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精華
李炳南老居士講述
民國六十五年元旦慎齋堂開示
明倫月刊社整理
大家在臺中每星期有兩叁個地方可以聽講,但聽的是教理,不容易了解,然教理歸教理,自己須修行。實修的方法非常重要——修別的法門須一步一步地有次第,一步深過一步,淨土法門也是如此。
蓮社在臺中已經二十多年了,在從前也有成就的蓮友,他們的本質好,稍微的叮咛,他就能做得到。本質好之外,還要一個正功,一個助功。多半有學問的人,只在學理上講一講,在正夫上就疏忽了,尤其是疏忽助的功夫。不但是臺中,到哪裏也犯這個毛病。幫助的功夫太少,就如人走路用一只腿,或者如鳥以一只翅膀飛,這個事情就很難了。
平素講經的時候,不能專講念佛法門,雖然我們修的是淨土法門,但是在講他經時,只可以言外之意地說上幾句。今天大家有這個機會,咱們就專把念佛的法門,向諸位說一說。這個事情不在教理,全在實行的功夫。諸位常說:“我們念佛不得一心,念了多少年,可靠不可靠?”不得一心,就不可靠,這是實在話。今天講的就是幫助大家得一心的方法。
這次依著蕅益大師的《彌陀要解》來講,印光祖師說:《彌陀要解》是—“古佛再來注解,也不過如此。”古來注解此經的祖師雖然很多,但是,此經精華之處,蕅益大師全都說了。
今明兩天短短的四點鍾,只可揀緊要精華的說。兩天短短的時間,若客客氣氣地講,大家不得利益,諸位每星期都有聽經的機會,這特別的兩天,要不說個懇懇切切地,指出同修們功夫不行之處,就難得法門利益。這種話不得不說,一說就得罪人,雖得罪,我還是要講,希望你們都得到淨土法門的精華,證了果位,就高興了。
請看《阿彌陀經》“正示行者執持名號以立行”這一段經文: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叁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
今天我們不講經文,專講蕅益祖師的注解,講經文大家聽不出什麼來,也怕記不住。
菩提正道名善根,即親因。
經上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少了善根或福德,都不能成功往生,你若不管,不理它,怎麼會成功?整個的佛法,小乘之外,凡是學佛的,只要學大乘佛法,就是以菩提爲宗要,“菩提正道”這四個字,是說發菩提大心執持名號,是菩提行的正道,不是小道。菩提正道什麼東西呢?菩提正道名字叫“善根”,譬如種樹要先紮住根,不紮住根,這棵樹不能活。學佛的人沒有菩提正道,如樹無根,不能成功。
善根是往生的親因。因是什麼呢?凡事都離不開有因,然後才結果。往生西方就是結果,結果以前得種因。因有親因,有疏因,親因很密切,很近,這個因最要緊,疏因則是遠因。《彌陀經》上講“善根”叫親因。
種種助道,施戒禅等名福德,即助緣。
善根說完了,還有福德,種種助道就是福德。學佛必須正助雙修,正功夫乃自己修行使心性成就,旁邊還須有幫助的功夫。修正工夫時著了魔或者有什麼障礙,有福德就可以幫助去障礙。尤其是臨命終時,阿彌陀佛來接引,要是沒有福德,沒有幫助的功夫,業力就來障礙,有了福德,有了幫助的功夫,福德就能給你去障礙,這就是助功。助功是什麼事情呢?普通的助功,是叁十七助道品,叁十七助道品又以八正道爲主,光這八正道還不足,還得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等六度,大乘法門就須行這六度,六度也是福德助功。
善根是因,福德是緣,有因有緣,這才能結果。可是這並非叫你去行六波羅蜜當助功,《彌陀經》另有助功的辦法。普通的修法,“助道”不是八正道,就是六波羅蜜。《阿彌陀經》上說的執持名號是正功,助功也是八正道或六度,但是蕅益大師的注解,另說一個辦法,不必行八正道,也不必修六波羅蜜,另有助緣,這個說法很特別。
聲聞緣覺菩提善根少,人天有漏福業福德少,皆不可生淨土。
“聲聞、緣覺善根少”,二乘人雖證了羅漢果或緣覺果,可是他不是行菩提正道,他的善根比菩薩少。
聲聞、緣覺與菩薩有什麼分別呢?菩薩是自己度自己外,再度衆生,這是大乘法門。聲聞、緣覺自己度自己就完了,是自了漢。《彌陀經》是大乘法門,不只要往生,還得“乘願再來”!並不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去享福的,要是存著「我到西方極樂世界,好極了,我可不再來了。”這一個心不合菩提正道,就永速不能去了。聲聞、緣覺,菩提的善根少,善根少就不能去極樂世界。
“人天有漏福業”,人與天上的天人,他們不懂善根,善根是修本性,他們不懂,他們還在叁界裏頭輪回。人天懂得做種種善事,故有福報生天或做人。人天做的善事是有漏福業,福德也太少、太小,只能到天上或人間,別處去不了。所以人、天、聲聞、緣覺都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因爲善根少,福德也少,沒辦法往生西方。
唯以信願執持名號,則一一聲悉具多善根福德。
善根福德,要怎麼樣具足呢?“唯以信願執持名號”。修淨土有叁要,叁要是“信願行”,這叁個字怎麼個用法呢?“信願行”這叁個字,就是菩提心,菩提心就是菩薩心,非菩薩沒有這叁個字。當菩薩不是光做了好事就當菩薩,內裏得明心見性,懂得心性,外邊做種種的功德,救多少的人,這兩條缺一條就不能算菩薩。
信願行的“信”,“信”這一字乃佛教最要緊的字,學什麼法門,就信那個法門,咱們修淨土法門,就信淨土法門。淨土法門,怎麼個信法呢?
