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说明菩萨学处。
自身语心清净因 谓住行心体律仪 由善学习三戒学 于三戒学起尊重
得菩萨戒体后,行六度万行菩萨行。三戒学即律仪戒,止一切恶法。摄善法戒,行一切善法。饶益有情戒,利一切有情。
菩萨行
(摄颂)
布施满愿如意宝 摧伏悭吝胜宝器 无畏心生菩萨行 美誉十方恃遍扬
此义了知身资具 悉舍趋善善士依 我恒如斯而勤行 志求脱者当策励
布施行,布施时应观察该施不该施。布施时最好对无自性的认识,作施最为殊胜,即施的对象,施者,施物三轮无自性。
戒乃浣净恶垢水 除炽热恼沁月光 犹如须弥众中尊 具戒无畏众悉礼
诸善士于誓承戒 当如护眼而受持 我恒如斯而勤行 志求脱者当策励
菩萨最主要遵守的戒体,以上所说的三聚净戒。须净除的过患,即自利作意,由爱我执所生的一切,由自利而生的行为。这是应遮止的过患。菩萨戒体由此远离自利的行为。
具忍力者最胜饰 摧惑妙善最极致 瞋蛇之敌金翅鸟 防御恶语坚甲冑
此义了知胜忍甲 繁多如理精专行 我恒如斯而勤行 志求脱者当策励
忍辱分三:对他人造成伤害,刻意让自己苦行,法忍。忍辱修行的方法,入菩萨行论有很详细的说明。
披带坚御精进甲 断证功德弦月增 众行进趋具义利 所作终悉如愿成
知此懈怠尽净除 伟大精进佛子行 我恒如斯而勤行 志求脱者当策励
精进部份,入菩萨行论有详细说明。
(道炬论)
如是勤清净 菩萨诸律仪 悉当能圆满 大菩提资粮
福智为自性 资粮圆满因 一切佛共许 为引发神通
福德及智慧是成佛的二大资粮,为了快速圆满故,所以诸佛共许菩萨们为利众,必须成就神通。所知障是要以空证现量断除,主要是智慧,智慧品要广大增长。方便品也非常重要,假使利众事业不广大,福德无法速积圆满。
如鸟未生翼 不能空中飞 若离神通力 不能利有情
具通者一日 所修诸福德 诸离神通者 百生不能集
为广大利众,必须神通力,否则不能了知他人根器,无法说出与他相应的法,善巧的化度,具神通者的利众事业,与无神通者有很大差别。
若欲速圆满 大菩提资粮 要勤修神通 力成非懈怠
若未成就止 不能起神通 为修成止故 应数数策励
应该精进成办神通,为了成办神通,奢摩他很重要,即禅定程度。没有奢摩他,无法任运神通,所以修奢摩他,为快速圆满二资粮。
(摄颂)
禅定乃心具权王 等持不动如须弥 运持悉入善所缘 身心具得轻安乐
禅定的功德如同国王,它控制了心,使心安住于所缘境。以禅定心专注一处时,叫做等持,不会散乱动摇,如须弥山坚固。安住所缘境又能随心观察,会带来身心轻安,这并非密宗的大乐,是如意足身,如意足心,远离身心过患,具足身心堪能的安乐,身心轻安之意。
知此所有大瑜伽 息心散乱恒依定 我恒如斯而勤行 志求脱者当策励
了知这道理的所有大成就者,在资粮道中品以上,他们的道证功德,是由止观双运得。
(道炬论)
止支若失坏 即使勤修习 纵然经千载 亦不能得定
止是奢摩他之意,支是成办奢摩他的因缘。定,此处是指奢摩他;要成办奢摩他,戒必须清净,饮食知量,要成办九住心,寂静处,心不散乱,以上是成办奢他的因缘。
修止的障碍是昏沉及掉举,使自己远离禅修,内心必须具有调适的能力。当内心低沉时,提高心力,不致入睡;当内心高昂时,把心力放松,才不会散乱,能专注在所缘上。内心高昂时,思惟烦恼过患,生死轮回的痛苦;昏沉想睡觉,思惟暇满义利,三宝功德,求解脱及一切遍智的利益。我们真正了解解脱,对解脱有极大希求心、欢喜心,心力自然提高。我们必须随时具有调适的能力,否则禅修一定会遇到困难的。辨中边论说远离五过失:懈怠、忘圣言、昏沉及掉举、作行、不作行。以八断行:信、欲、勤、安、念、知、思、舍对治。必须了解。禅修有净除染污地的所缘,有清净地的所缘,及周遍所缘等。我们无论外在的事物,或缘内在的感受,都应该固定一所缘,轻易更换即无法成办。禅修最主要是专注一所缘,在未成办奢摩他之前,必须固定一所缘境。奢摩他成办之后,如意运心,这时已有坚固止力的证量。如安住佛像为所缘境时,会立现佛的影相,这影相即所缘境。佛像最好不超过二吋,身躯瘦一点,有光芒,依这些特征缘佛像。禅修时也有以本尊瑜伽的修持方式,如缘气脉明点等。禅修最主要是正念,不忘失原有的所缘境,内心不应像平时那样散乱,训练内心固定于一所缘境,不让任何外缘令心动摇,这时正念非常重要;有了正念,心如栓柱,绝不动摇。禅修最重要的是经由正念正知,让心恒续于所缘境。
