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起极大的敬信心,让我们学习获得清净果位。弥勒日巴尊者真正做到这点,他做了不可思议的供养上师,是他心续最圆满的功德,最圆满的果位。密续中强调依止上师瑜伽时,只要好好相信上师,就可以获得果位。
在密乘经典中说:唯有观修,不必担心不会解脱,唯有信心,不用担心不会获得果位。宗大师非常仔细的解释「唯有」两个字,不是除了这个不需其他的,那末除了依赖上师外,不要其他的修行可成就果位,无上密也不用修气脉明点等等,所以「唯有」不是表示其他不用学了,而是说无论修学任何无上密法门,都必须对上师信心才能获得。尤其密乘经典说三根本:功德根本来自于上师,加持根本来自于本尊,事业成就根本来自于空行。所以很多人对此有所误会,认为只要对上师有信心就好了,其实不是那么单纯的。上师瑜伽并不简单,要经由不同角度,很多的道理观察和学习,当我们了知上师瑜伽的内涵,就不造成许多上师和弟子之间的问题了。
九、修心次第
三士差别
暇身胜愈如意珠 遭逢难得唯今朝 难得易失如空电 此义观思尽尘劳
暇满人身,能成办大义利;暇满人身难得易失,也说到无常。了知暇满之义,及既得暇身应如何修行。学法时要有心力,心力由思惟暇满而提升。思惟暇满分三:一、暇满难得。二、暇满义大。三、暇满易失。我们修行的目的,暂时的增上生,以及究竟的决定胜;决定胜分为个人的解脱,及究竟的解脱,佛果位。第一经由思惟业果,让我们断除十恶业,由十善业成办增上生道;第二由于对三藏的认识和学习,让我们走上解脱之道,获得解脱,是第一种的决定胜;第三经菩提心的观修、学习,行六度万行的菩萨行,由菩萨行而成办佛果位。我们有三条道路,须遮挡的对象有三种:一、烦恼所造成恶劣的行为,如十恶业,身三语四意三。二、烦恼本身。三、烦恼遗留下的恶习气,恶的串习,所知障。学习六度万行来净除恶串习,可以成就一切遍智。第三条道路,称为上士道。第二条道路所追求的果位是个人解脱,主要的障碍是烦恼,去除烦恼的道路,称为中士道。第一条道路是增上生,主要的障碍是十恶业,净除十恶业的修行,称为下士道。所遮有三,所求果位有三,走的道路有三,自然形成三士道。
(道炬论)
由下中及上 应知有三士 当书彼性相 各各之差别
有三种的道路,各别不同的果位,性质不同,殊胜不同。由下中上三种果位,三种士夫所走的道路,称为三士道,由此可知各各的差别。
若以何方便 唯于生死乐 但求自利益 知为下士夫
下士道追求的果位,是后世人天的安乐。由思惟业果及深信业果,尽量避免造作恶因,行持善因而感得人天果报。因果有很多不同的层面,有浅有深。更有深细的业果,无法由肉眼见到,无法以正理抉择的。那末我们要如何相信这些深细的业果呢?这和皈依有关,所以在下士道加皈依的理由。佛说法分现前分、粗分隐蔽分、细分隐蔽分三种。有些法是肉眼可见到(现前分),有些法是由思惟理由可决定的(粗分隐蔽分),有些是无法用肉眼见到,无法以正理思惟而决定,称为细分隐蔽分。要如何了知呢?是由佛的开示,证明隐蔽分的存在。我们要相信佛所说的话,这与皈依有密切关系;首先须知佛是实语者,真语者,是不欺诳众生。而且佛所说的法都是证量,没有任何错误。因为佛说一切法,都为解除众生痛苦。众生痛苦分三种:三恶道的痛苦,轮回的痛苦,所知障造成无法了解一切法的障碍。所以,佛陀为使众生去除这三种障碍,说了很多法;先说解除轮回痛苦的*轮,及很多成办解脱的法门,在四谛讲无常、苦、空、无我等性质,细微的无常是肉眼见不到的,但仔细思惟了知每一剎那都在转变。经佛说出性空的道理,可以了知「我」确实惟名所取而安立的假相而已,并非我们所执着的那么的真实。由四谛*轮,可知痛苦来自内心,内心痛苦来自烦恼;虽然我们从经验可体会这些烦恼,但不知烦恼的根源,佛在四谛*轮中说,真实执着是烦恼的根源。经由这样反复思惟和自己经验,会体认到佛陀确实了解我们未曾想到的东西,未曾思惟过深奥的道理。现在知道解脱是可以成办的,轮迥是可以离开的。佛陀说这些粗分的隐蔽分,没有一点欺诳的,更何况肉眼看不到的细微的隐蔽分呢!佛陀一一点醒了。更深奥的道理,佛陀无所不知,也不会欺瞒我们。佛说业果的经典,不会有任何欺诳。因此思惟业果和皈依,有很密切的关系。
下士道修心
