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非常重要的。比如同样的老师,以同样的时间,教导同样的学生;学生以同样的时间,同样的精进学习,但所获成果并不相同。这是很多因缘及夙生习气有关,这是一点。第二与他个人的罪障轻重有关。第三是邪命,由世间八法接受他供物,这会造极大罪障。因为种种因缘,有的观修所获成就较高,有的毫无办法,所以净罪积资是非常重要的。我认识一些深山闭关的修行者,因为净除了很多罪障;但当他们受到他人供养,内心有点不清净,根据他们经验,收了供养几天之后,无法生起如前清净的感受。我们每天吃别人东西,所以都不知道了。净罪积资非常重要,同时以心反复串习善法,这种串习是靠止修观修。净罪、积资、止修观修三者并行,修才能有所成就,最重要是止修观修。
在修的过程中分正修未修,正修时以止修和观修相互运用,让心维持在善念中。未修时尽量做净罪积资,如礼拜、供养、忆念三宝功德等。在正修时,从一个修菩提心或修慈心的修行者来说,为使内心恒续在所缘境,必须反复的依正念正知,观察内心现前所处的状态。在未修时也必须依正念正知,观察心是否同正修所缘一致,二者是不可分开的。在未修时,以无上瑜伽来说,分悎悟瑜伽,饮食知量,把我们的心日夜处于善法中。在未修时段,尽量让自己的心与正修时相应;倘若能兼顾二者时段,未修的净罪积资,可帮助正修时的修行,正修可以加强未修时段的善心,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如此反复串习,自然夜梦都是吉祥的。甚至梦中也可忆念,如何正修如何观修,梦境有关慈心悲心,醒来也会受到影响,对内心很有帮助。一个初学者正修时间应该短,次数多。
念死无常
至于止修观修的对象,有很多种,但现在主要是讲述无常。可能有人觉得一定会死,为何要念死无常呢?念死无常的用意,是让我们不要浪费珍贵的人身;因为由人的智慧可以成办今世的安乐,后世的安乐,永恒最究竟的安乐。假使不好好运用人的智慧,就会虚耗了人身。所以念死无常,让我们珍惜每一时刻,每天、每月、每年,不让它白费,才能不枉费暇满人身的大义利。反复思惟念死无常,对自巳有极大义利。佛陀初转四谛*轮时,第一是无常,苦、空、无我,所指的是最细微的无常,但必须经由对粗分无常的性质的认识,纔间接了知细微的无常性质,粗无常就是念死。佛陀初转*轮讲无常,而快涅槃时也讲无常。
(摄颂)
堪破犹如虚糠皮 日夜无间取心要 我恒如斯而勤行 志求脱者当策励
说明无常。
皈依及业果
殁堕三涂终难定 救畏信必唯三宝 当行昄依极坚住 勿会学处衰减损
说明业果。佛说:重业先报,人死后世到那里,由业决定。假使黑业与白业同样,则看今生的善业行的多,或是恶业行的多,决定去向。或以前所造业未感果剩余的第一个黑业或白业,来做决定。假使临终后随黑业感果,即堕入三恶道受苦。
「救畏信必唯三宝」,是皈依之意。皈依的因有二:一是畏惧三恶道。一是对三宝的信心。畏三恶道或轮回的痛苦,寻求依靠救护,投靠安全的地方,可以救我们的就是三宝。相信三宝具有这种能力,首先必须认识三宝的功德。前面说过对三宝的认识,先了解法宝的功德,才能了解三宝的功德,进而了解佛宝的功德。畏惧分多种:没有任何理由,因妄念而生的恐惧感,这不用观修,不用思惟,因为没有理由。这是第一种畏惧心,是不需要的。第二种畏惧心态,是无法避免的,思惟这种畏惧,只有让我们苦上加苦。因为无法解脱,这畏惧不要刻意思惟。但有一种畏惧的感觉,必须去思惟;畏惧假使可以挽救,经由思惟畏惧的感受,自然会寻找解脱方法,来策励我们寻求解脱痛苦之道,
这是我们需要的。
「当行皈依极坚住」,为了生起极为坚固的皈依,对于法宝的认识极为重要的,如果要透彻了知法宝性质,则不离空性;对空性没有领悟,则无法生起极坚固的皈依,也就是真正皈依之量,来自对空性的领悟。经过如是思惟,认识法宝,进而认识佛宝和僧宝。完全肯定三宝是真正皈处,则成为佛教徒了;内心动摇疑惑,三宝是否有能力救我们,就不是佛教徒了。
「勿令学处衰减损」,如果皈依量极为坚固,就要遵守皈依学处。
黑白业果善巧思 系决如理修取舍 我恒如斯而勤行 志求脱者当策励
这就是皈依学处,遵行十善业,断除十恶业。因为由动机而造作的行为,产生二种不同性质的果,分为善恶二种业;想要快乐,取名为善业;痛苦的,取名为恶业。由动机不同,所以产生不同的感受。业分身口意三业,身业口业来自意业,意业为身口业的根源。造业时是由意乐加行,业又分白业黑业杂染业三种。
