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同唱歌,一点用处也没有。一般佛经都是讲信、解、行、证,先要信,信还不行,还得解,了解还不行,还得照样如法去行,行之后还要证果做出成绩来。净土宗没这一套,单讲信、愿、行,多了一个“愿”,别的经都没提出。净土宗就是注重愿力,所以阿弥陀佛发四十八愿,佛有愿,你有愿,愿与愿相对照,才合得起来。没有愿,念上千万年也是白念,可以证别的果,但与往生无关。后来证果的祖师,把净土宗的信、愿、行,比喻成伊字三点,不论修那一个字都包括另外两个字,都可以成功。如同伊字三点,不分上下左右都是伊字。伊字三点原来是天上有一个天人长的三个眼睛,我们没见过,所以改成炉的三支脚较好懂,三支脚差一根也站不住。因此修净土首须守住一个信字,不受他人摇动。
千万人说没有往生的道理,他说的也有根据,因为各经典说法是应机说法。他不信即使勉强也不行,比如娑婆世界的北俱卢洲人要什么有什么,他们很享福,但不信佛法,你向他们讲带业往生,他们不听这一套的。佛说在娑婆世界有八难,有人以为生在北俱卢洲是享福,实际是遭难,那里的众生听不到佛法,所以祖师说:“宁受地狱苦,但得闻佛名。”天堂有无边的享受,入地狱会受无量的苦,为什么宁愿到地狱去呢?因为听闻佛名有解脱的机会,不闻佛法就永无解脱的机会,所以说是灾难。
丙五、唯增往生信心
有千万人说没有往生这回事,他们愈说,愈增加我们修净土的信心。此时全看我们有没有愿力,有愿一切就不要紧了,没有愿力就会随著走。佛说有一个极乐世界,可以往生,相信圣言量,佛怎么说,我就怎么信,我就怎么愿,我就怎么修,就能成功。至于往生极乐世界的道理如何解释,愈解释愈分别,分别是识的作用,不是智慧,这叫虚妄分别,自己遭倒楣。所以他愈毁谤,愈是你的增上缘,愈是帮助你的力量,大家有这种魄力吗?在中国的论语,曾子说:“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要有临大节而不可夺的气魄,他们愈说没往生之事,愈要修净土,这得有毅力,有魄力,还有智慧才行。若是坏事你不改,而认为我就是这样,那就错了。
试问:谁得了增上缘了?事实上,我们没得增上缘。然而什么人才有得到净土往生的增上缘呢?这需要试验,光说不行,得遇见事情试验过才能增长信心;单单试验也不行,还得一步一步对各种经典知道不少了,知道涅槃有法身、般若、解脱三德,费了很大的功夫,觉悟到要证涅槃三德任何一种都不容易。修行到这种程度,才知道要了生死证涅槃真不容易。我们大家到达这种程度了吗?那一位有这种觉悟?真正用过功夫去解去行的人,他知了生死成佛果,短时间确实办不到。这种人一听修净土往生就能不退转,能一生补处,便会生起信心老实去修,禅家所谓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这就是功夫的问题。
丙六、甚至诸佛再来
这句是假说,并不是实在有如此的事,“甚至诸佛再来”,就是十方诸佛都来说:没有往生的道理。
丙七、我绝不改此心
“我绝不改此心”,谢谢他们,我发的愿就是这个样子,你说你的,我不听,我要是一改就是失去了愿力。周利槃陀伽是弥陀经列的十六尊者之一,他什么都不懂,佛教他念“苕帚”,他念了苕忘了帚,念了帚忘了苕,笨到这个样子,但是他就是相信佛的话,照著佛当初的教诲,一直念苕帚,后来也凭这个证果了。
下次讲净土安心法门的第三种“回向发愿心”。
净土安心法门(九)
我们来听一次经,总要得一点好处,这次先来谈念佛,怎样念可得一心不乱?有一首偈云:“念佛不必求多念,但念百八声不乱,其中若有一念差,掉转珠头皆不算。”不乱是指有人来打扰时,你打扰你的,我还是得我的一心,不被你打扰,这就叫不乱,有不乱的工夫就不错了。阿弥陀经云:“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心要是一颠倒,颠倒即是错乱,就不能往生,所以大家先求“百八声不乱”。
但是,念佛也是有次序的,第一步是“口念耳听”,嘴里念佛,自己耳朵自己听,便知自己念佛时乱不乱,自己听自己有没有听错,就能字字清清楚楚。只要念得字字清楚,不必多,但念一百零八声,我们平常用的念珠就是一百零八颗。念得不专心,一天念几万声也没用处,但求一百零八声不乱,一个字也没错念了,耳朵听得分明,一个字也没掉落。只念一百零八声所花时间很短,这大家做得到。但是要紧的是后面两句话,要提醒警戒你念这一百零八声要“其中若有一念差”假若一个字没有听清楚,“掉转珠头都不算”把念珠头掉转过来,前面念的都不算,重头再来,这是“口念耳听”。我现在就是“口念耳听”,还是小学阶段。
再进一步是“心念心听”,这比较麻烦,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云:“念佛忆佛”。这念佛、忆佛怎么讲?有人说念佛就是忆佛,没有不同,然而经典没这么糊涂的。念佛是念佛,忆佛是忆佛,是两件事,忆佛是时时刻刻想著他,这个力量很大。圆通章的忆佛就是“心念心听”,我本人正在往这条路上走,学著忆佛心念心听,但还不熟,这是实在话。
