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而已,毫無益處。因此,不如放棄損害他人的行爲,盡量幫助他人,當下不只內心感到安樂,因有善良的行爲,可以讓你獲得後世的安樂;而且更強烈的心力,即使遇到困難也會迎刃而解。還會想要面對的,不只是人。我們知道,越暴戾的動物,很難與其他動物相處;越溫馴的動物,很易和其他同伴相隨。所以根性越溫柔的人,伴侶越多,受到幫助就越多,故安樂越多;相反的,個性暴躁者,當然缺乏了明友,也就缺乏快樂,世間也會如此認同。寂天菩薩說:不要說一生,每時保持善心,相信每時都安樂;每天保持善心,每天安樂,每月安樂;每月安樂每年就安樂,每年安樂不就是一生安樂了!又說:甚麼叫自己?目的是甚麼?無論是暫時或究竟目的,應該犧牲自己奉獻他人;把身囗意善業及一切行爲奉獻他人,讓他人享受。如果我們刻意讓自己生起這種心力時,本以爲會抱怨或憤怒時,自然消失了,自己不會操心煩惱了。又說:乃至有虛空,以及衆生住,願我住世間,爲除衆生苦。我們可知寂天菩薩的心量。他說:我是生或死,都是爲他人。如果我們生起這種心力,成佛一定有希望了,纔算跨上新的成佛之道。阿底峽尊者說:如同日月的菩提心,即使曆經多劫,也必須努力修學。日是代表勝義菩提心,月是代表世俗菩提心。我們要走的路是菩提心,最究竟安樂的唯一道路;能讓我們抵達最究竟安樂的境界,應該修持菩提心。
所以不論何時,都應觀修菩提心,讓自己生起菩提心。在快樂時生起菩提心,不會因別人贊美而生我慢,也不會因他人美好而嫉姤;遇到困難時生起菩提心,不會被人打倒而感挫折、失望。因爲菩提心永遠帶來一股強大的心力,所以生時應該修學,可以讓生活有意義;死之時,應以菩提心死。菩提心絕不欺诳,讓我們走入歧途。所以導師釋迦牟尼佛經過長期的觀察,以及個人的經驗說:最殊勝的法門就是菩提心。因爲有菩提心,才能圓滿最究竟的利益。讓我們生起對菩提心功德的極大歡喜心、希求心之後,應該決定所要做的、所追求的唯有菩提心。以這種極大心力接受願心儀規。
在道炬論中說明,受願心儀規之前,以七支供養來淨罪積資。現在不念供養文,以簡單介紹,你們作觀想。觀想前方釋迦世尊,四周有慈尊、文殊、龍樹、世親傳承上師,以及大成就者,總之,對我們有極大恩惠的諸上師,都在我們前方虛空中。第七世紀佛法傳入西藏,西藏的上師一直到現在,有很多大瑜伽師弘揚正法,爲度衆生努力精進學習,把佛法發揚廣大,使我們在五濁惡世,能聽聞到這清淨正法,應該觀想這些對我們有恩的傳承上師,在我們前方虛空。你們也應該觀想當初在中國內地所有大成就者,也安住在前方虛空。同樣的越南的大成就者,也安住在前方虛空。作爲我們禮敬供養的資糧田。觀想自己的四周,一切如母有情圍繞在自己身旁,他們如我一樣有離苦得樂的心,同樣有權利去除痛苦,他們有能力成辦所追求的安樂。個人的安樂只有一人,一切有情的安樂是無量無邊。我們應該好好觀察、抉擇,應該費很大心力,成辦個人的安樂呢?或是犧牲自巳利益成辦多數人的安樂呢?甚至損害別人,犧牲別人的安樂,成辦自己的利益呢?這對個人來說,也不會帶來真正的安樂。無始時來一直爲自己安樂,想盡辦法賺錢滿足自己安樂,至今仍未得到安樂。我們一直皈依著愛我執,滿足安樂。真正得到了嗎?仔細想一想。
在我們前方資糧田諸佛菩薩,都爲他人犧牲,努力行菩薩行,圓滿一切功德,淨除一切罪障。一切圓滿功德,是由利他而獲得。前方資糧田諸佛菩薩的功德,是由利他愛他心而證得,而我們到目前爲止,生死輪回的痛苦,及一切不吉祥,皆由愛我執而生。今天我們應該好好思惟抉擇,要跟愛我執走,抑或愛他心走。假使我們想得到真正快樂,也要他人得到同樣快樂,應該放棄原有自私的想法,放棄愛我執,讓自己生起真正的愛他心吧!