当我们观所缘境,觉得不清楚,好象没有原有光明,表示昏沉快要睡觉了。另有一种情况,可以清楚住所缘境,但内心无法抓紧,有些松弛的感觉,这属于细沉。掉举即散乱,内心所想与所缘境毫不相干事,是粗分掉举。当善所缘时,内心很快往他方面想,无法定下心来。但他是安住所缘境上,心却外逸,这是细微掉举。当内心掉举散乱时,心起伏高昂,这时可放松一点。当生起昏沉时,要把心力提高,真正的平衡,靠自巳的体验,何种情况才能令心平衡,这和身体四大调和有关联。经过不断串习,远离了昏沉掉举,内心得到自在的能力,任运任何所缘境,而能长久随心所欲,如意运心,经由九住心而获得身心堪能、轻安,纔算奢摩他。
获得奢摩他后分二:出世道的禅修,断除烦恼而得解脱。世间道修持,如外道以粗净相作意成办初禅,以初禅成办二禅近分、二禅、三禅,乃至非想非非想天,这种以粗净分修法,压制烦恼现行
故当善安住 定资粮品中 所说诸支分 于随一所缘
意安住于善 瑜伽若成止 神通亦当成
说明奢犘他修法,及成办奢摩他之后,就能获得神通。
离慧度瑜伽 不能尽诸障
离空正见慧,无法断除烦恼而得解脱,所以必须修空性慧。
为无余断除 烦恼所知障 故应具方便 修慧度瑜伽
具有空正见及禅定力量,只能断除烦恼障,不再轮回,不能断除所知障。为了断所知障,必须具菩提心方便,修学六波罗蜜多。
般若离方便 方便离般若 俱说为系縳 故二不应离
这二者如鸟双翅,缺一不能飞;二者分开不能得大菩提。
何慧何方便 为除诸疑故 当明诸方便 与般若差别
除般若度外 施波罗蜜等 一切善资粮 佛说为方便
若修方便力 自善修般若 彼速证菩提 非单修无我
说明福德及智慧双修,不是只修慧。
(摄颂)
深慧乃如见导眼 轮回根本摧破道 无余教乘赞德藏 除痴迷暗最胜灯
知此求脱诸贤善 深道力力勤观修 我恒如斯而勤行 志求脱者当策励
必须修空性的智慧,智慧分二:世俗五明智慧及胜义空性智慧。前面说过烦恼的根源,是对究竟性质的错误认识,就是无明,把一切法视为真实有、自性有,而产生烦恼。经过仔细深思观察,了知不是真实有、自性有,断除自性有的执着。因此,惟有空正见纔能断除烦恼的根源。所以「深慧」了知最细微的究竟性质是无自性的,如同眼晴一样见到解脱是可以成办的,由性空的智慧断除轮回根本,引导我们走上解脱之道。无余教乘赞德藏,佛陀的一切教授,主要为使众生了解性空而说,性空的内涵犹如八万四千法门的心脏,所以一直赞空正见的功德,如同破除无明黑暗的明灯。
龙树菩萨及许多中观论师的论典,依据这些了知真正的无明根本,是由颠倒的自性执着。诸贤善是不包括中观以外的下部论师,是对自性空道理有所希求的瑜伽行者。
(道炬论)
遍达蕴处界 皆悉无有生 了知自性空 说名为般若
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这一切法,都不是自性生,了知这自性空的智慧,名为般若。
当我们见到法的本身是真实时,寻找法的性质,应该可以找得到,可是经过仔细推究观察,是无法得究竟性质,在不寻找时它是存在的,这表示没有真实的性质,不是自性有。自性是原始的、不依他的,不是由暂时因缘改变的,原始清净的性质。
要认识无我,先了解什么我是无的,就是认识所遮的我,纔能遮挡。针对 所遮的我,佛教宗义论师曾有不同的见解;大乘中观唯识安立所遮的我,定义有极大的差别。四百论(中译广百论)说:何者由因缘所生,即无独立自主的性质,所以这一法无我。因为是缘起,完全观待、依他的,没有独立自主的性质,所以是无我,所遮挡的「我」是不观待独立自主的我。
在中观分为自续与应成两派,自续以下的论师,共同主张人无我及法无我 有所差别。人无我较易了解,法无我较难通达,有两种不同性质。应成派人无我与法无我,性质相同,所依不同,人无我依补特伽罗而说的自性空,法无我是补特伽罗以蕴及一切法自性空,二者所依不同,绝无性质差别。应成所遮的我无差别,遮挡后的无我亦无差别。自续以下各部主张的人无我法无我性质不同,所以应成人无我法无我同样难以了解,并不是人无我比法无我容易了解。中观自续应成两派,共同之处是无真实,但自续则无真实而有自性,应成是无真实又无自性。
龙树菩萨是中观的开派师,也是大乘宗义及空性的论师,他所着的中论,是有关空性的根本依据,他的弟子提婆着四百论,见解相同。佛护论师着佛护论典,清辨论师着般若灯释,中观心论等,都是解释空性。清辨在破唯识见解时,说明在明言上有自性,又说补特伽罗是从过去到现在,现在至未来的那个意识。在般若灯中反驳佛护的主张,佛护说龙树菩萨所谓无真实,其实是无自性之意。清辨否定。在般若灯中又说,成办正因的三因,必须是自续因。同是龙树菩萨弟子,一说有自性,一说无自性,那一位正确呢?假使意识是我,我不能说我有意识,这意识是我,不是…
《菩提大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