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安心法門▪P2

  ..續本文上一頁裏頭,一直到了現在還頭出頭沒,還沒出去。一般人只能說:“啊!死了!”死是“死”,並不“了”,要“了”就好了,可惜死而不了。要想死而能了,全在一個“舍”字,這是俗話的“放下”,放得下就空了,放不下就不行!所以“了”字全在你放下。不善的叁業,真實心中舍,若不真實也不是清淨心,一下子就放下,這是慈悲喜舍四無量心的“舍”字。“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凡夫就是放不下,而多劫以來的罪業,當時就要放下,放下就行!

  放下如何就行呢?金剛經中有比喻,一座黑屋子,多少年不見陽光,你拿著一支蠟燭進去,千年萬年的黑屋,進去一支蠟燭、一屋子皆放了光明。就是這麼一個道理,只要舍得開就行。

  丁(二)若起叁業必須真實心中作

  頭一行是說不善的叁業,叫你放下,第二條“若起叁業必須真實心中作”,此叁業是善業而不是惡業,與頭一行對照就知道。若起叁業的“起”是心裏一動,身口意要幹好事,必須真實心中作,心裏真心幹這個。儒家大學有雲:“小人閑居爲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小人閑著的時候幹些壞事,什麼壞事也幹,見了君子趕緊裝模什樣,雲:我是好人,幹了什麼好事。然而“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于中,形于外。”凡事欺騙不了人,你的動作,“誠于中則形于外”,你一動作人家有功夫者就能看見你的心肝,所以不能裝模作樣,必得真實!什麼才叫“真實”呢?曾子是孔子弟子裏僅次于顔回,得孔子之道的,曾子雲:“吾日叁省吾身”——自己考察自己。“爲人謀而不忠乎”替別人辦事是真心辦還是假心辦?“與朋友交而不信乎”與朋友來往,說話辦事有沒有真心辦?守信用不守信用?這些都是求真心!所以一個人不念中國書,不懂這些世間法的聖言,連人情事故還做不到,還想成佛?那有這種道理?那有曹操、秦桧成佛的?

  丁(叁)、不簡內外明闇皆須真實

  第叁條“不簡內外明闇皆須真實”。簡——挑選。在內在外,乃至明顯或暗處,幹一切事情皆須真實,真心誠意絕不欺騙人。

  如此叁條後,下頭兩句乃總結“心既無染,即感真如”——染是不幹淨,有了見思惑就是不幹淨。“即感真如”——凡事由真心實意顯出來,就能明心見性見了真如。

  淨土安心法門(二)

  丙二、夾雜惡性名“雜毒善”

  上一次說到“安心法門”,我們衆生塵沙劫以來,心安不住,東奔西跑,所以輪回到今天,這輪回必得安住心才可能跳出。今天繼續講淨土別安心,上次講到至誠心辨真僞的“叁業修善,清淨心作”,今天接著講“夾雜惡性,名雜毒善”。

  解釋這段之前,先要明白心和性的關系,心和性是一個還是兩個?既雲心性,說一個就是一個,說兩個就是兩個。不想跳出叁界輪回的人可以不研究,想跳出的,不研究卻也是可以成功,這話一點都不假。心性說是一個好懂,說兩個也好懂,說心與性皆空便不好懂,詳細說要叁大阿僧祇劫以後才明白。今天姑且就根據法華經、華嚴經略微說說——這兩部經可是專講成佛的。法華經主張“性具”,我們的本性中具備一切,有善、有惡、有不善不惡。華嚴經說是“性起”,性原來不動,不動時什麼都有,名性具。除動了名起,起心動念了,這就和性不同。所以性是安靜不動的,性一起動就是心。這是不得已的講法,光嘴說不行,必須有修行的功夫,自己在裏頭參悟,才能懂這個心性。

  知道了性具、性起的差別,再看表上說“夾雜惡性,名雜毒善”。性中的惡性不真實,雖不真實卻是性具。初學時萬法不歸一,修行就是要心安在一個地處,使萬法歸一。善性夾雜惡性名雜毒善,在譬喻經有一個比喻,其牛奶中摻了驢奶,這奶就雜了。善性夾雜惡性,這種善就有毒,叫做雜毒善。我們過去造的惡業,摻入現在所作的善,就好比把驢奶摻入牛奶,名爲雜毒善,雖然是作善但不純粹。雜毒善下面列有叁條,只講事不講理。

  丁(一)外現賢善精進之相

  一些學佛修行人,表面上裝模作樣,猶如禮記大學所說:“小人閑居爲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于中,形于外。”這是說,小人在閑著沒人的時候,多幹壞事,什麼樣的事都幹得出來,這是性善還是性惡?所以說是性具。看到好人,就把那些壞事都藏起來,他還知道善惡,如果他不知道善惡,怎麼知道藏起來?可見他還有羞恥之心。除了掩其惡之外,還揚其善,把自己不好的掩蓋起來,將自己做的幾條好事拿出來自吹自擂。但是看在君子的眼裏,就如同看見他的肺肝,沒一點用處,現在自己欺騙自己,將來輪回,變驢變馬。我們只看到跟前,沒看見未來,就很難講了,現在先講一個例證:

  有一位富翁臨死時,眼睛一直盯著油燈,呻吟不已。兒子見到這個情景,一會兒就明白父親的心意。原來富翁生前節儉,正在點燃的那盞油燈,卻用了兩根油心,他老雖然已經臨到生命終了,仍痛惜燈心的浪費。等到兒子會意吹熄了一枝燈心,富翁才滿意地死去,富翁死後下到地獄。

  閻王審問他說:“你這個人一生沒幹過一點好事,判你下油鍋。”地府的小鬼拿了叉子要來叉他,叉子碰撞“锵”的一聲。

  有一小鬼問說:“咦,誰掉的錢?”

