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非常重要的。比如同樣的老師,以同樣的時間,教導同樣的學生;學生以同樣的時間,同樣的精進學習,但所獲成果並不相同。這是很多因緣及夙生習氣有關,這是一點。第二與他個人的罪障輕重有關。第叁是邪命,由世間八法接受他供物,這會造極大罪障。因爲種種因緣,有的觀修所獲成就較高,有的毫無辦法,所以淨罪積資是非常重要的。我認識一些深山閉關的修行者,因爲淨除了很多罪障;但當他們受到他人供養,內心有點不清淨,根據他們經驗,收了供養幾天之後,無法生起如前清淨的感受。我們每天吃別人東西,所以都不知道了。淨罪積資非常重要,同時以心反複串習善法,這種串習是靠止修觀修。淨罪、積資、止修觀修叁者並行,修才能有所成就,最重要是止修觀修。
在修的過程中分正修未修,正修時以止修和觀修相互運用,讓心維持在善念中。未修時盡量做淨罪積資,如禮拜、供養、憶念叁寶功德等。在正修時,從一個修菩提心或修慈心的修行者來說,爲使內心恒續在所緣境,必須反複的依正念正知,觀察內心現前所處的狀態。在未修時也必須依正念正知,觀察心是否同正修所緣一致,二者是不可分開的。在未修時,以無上瑜伽來說,分悎悟瑜伽,飲食知量,把我們的心日夜處于善法中。在未修時段,盡量讓自己的心與正修時相應;倘若能兼顧二者時段,未修的淨罪積資,可幫助正修時的修行,正修可以加強未修時段的善心,二者是相輔相成的。我們如此反複串習,自然夜夢都是吉祥的。甚至夢中也可憶念,如何正修如何觀修,夢境有關慈心悲心,醒來也會受到影響,對內心很有幫助。一個初學者正修時間應該短,次數多。
念死無常
至于止修觀修的對象,有很多種,但現在主要是講述無常。可能有人覺得一定會死,爲何要念死無常呢?念死無常的用意,是讓我們不要浪費珍貴的人身;因爲由人的智慧可以成辦今世的安樂,後世的安樂,永恒最究竟的安樂。假使不好好運用人的智慧,就會虛耗了人身。所以念死無常,讓我們珍惜每一時刻,每天、每月、每年,不讓它白費,才能不枉費暇滿人身的大義利。反複思惟念死無常,對自巳有極大義利。佛陀初轉四谛*輪時,第一是無常,苦、空、無我,所指的是最細微的無常,但必須經由對粗分無常的性質的認識,纔間接了知細微的無常性質,粗無常就是念死。佛陀初轉*輪講無常,而快涅槃時也講無常。
(攝頌)
堪破猶如虛糠皮 日夜無間取心要 我恒如斯而勤行 志求脫者當策勵
說明無常。
皈依及業果
殁墮叁塗終難定 救畏信必唯叁寶 當行昄依極堅住 勿會學處衰減損
說明業果。佛說:重業先報,人死後世到那裏,由業決定。假使黑業與白業同樣,則看今生的善業行的多,或是惡業行的多,決定去向。或以前所造業未感果剩余的第一個黑業或白業,來做決定。假使臨終後隨黑業感果,即墮入叁惡道受苦。
「救畏信必唯叁寶」,是皈依之意。皈依的因有二:一是畏懼叁惡道。一是對叁寶的信心。畏叁惡道或輪回的痛苦,尋求依靠救護,投靠安全的地方,可以救我們的就是叁寶。相信叁寶具有這種能力,首先必須認識叁寶的功德。前面說過對叁寶的認識,先了解法寶的功德,才能了解叁寶的功德,進而了解佛寶的功德。畏懼分多種:沒有任何理由,因妄念而生的恐懼感,這不用觀修,不用思惟,因爲沒有理由。這是第一種畏懼心,是不需要的。第二種畏懼心態,是無法避免的,思惟這種畏懼,只有讓我們苦上加苦。因爲無法解脫,這畏懼不要刻意思惟。但有一種畏懼的感覺,必須去思惟;畏懼假使可以挽救,經由思惟畏懼的感受,自然會尋找解脫方法,來策勵我們尋求解脫痛苦之道,
這是我們需要的。
「當行皈依極堅住」,爲了生起極爲堅固的皈依,對于法寶的認識極爲重要的,如果要透徹了知法寶性質,則不離空性;對空性沒有領悟,則無法生起極堅固的皈依,也就是真正皈依之量,來自對空性的領悟。經過如是思惟,認識法寶,進而認識佛寶和僧寶。完全肯定叁寶是真正皈處,則成爲佛教徒了;內心動搖疑惑,叁寶是否有能力救我們,就不是佛教徒了。
「勿令學處衰減損」,如果皈依量極爲堅固,就要遵守皈依學處。
黑白業果善巧思 系決如理修取舍 我恒如斯而勤行 志求脫者當策勵
這就是皈依學處,遵行十善業,斷除十惡業。因爲由動機而造作的行爲,産生二種不同性質的果,分爲善惡二種業;想要快樂,取名爲善業;痛苦的,取名爲惡業。由動機不同,所以産生不同的感受。業分身口意叁業,身業口業來自意業,意業爲身口業的根源。造業時是由意樂加行,業又分白業黑業雜染業叁種。