再进一步是“实相念佛”,念佛有四种,其中之一是“实相念佛”,也就是念而无念。也没念,也没想,当下就是念,就是佛,这叫实相念佛。实相无相,到这个工夫,即证涅槃三德的境界,我们学佛注重的就是涅槃三德。因为学佛求的就是成佛,必得证得涅槃三德。至于念而无念的实相念佛,里头是什么空,是什么假,是什么中,这就是多说了,没到那个程度,就是说废话。不但是废话还怕别人听了误解,误解就会受害,所以五祖对六祖讲经,要用袈裟遮围起来,怕别人听到,虽没秘密,但让不懂的人听了怕发生误会,害了自己。现在跟各位讲实相念佛,太早说了,但早晚还是要走这条路子。到了实相念佛,什么宗都没有了,都是一体的。所谓“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法身是一个,般若是一个,解脱也是一个。诸位回去若能练习“百八声不乱”,听这一场经就不会空空来一遭了。
今天透这个消息给大家,你不懂也不要紧,只要信圣言量,什么都办得到,若不信就没办法了。譬如,凡是学佛的人都说“别著相”,不著相就是真空,真空则谈不上这一宗那一宗,真正涅槃三德就是“无相”,别的宗要不著相,净土的金沙布地,鸟树演法等等可都是相。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连佛的三十二相也是虚妄,“若以三十二相见如来,是人行邪道,不得见如来”,金刚经是专讲不著相的,而净土宗则专讲著相,一般人是不懂的,所以说净土法门是难信之法。
净土法门是“立相住心”,原来没有相,安上一个相,安一个相要干什么?为了“住心”。心原是无所住,没有一定的住所,先叫你的心不往别处跑,心安住在此相上,这是净土宗的特别方法,别的宗办不到。假若你听别人说不著相,你就等三大阿僧祇劫才去成佛吧!若等不及想快成佛,就依净土宗心安在相上。心不在相上,名叫“失念”,原来是正念分明,没有正念叫失念,失念是大随烦恼之一,常失念就永远倒楣。
如何把心安住在净土法门上,有总安心,有别安心二种方法。别安心就是现在所讲的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总安心是欣、厌二门。欣是欢迎它,厌是讨厌这个地方,欣厌两字相对就是不平等。佛经原来是讲平等的,平等是最后的结果,不到时候便听不懂,故要讲方便法。一切佛法只要开口说的,都是方便,唯有一句都不说,才是真实的。别的经典谈信、解、行、证四阶段,唯有净土宗没有“解”字,为什么没有“解”?大家不懂得,所以要注意这“愿”,有愿即成,净土宗全靠愿力,为什么呢?阿弥陀佛是大愿王,他也是发愿。所以,阿弥陀佛有愿,我们也有愿,愿愿感应就成功。
甲三、回向发愿心
回是把做的种种善事,一下子把它收回来谓之回,收回来干什么?“向”是找一个对象——收回来不是自己要的、而是赠给对方,这叫做“回向”。做出来多少善事、好事,就送出去多少。你收回来找个对象送出去,你往外送时,对方接受还是不接受,这是一个问题。你做的好事,他接受,他得好结果,得好报应。你做的坏事,你给了他,他得恶报应。对于这点,外行人不懂,内行人就懂得接受不接受,在佛教里头,什么事都能回向。
一个名词若干讲法,若只按一个讲法就糟糕了。譬如花开花落,落有掉下的意思。也有“开头”的意思,例如建房子要剪彩叫做“落成典礼”,这个“落”就不是当“掉下去”解释。落也有剩下的意思,如做完一件事,落得两手空空。又譬如,院子叫院落,这个落当“一切”解。举这些例子是要大家明白,佛经都是名人翻译的,不是半通不通的人翻译的,所以“回向”两个字的讲法也很多。
这里的回向,还有三个字“发愿心”发愿不就是回向吗?有人或许会说:你发愿给你自己也是发愿,例如有人发愿发财,有人发愿升官,这不叫回向,这光是回,没有向。所谓的发愿,都是与他,利他的。愿既然有回向利他的意思,所以信愿行当中若没有“愿”就大错了。愿不是嘴里说说“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那是唱歌,唱得真好,没用处,愿要由心而发。
净土安心法门的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这个“心”字,大家都模糊看过去。这三一种心,是要你打从内心发出来,若不在心中发出不中用。念这一套,心不在焉,这有什么用处?没有心只发愿,怎算发愿呢?念佛要求一心不乱,发愿也要求一心,怎样一心发愿呢?发愿时真真实实,不作假,不掺假,不冒充,这就是真心发愿。发愿后心就安住在这个愿上,没有第二个心,若有第二个心就不能安住不动,变成游魂了。
回向发愿心,回向再加上发愿心,即回向你所发的愿,这…
《净土安心法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