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大道▪P12

  ..續本文上一頁特殊名詞:「原始普賢」,是俱生原始的細微光明,唯有光明的細微意識的狀態中,有以前所造的習氣,由這個習氣現起一些負面或正面的粗分意識,經由粗分的意識而造了許多業。由這種光明現起,看到了情器世間。當這些習氣能力消失後,我們將無法見到一切。所以這萬象幻化。一開始這光明唯明唯知的心,未刻意調伏,避免做不該做的事,自然隨著光明所現起粗分的意識,造作許多不良習氣,種下不良的種子,讓我現起痛苦。我們的心是無始以來就有的,未調伏的原故,造作不合理的事情,纔産生煩惱的。

  這個問題,我並不很明白問者之意。要了解心被煩惱所熏和心之性質之前,先應了知何謂錯亂心。我們要了知無明是錯誤顛倒的執著,首先必須認識實際情況,事物的究竟性質,經過一再思惟觀察,觀照事物的究竟性質之後,再反觀我們內心,怎樣去執著這些外境。纔體會原有的心所執著的狀況與實際不符合,了解原來的執著是錯誤的

  (十二)假使一位病人爲病情而殺另一個人,要如何忏悔呢?

  答:在不得已的情況下,造作惡業,本身並無不善意樂,但業本身不是重業,可能是輕罪。當我們生起極大煩惱時,如貪心或瞋心,無法了解自己當時的狀況,而以爲造業是不得已,這是由極大意樂去造業,所以業非常重。有一種是不得已不是刻意的,也是惡業,但比較輕。總之,任何業均可依四力忏悔。一、于往昔所造惡業産生後悔心。二、對未來絕對不再造的承諾以及防護心。叁、以善業力量破壞原有所造惡業種子。四、回向及菩提心。依四力忏悔任何惡業都可忏淨。依四力再加上菩提心及空性的觀修,沒有比這個更有力量的忏悔。如果不懂四力忏悔內容,持咒、禮忏、行善也可以作爲忏悔惡業的力量。

  (十叁)很多美國人以藥物壓製內心強烈的負面情緒,有些服藥太多而産生副作用。但以另一角度來說藥物可讓人避免或減少強烈的負面情緒,請問尊者對此有何看法?

  答:假使四大不調而産生負面情緒,我想應該服藥,先讓四大調和心才安定,如果四大調和了,我想不應繼續服藥。內心不安,只以藥物使內心減少負面情緒,藥物消失了,還是同樣産生痛苦,再繼續使用藥物就不是很好,倒不如平常內心串習減少這種負面的情緒,較爲妥善亦無副作用

  (十四)爲什麼有前後世的主要理由?

  答:我們意識續流是無始的,意識隨著意識的續流一直聯結下去,追溯上去沒有第一意識存在,可知今世之前必定有個意識,那了意識也可以表示是我們前世,所以前世意識是無始以來的。爲何意識續流是無有間斷?它是無始以來的原因呢?如果有笫一個意識存在,由何而來的?是由同類因或異類因?釋量論說:沒有意識性質的因,絕不能成爲心法,色法絕不會變成心法,否則桌子也可變成心法,這是第一點。假使心法是無因而生,與正理相違,沒有任何因緣突然來個心法,這是不合理的。所以沒有第一個心法,有的話與正理相違。因此,心法是無始,續流也是無始以來的。

  (十五)我們見到情器世間的一切變化從何而來?

  答:是由因緣而來的,而且不是常因,具有常法的性質絕不能成爲因;常法是不會改變,就不會生果,如能生果,果必須具有不變的性質纔對。但是所見一切法都是無常變化性質。而且情器世間,不是創世主造成,如果是的話,創世主是常或是無常?假使是無常,它又是誰所造的?假使是常法,則常因不應生無常果,因爲二者性質不同。因衆生造業,加上微塵存在變化,衆生的業,成爲它的俱生緣,所以産生千變萬化的情器。由因緣使情器世間變化,佛說十二緣起時,由無明到老死。因爲無明所以造行,由行受來識。染汙地的十二緣起的流轉,因第一支生第二支因緣;清淨地的十二緣起還滅,無明斷則笫二支行斷,第二支行斷,則第叁支識斷。可知後者由前而生的因果緣起,不是世間創世主造成的。無著菩薩在瑜伽師地論中說:十二因緣是無動等叁種性質而生。無動的性質,無常的性質,能力的性質。無動本身不是由創世主想要改變的動機所生,因爲外道認爲萬法由世間創世主動機所造成,我們佛教並不承認。十二緣起的變化是由無動而來的。無常,假使因緣本身不會改變,因就不生果,所以是無常性質。能力,每個因生果時,必須生同類性質的果。十二緣起轉變,主要由叁種性質而轉變的。

  (十六)我們如何斷除對外在物質的奢求?

  答:假使是一個很貧窮的國家,我想馬上斷除對外在物質的奢求是很困難,因爲尚未滿足過外在物質的安樂。在先進生活條件富裕,對外在物質已滿足過,這時只要對他說明,外在不是究竟的道理,我相信他一定可以接受,減少對外在物質的貪欲,當然還是與各人的思想有關。有很多想法我覺得是錯誤的。好比我們把東方人和西方人分得很清楚,自然養成東方人西方人分開的習慣。我們基本想法以爲外在的物質才能滿足內心的安樂。因爲基本想法如此,自然覺得追求外在物質的享受,是理所當然。我認識一位外國朋友,他深深體會外在的物質不能取代一切,應該由內心獲得改善,所以他尋求如何滿足內心所需,他信了佛,慢慢學習菩提心、慈悲心、空正見來滿足自己。有些西方人的想法,比西藏人的想法還要優越。

  (十七),觀想有沒有自性的我,覺得很困難,根本沒有經驗,當觀修我無自性時,會覺得害怕,這是不是平常會産生的現象?

  答:一、觀我無自性時,變成什麼都沒有,無法以無自性和緣起的內涵的關聯互爲幫助,我認爲對無自性認識不正確,偏向于無,這是錯誤的,所以産生畏懼感的原因。第二、確實了解到深奧的緣起道理,但因往昔對自性的串習力量太強,習氣太深的原故,而産生我沒有的感覺而畏懼,會像我消失了的感覺,經典說是初證空性的人,一個平常的現象。

  後 記 林耿如

  本書系 尊者千禧年六月應大吉嶺中心邀請,于洛杉矶同時教授阿底峽尊者所著之菩提道炬論,及宗喀巴大師作之菩提道次第攝頌,講解精辟,本會爰特整理刊印,供佛友修持參考。如有遺漏之處,敬請讀者不吝指教!

  全文完

  

《菩提大道》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