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談功夫怎麼樣,在家和出家都沒有區別。第叁個問題說在家的修法問題。佛法平等,無有高下。佛弟子雖然有在家和出家的分別,但修持的方法卻沒有分別。只是根據不同的根器,選擇不同的方法。並不限定出家修哪種法門,在家修哪種法門。至于說時間和瑞相,哪裏有定期,全靠平時勤惰來決定。誰快誰慢,就像一顆樹,哪裏先開花,哪裏先果熟,不可能有一個統一的時間。
161.家兄卓智立居士吃素念佛有叁十多年曆史,在叁十多年修行期中,曆盡多少辛苦!他曾經唱道:“茹苦含辛揚淨土,臥薪嘗膽念彌陀。”又說:“夜寢夙興依大士,朝參暮禮念彌陀。”希望用多年來至誠念佛的淚水,滋潤西方蓮池的蓮心。請問他一生這樣精勤念佛,始終不懈,臨終能夠帶業往生佛國嗎?
令兄是否往生,臨終時候,鄙人並未在場。沒有搜集根據,不敢輕易斷言。但按佛陀的教導來說,誠心十念,都能蒙佛接引。令兄果然能夠有信心和願力,念茲在茲,哪裏有不往生的道理?既然往生了,自然就帶業。帶業往生是淨土的殊勝方便,也是淨土法門爲什麼是易行道的主要原因。既然往生,自然就是依靠彌陀慈力加持,到西方極樂淨化後,再返回娑婆,普度衆生。
162.淨土法門主要敬重西方叁聖,《阿彌陀經》是淨土宗必要的經典,而且定爲每天念誦的功課,爲什麼經中沒有提到觀世音、大勢至二位菩薩呢?
淨土叁經,講的道理都一樣,但具體實行時就各有重心。《無量壽經》重六度萬行,所以詳細陳述功過,列舉五受、五痛、五燒等等。《觀無量壽佛經》重在觀想,所以詳細陳述西方淨土依正莊嚴,列舉觀音、勢至以及九品蓮花等等情況。《阿彌陀經》重在念一句佛號,所以只提阿彌陀佛,而不說其他了。
163.淨土宗從蓮池大師以後,專門主張念佛名號,不教觀想極樂世界四色蓮花,那麼將來往生,生到哪一種顔色的蓮花裏?
法華四花,表示四種因位,就是住、行、向、地,從這一根據出發,你在哪一個因地,就會生到哪一種顔色的蓮花。
164.常聽老師說,經典雖然講的是大道,文字也很優美,但剛剛入門學佛的人,必須先弄清文理,才能求道。我對《阿彌陀經》中六方佛一段文字很有疑問,爲什麼四方先說東方,不是北方爲上嗎?但北方反而列在最後。上下兩方,自然是從上而下,爲什麼先說下方呢?
佛經有真實語、隨順語等等。四方上下,都是假定的名詞,哪裏有真實的內容呢?我們地球上的人,以太陽爲標准來劃定四方,標准一變,方位也要發生變化,所以方位是一個假名。作文要有次序。太陽從東方出來,是一天的開始,所以四方先從東方說起。草木有枝幹和根本,根本在下面,所以先從下面說起。
165.《彌陀經》中“于彼國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幾句話,意思雖然比較明了,但按文義講,很覺得拗口,怎麼去講,能夠好懂?
中國的文字,一個字有多種講法。“于”在這裏是發語詞,是“對于”的意思,“于彼國土”就是“對于阿彌陀佛那個國土”的意思。下面叁句必須連貫起來,並且要添加一些字句才能通暢。意思是“像那樣已經發願的人就已經往生了,現在發願的人也會像那些已經發願往生的人一樣現在往生,將來發願的人也會像那些已經往生的一樣將來往生。”簡單地說就是“已經發願的就已經往生,今天發願的就能今天往生,將來發願的就能將來往生。”
166.西方阿彌陀佛在佛的叁身中屬于哪一身?
西方既然有四土,就自然有叁身,生到哪個等級的淨土,就看到哪個等級的佛身。
167.西方極樂世界畫圖中佛菩薩等像,是根據哪裏翻印出來的,是不是已經曾經有人看見了西方佛菩薩而畫的?
有人看見西方佛菩薩,這樣的事情當然存在,《往生傳》及《淨土聖賢錄》都有記載。所畫圖像是根據《十六觀經》而來,只不過簡略地畫出來罷了。文字是事情的說明,圖畫是文字的實體,不一定要依照各人看見的作依據。依據菩薩顯像來畫的也有,像觀音菩薩的像有些就是如此。
168.耳聾的人在臨終時,有人爲他助念,他是否能得到利益?
瞎子、聾子和啞巴列入八難,阻礙了接受佛法。但佛法不可思議,能消除一切人的罪過。對一個聾子來說,如果平素憑借他的眼睛,向他示意念佛,利用各種方便和機會,使他知道往生的利益,臨終時懸挂佛像,燒起檀香,由他的眼睛和鼻子引起正念,那麼也能獲得特殊的好處。
169.除了在住房或佛像前念佛以外,其他像走路或做事時也一心念佛,是否也有功德,也能得到佛的感應?
行、住、坐、臥都可以念佛,只求心裏真誠和恭敬。佛的法身遍滿虛空,佛的光明照遍十方,到處都有佛的存在啊!真是“夾岸桃花新雨後,馬蹄無處避殘紅。”
170.念佛時出聲念和心中默念,功德相同,還是有差別?
