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苦。天魔,因有煩惱故,所以遭遇外來的障礙,是世間的,造成修法障礙的魔,外來非人之魔,非人的障礙等。以所知障說明,所知障是所知障本身。死魔是不可思議的涅槃,菩薩們的死是自主的死。蘊魔,由往昔煩惱的惡串習産生的意身生,不是肉身。真正的魔是煩惱,每個人都有煩惱,很可能成爲魔了。就像刻意讓自己生起貪心、瞋心,別人在對治煩惱,我們卻阻擋修法,與魔無二。經說:魔不一定有腳。我們以爲魔長的很恐怖。「苦谛過患不凝思」,我們不去思惟煩惱所帶來的痛苦,未曾體會煩惱是我們真正的仇人,出離心就無法生起。「如實求脫不爲生」,強烈的希求解脫心,早日離開輪回痛苦。十二緣起流轉次第,如不好好修習,「集轉次第不專念,不得正解斷根本」,無法斬斷輪回的根本。雖然知道煩惱是我們仇敵,也想得到解脫,但不追究根源更不了解如何對治,對解脫希求心,只是希求而已,無法實現的。當我們知道煩惱根源,纔能相信是可以斷除的,解脫是可以實現的,就會生起極強烈的希求解脫心。
當然,煩惱的根源是無明,無明是對實際性質錯誤的認識,顛倒的執著,正對治無明的證量有粗細層次,比如獨立實體的我執,及真實自性的我執;只了解獨立真實的我空,雖能斷除獨立真實的我執,但不能斷除自性的我執;了知自性空的我,不但斷一自性的我,而且獨立真實的我執也一並斷除。煩惱最主要根源是自性我執,如自性我執未斷,煩惱永遠存在,只要遇緣,煩惱自然生起。阿毗達磨論所說我執,並不是最究竟的,就是該論所說的性空,也無法證得阿羅漢果位。所以要仔細學習宗義。
渡越有海堅痛念 曉了輪回何所系 我恒如斯而勤行 志求脫者當策勵
只有出離心是不夠的,必須知道輪回的根源,由何系縳而造成痛苦。當我們知道輪回的根可斷,解脫是可能的,則對解脫的希求心會非常堅固,而且有把握修行可以得到解脫。否則希求心只是一種期望而已。
中士道所說四谛內涵,是大小乘共同基礎,也是佛理的根本。在宗大師的廣、中、略論都說,四谛和十二緣起的流轉還滅次第,是大小乘共同基礎,所以引導弟子趣入之前,先介紹四谛十二緣起。四谛流轉次第的思惟,依據十二緣起生起還滅次第的思惟;十二緣起的還滅和流轉次第,分叁士道作思惟。下士道者思惟,由無明對業果産生毀謗的邪見而造惡業,由惡業的習氣種植在第叁支識田中,由意識帶來後世墮叁惡道苦蘊的痛苦,最後又慢慢形成觸受等。圓滿了叁惡道的十二支緣起。中士道者思惟由無明而造業,由業而感無止境的輪回。上士道者思惟,因上士本身有所知障,因而無法通達一切,行六度時因由所知障而感疲倦,也會帶來煩惱,取名爲煩惱無明。由前無明遺留下習氣,及無漏業而産生意生身,由意生身感得不可思議的老死等。真正的解脫最主要依空正見,是無明的對治力,道功德滅功德所以産生,真正的解脫是心法上的空性。
因爲不了解空性所以輪回,對心的究竟性質,誤認爲自性有、真實有,而造作種種業,感得輪回的痛苦;認識心的究竟性質是無自性,由這種空正見慢慢淨除了原本的顛倒執著。這種淨除是在心法的性空中,而淨除原有的顛倒執著。當我們在心法徹底的淨除煩惱時,是在心的性空中淨化,內心的性空,就是解脫,所以解脫的性質,就是心識的性空。言解脫,必須由性空認識解脫。言解脫之道,也必須由性空的認識成辦解脫之道。言輪回,因爲不了解性空,所以輪回。輪回和解脫,最主要是否了解空性。
對治煩惱障的主要力量是空正見,不是比量的,而是現量的空正見,纔可以直接對治;所以緣空的毗缽舍那和奢摩他,雙運是非常重要。佛陀要講叁學的原因在此,必須有緣空的智慧,是屬于慧學。爲了成辦緣空叁摩地,在之前先要止觀雙運,爲成辦奢摩他,所以講定學。成辦定學的基礎,就是戒學。奢摩他並非容易成辦的,必須廣大資糧,由戒學可以成辦。要戒清淨,平日多注意身心的行爲,保持正念和正知,觀察到底有無違反學處;由平日串習正念正知,才能建立定學。故戒學成辦定學,由定學輔助慧學。成辦緣空叁摩地和毗缽奢那,就是緣空止觀雙運;反複串習止觀雙運,才能成爲緣空的現量,也就是緣空現量叁摩地。所以下下學的基礎穩固,很容易進入上上學的狀況。
發菩提心
(道矩論)
若以自身苦 比他一切苦 欲求永盡者 彼是上士夫
爲諸勝有情 求大菩提者 當說諸上師 所示正方便
