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身先要有證量,傳與證量相應的內容,才算最圓滿;如果沒有,上師至少要有點經驗,內在的經驗和感受;再其次至少對論典的內容要精通,如果毫無所知,是無法對他人傳授。下面講一個嚴肅故事。我認識一位喇嘛,是藏人住在德國,他參加一次法會,上師說了很多與大經典相違內容。事後他對傳法者說:你好象說了很多錯誤地方。傳法者回答:沒有關系,反正我只要介紹佛法就可以!這點要特別小心。
上師未登法座之前,必須注意的,先對法座禮拜,並非傳法者本身證量很高,把法座作得很高,讓人尊敬;是所傳的法是導師釋迦世尊的法雨甘露,非常珍貴,必須尊敬。當初佛說般若經時,親敷法座。(金剛經開頭。洗足已,敷座而坐)五百阿羅漢結集經時,各人把法衣折疊成法座,再誦出佛說的法,爲了對法的尊敬,才擺這個法座。佛說般若經時親敷法座,主要內涵是般若波羅密多,亦稱佛母,叁乘之果必依般若波羅密多而獲得,空性的智慧如同叁乘修行者之母。我傳法之前,向法座禮拜,再思惟傳承上師,從導師釋尊一直到根本上師,整個傳承上師,以尊敬心走上法座。尤其坐上法座之後,一聽別人的贊美,很易生起我慢心,這是很危險,所以上座前先思惟無常。仲登巴說:無論是否有人贊美,如有人贊美,不可把地位擺得比別人高,要把自己永遠擺得比人低。如寶鬘論雲「願我成爲地水火風,讓衆生享用吧!」我們努力行持,要爲衆生服務,非是控製衆生。當我們如此思惟,自然避免了慢心生起,我覺得這點很重要。于聽聞者,應斷叁種過失(不專注,如器倒覆,水難入內。邪執,如器不淨,雖入而爲不淨所汙染。忘念,如器漏,水不住內),纔能聽聞清
淨正法。我們聽法,要把佛法的內容,當成一面鏡子,所造叁業在鏡中反射出來的影子,讓我們了知一切行爲的對與錯,由有了鏡子時時可以照見自己,淨化自己內心。學佛時,我們的思想範圍愈廣大,懂得理由愈多,自然所生定解愈堅固;由定解所生覺受愈強烈,因此多聞是很重要的。但是要把聽聞的內容盡量運用在內心,否則很危險;多聞精通佛法,可是行爲並未改變,變成無藥可救的人;因爲不用以修心,所以佛法也不能調伏他,不要養成這種習慣。
迦當派的上師說:我們把心和法溶成一體。假使覺得兩者中間,仍有一人間隔,那就不對了。西藏的善知識說:一個頑固的人,以法可使他調柔,但聽法不應用的人,即使佛陀現前爲他說,也是枉然。好比酥油不會被酥油燒焦。所以上師本身要具有學問淵博,心地善良,戒律清淨等叁條件;學者自身也要努力,讓自己圓滿這叁種功德。講者聽者兩方面,都具有此圓滿的條件,在衆多因緣下,對雙方面生起證量有極大幫助。在講授和聽聞,兩者要共同回向。
教授方式有多種:學問一樣教導,根據許多經典解決學生的疑惑。以上師個人的經驗及覺受,讓弟子專心一意學習,直到證得與上師相同的覺受之後,再次爲他教授更深奧的覺受及證量。從現觀莊嚴論等大論來看,就像前者的教導方式,運用很多經文爲根據,斷除內心的疑惑。如菩提道次第廣論等的教授方式,是上師的覺受爲弟子們說,是第二種教導方式。另有一種教導方式,上師不教很多,但所教的盡量讓弟子學習,生起相應的證量爲止,再教更細微部份,更深的讓弟子自己學習,直到生起更高的證量,之後再繼續教。總之,必須把自己成爲具有學問淵博的成就修行者。仲登巴上師曾說:上師本身需要具備的條件爲,傳法時能溶合所有大論典無論是小乘、大乘、甚至密乘,運用大論典的文字表達懂了之後,而必須要個人的感受,內心所獲的證量爲弟子說,此時必須要了解弟子的根器,善巧而說具有上述條件,才是圓滿的上師。
八、依止善知識
一切經藏心精要 此道一座作持念 演說正法聞勝德 該集義大最當思
明所诠法之殊勝,道之根本親近善知識及修行之次第。
盡其遍被善福業 勝妙因緣總該源 示道上師專勤勇 意樂加行如實依
審知舍命亦莫舍 依教奉行師喜供 我恒如是而勤行 志求脫者當策勵
宗大師說自己有如是精進學習,希望你們立志求脫者,也應該努力學習。
第一、善知識具足的條件。知識,有善知識及惡知識,朋友亦有善友及惡友。以自己生起證量的次第,及未來整個的道次第,是各人要走的。獲得生起證量,要自己思惟。但開始要了解思惟的內涵,必須經由他人教導;對一位初學者,依止善知識是非常重要。善知識本身具備條件也很重要,我們所依止的大乘上師,大乘莊嚴論說十種條件:前叁者是具戒定慧叁學。四、知識比弟子豐富。五、有努力教導弟子的意樂。六、本身要博學,精通叁藏。七、勝解無我。八、善巧教導。九、具悲愍心,不爲名聞利養。十、無厭倦。宗大師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說:自心未調伏,無法調伏他人。且不以調伏方法而爲自己證量,方法必須與大論典所言相應。