念佛功德,在于求定,就是經上所說的“一心不亂”。至于采取什麼念法,就沒有一定的限製,要根據個人的習慣去選擇。符合自己情況的念法,功德就大,不符合的,功德就小。
170.“佛說阿彌陀經”是什麼佛所說?
釋迦牟尼佛所說。在我們現在這個時代,所有的佛經都是釋迦牟尼佛說的。
171.我自從皈依叁寶以來,已經有七年時光。當開始念佛一年後,就感覺每念一句佛號,心中就會出現一次滾動。因此曾經請教大德開示,教導我念到不動爲好。念到現在後,心已果然不動,但如果偶然生起貪嗔癡的念頭,心中仍然亂動不停。只有立即提起正念,才能控製動心。如果平時善于調心,不起貪嗔癡的念頭,到臨終時是否能夠心不顛倒,一心念佛,蒙佛接引,往生極樂?
貪嗔癡叫做叁毒,製止叁毒念頭,當然是正路。果然能斷除,臨終就不會顛倒。但調心不要著相,如果存有斷除叁毒的念頭,反而又增加一個念頭了。莫如把心歸到佛號上去,使佛號不斷,不管出現什麼境界,是好是壞,都不要管,只是提起一句佛號,這就是正念,心和佛號不相應,就是顛倒。
172.我吃素一月後就歸依,以後就長久吃素。因爲有家庭負擔,不能時常聚會念佛。又因爲佛教經典太多,每部都是寶藏,但我們的生命很短,每部都想受持,實在困難,我只好選擇《妙法蓮花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及《佛說阿彌陀經》作早晚課誦,並終生信願受持。現在我每天早晨五六點鍾時念《普門品》,晚上十一點鍾時念《彌陀經》,念完後再念佛號千聲。這個時間,這樣念誦,是否正確?不打法器是否可以?
念佛在于求定,功夫好時就是一心不亂。這樣的境界,每個人在家中朝暮課誦時都能得到。至于到一些佛教團體聚會念佛,不過是結緣隨喜,因事忙不能常去參加,沒有關系。可是家中的早晚功課萬萬不能間斷,早晨念《普門品》,晚上念《彌陀經》,未嘗不可。功夫在精不在多,貪多不精,反無效力。不見禅家一句話頭要參究一生嗎?打法器的事,家庭環境許可就用,否則不用。
173.念佛可增加智慧,拜佛可消除業障。前者念佛念到妄念少時,確實有這種感覺。後者拜佛怎樣才算是消除業障的體驗?是不是指平人肝髒之火,使人心靜氣和的意思?
衆生有身體,舉手擡足,無不是罪,最顯著的就是殺盜淫。有惡業一定會得惡報。一點鍾拜佛,一點鍾不造殺盜淫等罪業,一天拜佛,一天不造殺盜淫等罪業。不造新罪,就不會得新惡報。並且因爲不起惡緣,過去的罪業就沒有受報的條件。明白了這個道理,就是體驗。反省自己的內心,觀察自己的行動,不感到慚愧時,就是消業障的消息。
174.“念一句佛號就消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那麼我們不如造罪以後再來念佛。如果說念佛是消過去的罪業,不再去造新罪,那麼造了罪以後,不又是過去的舊罪了嗎?
從前某甲正在大吃砒霜,某乙看見就驚奇地問:“爲什麼要自殺?”甲說:“我不是自殺,因爲聽說某店有解毒的靈藥,我想買來服用,所以就先吃砒霜。”先生所問不正是這不意思嗎?過去、現在和未來是沒有一個界限的,但改過從新卻是有界限的。不論是做好人,還是學佛,都從他發心的那一天算起,以前的時間就是過去。
175.“琉璃王滅釋種,釋尊頭痛叁日。”成佛之後,都不能擺脫因果,念佛怎麼能滅罪呢?
因果關系,千頭萬緒。如殺人償命,欠債還錢,是基本原則。但有抵有折,有討有解,一定要就事論事,不能偏執一端。但先生所問,不在這個範圍之內。要知道,業障全無,凡情頓消,才能圓成佛果。怎麼會成佛以後,還有業障的道理?例如,十五的月亮不缺才稱圓,既然叫做圓,就決定不會缺了。你所說那段經文,是爲了說明因果不假,釋尊現身說法,並不是世尊真的受報啊!再如八相成道,也不過是古佛示現演講佛法,釋迦牟尼佛在無量劫前早已成佛。
176.如果有人往生西方,他的子孫爲他誦經作功德,是往生的人得到呢,還是他的子孫得到呢?
往生的人蓮品就會增高,子孫盡孝,而又信奉佛法,當然也有很大的功德。例如,父母旅行,兒子爲他們趕車、駕船,減少了父母的勞累,父母得到了利益的現果。兒子盡孝,也有了福報的前因,有因一定會得果。
177.淨土宗的信仰者,有必要研究外宗的經典嗎?
“法門無量誓願學”是四弘誓願之一,這是大乘佛法的原則,淨土宗哪能例外。不過學習時,應該知道本末和先後。“本”就是本宗的經典先弄通,“末”就是其他宗派的經典後學習。根本都沒有弄通,就去學其他的內容,恐怕如邯鄲學步,別人的沒有學會,反而把自己的本行丟了。本行已經明了,卻不博學,就會孤陋寡聞,執著一邊,不能圓融。
178.阿彌陀佛是不是世自在王佛給他授記?觀世音菩薩是什麼佛給他授記?
從現象來說,阿彌陀佛在世自在王佛那裏授記,《無量壽經》裏面有記載。觀音則在古觀音如來那裏授記,《首楞嚴經》裏有記…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