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谈功夫怎么样,在家和出家都没有区别。第三个问题说在家的修法问题。佛法平等,无有高下。佛弟子虽然有在家和出家的分别,但修持的方法却没有分别。只是根据不同的根器,选择不同的方法。并不限定出家修哪种法门,在家修哪种法门。至于说时间和瑞相,哪里有定期,全靠平时勤惰来决定。谁快谁慢,就像一颗树,哪里先开花,哪里先果熟,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时间。
161.家兄卓智立居士吃素念佛有三十多年历史,在三十多年修行期中,历尽多少辛苦!他曾经唱道:“茹苦含辛扬净土,卧薪尝胆念弥陀。”又说:“夜寝夙兴依大士,朝参暮礼念弥陀。”希望用多年来至诚念佛的泪水,滋润西方莲池的莲心。请问他一生这样精勤念佛,始终不懈,临终能够带业往生佛国吗?
令兄是否往生,临终时候,鄙人并未在场。没有搜集根据,不敢轻易断言。但按佛陀的教导来说,诚心十念,都能蒙佛接引。令兄果然能够有信心和愿力,念兹在兹,哪里有不往生的道理?既然往生了,自然就带业。带业往生是净土的殊胜方便,也是净土法门为什么是易行道的主要原因。既然往生,自然就是依靠弥陀慈力加持,到西方极乐净化后,再返回娑婆,普度众生。
162.净土法门主要敬重西方三圣,《阿弥陀经》是净土宗必要的经典,而且定为每天念诵的功课,为什么经中没有提到观世音、大势至二位菩萨呢?
净土三经,讲的道理都一样,但具体实行时就各有重心。《无量寿经》重六度万行,所以详细陈述功过,列举五受、五痛、五烧等等。《观无量寿佛经》重在观想,所以详细陈述西方净土依正庄严,列举观音、势至以及九品莲花等等情况。《阿弥陀经》重在念一句佛号,所以只提阿弥陀佛,而不说其他了。
163.净土宗从莲池大师以后,专门主张念佛名号,不教观想极乐世界四色莲花,那么将来往生,生到哪一种颜色的莲花里?
法华四花,表示四种因位,就是住、行、向、地,从这一根据出发,你在哪一个因地,就会生到哪一种颜色的莲花。
164.常听老师说,经典虽然讲的是大道,文字也很优美,但刚刚入门学佛的人,必须先弄清文理,才能求道。我对《阿弥陀经》中六方佛一段文字很有疑问,为什么四方先说东方,不是北方为上吗?但北方反而列在最后。上下两方,自然是从上而下,为什么先说下方呢?
佛经有真实语、随顺语等等。四方上下,都是假定的名词,哪里有真实的内容呢?我们地球上的人,以太阳为标准来划定四方,标准一变,方位也要发生变化,所以方位是一个假名。作文要有次序。太阳从东方出来,是一天的开始,所以四方先从东方说起。草木有枝干和根本,根本在下面,所以先从下面说起。
165.《弥陀经》中“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几句话,意思虽然比较明了,但按文义讲,很觉得拗口,怎么去讲,能够好懂?
中国的文字,一个字有多种讲法。“于”在这里是发语词,是“对于”的意思,“于彼国土”就是“对于阿弥陀佛那个国土”的意思。下面三句必须连贯起来,并且要添加一些字句才能通畅。意思是“像那样已经发愿的人就已经往生了,现在发愿的人也会像那些已经发愿往生的人一样现在往生,将来发愿的人也会像那些已经往生的一样将来往生。”简单地说就是“已经发愿的就已经往生,今天发愿的就能今天往生,将来发愿的就能将来往生。”
166.西方阿弥陀佛在佛的三身中属于哪一身?
西方既然有四土,就自然有三身,生到哪个等级的净土,就看到哪个等级的佛身。
167.西方极乐世界画图中佛菩萨等像,是根据哪里翻印出来的,是不是已经曾经有人看见了西方佛菩萨而画的?
有人看见西方佛菩萨,这样的事情当然存在,《往生传》及《净土圣贤录》都有记载。所画图像是根据《十六观经》而来,只不过简略地画出来罢了。文字是事情的说明,图画是文字的实体,不一定要依照各人看见的作依据。依据菩萨显像来画的也有,像观音菩萨的像有些就是如此。
168.耳聋的人在临终时,有人为他助念,他是否能得到利益?
瞎子、聋子和哑巴列入八难,阻碍了接受佛法。但佛法不可思议,能消除一切人的罪过。对一个聋子来说,如果平素凭借他的眼睛,向他示意念佛,利用各种方便和机会,使他知道往生的利益,临终时悬挂佛像,烧起檀香,由他的眼睛和鼻子引起正念,那么也能获得特殊的好处。
169.除了在住房或佛像前念佛以外,其他像走路或做事时也一心念佛,是否也有功德,也能得到佛的感应?
行、住、坐、卧都可以念佛,只求心里真诚和恭敬。佛的法身遍满虚空,佛的光明照遍十方,到处都有佛的存在啊!真是“夹岸桃花新雨后,马蹄无处避残红。”
170.念佛时出声念和心中默念,功德相同,还是有差别?