在依止大乘上師之前,好好觀察是否具有此等條件。假使想依善知識之前,先行觀察,就不會發生問題。在西藏許多人只對法的信心很強烈,不懂依止上師條件,只看他的弟子多不多,或是很會打手印,認爲很有證量。當初阿底峽尊者入藏時,迎接的人穿上高貴的僧袍,很慎重排列歡迎,尊者從遠方看到說:西藏有這末多上師穿鬼袍,尊者逃跑,他們馬上換上叁衣,尊者接受他們的歡迎。彌勒日巴是位深山修行者,苦行列爲第一,是位大成就者,在修行時常有位笨教喇嘛找他麻煩。他說:彌勒日巴那末有名,原來他和乞丐無異。仲登巴應一寺院之請,在路上遇到一位出家人身體疲憊,他見大師是位在家人,且衣衫破舊,即將包袱鞋物讓他拿,二人走到寺院時,那位僧侶看到很多出家人排隊,而且走向仲登巴那兒去,他覺得奇怪,絕對不是爲我吧!他問仲登巴爲何排隊迎接我們?仲登巴說他們迎接我,我是仲登巴!他聽了拿回東西就跑。劄貝珠仁波切是位大修行者,大菩薩,他非常善良,他不喜歡有很多施主及弟子的地方。有次在深山修行時,遇上一位年邁的老婆婆,看她可憐就去服侍,因爲她行動不便,仁波切爲她處理不淨物,剛好弟子來找仁波切,問老婆婆是否見到仁波切,老婆婆問他長相之後,不好意思地說爲她丟棄不淨物。
列舉這些故事,說明真正的大乘上師,不爲自己名聞利養而做任何事,在深山像野獸一樣,永遠是那麼平凡、樸素。所以大乘善知識,須把後世比今世更重要,他人比自己更重要;如果今世比後世更重要,就不是修法者,因爲是大乘者,要把他人看成比自己更重要。
第二、弟子的條件有叁:一、以正直心聽聞。這是很重要的,學習任何智識,如能以正直心學習,就不會滲雜自已的成見,可得圓滿。那末要遠離四種過患:(一)遠離貪心過患。爲了名聞利養,學了這套道理,而現得很有名聲,可以受人尊敬供養;或好勝心而學,要比他人強。(二)遠離瞋心的過患。不喜歡或排斥他人學法。如有些人宗教信仰很頑固,他認爲自己所信是最好的,即使有很多矛盾,仍覺得是最好的,堅持己見,排斥他人。(叁)由畏懼産生的過患。例如爲了逃避某些法律,以宗教作爲掩護,就不會被懲罰,這是由畏懼而學法。(四)由愚癡無明造成的過患。糊裏糊塗去學法。二、具慧。抉擇善惡的智慧,善法可行,惡法應舍;戒經說過善知識本身有錯,應以婉言說明錯誤,有分別對錯的能力。有位西拉格西,是修行很好的大學者,他從莫措仁波切聽聞修心教授時,他忍不住馬上贊歎說得非常好,有點錯誤或偏差時,馬上呸!呸!這是抉擇善說惡說的能力。叁、必須有心求學。如果弟子無心求學,只是畫的火炬,不能除暗。自身不想學,是無法産生作用,不只是聽聞了解而已,要精進學習,有抉擇的能力。獅子賢的論說:無著菩薩解釋般若經是中觀宗義的內涵,其弟世親菩薩是唯識論師,把般若經解釋成唯識宗義了。世親菩薩有四大弟子,精通般若的名解脫軍,把世親菩薩所寫的修飾過,成爲中觀論義。釋量論作者法稱菩薩,初聽因明論時,了解上師所說的一切,而且非常精通;第二次聽聞因明時,他了解的與上師一樣;第叁次聽因明時,懂得比上師多,甚至懷疑上師所解釋的,不是因明開派師陳那的究竟意趣,于是他反駁上師,寫了釋量論解釋陳那菩薩的量論。
經說:「比丘或智者,當善觀我語,如煉截磨金,信受非唯敬。」佛說比丘們,不要馬上相信我所說,要像煉金一樣,觀察所說法義,再相信我所說的。許多大師確實經過觀察,非常相信佛說的法,甚至舍命護持佛法。同樣佛說的法,有能力分別了義及不了義。
第叁、如何依止上師之理。這可從依止善知識的利益作思惟,依止具條件上師之後,他以自己覺受、證量,爲我們示導,如同開啓智慧之門之鑰,打開智慧之眼,讓我們走他曾經走過的路,這是依止的利益。
依止善知識的方式有二:一、加行依止。二、意樂依止。此二以意樂依止爲重要,對上師的信心敬心依止。菩提道次第廣論視師如佛的教授,引用密乘的經文中,可能有人疑感在下士道何以引用密乘經文?我須作解釋。下士道主耍爲得到增上生,中士道得到個人的解脫;下士中士都是讓我們成辦增上生決定勝的圓滿方法,但是有個「共」字,現在所修下中士道,主要是爲成就大乘果位,是大乘道的基礎,所以加一個「共」字。如果只是下中士道的精神成辦增上生決定勝,只要講叁十七道品;但是在中士道之後,馬上教授菩提心的修持。大乘最殊勝的金剛乘,金剛乘最殊勝是無上瑜伽,其根本來自視師如佛的功德,要把上師視爲佛而作依止。宗大師著廣論,主要是要成辦密乘果位,所以引用密乘經典,我的看法是如此。只是修學下士道,不一定要視師如佛。我們以清淨意樂,淨化對上師的敬心及信心,要生起敬心及信心,在加行時可以禮拜、供養,但最主要是依教奉行,最殊勝的供養,就是如此。對上師生…
《菩提大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