孟子說:“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熊掌是很高貴的菜,沒吃過,你說好,怎麼個好法,說了不中用,必得把這個東西吃了,才知怎麼好法。沒吃過的人,你向他說,也是枉然。就如我吃了熊掌,說熊掌怎麼好怎麼好,不管你說的多麼好,那些沒吃過熊掌的人聽不懂。而西方極樂世界怎麼個好法,你們大家去過嗎?沒去過!沒去過,你說你信,你還沒見過,你怎麼嘴裏說信?阿彌陀佛對你怎麼個好法,你怎麼會信呢?你跟阿彌陀佛根本沒發生過因緣,你怎麼會信呢?行菩薩道,有五十一級菩薩,到了第七地菩薩以後,才稱得上是“真信”!
“信”有兩種,一種是正信,對于佛理都明白,懂得“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十六觀經》說:“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要想見阿彌陀佛,得用心見,阿彌陀佛跟你的心是一模一樣!我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我,明白了這個佛理,這才叫信。這樣的信才有道理,這叫“正信”。“十方叁世佛,共同一法身”,十方叁世佛,都是一個法身,法身就是本性,過去的佛,他的本性跟未來的佛的本性,是一個本性。釋迦牟尼佛是過去的佛,現在的佛是阿彌陀佛,他在西方說法是現在佛,未來的佛是我們大家,我們果然成了佛,就是未來佛,過去、未來、現在叁世的佛是一個性,沒兩個性。你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你,這一條要是不信,這個信願行的“信”字,就成立不住,“信”成立不住,念佛就不感應了。心即是佛,念佛時把心抛掉了,就無根本了,好比把樹根刨了,沒有樹根,你念的什麼?
還有一種叫“不覺信”,對于道理不明白,說什麼,就信什麼,這可以說就是迷信。(我上這裏來講,我是發了願的,我忙得不得了,要是我敷衍了事,我就不幹,我不做無意義事。只要決定要做,我就必須拿出我的良心來,利益大家,這是我的主義。)這個不覺信也有大管用。古人有比喻,明明是毛巾,向一個人說是黃金,他沒分別心,你說這是黃金,他就信是黃金,他就拿這毛巾當黃金用,這個東西就真有用處。因爲他沒分別心,他一心相信。一心相信,他的心成了“一一心不亂”!你說這是黃金,他就認爲是黃金,全心拿著他當成是黃金。萬法皆是假的,都是唯心造的,就如阿姆斯壯上月球,也是心造出來的。
可是,一百人修行,有四十個人能正信,而強信、不覺信、迷信的人,一千人也找不出一個。按著書講有道理,雖然什麼也不懂,一聽就信,立住志就不變了,這一千個人也找不出一個來。咱們想迷信還不行呢!我就夠不上信。上智是正信,下愚是迷信,咱們也不上也不下,懸在中間叮叮當當如風鈴有什麼好處?
沒到過西方極樂世界,怎麼信其有呢?其實迷信跟正信都可以信。正信的人了解西方極樂世界就是我們的本性,阿彌陀佛的法身就是我們的心,是一樣的。明白了這個道理,明白了自己的心,你的心是個什麼樣,極樂世界就是什麼樣。極樂淨土分四土,有凡聖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實報莊嚴土(平日所挂的極樂世界圖是莊嚴土),最高是常寂光淨土。這四土並不是四個土、四個極樂世界,而是一個,什麼程度看就是個什麼樣。譬如:這一張紙上的字是王羲之寫的,我是個不會寫字的,我拿來一看也沒什麼好處,一撇一撇的我也會。常寫字懂得的人,拿過帖一看,王羲之的字是真不錯,是真正有功夫。那些成了名的古人,如顔真卿、歐陽詢、柳公權,那些人將王羲之的字拿出來一看,或許就會說:“唉呀!咱就是學一輩子也不行啊!”一個人一個看法。
不論是正信或是不覺信,有一樣便會成就,一個是明白,一個是不明白,這兩個信都能成功。
講到這裏,大家自己省察自己,有“信”了嗎?我們是今天高興念就念,不高興就不念,馬馬虎虎,這樣“信”站得住嗎?“信爲道元功德母”,信是求道的根本,是萬種功德的老母親,有了信才生得出功德,這個字成立不住就不能有功德。不信的人,今天做做,到明天又冷了,就不會成功。
再講這個“願”,“願”就是立住志向。中國文化叫“志向”,立住後就不能變了,至死不變,所謂“至死不變,強哉矯”,原子彈下來,我也不能變,這才叫做立住志向。願和“志向”一樣,有這個字就能成功。
佛家講“願”有方…
《淨土精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