受願心儀軌
七支供養:
一、禮敬。
表示對叁寶尊敬而禮拜。從內心深處尊敬叁寶,首先必須認識叁寶功德是我所未具的,從骨髓生起信心及尊敬。再思惟叁寶的身口意功德,最主要的是意功德,佛陀大悲與大智。
二、供養。
可以觀想有主供養,如自己的身財善根(累積的一切善業),觀想供
獻給前方的資糧田,讓他們利益一切有情。無主供養,世間一切美好的寶
藏、山河大地等,觀想供獻給前方的資糧田。爲了佛菩薩歡喜主要的是自
己的善業善行,化成供品作供。
叁、忏悔。
合掌。觀想我們雖然不想要痛苦,但因許多錯誤認識,造作很多痛
苦的因,必須無自主的承擔痛苦的折磨;無論是身的病苦或是心痛苦,心
苦由于煩惱;身苦由于業,業由于煩惱。我們知道身心的痛苦,都來自煩
惱。煩惱是我們真正的仇人,我們爲何聽命仇人使喚呢!因此,以前聽由
煩惱使喚,造作一切不當行爲是錯誤的。今天我立下承諾,絕不再追隨煩
惱,造作與煩惱相應的業。而往昔所造一切罪障,今在叁寶前,我毫無隱
瞞一切過失,悉皆忏悔,從心深處我願改過向善。
四、隨喜。
首先隨喜佛功德。導師釋迦世尊當初如同我們受煩惱控製,無自主
的輪回,他了知煩惱根源顛倒執著是可以斷除,進而精進修學空證智慧,
生起大悲心,行菩薩行。圓滿了二資糧功德,成辦佛果位。直到虛空未盡
之前,永遠爲一切有情貢獻一切。我們應該隨喜佛陀不可思議功德。清淨地菩薩已斷除了煩惱障,雖未現起一切遍智,但對法的事業與佛無二,可以隨衆生根器說法,努力度衆的偉大事業,我們應該隨喜不可思議的利衆精神。
初地至七地菩薩,雖未斷煩惱障,他們以空證現量,斷除了見道所應斷的叁結,內心獲得清淨,而且一直精進修學廣大的菩薩行,爲一切有情的安樂,確是真正的勇士,他們有極大勇氣走上成佛之道。隨喜他們的精進及功德。
資糧道加行道的菩薩,雖未斷除見修二道所應斷,看來與凡夫無二的強烈煩惱,他們在努力與煩惱鬥爭的情況下,郄能把一切回向有情,他們以無
比的勇氣,生起了難成能成的菩提心。雖未獲得任何滅谛,卻能在煩惱纏縳中,生起強烈心力的菩提心,值得我們隨喜。
隨喜他人及自己的善根福報,今生有緣能聽聞大乘教法菩提心法門。
五、請轉*輪。
針對勝印身而作請求,這是佛化身之一。佛有十二相示現,從兜率天降生至涅槃。佛陀成道之後,四大天王勸請轉*輪。
六、請佛住世。
佛陀度化衆生緣盡時,示現涅槃相,許多弟子及菩薩們請求不要涅槃,長久住世轉*輪。
七、回向。
我們所作的一切功德,希望布施給一切有情成就無上菩提。
皈依發心,應具大乘不共皈依,所緣一切有情,爲一切有成就無上菩提。
皈依文
希願度脫有情心 諸佛正法與僧伽 直至圓滿菩提前 我與汝等恒皈依
具足慈悲與智慧 爲利有情我精進 今于佛前誠敬住 發起無上菩提心
使已發心堅固增上。
乃至有虛空 以及衆生住 願我住世間 爲除衆生苦
願心儀軌主要讓我們別忘了珍貴的菩提心,我們應反複思惟,盡量串習菩提心的修持,讓自己生起這顆珍貴的心,希望你們每天多讀幾遍,回億菩提心的功德,生起珍貴的心。
(道炬論)
既發菩提願心已 應多勵力遍增長 此爲余生長憶念 如說學處當遍護
受願心儀軌之後,應多反複回憶菩提心功德及內容,讓自己生起菩提心。如能生起菩提心,如實的遵守菩薩學處。不只今生,于余生乃至未證中間,修四白法,遠離四黑法,不忘失菩提心。四黑法:一、欺诳親教及阿阇黎尊重具德等。二、于他無悔令生追悔。叁、說正趣大乘者的惡名等。四、于他人現行谄诳。四白法者:一、于親教軌範等殊勝境前不說妄語欺騙。二、對一切有情心正直住。叁、對一切菩薩宣揚真實功德。四、不樂小乘令受正等菩提。
除行心體諸律儀 非能增長正願心 由欲增長菩提願 故當勵力受此律
雖是願心功德不可思議,但未遵行菩薩行,則行心無法增長。爲欲增長菩提行心行菩薩行,應受菩薩戒,行菩薩學處。當菩提心的感受能任運成就時,爲使感受能堅固故,應受願心儀軌,既受後想要直接行菩薩行,應受菩薩戒。假使我們菩提心具有急求解脫的戒體所依,菩提心才能成辦最殊勝的所依處
若常具余七 別解脫律儀 乃有菩薩律 善根余非有
恒常具足七種別解脫的戒體,才能由此建立清淨而堅固的菩薩律儀,除此之外,別無比別解脫律儀更殊勝的菩薩戒所依了。
七種別解脫 如來所宣說 梵行爲最勝 是比丘律儀
于七別解脫中,最殊勝的爲比丘戒體。佛陀親自說:有清淨比丘的地方,纔有佛法;沒有清淨的僧團,沒有佛法。又說:在何處具有清淨的叁學,我毋須擔心。不擔心沒有佛法之意。在大乘教典不只贊歎比丘的戒體,而在別解脫經中,也常贊歎比丘戒體的功德;在無上瑜伽部,時輪金剛續內,同樣的贊歎比丘戒體最殊勝。
當以菩薩地 戒品所說軌 從具德相師 受此彼律儀
善巧律儀軌 自安住律儀 堪傳律具悲 當知是良師
若努力尋求 不得如是師 當宣說其余 受律儀規則
菩薩戒和別解脫戒及金剛叁昧耶不同,別解脫戒及金剛叁昧耶,依上師傳授纔能獲得戒體,菩薩戒如能找到具德上師,應由上師來得戒體,如未能遇到具有條件上師,也可以在佛像前來獲得戒體。
如昔妙吉祥 作虛空王時 所發菩提心 此處當詳述
我于依怙前 發起正覺心 筳衆生爲賓 除彼輪回苦
從今至證得 無上勝菩提 不起忿害心 悭恪與嫉妒
當修勝梵行 當斷罪及欲 欣喜戒律儀 常隨諸佛學
自不樂疾速 取證大菩提 願爲一有情 住到最後際
當清淨無量 不思議佛土 普令十方界 稱揚我名號
一切身語業 我皆令清淨 意業亦令淨 不作諸惡業
…
《菩提大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