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说错了,佛说错了,他怎么算是佛呢?怎么算觉悟呢?
学佛的人判断事情有三量:现量、比量、圣言量。对于现在前境,摆在眼前的事情,用现量判断,便知真假。至于不在眼前的境界,要认知是什么东西,可以用比量判断。如果现量、比量都不会用,就依圣言量判断,经上的话叫圣言,圣人能说欺骗人的话吗?照著经上佛说的话去做,绝不会错。
乙七、菩萨智不及佛说法
菩萨有三贤十圣,十住、十行、十回向是贤人,登地菩萨就是圣人了。初地不懂二地的境界,到了五地、六地也不懂佛境界,上头还要修很长的时间才可以成佛,所以说,菩萨的智慧还够不上出来当证明,非得佛才能够出来证明带业往生。
乙八、声缘不明往生之理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要伏惑,不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要想了脱生死必得断惑,那修净土法门就不断惑吗?要断,不在娑婆这里断,在这里断不了,不但是我们断不了,这一些老修行也断不了,为什么呢?仁王护国经云:三贤十圣住果报,唯佛一人居净土。唯佛一人是断尽惑的,才到常寂光净土,除佛以外都还没有断尽惑。在弥陀经也有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执持名号念阿弥陀佛,到了临终时,阿弥陀佛来接引,这时念佛人要心不颠倒,才能往生,心里要是颠倒了,就不能去。断了惑才可以心不颠倒,可见往生的人都是未断惑,带业往生的。有颠倒就是惑,虽没有断惑,但是伏住惑了。在娑婆很难断惑,三贤十圣住果报,到了登地还有“三细”未断,登地菩萨叫欢喜地,还有欢喜就是俱生执著未断尽。今天我们只要抓往圣言量信愿念佛就能成功,抓不住圣言量,那就得费三大阿僧祇劫的时间来断惑,谁能活三大阿僧祇劫啊?不要说三大阿僧祇劫,谁敢说能再活三十年?
乙九、异佛见解皆是魔说
我们在学佛这一回事上还都是幼稚园的程度,这是实实在在的话。到了登地,每一地都证不一样的境界,因不一样,缘不一样,果也不一样,能明心见了本性,这时断一分无明惑,见一分本性。要明心见性必得了解“惑业苦”,惑业苦在第八识是分不开的,叫“三细”。三细是同时具足的,没有时间前后,与第八识不分隔的。如伊字三点或香炉三足,少一点就不是伊字了,香炉少一条腿也立不起来。登地菩萨虽是圣人,但是上面还有九个阶级,这九阶级的境界他也不清楚。往生的道理,菩萨多少相信一点,知道净土宗可以不断惑而不堕恶道,并不反对,但是智慧还不及佛,还不能够彻底了解净土法门,所以释迦牟尼佛说净土法门是“难信之法”。
净土宗发的愿是“带业往生,乘愿再来”乘愿再来干什么?来度众生。乘愿再来的菩萨怎么个度众生呢?当高贵的人物,作长官,作总统,不但不堕恶道,连坏地处都不去,一生下来就是高贵的。若生到坏处,先是穷毛一个,经过一番努力而发达的,就不是乘愿再来的,这个道理经上有。下次再继续讲净土安心法门“深心”其他项目。
净土安心法门(八)
现在继续讲净土三种安心的第二种“深心”,深心的讲义表解有上下两层,下面七行是解释上面九行的,现在就来解释深心表解下面的七行文义。
丙一、一心依佛所教
“一心”这两个字十二万分的重要,是指修净土法门的功夫。而什么人能一心?假使这一个道场有二万人听法,恐怕找不出一个一心的人。“三万个人也找不出一个一心的人,那怎能往生呢?”是呀!所以说不能一心,往生就太靠不住了。弥陀经上佛说往生净土的人必须一心,你偏不一心,你尽反对经,往生怎么会成功呢?
弥陀经上说往生要“一心不乱”,一心归一心,不乱归不乱,一心不乱原来是两回事。一心还有乱的时候,一心也有不乱的时候。怎样叫不乱的时候?一心以后怎么样打扰都不摇动,这叫不乱。如果一打扰,你的心就随著摇动,这就是乱啊!所以弥陀经说:“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临死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来了,那不是很好吗?但还要心不颠倒,颠倒就是乱,心里不颠倒、不乱了,就能往生,心要是颠倒了就不能往生。现在在这里先只讲“一心”,不谈“不乱”。
我们修学佛法是要干什么?要依教奉行。如果把中国的四库全书都看完了,这个人的学问不少了,但是这个学问一点也没用处,因为不能把生死大事办完。大家都会说“办了,办了”果真办了就清楚了,事实上,人人皆是“不了之局”,没有一人办了的。有人会说:死了就完了。“死”是真的,但是却“没了”,死而不了哪!这对不学佛的人说,他不会懂的。不论是老修行或是新学佛的人都要讲究“个人吃饭个人饱,个人生死个人了”,你个人吃饭你个人饱,不能说:我今天没时间吃,你替我吃吧。要知人死后生死也没了结,这一生是人身,下辈子有可能会轮回投生为猪狗牛羊畜生,那更倒楣了。
所以今生来修学佛法,就是要一了百了,从此了脱生死。你查查四库全书看看有没有了生死的法子?而我们学佛就重在这个“了”字,能了生死。会死是因为有生,不生还有什么死呢?心经说:“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生就不灭,有生就得灭,就得死。要不生就得修行,“修”是按照法子做,“行”是日久天长永远干下去。
要怎样修行?禅宗祖师说:饥来吃饭,困来眠。或许有人会觉得:这种修行,谁不会?别的地方我不知道,我们这个场子里没有一个会的,饿了也不会吃,困了也不会睡。有人会说:你说这话不是愈说愈糊涂吗?其实,不生就不灭,真正饿了就吃,困了就睡,这样就行了。这番话不浅,要是叫你怎么修就怎么修,像饥来吃饭,困来眠,你只要听了就信、就依教奉行,不起一丝分别心,那就很简单了。如果,你想解得明白,就要看完三藏十二部,这简单吗?你愿意选择那一条路?