  富翁馬上答說:“是我掉的,是我掉的。”

  閻王聽了很生氣的說:“快要下油鍋了,你還惦記這錢,本來是可以不必下油鍋的,現在你非下油鍋不可。”

  富翁立刻說:“啊!閻王,閻王,商議,商議。”

  閻王說“還商議什麼?”

  富翁問:“這一鍋油要多少錢?”

  閻王說:“哼,這一鍋油多少錢,二十塊。”

  富翁說:“喔,那商量,商量,閻王你把二十塊錢給我,你幹爆我吧!”

  到了臨下油鍋,還要貪這油錢,只要幹爆就可以了,這樣的人,如何去度化他?雜毒善這叁條都是偏重造業這一邊而說的。

  丁(二)內懷虛假貪嗔邪僞

  內懷虛假,內是指心起動了,內心專做假事情。貪嗔邪僞,起貪嗔癡,迷信邪教,假的裝成真的。

  丁(叁)奸詐百端惡性不改

  奸詐百端,奸是不忠誠,像奸雄曹操,詐就是不幹一點真事,百端是指什麼事情都是奸詐,不只一條。惡性不改,明明知道是壞事,偏不改。不改惡,是不得了的呀。自古以來,不管是中國聖人或是外國聖人,都講究改過自新,將壞人變成好人,辦教育也是主張往好處轉。但是惡人明明知道就不肯改,存心學壞,這是最大的惡事。所以不肯改惡,那就沒法治了。佛遇到沒法治的人,就默擯,拒絕他,也不與他說話,不理他,由他去。

  而身口意叁業是什麼時候開始造業的?塵點劫前,找不出開頭來。一生所造的善惡業不知有多少,多生所累積的善惡業更是難計其數,六道輪回的衆生沒有不造業的,造業就不能脫離輪回之苦。那麼學佛有什麼辦法可以解決?依聖言量就是好辦法,按照聖言量去做就能解決。

  這張淨土安心法門講表,重要的是第二深心,“深心”底下所列的都是聖言童的辦法。今天講的要點,是要諸位知道塵點劫以來,我們都在六道輪回,頭出頭沒,受無窮的苦,愈是公侯將相,做的惡愈多,愈墮落得厲害。下一次接著講“明兩利”。

  淨土安心法門(叁)

  乙二、明兩利

  淨土宗的叁種別安心,上兩次說至誠心,至誠心又分兩項,辨真僞和明兩利,辨真僞上次說過了,今天來講明兩利。

  明是明明白白地表示出來,兩利是自他兩利。辨真僞是誰修行誰得好處,自己得利益。兩利是自己得了好處,還使大家都得好處。自己利益自己是聲聞,一半利益自己,一半利益別人是緣覺,菩薩是把自己得的好處,全部給別人。別人得到好處,當然就是利他,你想利益他,自己必先要明白,利他自然就是利己,這叫兩利,這是大乘菩薩法門。

  明兩利下面分四條,先看第一條:

  丙一、製舍自他諸惡

  製是製住心,心原來四處亂跑,沒次序,控製住它不讓他到處跑,叫製。舍是舍開不要了。製舍就是控製住心,然後舍棄。舍棄什麼,表上說諸惡。不論大惡小惡,一切惡的事情,一律控製住它,不叫心起惡。一感覺有惡,立刻就不要它。

  丁(一)真實心中製舍諸惡

  這製舍一切惡不是說說就完了,必須要真實心。心不真,談不上控製,凡一切惡事控製住不使它動,並且一下舍開它。如果不照這樣辦,你說我學佛了,你學的是什麼佛?學佛須誠心,誠心淨意的製舍諸惡。

  丁(二)行住坐臥想同菩薩

  行住坐臥是四威儀,佛家講究威儀,儒家孔子也注重威儀,所謂“禮儀叁百,威儀叁千”行要如風一直往前走,除了極少見的旋風之外,一般風不亂刮,所以走路時,不能東張西望,若四下張望,那是看女人?還是看商店沒有人,好偷東西?坐要如鍾,坐得像廟裏那口鍾。臥如弓,射箭的弓,彎弩的,佛的臥相都是右手托腮,左手放在胯上,有如獅子臥,這是一種禮貌。住如繩,像工匠用的墨繩一樣筆直。“想同菩薩”想是心裏起一種思想。淨土宗觀無量壽經的十六觀,觀就是本來空空洞洞的,在心裏想。如十六觀經的首觀“日觀”觀西落的太陽,爲何要觀西落的太陽?因爲太陽光亮,印象深刻,看著太陽,然後閉起眼睛,心中還有太陽影子,日久天長地想,睜眼閉眼都是太陽,再把太陽變成水,進入第二觀水觀....。這裏說四威儀要想成自己就是菩薩,要教化人,自己要先作好樣子,想同菩薩,也把在場的人觀想成菩薩,不論他是那一國人,不論是胎生、卵生、濕生、化生,都看做是菩薩,主敬存誠恭敬他,這樣日久天長就變心了,這才叫“至誠心”。

  丙二、勤修自他凡聖等善

  衆生皆有佛性,既然有佛性,還要修什麼?修的不是本性,性沒法修,修的是蓋在本性上的迷惑顛倒,去掉那些煩惱就是修。

  勤是不停止,不休息。大家或許會疑問,成天的勤修不會疲勞嗎?我們功夫不到,就會疲勞,勤就勞…

《淨土安心法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