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安心法門▪P11

  ..續本文上一頁是有因有緣,有結果,結了果就是一段生死,果中又有種子,再因緣果、因緣果......永遠不了結,這是不行的。唯有成佛到了常寂光土才不動,如同鏡子裏頭什麼都照得清清楚楚,也無所謂因,也無所謂緣,也無所謂果了。所謂千江有水千江月,月也沒來,水也沒去,這是大圓鏡智的景況。譬如鏡子原來是光明的,染上塵土就失去光明,如何叫它光明呢?你得想法子擦拭,我們的心受汙染了,要靠“信願行”來擦拭,這個“行”很要緊,靠著念佛修行,心就慢慢透出一線光明,有一線光明就算小悟。若不能悟,透不出光明,而是讓塵土變薄,這不是悟,叫伏惑。先伏住惑再斷除惑,斷幾分惑同時就放幾分光明。從凡夫一發心學佛到成佛,沒有障礙一路下去,這是理想啊!當中沒有不受障礙的,所謂不受魔難不成佛,這期間必須經過叁大阿僧祇劫,這個數字就很難算了。

  成佛這麼難,學淨土法門成佛就容易了,淨土法門,用鼓勵收攝衆生,不用困難降服衆生。降伏的方法是把困難找出來,你不如此就不行,衆生愈聽愈發愁,愈煩惱,若做不到便停住了。淨土宗是主張“萬修萬人去”誰要是想去,誰就能往生極樂。學淨土的人必得要學這點,懂不懂莫論,記住這一條,見到人不能說淨土難修。

  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結交好朋友,跟什麼人做朋友就開什麼智慧,跟好人在一塊就開好智慧,跟壞人在一塊就學壞智慧,熏染的力量很大。在極樂世界都是諸上善人,往生者能得到極樂世界的智慧,其他世界的智慧不清楚。若每天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即得十萬億佛的智慧,並且每一尊佛那裏還有許多菩薩善知識,如此一來你得到的智慧有多少?

  極樂世界固然好,但是從娑婆世界欲往生極樂世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善根就是道,在此世界修的道很少很薄弱,福德善事也做很少,這就是“不可”。少善根福德,就辦不到,雖然嘴裏念佛,西方也去不了。自己的善根福德做了多少,自己問自己,不必問別人。欲往西方還不認路,必得靠阿彌陀佛來接引,其他世界的佛不來接引,要自己去,往生到極樂世界有了神通,就可以自己去他方世界。若只是在極樂世界,那就得不到其他智慧,故必須在極樂世界拿了香花供養十方佛,供養就能得智慧,例如觀世音菩薩普門品雲:“侍多千億佛,發大清淨願”。侍候供養百千億尊佛,發廣大清淨願,使觀音菩薩得大成就,所以往生極樂世界以後,再到其他佛國土,便有無量無邊的化身,這個力量就大了。

  而怎樣叫憶持呢?平時若有做早晚課,各一點鍾,那其他的時間念什麼?若打佛七,一天念了幾炷香,幾炷香以外呢?若談談話,就忘了念佛。普通人不念佛時多是失念,失念是煩惱之一,失了正念就起惑造業,造業就得受報。西方叁聖是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有人問:提大勢至菩薩幹什麼?在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裏,大勢至菩薩教人不失念的方法,所謂:“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念佛和憶佛不一樣,憶佛容易,有人說:那很便宜喔!便宜是便宜,但得去做。念佛要念茲在茲,念佛時心不能往別處跑,心一離開佛號就是失念。憶佛則不須如此,只要忘不了它就行了,忘不了並不難,例如人人每天總不忘了吃飯這件事,鍾點到了,即使不餓,也會記得要開飯,還有誰也忘不了錢,舍不得。一句佛號,不重也不輕,忘不了就行了。我現在正在學這個“憶”,我很愚笨,我就是用這個憶佛的方法,阿彌陀經雲:“皆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我的心裏,看見什麼也是阿彌陀佛之所變化。大家可以練習這個方法,這個方法可以“不用叁祇修福慧,但憑六字出乾坤”很便宜。