念佛功德,在于求定,就是经上所说的“一心不乱”。至于采取什么念法,就没有一定的限制,要根据个人的习惯去选择。符合自己情况的念法,功德就大,不符合的,功德就小。
170.“佛说阿弥陀经”是什么佛所说?
释迦牟尼佛所说。在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所有的佛经都是释迦牟尼佛说的。
171.我自从皈依三宝以来,已经有七年时光。当开始念佛一年后,就感觉每念一句佛号,心中就会出现一次滚动。因此曾经请教大德开示,教导我念到不动为好。念到现在后,心已果然不动,但如果偶然生起贪嗔痴的念头,心中仍然乱动不停。只有立即提起正念,才能控制动心。如果平时善于调心,不起贪嗔痴的念头,到临终时是否能够心不颠倒,一心念佛,蒙佛接引,往生极乐?
贪嗔痴叫做三毒,制止三毒念头,当然是正路。果然能断除,临终就不会颠倒。但调心不要著相,如果存有断除三毒的念头,反而又增加一个念头了。莫如把心归到佛号上去,使佛号不断,不管出现什么境界,是好是坏,都不要管,只是提起一句佛号,这就是正念,心和佛号不相应,就是颠倒。
172.我吃素一月后就归依,以后就长久吃素。因为有家庭负担,不能时常聚会念佛。又因为佛教经典太多,每部都是宝藏,但我们的生命很短,每部都想受持,实在困难,我只好选择《妙法莲花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及《佛说阿弥陀经》作早晚课诵,并终生信愿受持。现在我每天早晨五六点钟时念《普门品》,晚上十一点钟时念《弥陀经》,念完后再念佛号千声。这个时间,这样念诵,是否正确?不打法器是否可以?
念佛在于求定,功夫好时就是一心不乱。这样的境界,每个人在家中朝暮课诵时都能得到。至于到一些佛教团体聚会念佛,不过是结缘随喜,因事忙不能常去参加,没有关系。可是家中的早晚功课万万不能间断,早晨念《普门品》,晚上念《弥陀经》,未尝不可。功夫在精不在多,贪多不精,反无效力。不见禅家一句话头要参究一生吗?打法器的事,家庭环境许可就用,否则不用。
173.念佛可增加智慧,拜佛可消除业障。前者念佛念到妄念少时,确实有这种感觉。后者拜佛怎样才算是消除业障的体验?是不是指平人肝脏之火,使人心静气和的意思?
众生有身体,举手抬足,无不是罪,最显著的就是杀盗淫。有恶业一定会得恶报。一点钟拜佛,一点钟不造杀盗淫等罪业,一天拜佛,一天不造杀盗淫等罪业。不造新罪,就不会得新恶报。并且因为不起恶缘,过去的罪业就没有受报的条件。明白了这个道理,就是体验。反省自己的内心,观察自己的行动,不感到惭愧时,就是消业障的消息。
174.“念一句佛号就消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那么我们不如造罪以后再来念佛。如果说念佛是消过去的罪业,不再去造新罪,那么造了罪以后,不又是过去的旧罪了吗?
从前某甲正在大吃砒霜,某乙看见就惊奇地问:“为什么要自杀?”甲说:“我不是自杀,因为听说某店有解毒的灵药,我想买来服用,所以就先吃砒霜。”先生所问不正是这不意思吗?过去、现在和未来是没有一个界限的,但改过从新却是有界限的。不论是做好人,还是学佛,都从他发心的那一天算起,以前的时间就是过去。
175.“琉璃王灭释种,释尊头痛三日。”成佛之后,都不能摆脱因果,念佛怎么能灭罪呢?
因果关系,千头万绪。如杀人偿命,欠债还钱,是基本原则。但有抵有折,有讨有解,一定要就事论事,不能偏执一端。但先生所问,不在这个范围之内。要知道,业障全无,凡情顿消,才能圆成佛果。怎么会成佛以后,还有业障的道理?例如,十五的月亮不缺才称圆,既然叫做圆,就决定不会缺了。你所说那段经文,是为了说明因果不假,释尊现身说法,并不是世尊真的受报啊!再如八相成道,也不过是古佛示现演讲佛法,释迦牟尼佛在无量劫前早已成佛。
176.如果有人往生西方,他的子孙为他诵经作功德,是往生的人得到呢,还是他的子孙得到呢?
往生的人莲品就会增高,子孙尽孝,而又信奉佛法,当然也有很大的功德。例如,父母旅行,儿子为他们赶车、驾船,减少了父母的劳累,父母得到了利益的现果。儿子尽孝,也有了福报的前因,有因一定会得果。
177.净土宗的信仰者,有必要研究外宗的经典吗?
“法门无量誓愿学”是四弘誓愿之一,这是大乘佛法的原则,净土宗哪能例外。不过学习时,应该知道本末和先后。“本”就是本宗的经典先弄通,“末”就是其他宗派的经典后学习。根本都没有弄通,就去学其他的内容,恐怕如邯郸学步,别人的没有学会,反而把自己的本行丢了。本行已经明了,却不博学,就会孤陋寡闻,执著一边,不能圆融。
178.阿弥陀佛是不是世自在王佛给他授记?观世音菩萨是什么佛给他授记?
从现象来说,阿弥陀佛在世自在王佛那里授记,《无量寿经》里面有记载。观音则在古观音如来那里授记,《首楞严经》里有记…
《净土法门疑难问题解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