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同唱歌,一點用處也沒有。一般佛經都是講信、解、行、證,先要信,信還不行,還得解,了解還不行,還得照樣如法去行,行之後還要證果做出成績來。淨土宗沒這一套,單講信、願、行,多了一個“願”,別的經都沒提出。淨土宗就是注重願力,所以阿彌陀佛發四十八願,佛有願,你有願,願與願相對照,才合得起來。沒有願,念上千萬年也是白念,可以證別的果,但與往生無關。後來證果的祖師,把淨土宗的信、願、行,比喻成伊字叁點,不論修那一個字都包括另外兩個字,都可以成功。如同伊字叁點,不分上下左右都是伊字。伊字叁點原來是天上有一個天人長的叁個眼睛,我們沒見過,所以改成爐的叁支腳較好懂,叁支腳差一根也站不住。因此修淨土首須守住一個信字,不受他人搖動。
千萬人說沒有往生的道理,他說的也有根據,因爲各經典說法是應機說法。他不信即使勉強也不行,比如娑婆世界的北俱盧洲人要什麼有什麼,他們很享福,但不信佛法,你向他們講帶業往生,他們不聽這一套的。佛說在娑婆世界有八難,有人以爲生在北俱盧洲是享福,實際是遭難,那裏的衆生聽不到佛法,所以祖師說:“甯受地獄苦,但得聞佛名。”天堂有無邊的享受,入地獄會受無量的苦,爲什麼甯願到地獄去呢?因爲聽聞佛名有解脫的機會,不聞佛法就永無解脫的機會,所以說是災難。
丙五、唯增往生信心
有千萬人說沒有往生這回事,他們愈說,愈增加我們修淨土的信心。此時全看我們有沒有願力,有願一切就不要緊了,沒有願力就會隨著走。佛說有一個極樂世界,可以往生,相信聖言量,佛怎麼說,我就怎麼信,我就怎麼願,我就怎麼修,就能成功。至于往生極樂世界的道理如何解釋,愈解釋愈分別,分別是識的作用,不是智慧,這叫虛妄分別,自己遭倒楣。所以他愈毀謗,愈是你的增上緣,愈是幫助你的力量,大家有這種魄力嗎?在中國的論語,曾子說:“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裏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要有臨大節而不可奪的氣魄,他們愈說沒往生之事,愈要修淨土,這得有毅力,有魄力,還有智慧才行。若是壞事你不改,而認爲我就是這樣,那就錯了。
試問:誰得了增上緣了?事實上,我們沒得增上緣。然而什麼人才有得到淨土往生的增上緣呢?這需要試驗,光說不行,得遇見事情試驗過才能增長信心;單單試驗也不行,還得一步一步對各種經典知道不少了,知道涅槃有法身、般若、解脫叁德,費了很大的功夫,覺悟到要證涅槃叁德任何一種都不容易。修行到這種程度,才知道要了生死證涅槃真不容易。我們大家到達這種程度了嗎?那一位有這種覺悟?真正用過功夫去解去行的人,他知了生死成佛果,短時間確實辦不到。這種人一聽修淨土往生就能不退轉,能一生補處,便會生起信心老實去修,禅家所謂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這就是功夫的問題。
丙六、甚至諸佛再來
這句是假說,並不是實在有如此的事,“甚至諸佛再來”,就是十方諸佛都來說:沒有往生的道理。
丙七、我絕不改此心
“我絕不改此心”,謝謝他們,我發的願就是這個樣子,你說你的,我不聽,我要是一改就是失去了願力。周利槃陀伽是彌陀經列的十六尊者之一,他什麼都不懂,佛教他念“苕帚”,他念了苕忘了帚,念了帚忘了苕,笨到這個樣子,但是他就是相信佛的話,照著佛當初的教誨,一直念苕帚,後來也憑這個證果了。
下次講淨土安心法門的第叁種“回向發願心”。
淨土安心法門(九)
我們來聽一次經,總要得一點好處,這次先來談念佛,怎樣念可得一心不亂?有一首偈雲:“念佛不必求多念,但念百八聲不亂,其中若有一念差,掉轉珠頭皆不算。”不亂是指有人來打擾時,你打擾你的,我還是得我的一心,不被你打擾,這就叫不亂,有不亂的工夫就不錯了。阿彌陀經雲:“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心要是一顛倒,顛倒即是錯亂,就不能往生,所以大家先求“百八聲不亂”。
但是,念佛也是有次序的,第一步是“口念耳聽”,嘴裏念佛,自己耳朵自己聽,便知自己念佛時亂不亂,自己聽自己有沒有聽錯,就能字字清清楚楚。只要念得字字清楚,不必多,但念一百零八聲,我們平常用的念珠就是一百零八顆。念得不專心,一天念幾萬聲也沒用處,但求一百零八聲不亂,一個字也沒錯念了,耳朵聽得分明,一個字也沒掉落。只念一百零八聲所花時間很短,這大家做得到。但是要緊的是後面兩句話,要提醒警戒你念這一百零八聲要“其中若有一念差”假若一個字沒有聽清楚,“掉轉珠頭都不算”把念珠頭掉轉過來,前面念的都不算,重頭再來,這是“口念耳聽”。我現在就是“口念耳聽”,還是小學階段。