因果不断在变化中,由于我们造作很多好与坏的行为;这个行为与动机有关,行为本身是果,也是因,它影响后果的产生,这种特殊因果与动机有关,所以称为业。业本身是因,而我们不以种子或桌为业,因为它与动机无关。我们身语的行为是直接与动机有关,故称为业。造业时有对象、意乐、加行、究竟,由此四层次来决定业是否圆满,所以业的行相讲非常广泛的。业果可能今生感,可能来世感,也可能后后世感,这是不一定。许多佛教论师争论,造作的业未感果前,需要等几世才感果,业到底是何状况?业是在随眠状态中,也称习气;习气本身是无常性质,有感果的能力,它不是色法,也不是心法,归类于不相应行法。习气所依是意识,十二缘起的第三支识,即因时的识(因位识)。讲更细微时,当缘空现量三摩地时,即现证空性三摩地,所现起的量都是缘空三摩地,这时恶习气到底依何识而存在呢?因为所有意识都成现空证量,现空证量意识是不允许以前的恶业种子存在,这时恶业种子依何而住呢?因为有很细微的争论,我们说原有恶习气是依附唯我的假名上。所以业的依附处可分为二:一是属于坚固的,在唯我的假名上。一是属于不坚固的,在十二缘起第三支因位识。龙树菩萨在中论中说得很详细。因由烦恼造作身语不善行为,会感到痛苦的原故,要断除重的十恶业,相反的就是十善业。远离了十恶业,尽量行持十善业,使我们远离三恶道。为使我们获得决定胜,就是解脱和佛果位,这不是一生一世的问题,要多生多世的努力精进学习,因此要持续获得人天果报。如我们八圆满的暇身的功德,而有能力快速地走上解脱之道。
为使能快速成佛,应修八异熟功德:一、寿量圆满。长寿久住,依不损害众生得长寿,施诸医药得无病。二、形色圆满。身材适中,½Ð根无缺,众所乐见,施庄严妙色可得。三、族姓圆满。生于世间受人恭敬称扬,依无慢心恭敬他人,犹如仆使。四、自在圆满。受用资具无缺,应修布施。五、信言圆满。有情信奉言教,由远离四不善口业。六、有大名称。大名誉,发弘愿修善业,供养三宝尊长父母。七、具男性。当时的社会男性地位较高的关系。八、有大力。身力心力,少病无病,由协助他人或代作施饮食等。
圆修圣道所依性 咸未令获绝增进 通具斯因当勤学 三学妄染成堕罪
故特净障实关要 恒具四力励行忏 我恒如斯而勤行 志求脱者当策励
忏悔净障,分忏悔及防护二者,防护今后不再造作恶业,否则永远无法忏尽的,所以最主要是防护未来重造恶业。已造恶业可以忏净。因忏悔力量不同,有些业可以永远不会感果,有些业感轻微的果,即是重罪轻报,有的业可以延后感果,这同忏悔力量有关。忏悔以四力对治。一、追悔。对往昔所造恶业,生起极大后悔,把恶业视同毒药,不慎吃了进去,急想排泄。二、对治力。把往昔所造恶业,由善业力量净除。拜三十五佛,或念百字明咒。或不动佛心咒,以这些善业的力量对治往昔所造。三、防护力。由三宝为证,愿以后不要造作三门恶业。四、依止力。依止皈依及菩提心。
中士道修心
(道炬论)
背弃三有乐 遮止诸恶业 但求自寂灭 彼名为中士
三有即三界,轮回之意,在人道天道、色界、无色界,这种安乐的感受是不坚固的,因为随时会改变。如人间追求的安乐,不是永恒究竟的,有时会消失,变成痛苦的性质,甚至带来负面的影响,可知世间的安乐是靠不住的。连外道的禅定修行者,为了证得内心的安乐,把断除世间安乐视为对象,因而以禅定力量断除。在第四禅以上无任何有漏安乐的感受,完全处于无记状态,这是内外道共同的。使我们轮回的业,有善业、恶业、无记业;恶业在下士道已经说明,必须断除,在此不只是恶业要断除,能成办世间安乐的业,也应该断除。总而言之,能使我们生于人天道的业要断除,生于色界无色界的不动业,也该断除,因为仍在轮回中。如何断除呢?要了知业的根源来自无明,应针对无明作对治。
「背弃三有乐」,刻意断除轮回的业,去「遮止诸恶业」,诸有漏的善业,能使我们轮回的业。「但求自寂灭」,但求个人解脱而精进的,称为中士夫。在此为奠定大乘基础,称为共中士道。
了解痛苦根源来自烦恼,烦恼是由于无明,因此针对无明观察,从内心深处真正体会无明是可断除的;明知可以断除,为何要受无明的颠倒执着而承担痛苦,因此从内心深处对无明造作痛苦,生起极大厌离心,称为出离心。这是内道所不共的出离心。
(摄颂)
苦谛过患不凝思 如实求脱不为生 集转次第不转念 不得正解断根本
真正要思惟苦谛的过患是行苦,是轮回的痛苦,无自主的能力,因为被烦恼控制,无论造何种业,皆由烦恼指使,我们的主宰者是烦恼,主宰烦恼者是无明。烦恼的名字是痛苦,是负面的情绪。如被它控制,一定痛苦。
斩除四魔:以烦恼障及所知障作二种作解释。以烦恼障来说,烦恼魔是烦恼本身。死魔,因有烦恼,所以必须生死轮回,死魔是烦恼魔的果。五蕴魔,因有烦恼必须无自主地接受苦蕴的身躯,由身躯带来的病苦、老…
《菩提大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