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大道▪P7

  ..续本文上一页苦。天魔,因有烦恼故,所以遭遇外来的障碍,是世间的,造成修法障碍的魔,外来非人之魔,非人的障碍等。以所知障说明,所知障是所知障本身。死魔是不可思议的涅槃,菩萨们的死是自主的死。蕴魔,由往昔烦恼的恶串习产生的意身生,不是肉身。真正的魔是烦恼,每个人都有烦恼,很可能成为魔了。就像刻意让自己生起贪心、瞋心,别人在对治烦恼,我们却阻挡修法,与魔无二。经说:魔不一定有脚。我们以为魔长的很恐怖。「苦谛过患不凝思」,我们不去思惟烦恼所带来的痛苦,未曾体会烦恼是我们真正的仇人,出离心就无法生起。「如实求脱不为生」,强烈的希求解脱心,早日离开轮回痛苦。十二缘起流转次第,如不好好修习,「集转次第不专念,不得正解断根本」,无法斩断轮回的根本。虽然知道烦恼是我们仇敌,也想得到解脱,但不追究根源更不了解如何对治,对解脱希求心,只是希求而已,无法实现的。当我们知道烦恼根源,纔能相信是可以断除的,解脱是可以实现的,就会生起极强烈的希求解脱心。

  当然,烦恼的根源是无明,无明是对实际性质错误的认识,颠倒的执着,正对治无明的证量有粗细层次,比如独立实体的我执,及真实自性的我执;只了解独立真实的我空,虽能断除独立真实的我执,但不能断除自性的我执;了知自性空的我,不但断一自性的我,而且独立真实的我执也一并断除。烦恼最主要根源是自性我执,如自性我执未断,烦恼永远存在,只要遇缘,烦恼自然生起。阿毗达磨论所说我执,并不是最究竟的,就是该论所说的性空,也无法证得阿罗汉果位。所以要仔细学习宗义。

  渡越有海坚痛念 晓了轮回何所系 我恒如斯而勤行 志求脱者当策励

  只有出离心是不够的,必须知道轮回的根源,由何系縳而造成痛苦。当我们知道轮回的根可断,解脱是可能的,则对解脱的希求心会非常坚固,而且有把握修行可以得到解脱。否则希求心只是一种期望而已。

  中士道所说四谛内涵,是大小乘共同基础,也是佛理的根本。在宗大师的广、中、略论都说,四谛和十二缘起的流转还灭次第,是大小乘共同基础,所以引导弟子趣入之前,先介绍四谛十二缘起。四谛流转次第的思惟,依据十二缘起生起还灭次第的思惟;十二缘起的还灭和流转次第,分三士道作思惟。下士道者思惟,由无明对业果产生毁谤的邪见而造恶业,由恶业的习气种植在第三支识田中,由意识带来后世堕三恶道苦蕴的痛苦,最后又慢慢形成触受等。圆满了三恶道的十二支缘起。中士道者思惟由无明而造业,由业而感无止境的轮回。上士道者思惟,因上士本身有所知障,因而无法通达一切,行六度时因由所知障而感疲倦,也会带来烦恼,取名为烦恼无明。由前无明遗留下习气,及无漏业而产生意生身,由意生身感得不可思议的老死等。真正的解脱最主要依空正见,是无明的对治力,道功德灭功德所以产生,真正的解脱是心法上的空性。

  因为不了解空性所以轮回,对心的究竟性质,误认为自性有、真实有,而造作种种业,感得轮回的痛苦;认识心的究竟性质是无自性,由这种空正见慢慢净除了原本的颠倒执着。这种净除是在心法的性空中,而净除原有的颠倒执着。当我们在心法彻底的净除烦恼时,是在心的性空中净化,内心的性空,就是解脱,所以解脱的性质,就是心识的性空。言解脱,必须由性空认识解脱。言解脱之道,也必须由性空的认识成办解脱之道。言轮回,因为不了解性空,所以轮回。轮回和解脱,最主要是否了解空性。

  对治烦恼障的主要力量是空正见,不是比量的,而是现量的空正见,纔可以直接对治;所以缘空的毗钵舍那和奢摩他,双运是非常重要。佛陀要讲三学的原因在此,必须有缘空的智慧,是属于慧学。为了成办缘空三摩地,在之前先要止观双运,为成办奢摩他,所以讲定学。成办定学的基础,就是戒学。奢摩他并非容易成办的,必须广大资粮,由戒学可以成办。要戒清净,平日多注意身心的行为,保持正念和正知,观察到底有无违反学处;由平日串习正念正知,才能建立定学。故戒学成办定学,由定学辅助慧学。成办缘空三摩地和毗钵奢那,就是缘空止观双运;反复串习止观双运,才能成为缘空的现量,也就是缘空现量三摩地。所以下下学的基础稳固,很容易进入上上学的状况。

  发菩提心

  (道矩论)

  若以自身苦 比他一切苦 欲求永尽者 彼是上士夫

  为诸胜有情 求大菩提者 当说诸上师 所示正方便

  由共中士道的基础,了知烦恼带来一切痛苦,而且烦恼可断除,解脱可以成办。因为追求快乐,必须得到解脱。离苦得乐,一切有情皆然,我能弃一切有情而不顾吗?经由自他换思惟,或知母念恩报恩的思惟,其他有情也要离苦得乐。因此为了有情安乐,必须努力精进利益他人。而对他们生起悦意慈心,完全爱他之心,不使他人受到一切痛苦,就产生了悲心。缘一切有情的悲心强烈的话,自然会为一切众生解决痛苦,想要承担一切的责任,解决一切痛苦,为有情做一切事,这叫做清净意乐。由慈心悲心清净意乐,生起菩提心。「比他一切苦,欲求永尽者」,不只是自己痛苦要断,而一切众生的痛苦,都想要断除的希求心,称为希求他利之心。由于他利之心,而产生了希求菩提之心。「为诸胜有情,求大菩提者」,因为自己未解脱,无法让他人解脱。如果不知他人根器,是无法说出适合他根器的法,为了知众生根器不同,必须成就一切遍智,成就无上菩提。称为上士道。

