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安心法门▪P11

  ..续本文上一页是有因有缘,有结果,结了果就是一段生死,果中又有种子,再因缘果、因缘果......永远不了结,这是不行的。唯有成佛到了常寂光土才不动,如同镜子里头什么都照得清清楚楚,也无所谓因,也无所谓缘,也无所谓果了。所谓千江有水千江月,月也没来,水也没去,这是大圆镜智的景况。譬如镜子原来是光明的,染上尘土就失去光明,如何叫它光明呢?你得想法子擦拭,我们的心受污染了,要靠“信愿行”来擦拭,这个“行”很要紧,靠著念佛修行,心就慢慢透出一线光明,有一线光明就算小悟。若不能悟,透不出光明,而是让尘土变薄,这不是悟,叫伏惑。先伏住惑再断除惑,断几分惑同时就放几分光明。从凡夫一发心学佛到成佛,没有障碍一路下去,这是理想啊!当中没有不受障碍的,所谓不受魔难不成佛,这期间必须经过三大阿僧祇劫,这个数字就很难算了。

  成佛这么难,学净土法门成佛就容易了,净土法门,用鼓励收摄众生,不用困难降服众生。降伏的方法是把困难找出来,你不如此就不行,众生愈听愈发愁,愈烦恼,若做不到便停住了。净土宗是主张“万修万人去”谁要是想去,谁就能往生极乐。学净土的人必得要学这点,懂不懂莫论,记住这一条,见到人不能说净土难修。

  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结交好朋友,跟什么人做朋友就开什么智慧,跟好人在一块就开好智慧,跟坏人在一块就学坏智慧,熏染的力量很大。在极乐世界都是诸上善人,往生者能得到极乐世界的智慧,其他世界的智慧不清楚。若每天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得十万亿佛的智慧,并且每一尊佛那里还有许多菩萨善知识,如此一来你得到的智慧有多少?

  极乐世界固然好,但是从娑婆世界欲往生极乐世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善根就是道,在此世界修的道很少很薄弱,福德善事也做很少,这就是“不可”。少善根福德,就办不到,虽然嘴里念佛,西方也去不了。自己的善根福德做了多少,自己问自己,不必问别人。欲往西方还不认路,必得靠阿弥陀佛来接引,其他世界的佛不来接引,要自己去,往生到极乐世界有了神通,就可以自己去他方世界。若只是在极乐世界,那就得不到其他智慧,故必须在极乐世界拿了香花供养十方佛,供养就能得智慧,例如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云:“侍多千亿佛,发大清净愿”。侍候供养百千亿尊佛,发广大清净愿,使观音菩萨得大成就,所以往生极乐世界以后,再到其他佛国土,便有无量无边的化身,这个力量就大了。

  而怎样叫忆持呢?平时若有做早晚课,各一点钟,那其他的时间念什么?若打佛七,一天念了几炷香,几炷香以外呢?若谈谈话,就忘了念佛。普通人不念佛时多是失念,失念是烦恼之一,失了正念就起惑造业,造业就得受报。西方三圣是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有人问:提大势至菩萨干什么?在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里,大势至菩萨教人不失念的方法,所谓:“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念佛和忆佛不一样,忆佛容易,有人说:那很便宜喔!便宜是便宜,但得去做。念佛要念兹在兹,念佛时心不能往别处跑,心一离开佛号就是失念。忆佛则不须如此,只要忘不了它就行了,忘不了并不难,例如人人每天总不忘了吃饭这件事,钟点到了,即使不饿,也会记得要开饭,还有谁也忘不了钱,舍不得。一句佛号,不重也不轻,忘不了就行了。我现在正在学这个“忆”,我很愚笨,我就是用这个忆佛的方法,阿弥陀经云:“皆是阿弥陀佛变化所作”。我的心里,看见什么也是阿弥陀佛之所变化。大家可以练习这个方法,这个方法可以“不用三祇修福慧,但凭六字出乾坤”很便宜。

  往生的善根福德不可少,但众生的惑业重重,有见思感、尘沙惑、根本无明惑。见惑是受到外界环境染上去,使见解错误;思惑是多生多劫累积来的;对于佛法或是世间的道理不明白,就是尘沙惑;根本无明惑,根本的第八识无明糊涂,这是一切迷惑的基本。俗话云:动火气了,火气在那里?嗔心就是火,在外面做了多少好事,做得多么好,一起嗔心,如火烧功德林,做的功德好比大树林,数不清,但是嗔火一起,以前所做的功德都烧尽了。所以烦恼中嗔恨心最厉害。功德林我们没有,即使有一点也烧尽了,往生不可少善根福德,大家别烧功德林。

  下次讲最后一段“具三心者”。

  净土安心法门(十四)

  华严经讲到梵行,梵行有二十条,安住梵行是第十六条,大家若能安住梵行,就到一心不乱了。念佛能念到一心不乱就行了,诸位或可有一心不乱的,但是我看不出来。要一心不乱须先伏惑,一起贪嗔痴就压住,学伏住惑再学断惑,断惑如挖根,诸位烦恼根挖了吗?弥陀经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到了一心就有此境界,这是伏惑。或问:佛都来了,怎么还是伏惑呢?弥陀经云:“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心要不乱才即得往生,临终心若颠倒,就没有希望往生了。所以净土宗有助念,助念是什么意思?是你本人有信心能念,临终时不能接续,找人助念帮助你提醒正念,不是请大家来替你念,难道你饿了能叫人吃饭替你饱吗?