因果不斷在變化中,由于我們造作很多好與壞的行爲;這個行爲與動機有關,行爲本身是果,也是因,它影響後果的産生,這種特殊因果與動機有關,所以稱爲業。業本身是因,而我們不以種子或桌爲業,因爲它與動機無關。我們身語的行爲是直接與動機有關,故稱爲業。造業時有對象、意樂、加行、究竟,由此四層次來決定業是否圓滿,所以業的行相講非常廣泛的。業果可能今生感,可能來世感,也可能後後世感,這是不一定。許多佛教論師爭論,造作的業未感果前,需要等幾世才感果,業到底是何狀況?業是在隨眠狀態中,也稱習氣;習氣本身是無常性質,有感果的能力,它不是色法,也不是心法,歸類于不相應行法。習氣所依是意識,十二緣起的第叁支識,即因時的識(因位識)。講更細微時,當緣空現量叁摩地時,即現證空性叁摩地,所現起的量都是緣空叁摩地,這時惡習氣到底依何識而存在呢?因爲所有意識都成現空證量,現空證量意識是不允許以前的惡業種子存在,這時惡業種子依何而住呢?因爲有很細微的爭論,我們說原有惡習氣是依附唯我的假名上。所以業的依附處可分爲二:一是屬于堅固的,在唯我的假名上。一是屬于不堅固的,在十二緣起第叁支因位識。龍樹菩薩在中論中說得很詳細。因由煩惱造作身語不善行爲,會感到痛苦的原故,要斷除重的十惡業,相反的就是十善業。遠離了十惡業,盡量行持十善業,使我們遠離叁惡道。爲使我們獲得決定勝,就是解脫和佛果位,這不是一生一世的問題,要多生多世的努力精進學習,因此要持續獲得人天果報。如我們八圓滿的暇身的功德,而有能力快速地走上解脫之道。
爲使能快速成佛,應修八異熟功德:一、壽量圓滿。長壽久住,依不損害衆生得長壽,施諸醫藥得無病。二、形色圓滿。身材適中,½Ð根無缺,衆所樂見,施莊嚴妙色可得。叁、族姓圓滿。生于世間受人恭敬稱揚,依無慢心恭敬他人,猶如仆使。四、自在圓滿。受用資具無缺,應修布施。五、信言圓滿。有情信奉言教,由遠離四不善口業。六、有大名稱。大名譽,發弘願修善業,供養叁寶尊長父母。七、具男性。當時的社會男性地位較高的關系。八、有大力。身力心力,少病無病,由協助他人或代作施飲食等。
圓修聖道所依性 鹹未令獲絕增進 通具斯因當勤學 叁學妄染成墮罪
故特淨障實關要 恒具四力勵行忏 我恒如斯而勤行 志求脫者當策勵
忏悔淨障,分忏悔及防護二者,防護今後不再造作惡業,否則永遠無法忏盡的,所以最主要是防護未來重造惡業。已造惡業可以忏淨。因忏悔力量不同,有些業可以永遠不會感果,有些業感輕微的果,即是重罪輕報,有的業可以延後感果,這同忏悔力量有關。忏悔以四力對治。一、追悔。對往昔所造惡業,生起極大後悔,把惡業視同毒藥,不慎吃了進去,急想排泄。二、對治力。把往昔所造惡業,由善業力量淨除。拜叁十五佛,或念百字明咒。或不動佛心咒,以這些善業的力量對治往昔所造。叁、防護力。由叁寶爲證,願以後不要造作叁門惡業。四、依止力。依止皈依及菩提心。
中士道修心
(道炬論)
背棄叁有樂 遮止諸惡業 但求自寂滅 彼名爲中士
叁有即叁界,輪回之意,在人道天道、色界、無色界,這種安樂的感受是不堅固的,因爲隨時會改變。如人間追求的安樂,不是永恒究竟的,有時會消失,變成痛苦的性質,甚至帶來負面的影響,可知世間的安樂是靠不住的。連外道的禅定修行者,爲了證得內心的安樂,把斷除世間安樂視爲對象,因而以禅定力量斷除。在第四禅以上無任何有漏安樂的感受,完全處于無記狀態,這是內外道共同的。使我們輪回的業,有善業、惡業、無記業;惡業在下士道已經說明,必須斷除,在此不只是惡業要斷除,能成辦世間安樂的業,也應該斷除。總而言之,能使我們生于人天道的業要斷除,生于色界無色界的不動業,也該斷除,因爲仍在輪回中。如何斷除呢?要了知業的根源來自無明,應針對無明作對治。
「背棄叁有樂」,刻意斷除輪回的業,去「遮止諸惡業」,諸有漏的善業,能使我們輪回的業。「但求自寂滅」,但求個人解脫而精進的,稱爲中士夫。在此爲奠定大乘基礎,稱爲共中士道。
了解痛苦根源來自煩惱,煩惱是由于無明,因此針對無明觀察,從內心深處真正體會無明是可斷除的;明知可以斷除,爲何要受無明的顛倒執著而承擔痛苦,因此從內心深處對無明造作痛苦,生起極大厭離心,稱爲出離心。這是內道所不共的出離心。
(攝頌)
苦谛過患不凝思 如實求脫不爲生 集轉次第不轉念 不得正解斷根本
真正要思惟苦谛的過患是行苦,是輪回的痛苦,無自主的能力,因爲被煩惱控製,無論造何種業,皆由煩惱指使,我們的主宰者是煩惱,主宰煩惱者是無明。煩惱的名字是痛苦,是負面的情緒。如被它控製,一定痛苦。
斬除四魔:以煩惱障及所知障作二種作解釋。以煩惱障來說,煩惱魔是煩惱本身。死魔,因有煩惱,所以必須生死輪回,死魔是煩惱魔的果。五蘊魔,因有煩惱必須無自主地接受苦蘊的身軀,由身軀帶來的病苦、老…
《菩提大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