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很奇怪吗?意识是我,一个控制者及控制的地方,二者截然不同,所以意识不能成为我。唯识宗说证量是存在,但无法成立证量与境是互相观待而有,所以说自证分;清辨未说自证的存在,也未说证量与境互相观待而有,是说证量不是唯识而取,所以他的证量如何安立?这是内部宗义的矛盾处。故如清辨说,假使要安立与正理相违的宗义,并非圆满的。
为何安立人无我和法无我?因为我们有很多执着,皆由于我,我的受用, 我的五蕴,所以分为人无我及法无我。当我们见五蕴时,当然会认为自性有的,从它那方面而有(自性或自相成就),因而生起颠倒执着,进而由五蕴安 立的假名我也认为真实自性有。
龙树在中论说:因缘所生的一切法,是无自主的性质。下部反驳:一切法 在名言上若无自性,即一切法不存在,业果也不存在,四谛也不应成立,也没有三宝了,认为龙树菩萨见解堕入断边。因为无自性并非一切都无,无自性是缘起观待之意,依其他因缘而存在,其本身不是自主而存在。所说空性,并非寻找之后一无所获,则缘起就无法显现,因为缘起显现的不是自性有,完全依他而存在,不是自主的。因为缘起故,不至于堕自性的常边,不堕无名言假立的断边。由名言安立的一切缘起而趣入中道。又说士夫非地水火风空识,士夫由六界所摄,故无目性。他的存在是互依而现,所以是唯名而立,唯识所取,故无自性。
性空的道理,是由对缘起的认识而通达;因为缘起的,故无自性,唯由依 他而显现。我们见到一切法似乎是独立真实的存在,其实不然,无有一法不是依他而现。当我们了解真实情况与所见的情况不相符,是颠倒的,当你对空性了知时,必定有一种强烈的感受,无始以来被所见的欺骗了,由于观察我,来破自性正因。
有则生非理 无亦如空花 俱则犯俱过 故俱亦不生
诸法不自生 亦非他及共 亦非无因生 故体无自性.
观察因破自性的正因。
又一切诸法 用一异观察 自性不可得 定知无自性
观察诸法的性质,而破除自性正因。下部论师认为因果法则,「因」本身有产生「果」的能力,因为缘起所以有自性。因果本身的规则是固定,是法性的规则,每个因有生果的能力,因存在的同时就必须生果的能力,为缘起故安立有自性。中观应成,因为缘起所以无自性,自性有则无须观待,故本身无生果能力。所以正好相反。
七十空性理 及本中论等 亦成立诸法 自性之空性
因恐文太繁 故此不广说 仅就此成宗 为修故而说
故无余诸法 自性不可得 所有修无我 即是修般若
以慧观诸法 都不见自性 亦了彼慧性 无分别修彼
七十空性论说:因为「有」不应该生,因为巳经有;「无」也不应生,无 怎能生有。因为自性有何用生,不须观待而有。如果自性有则不是有为法,一切法也不应存在。中论破四生:无自生、无他生、无共生、亦无无因生。生是由世间共许所安立,缘起显现的存在,是缘生就不是自性有。如果超越这世间共许之外的生,就是自性生。因为主张自性生,则必然是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生的四边生。中观论师说:主张自生的唯有外道,佛教内部不主张自生,自己不会生自己。下部论师主张他生,是由于不满足共许唯名言的生,而要寻求有真实的生,取名为他生。佛教宗义论师的观点,通用于真实的他生。中论的无他生,是无自性的他生。如苗芽正在生,种子在时苗芽正在生,表示苗芽尚未生;正在生的苗芽及正在生的作用,是互依而有,假使自性有应该同时俱有。苗芽正在生时,苗芽不存在,因为苗芽正在生,即自性生不存在,因为在因时果并未现。如苗芽无自性,苗芽正在生的观念就可安立。因为无自性故,可依未来式的苗芽安立现在式的正在生,所以生是互相观待而有,不是同时具有。
又一切诸法 用一异观察 自性不可得 定知无自性
任何一法都由他所施设处,来安立能施设法。如五蕴和补特伽罗,是由五蕴来安立补特伽罗,没有一法是五蕴又是补特伽罗,所以不是自性一;如果没有五蕴,如何能施设立补特伽罗,所以不是自性异。离一异正因破除自性有。
