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安心法門▪P6

  ..續本文上一頁說錯了,佛說錯了,他怎麼算是佛呢?怎麼算覺悟呢?

  學佛的人判斷事情有叁量:現量、比量、聖言量。對于現在前境,擺在眼前的事情,用現量判斷,便知真假。至于不在眼前的境界,要認知是什麼東西,可以用比量判斷。如果現量、比量都不會用,就依聖言量判斷,經上的話叫聖言,聖人能說欺騙人的話嗎?照著經上佛說的話去做,絕不會錯。

  乙七、菩薩智不及佛說法

  菩薩有叁賢十聖,十住、十行、十回向是賢人,登地菩薩就是聖人了。初地不懂二地的境界,到了五地、六地也不懂佛境界,上頭還要修很長的時間才可以成佛,所以說,菩薩的智慧還夠不上出來當證明,非得佛才能夠出來證明帶業往生。

  乙八、聲緣不明往生之理

  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要伏惑,不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要想了脫生死必得斷惑,那修淨土法門就不斷惑嗎?要斷,不在娑婆這裏斷,在這裏斷不了,不但是我們斷不了,這一些老修行也斷不了,爲什麼呢?仁王護國經雲:叁賢十聖住果報,唯佛一人居淨土。唯佛一人是斷盡惑的,才到常寂光淨土,除佛以外都還沒有斷盡惑。在彌陀經也有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執持名號念阿彌陀佛,到了臨終時,阿彌陀佛來接引,這時念佛人要心不顛倒,才能往生,心裏要是顛倒了,就不能去。斷了惑才可以心不顛倒,可見往生的人都是未斷惑,帶業往生的。有顛倒就是惑,雖沒有斷惑,但是伏住惑了。在娑婆很難斷惑,叁賢十聖住果報,到了登地還有“叁細”未斷,登地菩薩叫歡喜地,還有歡喜就是俱生執著未斷盡。今天我們只要抓往聖言量信願念佛就能成功,抓不住聖言量,那就得費叁大阿僧祇劫的時間來斷惑,誰能活叁大阿僧祇劫啊?不要說叁大阿僧祇劫,誰敢說能再活叁十年?

  乙九、異佛見解皆是魔說

  我們在學佛這一回事上還都是幼稚園的程度,這是實實在在的話。到了登地,每一地都證不一樣的境界,因不一樣,緣不一樣,果也不一樣,能明心見了本性,這時斷一分無明惑,見一分本性。要明心見性必得了解“惑業苦”,惑業苦在第八識是分不開的,叫“叁細”。叁細是同時具足的,沒有時間前後,與第八識不分隔的。如伊字叁點或香爐叁足,少一點就不是伊字了,香爐少一條腿也立不起來。登地菩薩雖是聖人,但是上面還有九個階級,這九階級的境界他也不清楚。往生的道理,菩薩多少相信一點,知道淨土宗可以不斷惑而不墮惡道,並不反對,但是智慧還不及佛,還不能夠徹底了解淨土法門,所以釋迦牟尼佛說淨土法門是“難信之法”。

  淨土宗發的願是“帶業往生,乘願再來”乘願再來幹什麼?來度衆生。乘願再來的菩薩怎麼個度衆生呢?當高貴的人物,作長官,作總統,不但不墮惡道,連壞地處都不去,一生下來就是高貴的。若生到壞處,先是窮毛一個,經過一番努力而發達的,就不是乘願再來的,這個道理經上有。下次再繼續講淨土安心法門“深心”其他項目。

  淨土安心法門(八)

  現在繼續講淨土叁種安心的第二種“深心”,深心的講義表解有上下兩層,下面七行是解釋上面九行的,現在就來解釋深心表解下面的七行文義。

  丙一、一心依佛所教

  “一心”這兩個字十二萬分的重要,是指修淨土法門的功夫。而什麼人能一心?假使這一個道場有二萬人聽法,恐怕找不出一個一心的人。“叁萬個人也找不出一個一心的人,那怎能往生呢?”是呀!所以說不能一心,往生就太靠不住了。彌陀經上佛說往生淨土的人必須一心,你偏不一心,你盡反對經,往生怎麼會成功呢?

  彌陀經上說往生要“一心不亂”,一心歸一心,不亂歸不亂,一心不亂原來是兩回事。一心還有亂的時候,一心也有不亂的時候。怎樣叫不亂的時候?一心以後怎麼樣打擾都不搖動,這叫不亂。如果一打擾,你的心就隨著搖動,這就是亂啊!所以彌陀經說:“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臨死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來了,那不是很好嗎?但還要心不顛倒,顛倒就是亂,心裏不顛倒、不亂了,就能往生,心要是顛倒了就不能往生。現在在這裏先只講“一心”,不談“不亂”。

  我們修學佛法是要幹什麼?要依教奉行。如果把中國的四庫全書都看完了,這個人的學問不少了,但是這個學問一點也沒用處,因爲不能把生死大事辦完。大家都會說“辦了,辦了”果真辦了就清楚了,事實上,人人皆是“不了之局”,沒有一人辦了的。有人會說:死了就完了。“死”是真的,但是卻“沒了”,死而不了哪!這對不學佛的人說,他不會懂的。不論是老修行或是新學佛的人都要講究“個人吃飯個人飽,個人生死個人了”,你個人吃飯你個人飽,不能說:我今天沒時間吃,你替我吃吧。要知人死後生死也沒了結,這一生是人身,下輩子有可能會輪回投生爲豬狗牛羊畜生,那更倒楣了。