  往生的善根福德不可少,但衆生的惑業重重,有見思感、塵沙惑、根本無明惑。見惑是受到外界環境染上去,使見解錯誤;思惑是多生多劫累積來的;對于佛法或是世間的道理不明白,就是塵沙惑;根本無明惑,根本的第八識無明糊塗,這是一切迷惑的基本。俗話雲:動火氣了,火氣在那裏?嗔心就是火,在外面做了多少好事,做得多麼好,一起嗔心,如火燒功德林,做的功德好比大樹林,數不清,但是嗔火一起,以前所做的功德都燒盡了。所以煩惱中嗔恨心最厲害。功德林我們沒有,即使有一點也燒盡了,往生不可少善根福德,大家別燒功德林。

  下次講最後一段“具叁心者”。

  淨土安心法門(十四)

  華嚴經講到梵行,梵行有二十條,安住梵行是第十六條,大家若能安住梵行,就到一心不亂了。念佛能念到一心不亂就行了,諸位或可有一心不亂的,但是我看不出來。要一心不亂須先伏惑,一起貪嗔癡就壓住,學伏住惑再學斷惑,斷惑如挖根,諸位煩惱根挖了嗎?彌陀經雲:“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叁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到了一心就有此境界,這是伏惑。或問:佛都來了,怎麼還是伏惑呢?彌陀經雲:“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心要不亂才即得往生,臨終心若顛倒,就沒有希望往生了。所以淨土宗有助念,助念是什麼意思?是你本人有信心能念,臨終時不能接續,找人助念幫助你提醒正念,不是請大家來替你念,難道你餓了能叫人吃飯替你飽嗎?

  信願行是淨土宗上路的資糧,有了資糧就能往生,叁資糧故意說得囫圃吞棗,若明白講,大家會認爲辦不到,有人會說:真的辦不到嗎?真辦不到,因爲你沒將心安住。心在佛家是指第八阿賴耶識,它是生死的根本。本性一動就叫“心”,心一動就有一個地處去,但是它亂跑,好地處、壞地處都跑,所以一起惑就造業,造業必定受報應,而第八識一動,起惑、造業、受報是同時的,例如呼吸時就吸進多少生物,所以人一下生就造罪。這是就第八識微細處說,懂這個道理的人不多,故雲:“修道之人不識真”,修道者不知“道”在那裏,你以第八識作主人翁,但它卻是你的生死根本,所以必得轉識成智,而心經又雲:“無智亦無得”,有得有智皆是不究竟。華嚴經第九回向之前,曾說有微細智,這是在說完一百個真如之後,再點出“智”來。

  安住梵行的梵行,最要緊的是“淫欲”,淫是生死的由來,有淫就不清淨就非梵行。欲是嗜好貪戀五欲六塵,我還有喝茶的嗜好,但是現在九十六歲了,爲了星期叁晚上的講經,怕控製不住,從早到晚一杯水也不敢喝。淫和欲很不容易斷,佛法爲了要人覺得容易,另外有“慈悲喜舍”四個辦法,這四個字含著戒,若能安住慈悲喜舍就行了,若安不住就不中用。千言萬語就在安住上,安住是安安穩穩在那裏,諸位在那裏也沒安住,即使坐著也不是安住,身口意叁業都在動,都在造業,造業就得受報。彌陀經雲:“生者皆是阿鞞跋致”,阿鞞跋致是不退轉,就是安住了,要真正的安住必得往生以後才做得到。

  甲四、具叁心者

  淨土叁種安心法門,前面是分段講,現在要將叁種心合起來說,故表雲:具叁心。具叁心有二句“真心決信,願行既成。”

  乙一、真心決信

  真心就是第一段的至誠心,心無一點摻雜,叫真心,心不至誠,就不是真心,念佛念到一心不亂,就是真心。把佛號當目標,全心集中在佛號上,沒有兩個,不摻別的雜念,這就算真心了。

  決信是深心的注解,決如開會表決通過了,決定相信不能改變。除了決信淨土法門,其他的法門我不幹。例如有人要你念“消災延壽藥師佛”,藥師經也是佛經啊,但這部經沒有要你往生彼國。也可以念藥師佛,但是他不來接引你往生。若信阿彌陀佛,他就來接引你去極樂世界,其他法門辦不到。現在憑良心話,我們之中那一位已經純純粹粹決信淨土法門,不雜修的?

