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起極大的敬信心,讓我們學習獲得清淨果位。彌勒日巴尊者真正做到這點,他做了不可思議的供養上師,是他心續最圓滿的功德,最圓滿的果位。密續中強調依止上師瑜伽時,只要好好相信上師,就可以獲得果位。
在密乘經典中說:唯有觀修,不必擔心不會解脫,唯有信心,不用擔心不會獲得果位。宗大師非常仔細的解釋「唯有」兩個字,不是除了這個不需其他的,那末除了依賴上師外,不要其他的修行可成就果位,無上密也不用修氣脈明點等等,所以「唯有」不是表示其他不用學了,而是說無論修學任何無上密法門,都必須對上師信心才能獲得。尤其密乘經典說叁根本:功德根本來自于上師,加持根本來自于本尊,事業成就根本來自于空行。所以很多人對此有所誤會,認爲只要對上師有信心就好了,其實不是那麼單純的。上師瑜伽並不簡單,要經由不同角度,很多的道理觀察和學習,當我們了知上師瑜伽的內涵,就不造成許多上師和弟子之間的問題了。
九、修心次第
叁士差別
暇身勝愈如意珠 遭逢難得唯今朝 難得易失如空電 此義觀思盡塵勞
暇滿人身,能成辦大義利;暇滿人身難得易失,也說到無常。了知暇滿之義,及既得暇身應如何修行。學法時要有心力,心力由思惟暇滿而提升。思惟暇滿分叁:一、暇滿難得。二、暇滿義大。叁、暇滿易失。我們修行的目的,暫時的增上生,以及究竟的決定勝;決定勝分爲個人的解脫,及究竟的解脫,佛果位。第一經由思惟業果,讓我們斷除十惡業,由十善業成辦增上生道;第二由于對叁藏的認識和學習,讓我們走上解脫之道,獲得解脫,是第一種的決定勝;第叁經菩提心的觀修、學習,行六度萬行的菩薩行,由菩薩行而成辦佛果位。我們有叁條道路,須遮擋的對象有叁種:一、煩惱所造成惡劣的行爲,如十惡業,身叁語四意叁。二、煩惱本身。叁、煩惱遺留下的惡習氣,惡的串習,所知障。學習六度萬行來淨除惡串習,可以成就一切遍智。第叁條道路,稱爲上士道。第二條道路所追求的果位是個人解脫,主要的障礙是煩惱,去除煩惱的道路,稱爲中士道。第一條道路是增上生,主要的障礙是十惡業,淨除十惡業的修行,稱爲下士道。所遮有叁,所求果位有叁,走的道路有叁,自然形成叁士道。
(道炬論)
由下中及上 應知有叁士 當書彼性相 各各之差別
有叁種的道路,各別不同的果位,性質不同,殊勝不同。由下中上叁種果位,叁種士夫所走的道路,稱爲叁士道,由此可知各各的差別。
若以何方便 唯于生死樂 但求自利益 知爲下士夫
下士道追求的果位,是後世人天的安樂。由思惟業果及深信業果,盡量避免造作惡因,行持善因而感得人天果報。因果有很多不同的層面,有淺有深。更有深細的業果,無法由肉眼見到,無法以正理抉擇的。那末我們要如何相信這些深細的業果呢?這和皈依有關,所以在下士道加皈依的理由。佛說法分現前分、粗分隱蔽分、細分隱蔽分叁種。有些法是肉眼可見到(現前分),有些法是由思惟理由可決定的(粗分隱蔽分),有些是無法用肉眼見到,無法以正理思惟而決定,稱爲細分隱蔽分。要如何了知呢?是由佛的開示,證明隱蔽分的存在。我們要相信佛所說的話,這與皈依有密切關系;首先須知佛是實語者,真語者,是不欺诳衆生。而且佛所說的法都是證量,沒有任何錯誤。因爲佛說一切法,都爲解除衆生痛苦。衆生痛苦分叁種:叁惡道的痛苦,輪回的痛苦,所知障造成無法了解一切法的障礙。所以,佛陀爲使衆生去除這叁種障礙,說了很多法;先說解除輪回痛苦的*輪,及很多成辦解脫的法門,在四谛講無常、苦、空、無我等性質,細微的無常是肉眼見不到的,但仔細思惟了知每一剎那都在轉變。經佛說出性空的道理,可以了知「我」確實惟名所取而安立的假相而已,並非我們所執著的那麼的真實。由四谛*輪,可知痛苦來自內心,內心痛苦來自煩惱;雖然我們從經驗可體會這些煩惱,但不知煩惱的根源,佛在四谛*輪中說,真實執著是煩惱的根源。經由這樣反複思惟和自己經驗,會體認到佛陀確實了解我們未曾想到的東西,未曾思惟過深奧的道理。現在知道解脫是可以成辦的,輪迥是可以離開的。佛陀說這些粗分的隱蔽分,沒有一點欺诳的,更何況肉眼看不到的細微的隱蔽分呢!佛陀一一點醒了。更深奧的道理,佛陀無所不知,也不會欺瞞我們。佛說業果的經典,不會有任何欺诳。因此思惟業果和皈依,有很密切的關系。
下士道修心
