!不用绕道了,有事弟子服其劳。”

  于是迅速脱下鞋子,卷起裤脚,要背老师过河。

  当王五小心翼翼的将老师背起来,走到水中央时,老师很安慰的说:

  “啊!我一生教学,苦心终于没有白费,还是教到你这么好的学生,真是难得!我总算有几分安慰啊!”

  王五听到老师的赞许,想到老师曾教诲过,受到长辈或师长赞美,要叩头称谢,于是当下便把老师放下,在水中向老师叩头道:

  “谢谢老师夸赞!”

  雪公老师讲完故事后,同学笑得难以抑遏,心中也都明白老师讲故事中,暗藏的玄意。事隔二十多年,凡听过老人家讲过这故事的学生,无不低头自省,自己是不是就是 雪公老恩师座下不开窍的弟子啊?

  永远不识泰山

  作者:芹生

  雪公老师在世时,曾不断勉励学生要培养眼力,扩展心胸,切莫无知妄作,有眼不识泰山。老人家并以泰山为喻,说了一则故事,十分耐人寻味。

  雪公老师说:

  从前有位外地的读书人,走到泰山山脚下,望著山腰上的石碑“泰山”二字,便大声念道:“秦川就是这儿。”

  不远处一位农夫听到了,赶紧向他纠正说:

  “先生,这儿是泰山。”

  那位念秦川的读书人,回头瞧瞧那拿锄头的草地郎,端详了一会儿,再往山头上瞧瞧,便说:

  “明明写的是秦川嘛!你说什么?”

  “唉呀!我告诉你,这里是泰山!”农夫急得不得了。

  “你啊!不识字吗?那山头上写的明明是“秦川””那读书人一副不可一世的样子。

  “我啊!在这里住了五、六十年,只知道有“泰山”,没听说过有“秦川”,你念错了!”农夫也很自信的样子。

  “你才错了呢!”

  两个人在那儿吵了起来。

  “好!好!你既然说是秦川,那咱们来打个赌,赌二十个钱。咱们到村里找个老师评评理,看看谁是谁非?”

  “好啊!一言为定!”那读书人说。

  于是两个人一起走到村里,找到了学堂里的教师,把原由从头说一遍,请老师做个公道。

  那教师笑著看看那草地郎,又看看那外地读书人,摸摸下巴,慢条斯理的说:

  “是秦川!”

  那读书人乐坏了,一脸得意洋洋的神情向农夫说:

  “跟你说秦川就是秦川,还要打赌,输了吧!”

  他拿起二十钱,笑哈哈的走了。

  这农夫楞在那儿,一动也不动,眼睁睁的看著钱被拿走了,又被酸了一顿,等到回神,才想………

  “不对啊!明明是泰山,那教师怎么?………”

  “老师啊!您今天是怎么回事?我虽没读什么书,咱泰山人,什么时候变成秦川人了啊?”

  “唉!老乡!没关系!就这二十钱,让他一辈子不识泰山。你看是谁赢谁输啊!哈哈!哈!”

  雪公老师就这样用各种方式,来激励学生的心智,刚听到故事的开头,谁也没想到农夫会输掉二十钱,经过这曲折变化的结果,听的人无不警醒,原来一个人气势太盛不够谦虚,会可怕到像那读书人一样,不明不白的被蒙蔽真理,而一辈子永远不识泰山了。

  

  

《雪公师训集锦》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