思量细微的业果,先要生起皈依的量。皈依分三种:上士道皈依的心量,不只是为自己,而要为一切有情离苦得乐,急迫的想成就一切遍智,使有情获得解脱;成就一切遍智的障碍是所知障,畏惧所知障的障碍,相信三宝能净化内心的所知障。以此信心生起大乘不共的皈依之量。中士道目标为个人解脱,畏惧轮回的痛苦,相信三宝能使他得到解脱,以此畏惧及信心皈依三宝,希求早日得到解脱。下士道所追求是后世人天的安乐,畏惧三恶道的痛苦,相信三宝能使他避免堕落三恶道。以此畏惧及信心皈依三宝,能得后世人天的安乐。畏惧三恶道痛苦,如何生起畏惧之量是问题。人身难得易坏,生命在呼吸间,死后随业漂流,而今世所造大部分是恶业,可知所感的果;造作较重且多的黑业,感得三恶道痛苦的危险性较大。人何时死不知道,但一定会死,谁也无法救。要思惟死无常,生起对三恶道极大畏惧心,这种心使我们生起极大的皈依之量。皈依之后必须遵守皈依学处,是避免十恶业道。此说「若以何方便」,这「方便」即无常的思惟,对三恶道的畏惧心,皈依的学处等。「唯于生死乐」,唯于人天的安乐,人天道毕竟仍在生死轮回中。「但求自利益」,为了自己得到后世人天的安乐。「知为下士夫」,这是下士道修行者。
止修及观修
前几天说过,要改善或净化内心,就是靠修行;修行是反复串习的意思。我们被自心控制,心被烦恼控制,虽想离苦得乐,但所获结果是相反,痛苦多快乐少;所以反复的串习,有办法控制内心,自主的运用内心。心不受烦恼控制时,纔是修行所要达的目的。内心不论是正面或是负面的情绪,一切皆由内心的串习所造成;平常如有个善的习惯,自然处于善的状态。例如一位初学佛者,刚开始时不要说内心觉受的生起很难,连了解佛理都觉得很艰苦,会觉得佛法那么深奥,那么困难。但是经过不断的学习,长期的修习之后,只要一想
到佛法的内涵,会马上生起觉受,这完全靠反复串习的力量。可知内心的改变是由串习而得到。
以生起证量而言,由凡夫到圣者,在修行的过程中,可以显明的了知内心的改变。以一位初学者,对一切误认完全真实有,或无常法认为常法等。经过佛法熏陶之后,慢慢观察常或无常,产生疑感也可分三阶段:刚开始对认为无常的部分,产生偏向于常,但不如前的肯定,再次观察可能是无常;无常的理由较多,常的理由较少,可能是无常,但无法肯定。经过慢慢的观察,才生起对无常的了解,这还不是证量;但他知道无常是有理由,却无法通达。再反复思惟,生起定解,会觉得一定是无常,除此之外没有理由安立常法,这时纔称为证量。我们内心的改变,是不断的慢慢走上去,这种增上是靠串习及观察的力量,使我们内心获得改变。
获得证量之后,再反复观修所要了解的所缘境,一次又一次的观修,首先是一种比量;比量是以理由证明的。经再次观修之后,可以亲眼见到与事物一样,这时比量变成现量,可现证一切法的究竟性质,不论是无常或性空。因此,比量成为现量,也是靠串习的力量变成现量的。
以上学的次第,首先听闻,不只听闻而要反复思惟,觉得不只是佛陀这么说,而且是正理可以安立的,产生极大的决定,假使我好好观修,应该可得证量。我们先有希求心时,是思所生慧,观修之后是修所生慧;修所生慧有二:一是蓄意的,一是自然成就的。蓄意非自然,当我们想内心产生极大觉受,只是想,觉受无法生起。自然成就,是每次想,均能生起极大的觉受,叫做任运而生。
对佛的信心,首先思惟三宝的功德;经反复思惟之后,觉得我们没有佛的功德,因而对佛功德生起极大信心,从心深处生起恭敬心。由思惟产生的信心有二:一是止修。一是观修。这是由观修的力量,对佛生起信心,当生起极强烈的信心时,应该让这种感受持续,在保持这种强烈的觉受当下,安住在这种感受,专注一心缘这种感受持续下去,称为止修。在止修觉受的力量渐渐衰退时,再次思惟三宝功德和慈悲等一切圆满;当生起极强烈的信心时,再以止修持续那原有的感觉,这是止观双运的方法。观慈悲心、观信心、观无常、观空性时,以同样的方法,把心转变安住所缘境,不是把心刻意变成无常空性等。是思惟无常或性空的性质,经过反复思惟和观察之后,当心生定解,有把握肯定之后,把心安住在缘无常或缘空性的止修。当内心开始散乱,无法如原有的坚固安住在所缘境时,再次观察和思惟所缘的性质。这样反复以止观双修的方式来修学。所以修有二种:一是把心变成所修的对象,如信心和慈心的观法。一是以心缘境的观法。通常我们每天也在止修和观修,只是不同的所缘而已。如生起贪心时,尽量思惟观察倒底怎样的好的特征,或如何美丽,尽量找好的理由,所以对某些人、事物,贪心一直增长中,这是刻意的观察所缘对象好的部分的缘故。当我们产生贪心之后,让自己沉迷于贪的感觉,这就是止修啰!所以说我们平常也有止修观修,只是对象不同而已!同样瞋心也是如此,对一个人生起极大瞋心时,想尽办法找出他的缺点,也是一种观察,想尽办法去伤害他。因此我们平常也在修止观,要把止观对象转换善的所缘。我们修行的原因是要快乐,所以尽量让我们未串习、未调伏的心,串习于善所缘境。在止修观修时,净罪积资…
《菩提大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