  乙二、願行既成

  願就是發願回向,早晚課完,天天都念“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叁途苦....”,嘴裏念,有口無心,有如唱歌,字雖沒念錯,但絕不是回向。淨土法門是不回向法門,念佛專爲了帶業往生。回向除了發願往生之外,還要發願再來,再來做什麼?禮記雲:“□學半”,教人必得自己先學先預備,教的人和被教的人都學到東西。所以曾子每天自我反省:“傳不習乎?”這一句古來多注成:今天學的有沒有複習?正解是:今天傳授給人的功課,自己有否練習過?帶業往生斷了見思惑,還得發願再來,將所學的法門度化衆生,就可以斷我們的塵沙惑。

  在淨土的環境都是好的,壞的事情不知道,要斷塵沙惑必得來娑婆世界。所以學佛未受戒不許看出家戒本,怕未受戒的人看了出家戒,會以此毀謗破戒的出家人,而犯了毀謗叁寶的罪。再者,戒律中記載有許多惡行,怕人看了學著做。所以會管理監獄的人,是用感化主義,不會辦的,讓監獄成了作奸犯科交換惡知識的地方,愈學愈壞。菩薩在度化衆生中,塵沙惑隨之而斷,故往生後必得乘願再來娑婆世界。

  佛法有開有合,佛法開出去是方便有多門,合起來則是歸元無二路,信願行開出來是叁項,合起來是一個。好比香爐的叁個腳,放在那裏都豎得起來。信願行叁個到底那一個作主,那一個不作主,真心決信就有願有行。上智和下愚的人不起分別心能決信,像我自覺識幾個字,不甘做下愚,有人恭維說好聽話“你是再來人”,“再來”是少不了的,可未必是“人”。只要信願行既成,必生彼國。

  既成的成,有成功、成就的意思,這裏是做“成就”解,諸位的信願行成就了嗎?我問這個話,可很重要,往生的條件就是信、願、行,叁者既成,就可往生,信願行叁資糧不夠,不能往生,要怨誰?是佛不慈悲還是你不肯用心?“既”是活口氣,當“假若”解,信願行既成,表示你在這裏預備的時候,信願行果真具足了。必生彼國,“必”是決定辭,結果必生彼國,一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今日之下,諸位的信、願、行若有合乎正常的軌道,就走對路了。發願要往生極樂,就得走這座橋,要是亂走,就無法往生。我們絕對不能反對佛法其他的法門,那一種法門有那一個方便法。信願行是淨土的方便法,自性彌陀,唯心淨土,是別宗的講法,淨土宗不如此講,若提倡這種講法,就走錯路了。有人或許會問:不許講唯心淨土,自性彌陀嗎?別宗許可講,但淨土宗不采取這個方式,淨土宗就是主張外界“有”個阿彌陀佛正在等著你;淨土之中格外“有”個極樂世界,不是你心裏造的唯心淨土;命終往生“有”個阿彌陀佛來接迎,若說是自性彌陀,難道是自己接引自己嗎?

  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其實就是信願行,叁者是一個,如伊字叁點不分上下左右,能深信必能切願,深信切願必能執持名號,故舉一則叁者皆備。若沒有閑功夫念佛,就用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所教的憶佛,默而識之。一般人幹什麼差事,心裏絕忘不了吃飯,學佛後把忘不了吃飯的心理,改成絕忘不了念佛就行了,別管他是什麼人,見一切都是阿彌陀佛之所變化,以這種心理來變境界就能淨念相繼,命終一定往生極樂國。

  (全文完)

  

  

《淨土安心法門》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