又,死有二种,一、分段生死。命死再投生另一道,分一段一段的生命。二、变易生死。分段生死已了,再断“变易生死”。分段生死了结以后,智慧还未完全圆满,若就此停止,永远是这个样子,就是掉入涅槃坑,便不能成佛,因此必得不休息再干事情,而所幸这时已不再轮回了。变易生死每了一次,智慧就开一次,如果一直停在罗汉的阶段叫“愚人”。弥陀经的序分列有十六位罗汉、四位菩萨、无量诸天大众,这只是举一些代表,是乘愿再来当老师的代表。他们不休息当教席,教大家,教到没有世界了才不教,世界存在一天就教一天,这就是为了变易生死乘愿再来的。凡是乘愿再来的,罪低限度得个人身,也有化生天道的;至于入恶道的,那个愿力就不得了,不是普普通通的人。释迦牟尼佛往返娑婆已经有八千次了,那就是来作功德。
往生极乐世界,断了惑就不颠倒,在娑婆断一品惑如截断四十里的瀑流,非常难。修净土宗不必断惑,伏惑就能往生,往生到净土的莲华中,莲华有的若干天就开的,有的要若干年才开的,全看每个人在莲华中断惑快慢,可见往生都是带惑业的。弥陀经云:“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这两句话,肯定住修行者的心,叫你修这个法门。佛知道你断不了惑,只要你伏住惑,往生极乐世界就成功了。所谓“不必三祇修福慧,但凭六字出乾坤”,不必经过三大阿僧祇劫修福修慧,只凭六字南无阿弥陀佛,就能了生死。有人或许疑问:你说的话,可信否?如果不信,你可以去研究三藏经典,只要研究一半,你就信,至于究竟的道理,即使八地菩萨也不能完全相信。
丙二、决定奉行不变
决是判决,定是定在这个办法上。还没修的,就决定用这个法门去修;已经修的就一步一步往前走,永不休息。时时随喜一切功德,人家干了好事,心中随喜赞叹,我们就得一半功德。其次是时时忏悔,造了恶业,就随时忏悔。三是时时回向,将一切修行功德,回向众生。决定就这样修行,奉行不改变。
丙三、纵使引他经论
“纵使”是不一定这样。就算是别的修行人拿出别的经典,说修净土不好,你仍按照净土微妙之法,不与他们一样。但是归元无二路,后来证果都是只有一个路子。因为人心不同如其面,一个人一个心理,所以方便有多门,有八万四千法门对治八万四千烦恼,一串念珠有一百零八粒代表一百零八种烦恼,开出去愈开愈多,合起来是一个,这叫万法归一。有人问:一归何处?这个必须用悟,万法归一,归于中道,空就是色,色就是空,归于一就是归于中道。人心不同,说法就要契机,例如禅宗最不赞成“欣厌”二字,欣是对某一事情欢喜,欲求之。厌是讨厌它,不要它。禅宗最反对欣厌,可是“欣厌”却是净土宗全宗的重点,离开欣厌不能往生,所以一个法门一个办法。
丙四、千万云不生者
有上千上万个人说:没有往生的道理。他们认为有生就有死,往生还是有生啊,有生就该有灭,所以即使往生也不能了生死。但是往生的道理是释迦牟尼佛说的,阿弥陀佛发的四十八愿说的,诸佛说的怎能不算呢?若佛说的都不算,那就不必学佛了,整个佛教都靠不住啊!这都是错误的说法。有人怀疑:佛说万法皆空,既是万法皆空,那里还有极乐世界呢?其实释迦牟尼佛在弥陀经上有说:皆是阿弥陀佛变化所作。既然是佛变化的,还是空啊。明末蕅益大师注弥陀经,著重性相不二的道理,以唯识的道理注解时,则处处著相。但是一切相皆由心识所生,也离不了本性。如果说修净土不能明心见性,怎么在弥陀经说“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阿鞞跋致是见性的菩萨,补处是等觉菩萨,可见修净土一样能明心见性。
修净土宗临终是带业往生,往生以后就得以不退转,不在生死中轮回,不用三大阿僧祇劫,就可以脱开轮回、成佛,这是难信之法,谁也不信。学净土宗最重要是三资粮,修净土不知道信、愿、行三资粮,那就不必修了。这三个字要是会讲一个字,就成功了,一个字都不会讲,念上十万年如…
《净土安心法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