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而已,毫无益处。因此,不如放弃损害他人的行为,尽量帮助他人,当下不只内心感到安乐,因有善良的行为,可以让你获得后世的安乐;而且更强烈的心力,即使遇到困难也会迎刃而解。还会想要面对的,不只是人。我们知道,越暴戾的动物,很难与其他动物相处;越温驯的动物,很易和其他同伴相随。所以根性越温柔的人,伴侣越多,受到帮助就越多,故安乐越多;相反的,个性暴躁者,当然缺乏了明友,也就缺乏快乐,世间也会如此认同。寂天菩萨说:不要说一生,每时保持善心,相信每时都安乐;每天保持善心,每天安乐,每月安乐;每月安乐每年就安乐,每年安乐不就是一生安乐了!又说:甚么叫自己?目的是甚么?无论是暂时或究竟目的,应该牺牲自己奉献他人;把身囗意善业及一切行为奉献他人,让他人享受。如果我们刻意让自己生起这种心力时,本以为会抱怨或愤怒时,自然消失了,自己不会操心烦恼了。又说:乃至有虚空,以及众生住,愿我住世间,为除众生苦。我们可知寂天菩萨的心量。他说:我是生或死,都是为他人。如果我们生起这种心力,成佛一定有希望了,纔算跨上新的成佛之道。阿底峡尊者说:如同日月的菩提心,即使历经多劫,也必须努力修学。日是代表胜义菩提心,月是代表世俗菩提心。我们要走的路是菩提心,最究竟安乐的唯一道路;能让我们抵达最究竟安乐的境界,应该修持菩提心。
所以不论何时,都应观修菩提心,让自己生起菩提心。在快乐时生起菩提心,不会因别人赞美而生我慢,也不会因他人美好而嫉姤;遇到困难时生起菩提心,不会被人打倒而感挫折、失望。因为菩提心永远带来一股强大的心力,所以生时应该修学,可以让生活有意义;死之时,应以菩提心死。菩提心绝不欺诳,让我们走入歧途。所以导师释迦牟尼佛经过长期的观察,以及个人的经验说:最殊胜的法门就是菩提心。因为有菩提心,才能圆满最究竟的利益。让我们生起对菩提心功德的极大欢喜心、希求心之后,应该决定所要做的、所追求的唯有菩提心。以这种极大心力接受愿心仪规。
在道炬论中说明,受愿心仪规之前,以七支供养来净罪积资。现在不念供养文,以简单介绍,你们作观想。观想前方释迦世尊,四周有慈尊、文殊、龙树、世亲传承上师,以及大成就者,总之,对我们有极大恩惠的诸上师,都在我们前方虚空中。第七世纪佛法传入西藏,西藏的上师一直到现在,有很多大瑜伽师弘扬正法,为度众生努力精进学习,把佛法发扬广大,使我们在五浊恶世,能听闻到这清净正法,应该观想这些对我们有恩的传承上师,在我们前方虚空。你们也应该观想当初在中国内地所有大成就者,也安住在前方虚空。同样的越南的大成就者,也安住在前方虚空。作为我们礼敬供养的资粮田。观想自己的四周,一切如母有情围绕在自己身旁,他们如我一样有离苦得乐的心,同样有权利去除痛苦,他们有能力成办所追求的安乐。个人的安乐只有一人,一切有情的安乐是无量无边。我们应该好好观察、抉择,应该费很大心力,成办个人的安乐呢?或是牺牲自巳利益成办多数人的安乐呢?甚至损害别人,牺牲别人的安乐,成办自己的利益呢?这对个人来说,也不会带来真正的安乐。无始时来一直为自己安乐,想尽办法赚钱满足自己安乐,至今仍未得到安乐。我们一直皈依着爱我执,满足安乐。真正得到了吗?仔细想一想。
在我们前方资粮田诸佛菩萨,都为他人牺牲,努力行菩萨行,圆满一切功德,净除一切罪障。一切圆满功德,是由利他而获得。前方资粮田诸佛菩萨的功德,是由利他爱他心而证得,而我们到目前为止,生死轮回的痛苦,及一切不吉祥,皆由爱我执而生。今天我们应该好好思惟抉择,要跟爱我执走,抑或爱他心走。假使我们想得到真正快乐,也要他人得到同样快乐,应该放弃原有自私的想法,放弃爱我执,让自己生起真正的爱他心吧!