由共中士道的基礎,了知煩惱帶來一切痛苦,而且煩惱可斷除,解脫可以成辦。因爲追求快樂,必須得到解脫。離苦得樂,一切有情皆然,我能棄一切有情而不顧嗎?經由自他換思惟,或知母念恩報恩的思惟,其他有情也要離苦得樂。因此爲了有情安樂,必須努力精進利益他人。而對他們生起悅意慈心,完全愛他之心,不使他人受到一切痛苦,就産生了悲心。緣一切有情的悲心強烈的話,自然會爲一切衆生解決痛苦,想要承擔一切的責任,解決一切痛苦,爲有情做一切事,這叫做清淨意樂。由慈心悲心清淨意樂,生起菩提心。「比他一切苦,欲求永盡者」,不只是自己痛苦要斷,而一切衆生的痛苦,都想要斷除的希求心,稱爲希求他利之心。由于他利之心,而産生了希求菩提之心。「爲諸勝有情,求大菩提者」,因爲自己未解脫,無法讓他人解脫。如果不知他人根器,是無法說出適合他根器的法,爲了知衆生根器不同,必須成就一切遍智,成就無上菩提。稱爲上士道。
(攝頌)
發心勝道木根元 饒偉行處堅基依 盡二資糧點金石 無邊善海聚福藏
謂菩提心是一切殊勝大乘功德的根源,大乘功德不論是因時的功德,或是果時的功德,都是來自菩提心寶所生。
菩薩們饒益一切有情的菩薩行,都是偉大的、具有勇氣的菩提心寶的菩薩行。有了菩提心,將成爲大乘的行處菩薩行,而且可以圓滿自他二利,爲成佛之因。如果無菩提心,不論做布施或清淨戒行,都無法爲成佛的六度萬行。
有了菩提心,一切善行均能快速成辦,這資糧是成佛之因,否則做任何善行,均不是成佛之因。有了菩提心,如同點石成金,以少物施螞蟻勝過廣大善行。因爲菩提心是普緣一切有情,衆生無邊,自然所獲無邊功德。菩薩們願以無限的時間,利益一切衆生,所感的果是無限的。
諸勝佛子照見知 菩提心寶最極要 我恒如斯而勤行 志求脫者當策勵
一切具有勇氣的佛子們,如實了知如何善巧圓滿自他二利;菩提心雖是直接爲有情而犧牲,但卻隨順成辦自利,因而非常善巧的圓滿自他二利。菩薩們知道菩提心的利益,把菩提心寶視如己命珍貴的保謢著。
(道矩論)
對佛畫像等 靈塔正法前 以花香諸物 作豐盛供養
亦行普賢行 所說七支供 以至菩提藏 不退轉之心
淨信叁寶尊 雙膝著于地 恭敬合掌已 先叁遍歸依
次于諸有情 先起慈心觀 生叁惡趣等 及死殁諸苦
所有諸衆生 爲苦所苦惱 欲度脫衆生 出苦及苦因
當發菩提心 立誓永不退 如是發願心 所生諸切德
如華嚴經中 彌勒廣宣說
讀彼經或從師聞 無邊功德菩提心 知彼功德爲住彼 如是一再發其心
勇施問經等 廣說此福德 摘彼唯叁頌 今且錄于此
菩提心福德 其中若有色 充滿虛空界 福猶多于彼
若人以珍寶 遍滿恒沙數 一切佛世界 供世間怙主
若有人合掌 心敬大菩提 此供更殊勝 其福無邊際
當我們對菩提心的修持,已有覺受,及已長期的修持者,這時應該遵守菩提心學處,受願心儀軌,願心學處。
菩提心是佛法最究竟的心髓,爲我們積聚二資糧圓滿功德的佛果位,主要來自菩提心的生起及修持;有菩提心才能成佛,無菩提心造更多善業,無法爲成佛之因。佛大慈大悲說了四萬八千法門,主要的意趣,讓衆生生起利他的功德圓滿的菩提心,這是轉*輪的究竟意趣。菩提心是一切善心中最殊勝、最珍貴的,如能了知菩提心的功德,因菩提心帶來的利益,而且由人身纔能成辦,就會覺得暇滿人身是非常珍貴的。如果能獲得菩提心,相信不只今世,生生世世都能走上很堅固的安樂之道。因爲了解菩提心的功德,而菩提心必須由人身纔能成辦,則更能深深體會暇滿人身難得,而積極積聚增上生的資糧,更能體會上師的恩惠,生起依止善知識之量。對宣說教導菩提心的上師,該生起極大的敬心。我以個人體驗菩提心的珍貴,初中後都能使善業圓滿的主力。生起菩提心則不用說,對菩提心稍有點覺受的,內心即産生強烈安祥的感受,在安祥中又具有極大的敬心信心,而帶來一種強大的力量,不會感到灰心,同時又有悲的感覺,所以是悲喜交集,內心永遠是那末清涼。當遇到許多困難或非常灰心時,菩提心有股力量,使處境改善。寂天菩薩說:在輪回時我們利益他人的善心越強烈,安樂就會越多。在修道時有菩提心,會快速淨除罪障積集資糧。在果位時,雖有一切遍智,如無菩提心,佛的事業也會間斷。佛的事業不會間斷,因有憐愍衆生的大悲,以及大菩提心,因此佛事業永不間斷。有菩提心讓我們初中後善業圓滿,且獲得永恒的安樂,如同如意寶,給我們想要的一切。
無上密即金剛乘不共的修學,亦即能成辦色身及法身的不共修法;成辦色身不共的瑜伽,先要生起強烈希求色身的希求心,否則就不會想修這種瑜伽。假如無法積極修學,無法成辦金剛乘的成就;沒有菩提心無法與大乘相應,更不用說與無上瑜伽相應。成辦法身亦如是,這時空正見是非常重要的。金剛乘不共的加持及成就,主要以菩提心爲基礎。
一個沒有宗教信仰的人,利益他人的善心愈強,他的安樂愈多。以經驗可知這是事實,利他的善心強,人們都會稱他是善良人,因他善心不會損害他人的行爲;一個缺乏善心的人,時常造成他人的煩惱、傷害,不只自己內心不安甯,而所造的行爲,最後只是痛苦…
《菩提大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