思量細微的業果,先要生起皈依的量。皈依分叁種:上士道皈依的心量,不只是爲自己,而要爲一切有情離苦得樂,急迫的想成就一切遍智,使有情獲得解脫;成就一切遍智的障礙是所知障,畏懼所知障的障礙,相信叁寶能淨化內心的所知障。以此信心生起大乘不共的皈依之量。中士道目標爲個人解脫,畏懼輪回的痛苦,相信叁寶能使他得到解脫,以此畏懼及信心皈依叁寶,希求早日得到解脫。下士道所追求是後世人天的安樂,畏懼叁惡道的痛苦,相信叁寶能使他避免墮落叁惡道。以此畏懼及信心皈依叁寶,能得後世人天的安樂。畏懼叁惡道痛苦,如何生起畏懼之量是問題。人身難得易壞,生命在呼吸間,死後隨業漂流,而今世所造大部分是惡業,可知所感的果;造作較重且多的黑業,感得叁惡道痛苦的危險性較大。人何時死不知道,但一定會死,誰也無法救。要思惟死無常,生起對叁惡道極大畏懼心,這種心使我們生起極大的皈依之量。皈依之後必須遵守皈依學處,是避免十惡業道。此說「若以何方便」,這「方便」即無常的思惟,對叁惡道的畏懼心,皈依的學處等。「唯于生死樂」,唯于人天的安樂,人天道畢竟仍在生死輪回中。「但求自利益」,爲了自己得到後世人天的安樂。「知爲下士夫」,這是下士道修行者。
止修及觀修
前幾天說過,要改善或淨化內心,就是靠修行;修行是反複串習的意思。我們被自心控製,心被煩惱控製,雖想離苦得樂,但所獲結果是相反,痛苦多快樂少;所以反複的串習,有辦法控製內心,自主的運用內心。心不受煩惱控製時,纔是修行所要達的目的。內心不論是正面或是負面的情緒,一切皆由內心的串習所造成;平常如有個善的習慣,自然處于善的狀態。例如一位初學佛者,剛開始時不要說內心覺受的生起很難,連了解佛理都覺得很艱苦,會覺得佛法那麼深奧,那麼困難。但是經過不斷的學習,長期的修習之後,只要一想
到佛法的內涵,會馬上生起覺受,這完全靠反複串習的力量。可知內心的改變是由串習而得到。
以生起證量而言,由凡夫到聖者,在修行的過程中,可以顯明的了知內心的改變。以一位初學者,對一切誤認完全真實有,或無常法認爲常法等。經過佛法熏陶之後,慢慢觀察常或無常,産生疑感也可分叁階段:剛開始對認爲無常的部分,産生偏向于常,但不如前的肯定,再次觀察可能是無常;無常的理由較多,常的理由較少,可能是無常,但無法肯定。經過慢慢的觀察,才生起對無常的了解,這還不是證量;但他知道無常是有理由,卻無法通達。再反複思惟,生起定解,會覺得一定是無常,除此之外沒有理由安立常法,這時纔稱爲證量。我們內心的改變,是不斷的慢慢走上去,這種增上是靠串習及觀察的力量,使我們內心獲得改變。
獲得證量之後,再反複觀修所要了解的所緣境,一次又一次的觀修,首先是一種比量;比量是以理由證明的。經再次觀修之後,可以親眼見到與事物一樣,這時比量變成現量,可現證一切法的究竟性質,不論是無常或性空。因此,比量成爲現量,也是靠串習的力量變成現量的。
以上學的次第,首先聽聞,不只聽聞而要反複思惟,覺得不只是佛陀這麼說,而且是正理可以安立的,産生極大的決定,假使我好好觀修,應該可得證量。我們先有希求心時,是思所生慧,觀修之後是修所生慧;修所生慧有二:一是蓄意的,一是自然成就的。蓄意非自然,當我們想內心産生極大覺受,只是想,覺受無法生起。自然成就,是每次想,均能生起極大的覺受,叫做任運而生。
對佛的信心,首先思惟叁寶的功德;經反複思惟之後,覺得我們沒有佛的功德,因而對佛功德生起極大信心,從心深處生起恭敬心。由思惟産生的信心有二:一是止修。一是觀修。這是由觀修的力量,對佛生起信心,當生起極強烈的信心時,應該讓這種感受持續,在保持這種強烈的覺受當下,安住在這種感受,專注一心緣這種感受持續下去,稱爲止修。在止修覺受的力量漸漸衰退時,再次思惟叁寶功德和慈悲等一切圓滿;當生起極強烈的信心時,再以止修持續那原有的感覺,這是止觀雙運的方法。觀慈悲心、觀信心、觀無常、觀空性時,以同樣的方法,把心轉變安住所緣境,不是把心刻意變成無常空性等。是思惟無常或性空的性質,經過反複思惟和觀察之後,當心生定解,有把握肯定之後,把心安住在緣無常或緣空性的止修。當內心開始散亂,無法如原有的堅固安住在所緣境時,再次觀察和思惟所緣的性質。這樣反複以止觀雙修的方式來修學。所以修有二種:一是把心變成所修的對象,如信心和慈心的觀法。一是以心緣境的觀法。通常我們每天也在止修和觀修,只是不同的所緣而已。如生起貪心時,盡量思惟觀察倒底怎樣的好的特征,或如何美麗,盡量找好的理由,所以對某些人、事物,貪心一直增長中,這是刻意的觀察所緣對象好的部分的緣故。當我們産生貪心之後,讓自己沈迷于貪的感覺,這就是止修啰!所以說我們平常也有止修觀修,只是對象不同而已!同樣瞋心也是如此,對一個人生起極大瞋心時,想盡辦法找出他的缺點,也是一種觀察,想盡辦法去傷害他。因此我們平常也在修止觀,要把止觀對象轉換善的所緣。我們修行的原因是要快樂,所以盡量讓我們未串習、未調伏的心,串習于善所緣境。在止修觀修時,淨罪積資…
《菩提大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