受愿心仪轨
七支供养:
一、礼敬。
表示对三宝尊敬而礼拜。从内心深处尊敬三宝,首先必须认识三宝功德是我所未具的,从骨髓生起信心及尊敬。再思惟三宝的身口意功德,最主要的是意功德,佛陀大悲与大智。
二、供养。
可以观想有主供养,如自己的身财善根(累积的一切善业),观想供
献给前方的资粮田,让他们利益一切有情。无主供养,世间一切美好的宝
藏、山河大地等,观想供献给前方的资粮田。为了佛菩萨欢喜主要的是自
己的善业善行,化成供品作供。
三、忏悔。
合掌。观想我们虽然不想要痛苦,但因许多错误认识,造作很多痛
苦的因,必须无自主的承担痛苦的折磨;无论是身的病苦或是心痛苦,心
苦由于烦恼;身苦由于业,业由于烦恼。我们知道身心的痛苦,都来自烦
恼。烦恼是我们真正的仇人,我们为何听命仇人使唤呢!因此,以前听由
烦恼使唤,造作一切不当行为是错误的。今天我立下承诺,绝不再追随烦
恼,造作与烦恼相应的业。而往昔所造一切罪障,今在三宝前,我毫无隐
瞒一切过失,悉皆忏悔,从心深处我愿改过向善。
四、随喜。
首先随喜佛功德。导师释迦世尊当初如同我们受烦恼控制,无自主
的轮回,他了知烦恼根源颠倒执着是可以断除,进而精进修学空证智慧,
生起大悲心,行菩萨行。圆满了二资粮功德,成办佛果位。直到虚空未尽
之前,永远为一切有情贡献一切。我们应该随喜佛陀不可思议功德。清净地菩萨已断除了烦恼障,虽未现起一切遍智,但对法的事业与佛无二,可以随众生根器说法,努力度众的伟大事业,我们应该随喜不可思议的利众精神。
初地至七地菩萨,虽未断烦恼障,他们以空证现量,断除了见道所应断的三结,内心获得清净,而且一直精进修学广大的菩萨行,为一切有情的安乐,确是真正的勇士,他们有极大勇气走上成佛之道。随喜他们的精进及功德。
资粮道加行道的菩萨,虽未断除见修二道所应断,看来与凡夫无二的强烈烦恼,他们在努力与烦恼斗争的情况下,郄能把一切回向有情,他们以无
比的勇气,生起了难成能成的菩提心。虽未获得任何灭谛,却能在烦恼缠縳中,生起强烈心力的菩提心,值得我们随喜。
随喜他人及自己的善根福报,今生有缘能听闻大乘教法菩提心法门。
五、请转*轮。
针对胜印身而作请求,这是佛化身之一。佛有十二相示现,从兜率天降生至涅槃。佛陀成道之后,四大天王劝请转*轮。
六、请佛住世。
佛陀度化众生缘尽时,示现涅槃相,许多弟子及菩萨们请求不要涅槃,长久住世转*轮。
七、回向。
我们所作的一切功德,希望布施给一切有情成就无上菩提。
皈依发心,应具大乘不共皈依,所缘一切有情,为一切有成就无上菩提。
皈依文
希愿度脱有情心 诸佛正法与僧伽 直至圆满菩提前 我与汝等恒皈依
具足慈悲与智慧 为利有情我精进 今于佛前诚敬住 发起无上菩提心
使已发心坚固增上。
乃至有虚空 以及众生住 愿我住世间 为除众生苦
愿心仪轨主要让我们别忘了珍贵的菩提心,我们应反复思惟,尽量串习菩提心的修持,让自己生起这颗珍贵的心,希望你们每天多读几遍,回亿菩提心的功德,生起珍贵的心。
(道炬论)
既发菩提愿心已 应多励力遍增长 此为余生长忆念 如说学处当遍护
受愿心仪轨之后,应多反复回忆菩提心功德及内容,让自己生起菩提心。如能生起菩提心,如实的遵守菩萨学处。不只今生,于余生乃至未证中间,修四白法,远离四黑法,不忘失菩提心。四黑法:一、欺诳亲教及阿阇黎尊重具德等。二、于他无悔令生追悔。三、说正趣大乘者的恶名等。四、于他人现行谄诳。四白法者:一、于亲教轨范等殊胜境前不说妄语欺骗。二、对一切有情心正直住。三、对一切菩萨宣扬真实功德。四、不乐小乘令受正等菩提。
除行心体诸律仪 非能增长正愿心 由欲增长菩提愿 故当励力受此律
虽是愿心功德不可思议,但未遵行菩萨行,则行心无法增长。为欲增长菩提行心行菩萨行,应受菩萨戒,行菩萨学处。当菩提心的感受能任运成就时,为使感受能坚固故,应受愿心仪轨,既受后想要直接行菩萨行,应受菩萨戒。假使我们菩提心具有急求解脱的戒体所依,菩提心才能成办最殊胜的所依处
若常具余七 别解脱律仪 乃有菩萨律 善根余非有
恒常具足七种别解脱的戒体,才能由此建立清净而坚固的菩萨律仪,除此之外,别无比别解脱律仪更殊胜的菩萨戒所依了。
七种别解脱 如来所宣说 梵行为最胜 是比丘律仪
于七别解脱中,最殊胜的为比丘戒体。佛陀亲自说:有清净比丘的地方,纔有佛法;没有清净的僧团,没有佛法。又说:在何处具有清净的三学,我毋须担心。不担心没有佛法之意。在大乘教典不只赞叹比丘的戒体,而在别解脱经中,也常赞叹比丘戒体的功德;在无上瑜伽部,时轮金刚续内,同样的赞叹比丘戒体最殊胜。
当以菩萨地 戒品所说轨 从具德相师 受此彼律仪
善巧律仪轨 自安住律仪 堪传律具悲 当知是良师
若努力寻求 不得如是师 当宣说其余 受律仪规则
菩萨戒和别解脱戒及金刚三昧耶不同,别解脱戒及金刚三昧耶,依上师传授纔能获得戒体,菩萨戒如能找到具德上师,应由上师来得戒体,如未能遇到具有条件上师,也可以在佛像前来获得戒体。
如昔妙吉祥 作虚空王时 所发菩提心 此处当详述
我于依怙前 发起正觉心 筳众生为宾 除彼轮回苦
从今至证得 无上胜菩提 不起忿害心 悭恪与嫉妒
当修胜梵行 当断罪及欲 欣喜戒律仪 常随诸佛学
自不乐疾速 取证大菩提 愿为一有情 住到最后际
当清净无量 不思议佛土 普令十方界 称扬我名号
一切身语业 我皆令清净 意业亦令净 不作诸恶业
…
《菩提大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