再進一步是“心念心聽”,這比較麻煩,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雲:“念佛憶佛”。這念佛、憶佛怎麼講?有人說念佛就是憶佛,沒有不同,然而經典沒這麼糊塗的。念佛是念佛,憶佛是憶佛,是兩件事,憶佛是時時刻刻想著他,這個力量很大。圓通章的憶佛就是“心念心聽”,我本人正在往這條路上走,學著憶佛心念心聽,但還不熟,這是實在話。
再進一步是“實相念佛”,念佛有四種,其中之一是“實相念佛”,也就是念而無念。也沒念,也沒想,當下就是念,就是佛,這叫實相念佛。實相無相,到這個工夫,即證涅槃叁德的境界,我們學佛注重的就是涅槃叁德。因爲學佛求的就是成佛,必得證得涅槃叁德。至于念而無念的實相念佛,裏頭是什麼空,是什麼假,是什麼中,這就是多說了,沒到那個程度,就是說廢話。不但是廢話還怕別人聽了誤解,誤解就會受害,所以五祖對六祖講經,要用袈裟遮圍起來,怕別人聽到,雖沒秘密,但讓不懂的人聽了怕發生誤會,害了自己。現在跟各位講實相念佛,太早說了,但早晚還是要走這條路子。到了實相念佛,什麼宗都沒有了,都是一體的。所謂“十方叁世佛,共同一法身”,法身是一個,般若是一個,解脫也是一個。諸位回去若能練習“百八聲不亂”,聽這一場經就不會空空來一遭了。
今天透這個消息給大家,你不懂也不要緊,只要信聖言量,什麼都辦得到,若不信就沒辦法了。譬如,凡是學佛的人都說“別著相”,不著相就是真空,真空則談不上這一宗那一宗,真正涅槃叁德就是“無相”,別的宗要不著相,淨土的金沙布地,鳥樹演法等等可都是相。金剛經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連佛的叁十二相也是虛妄,“若以叁十二相見如來,是人行邪道,不得見如來”,金剛經是專講不著相的,而淨土宗則專講著相,一般人是不懂的,所以說淨土法門是難信之法。
淨土法門是“立相住心”,原來沒有相,安上一個相,安一個相要幹什麼?爲了“住心”。心原是無所住,沒有一定的住所,先叫你的心不往別處跑,心安住在此相上,這是淨土宗的特別方法,別的宗辦不到。假若你聽別人說不著相,你就等叁大阿僧祇劫才去成佛吧!若等不及想快成佛,就依淨土宗心安在相上。心不在相上,名叫“失念”,原來是正念分明,沒有正念叫失念,失念是大隨煩惱之一,常失念就永遠倒楣。
如何把心安住在淨土法門上,有總安心,有別安心二種方法。別安心就是現在所講的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總安心是欣、厭二門。欣是歡迎它,厭是討厭這個地方,欣厭兩字相對就是不平等。佛經原來是講平等的,平等是最後的結果,不到時候便聽不懂,故要講方便法。一切佛法只要開口說的,都是方便,唯有一句都不說,才是真實的。別的經典談信、解、行、證四階段,唯有淨土宗沒有“解”字,爲什麼沒有“解”?大家不懂得,所以要注意這“願”,有願即成,淨土宗全靠願力,爲什麼呢?阿彌陀佛是大願王,他也是發願。所以,阿彌陀佛有願,我們也有願,願願感應就成功。
甲叁、回向發願心
回是把做的種種善事,一下子把它收回來謂之回,收回來幹什麼?“向”是找一個對象——收回來不是自己要的、而是贈給對方,這叫做“回向”。做出來多少善事、好事,就送出去多少。你收回來找個對象送出去,你往外送時,對方接受還是不接受,這是一個問題。你做的好事,他接受,他得好結果,得好報應。你做的壞事,你給了他,他得惡報應。對于這點,外行人不懂,內行人就懂得接受不接受,在佛教裏頭,什麼事都能回向。
一個名詞若幹講法,若只按一個講法就糟糕了。譬如花開花落,落有掉下的意思。也有“開頭”的意思,例如建房子要剪彩叫做“落成典禮”,這個“落”就不是當“掉下去”解釋。落也有剩下的意思,如做完一件事,落得兩手空空。又譬如,院子叫院落,這個落當“一切”解。舉這些例子是要大家明白,佛經都是名人翻譯的,不是半通不通的人翻譯的,所以“回向”兩個字的講法也很多。
這裏的回向,還有叁個字“發願心”發願不就是回向嗎?有人或許會說:你發願給你自己也是發願,例如有人發願發財,有人發願升官,這不叫回向,這光是回,沒有向。所謂的發願,都是與他,利他的。願既然有回向利他的意思,所以信願行當中若沒有“願”就大錯了。願不是嘴裏說說“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叁途苦”那是唱歌,唱得真好,沒用處,願要由心而發。
淨土安心法門的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這個“心”字,大家都模糊看過去。這叁一種心,是要你打從內心發出來,若不在心中發出不中用。念這一套,心不在焉,這有什麼用處?沒有心只發願,怎算發願呢?念佛要求一心不亂,發願也要求一心,怎樣一心發願呢?發願時真真實實,不作假,不摻假,不冒充,這就是真心發願。發願後心就安住在這個願上,沒有第二個心,若有第二個心就不能安住不動,變成遊魂了。
回向發願心,回向再加上發願心,即回向你所發的願,這…
《淨土安心法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