  (摄颂)

  发心胜道木根元 饶伟行处坚基依 尽二资粮点金石 无边善海聚福藏

  谓菩提心是一切殊胜大乘功德的根源,大乘功德不论是因时的功德,或是果时的功德,都是来自菩提心宝所生。

  菩萨们饶益一切有情的菩萨行,都是伟大的、具有勇气的菩提心宝的菩萨行。有了菩提心,将成为大乘的行处菩萨行,而且可以圆满自他二利,为成佛之因。如果无菩提心,不论做布施或清净戒行,都无法为成佛的六度万行。

  有了菩提心,一切善行均能快速成办,这资粮是成佛之因,否则做任何善行,均不是成佛之因。有了菩提心,如同点石成金,以少物施蚂蚁胜过广大善行。因为菩提心是普缘一切有情,众生无边,自然所获无边功德。菩萨们愿以无限的时间,利益一切众生,所感的果是无限的。

  诸胜佛子照见知 菩提心宝最极要 我恒如斯而勤行 志求脱者当策励

  一切具有勇气的佛子们,如实了知如何善巧圆满自他二利;菩提心虽是直接为有情而牺牲,但却随顺成办自利,因而非常善巧的圆满自他二利。菩萨们知道菩提心的利益,把菩提心宝视如己命珍贵的保謢着。

  (道矩论)

  对佛画像等 灵塔正法前 以花香诸物 作丰盛供养

  亦行普贤行 所说七支供 以至菩提藏 不退转之心

  净信三宝尊 双膝着于地 恭敬合掌已 先三遍归依

  次于诸有情 先起慈心观 生三恶趣等 及死殁诸苦

  所有诸众生 为苦所苦恼 欲度脱众生 出苦及苦因

  当发菩提心 立誓永不退 如是发愿心 所生诸切德

  如华严经中 弥勒广宣说

  读彼经或从师闻 无边功德菩提心 知彼功德为住彼 如是一再发其心

  勇施问经等 广说此福德 摘彼唯三颂 今且录于此

  菩提心福德 其中若有色 充满虚空界 福犹多于彼

  若人以珍宝 遍满恒沙数 一切佛世界 供世间怙主

  若有人合掌 心敬大菩提 此供更殊胜 其福无边际

  当我们对菩提心的修持,已有觉受,及已长期的修持者,这时应该遵守菩提心学处,受愿心仪轨,愿心学处。

  菩提心是佛法最究竟的心髓,为我们积聚二资粮圆满功德的佛果位,主要来自菩提心的生起及修持;有菩提心才能成佛,无菩提心造更多善业,无法为成佛之因。佛大慈大悲说了四万八千法门,主要的意趣,让众生生起利他的功德圆满的菩提心,这是转*轮的究竟意趣。菩提心是一切善心中最殊胜、最珍贵的,如能了知菩提心的功德,因菩提心带来的利益,而且由人身纔能成办,就会觉得暇满人身是非常珍贵的。如果能获得菩提心,相信不只今世,生生世世都能走上很坚固的安乐之道。因为了解菩提心的功德,而菩提心必须由人身纔能成办,则更能深深体会暇满人身难得,而积极积聚增上生的资粮,更能体会上师的恩惠,生起依止善知识之量。对宣说教导菩提心的上师,该生起极大的敬心。我以个人体验菩提心的珍贵,初中后都能使善业圆满的主力。生起菩提心则不用说,对菩提心稍有点觉受的,内心即产生强烈安祥的感受,在安祥中又具有极大的敬心信心,而带来一种强大的力量,不会感到灰心,同时又有悲的感觉,所以是悲喜交集,内心永远是那末清凉。当遇到许多困难或非常灰心时,菩提心有股力量,使处境改善。寂天菩萨说:在轮回时我们利益他人的善心越强烈,安乐就会越多。在修道时有菩提心,会快速净除罪障积集资粮。在果位时,虽有一切遍智,如无菩提心,佛的事业也会间断。佛的事业不会间断,因有怜愍众生的大悲,以及大菩提心,因此佛事业永不间断。有菩提心让我们初中后善业圆满,且获得永恒的安乐,如同如意宝,给我们想要的一切。

  无上密即金刚乘不共的修学,亦即能成办色身及法身的不共修法;成办色身不共的瑜伽,先要生起强烈希求色身的希求心,否则就不会想修这种瑜伽。假如无法积极修学,无法成办金刚乘的成就;没有菩提心无法与大乘相应,更不用说与无上瑜伽相应。成办法身亦如是,这时空正见是非常重要的。金刚乘不共的加持及成就,主要以菩提心为基础。

  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人,利益他人的善心愈强,他的安乐愈多。以经验可知这是事实,利他的善心强,人们都会称他是善良人,因他善心不会损害他人的行为;一个缺乏善心的人,时常造成他人的烦恼、伤害,不只自己内心不安宁,而所造的行为,最后只是痛苦…

《菩提大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