  信愿行是净土宗上路的资粮,有了资粮就能往生,三资粮故意说得囫圃吞枣,若明白讲,大家会认为办不到,有人会说:真的办不到吗?真办不到,因为你没将心安住。心在佛家是指第八阿赖耶识,它是生死的根本。本性一动就叫“心”,心一动就有一个地处去,但是它乱跑,好地处、坏地处都跑,所以一起惑就造业,造业必定受报应,而第八识一动,起惑、造业、受报是同时的,例如呼吸时就吸进多少生物,所以人一下生就造罪。这是就第八识微细处说,懂这个道理的人不多,故云:“修道之人不识真”,修道者不知“道”在那里,你以第八识作主人翁,但它却是你的生死根本,所以必得转识成智,而心经又云:“无智亦无得”,有得有智皆是不究竟。华严经第九回向之前,曾说有微细智,这是在说完一百个真如之后,再点出“智”来。

  安住梵行的梵行,最要紧的是“淫欲”,淫是生死的由来,有淫就不清净就非梵行。欲是嗜好贪恋五欲六尘,我还有喝茶的嗜好,但是现在九十六岁了,为了星期三晚上的讲经,怕控制不住,从早到晚一杯水也不敢喝。淫和欲很不容易断,佛法为了要人觉得容易,另外有“慈悲喜舍”四个办法,这四个字含著戒,若能安住慈悲喜舍就行了,若安不住就不中用。千言万语就在安住上,安住是安安稳稳在那里,诸位在那里也没安住,即使坐著也不是安住,身口意三业都在动,都在造业,造业就得受报。弥陀经云:“生者皆是阿鞞跋致”,阿鞞跋致是不退转,就是安住了,要真正的安住必得往生以后才做得到。

  甲四、具三心者

  净土三种安心法门,前面是分段讲,现在要将三种心合起来说,故表云:具三心。具三心有二句“真心决信,愿行既成。”

  乙一、真心决信

  真心就是第一段的至诚心,心无一点掺杂,叫真心,心不至诚,就不是真心,念佛念到一心不乱,就是真心。把佛号当目标,全心集中在佛号上,没有两个,不掺别的杂念,这就算真心了。

  决信是深心的注解,决如开会表决通过了,决定相信不能改变。除了决信净土法门,其他的法门我不干。例如有人要你念“消灾延寿药师佛”,药师经也是佛经啊,但这部经没有要你往生彼国。也可以念药师佛,但是他不来接引你往生。若信阿弥陀佛,他就来接引你去极乐世界,其他法门办不到。现在凭良心话,我们之中那一位已经纯纯粹粹决信净土法门,不杂修的?

  乙二、愿行既成

  愿就是发愿回向,早晚课完,天天都念“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嘴里念,有口无心,有如唱歌,字虽没念错,但绝不是回向。净土法门是不回向法门,念佛专为了带业往生。回向除了发愿往生之外,还要发愿再来,再来做什么?礼记云:“□学半”,教人必得自己先学先预备,教的人和被教的人都学到东西。所以曾子每天自我反省:“传不习乎?”这一句古来多注成:今天学的有没有复习?正解是:今天传授给人的功课,自己有否练习过?带业往生断了见思惑,还得发愿再来,将所学的法门度化众生,就可以断我们的尘沙惑。

  在净土的环境都是好的,坏的事情不知道,要断尘沙惑必得来娑婆世界。所以学佛未受戒不许看出家戒本,怕未受戒的人看了出家戒,会以此毁谤破戒的出家人,而犯了毁谤三宝的罪。再者,戒律中记载有许多恶行,怕人看了学著做。所以会管理监狱的人,是用感化主义,不会办的,让监狱成了作奸犯科交换恶知识的地方,愈学愈坏。菩萨在度化众生中,尘沙惑随之而断,故往生后必得乘愿再来娑婆世界。

  佛法有开有合,佛法开出去是方便有多门,合起来则是归元无二路,信愿行开出来是三项,合起来是一个。好比香炉的三个脚,放在那里都竖得起来。信愿行三个到底那一个作主,那一个不作主,真心决信就有愿有行。上智和下愚的人不起分别心能决信,像我自觉识几个字,不甘做下愚,有人恭维说好听话“你是再来人”,“再来”是少不了的,可未必是“人”。只要信愿行既成,必生彼国。

  既成的成,有成功、成就的意思,这里是做“成就”解,诸位的信愿行成就了吗?我问这个话,可很重要,往生的条件就是信、愿、行,三者既成,就可往生,信愿行三资粮不够,不能往生,要怨谁?是佛不慈悲还是你不肯用心?“既”是活口气,当“假若”解,信愿行既成,表示你在这里预备的时候,信愿行果真具足了。必生彼国,“必”是决定辞,结果必生彼国,一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今日之下,诸位的信、愿、行若有合乎正常的轨道,就走对路了。发愿要往生极乐,就得走这座桥,要是乱走,就无法往生。我们绝对不能反对佛法其他的法门,那一种法门有那一个方便法。信愿行是净土的方便法,自性弥陀,唯心净土,是别宗的讲法,净土宗不如此讲,若提倡这种讲法,就走错路了。有人或许会问:不许讲唯心净土,自性弥陀吗?别宗许可讲,但净土宗不采取这个方式,净土宗就是主张外界“有”个阿弥陀佛正在等著你;净土之中格外“有”个极乐世界,不是你心里造的唯心净土;命终往生“有”个阿弥陀佛来接迎,若说是自性弥陀,难道是自己接引自己吗?

  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其实就是信愿行,三者是一个,如伊字三点不分上下左右,能深信必能切愿,深信切愿必能执持名号,故举一则三者皆备。若没有闲功夫念佛,就用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所教的忆佛,默而识之。一般人干什么差事,心里绝忘不了吃饭,学佛后把忘不了吃饭的心理,改成绝忘不了念佛就行了,别管他是什么人,见一切都是阿弥陀佛之所变化,以这种心理来变境界就能净念相继,命终一定往生极乐国。

  (全文完)

  

  

《净土安心法门》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