  所以今生來修學佛法,就是要一了百了,從此了脫生死。你查查四庫全書看看有沒有了生死的法子?而我們學佛就重在這個“了”字,能了生死。會死是因爲有生,不生還有什麼死呢?心經說:“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生就不滅,有生就得滅,就得死。要不生就得修行,“修”是按照法子做,“行”是日久天長永遠幹下去。

  要怎樣修行?禅宗祖師說:饑來吃飯,困來眠。或許有人會覺得:這種修行,誰不會?別的地方我不知道,我們這個場子裏沒有一個會的,餓了也不會吃,困了也不會睡。有人會說:你說這話不是愈說愈糊塗嗎?其實,不生就不滅,真正餓了就吃,困了就睡,這樣就行了。這番話不淺,要是叫你怎麼修就怎麼修,像饑來吃飯,困來眠,你只要聽了就信、就依教奉行,不起一絲分別心,那就很簡單了。如果,你想解得明白,就要看完叁藏十二部,這簡單嗎?你願意選擇那一條路?

  又,死有二種,一、分段生死。命死再投生另一道,分一段一段的生命。二、變易生死。分段生死已了,再斷“變易生死”。分段生死了結以後,智慧還未完全圓滿,若就此停止,永遠是這個樣子,就是掉入涅槃坑,便不能成佛,因此必得不休息再幹事情,而所幸這時已不再輪回了。變易生死每了一次,智慧就開一次,如果一直停在羅漢的階段叫“愚人”。彌陀經的序分列有十六位羅漢、四位菩薩、無量諸天大衆,這只是舉一些代表,是乘願再來當老師的代表。他們不休息當教席,教大家,教到沒有世界了才不教,世界存在一天就教一天,這就是爲了變易生死乘願再來的。凡是乘願再來的,罪低限度得個人身,也有化生天道的;至于入惡道的,那個願力就不得了,不是普普通通的人。釋迦牟尼佛往返娑婆已經有八千次了,那就是來作功德。

  往生極樂世界,斷了惑就不顛倒,在娑婆斷一品惑如截斷四十裏的瀑流,非常難。修淨土宗不必斷惑,伏惑就能往生,往生到淨土的蓮華中,蓮華有的若幹天就開的,有的要若幹年才開的,全看每個人在蓮華中斷惑快慢,可見往生都是帶惑業的。彌陀經雲:“其國衆生無有衆苦,但受諸樂。”這兩句話,肯定住修行者的心,叫你修這個法門。佛知道你斷不了惑,只要你伏住惑,往生極樂世界就成功了。所謂“不必叁祇修福慧,但憑六字出乾坤”,不必經過叁大阿僧祇劫修福修慧,只憑六字南無阿彌陀佛,就能了生死。有人或許疑問:你說的話,可信否?如果不信,你可以去研究叁藏經典,只要研究一半,你就信,至于究竟的道理,即使八地菩薩也不能完全相信。

  丙二、決定奉行不變

  決是判決,定是定在這個辦法上。還沒修的,就決定用這個法門去修;已經修的就一步一步往前走,永不休息。時時隨喜一切功德,人家幹了好事,心中隨喜贊歎,我們就得一半功德。其次是時時忏悔,造了惡業,就隨時忏悔。叁是時時回向,將一切修行功德,回向衆生。決定就這樣修行,奉行不改變。

  丙叁、縱使引他經論

  “縱使”是不一定這樣。就算是別的修行人拿出別的經典,說修淨土不好,你仍按照淨土微妙之法,不與他們一樣。但是歸元無二路,後來證果都是只有一個路子。因爲人心不同如其面,一個人一個心理,所以方便有多門,有八萬四千法門對治八萬四千煩惱,一串念珠有一百零八粒代表一百零八種煩惱,開出去愈開愈多,合起來是一個,這叫萬法歸一。有人問:一歸何處?這個必須用悟,萬法歸一,歸于中道,空就是色,色就是空,歸于一就是歸于中道。人心不同,說法就要契機,例如禅宗最不贊成“欣厭”二字,欣是對某一事情歡喜,欲求之。厭是討厭它,不要它。禅宗最反對欣厭,可是“欣厭”卻是淨土宗全宗的重點,離開欣厭不能往生,所以一個法門一個辦法。

  丙四、千萬雲不生者

  有上千上萬個人說:沒有往生的道理。他們認爲有生就有死,往生還是有生啊,有生就該有滅,所以即使往生也不能了生死。但是往生的道理是釋迦牟尼佛說的,阿彌陀佛發的四十八願說的,諸佛說的怎能不算呢?若佛說的都不算,那就不必學佛了,整個佛教都靠不住啊!這都是錯誤的說法。有人懷疑:佛說萬法皆空,既是萬法皆空,那裏還有極樂世界呢?其實釋迦牟尼佛在彌陀經上有說:皆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既然是佛變化的,還是空啊。明末蕅益大師注彌陀經,著重性相不二的道理,以唯識的道理注解時,則處處著相。但是一切相皆由心識所生,也離不了本性。如果說修淨土不能明心見性,怎麼在彌陀經說“衆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阿鞞跋致是見性的菩薩,補處是等覺菩薩,可見修淨土一樣能明心見性。

  修淨土宗臨終是帶業往生,往生以後就得以不退轉,不在生死中輪回,不用叁大阿僧祇劫,就可以脫開輪回、成佛,這是難信之法,誰也不信。學淨土宗最重要是叁資糧,修淨土不知道信、願、行叁資糧,那就不必修了。這叁個字要是會講一個字,就成功了,一個字都不會講,念上十萬年如…

《淨土安心法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