「诸行无常,诸漏皆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是佛教宗义的四法印。诸行无常,由因缘所生的具有剎那变化性质的法,称为无常法。无常法分为色法、心法、不相应行法。何谓色法?心经常念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是由因果相互观待相依,在万法变化中,呈现不同的表征及性质,是完全依前因而产生不同的果。但在仔细观察色法的究竟性质,是无真实的,无法获得真实的性质,色法存在的方式是唯名所取的有。如果是真实有,寻找假义时,应该很清楚的找到,可是最后是一无所获。因此色法最究竟性质是自性空,无真实,所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因为无有自性,无真实,本身不是独立自主存在的,完全依他而现,产生一切变化,以由空而产生,故空即是色。色不异空,色法本身都具有究竟性质及暂时性质;究竟性质是自性空,在寻找当下无法获得任何自性存在的;暂时性质是不寻找当下,从因果变化而显现的现象。为何了知性空能断除我执呢?如何安立诸法性空呢?以实执的法执来说,一种是正对立的相违,不许其他三轮支分存在,如有和无,不是有就是无,绝对不会有其他的。纵然相违,郄是该法的支分,是逆三轮的支分方式。如依赖与不依赖,这法的支分称逆三轮。回诤论说:不是有自性,就是无自性。假使不依赖他的性质,就是依赖他的性质,完全相违。
前说一法的究竟性质,在寻找之后,是无法获得。既然无法获得,则他依何而存在呢?它的存在性质正如宝鬘论说:「士夫非地水,非火风或空,非识非一切,异此无士夫。如六界集故,士夫非真实,如是一一界,集故亦非真」。士夫因六界所摄,所以非真实有。由此可知,既寻找不到何者是士夫,完全依赖他而世间共许取名为士夫,是假名安立,不是自性存在。所以一切法,由它支分,由众多因缘聚合,唯一假名而已,并非不依他而自主存在的。佛护说:假使之前已有,为何要依赖因缘?可知完全依因缘而有,故不是自性有。
为了对空性的了知能坚固,而能真正通达,必须学习四部对无我的见解,首先学习毗婆沙宗及经部所主张的补特伽罗无我的道理,也就是人无我;他们如何解释补持伽罗独立的实体空,所说独立的实体空是人无我的定义呢?及唯识的二取空无外境,色法并非由色质的所知上的自性存在,这是二取空的内涵。万法唯心造,不是外境所现。法无我就是二取空,这些都该学习。进一步对自续派所谓完全是由无违害安立而有,并不是它本身有不共的现象而存在;所谓不共现象而存在,是除了自性之外,这一切法都无真实存在。所谓真实内涵是什么?以何种理由说无真实的人无我法无我的主张呢?所谓空性的智慧,是否能破除最究竟的无明执着呢?如此反复观察和思惟之后,可以了知佛护论师及月称菩萨,真正的了解到龙树菩萨最究竟的意趣,说出龙树菩萨当初无真实空性最究竟内涵,所谓的缘起性空,性空缘起,是绝对与正理不相违的。
自然受在观想人无我法无我时,我觉得先观人无我比较容易进入性空。首先观察自己,我在那里?因为产生我的概念,我的执着时,我是一个独立而真实,甚至可以触摸的到的真实性,很实在的感觉真实的我。我们平常对我的概念,以及真实的我的性质,二者是否符合呢?是真正如同我的概念,所执着般的我是如是真实吗?反复观察自己问自己,我在那里?当寻找时觉得并非原来那样真实的,当了解这点,会觉察到原来是假名而有。假名而有唯识所取的理由,带来安和的主张,我是有的,并不是真实自主的有,依假名安立的。梦中的人,并非真实人的性质而有,并非人的自性而有,这些大家都能理解,梦境不是见到真人。也不是从人的真实性质而有,因为无真实无自性,如同梦中的人。这二者都不是从人真实性质而有,而差别是梦中人不是真的人,看到纔算是真的人,因为世间名言识共许安立后,有无违害作决定的。如果说梦中人是真人,自然受到名言识的违害,见到的人称为人,是不受名言识违害,世间共许的。实际的人并不是自性而有,是不受名言识违害而有的。
一法的「有」,主要的是不是与证量违害;证量有名言识及胜义识。如果宗义所安立错误的见解,经过正理辨别真相之后,确定是错误的,就是受到胜义识的违害。总之,不受名言识及胜义识所违害,纔称为这一法的存在。宗大师在广论毗钵舍那中说:当完全遮挡名言上的自性时,了解一切法无自性时,会觉得空空的,极强烈的感觉,不要马上决定就是性空,应该反复思惟缘起的道理,渐渐可以体会到一切法唯名而有的内涵。所以要反复思惟观察,不要马上作出决定,我觉这才是最重要的。
透过性空的比量,反复串习修习性空;当在缘性空时,我们有我相存在,因为反复串习的力量,那时我相会慢慢净化。因此在加行道暖、顶、忍、世第一法时,我相一直在消失当中,一直减少,在见道无间道时,我相消除现证空性。
在大圆满时说到要观察内心,所以有澈郄(力断)脱噶(顿超)等修法,大圆满也是由空正见的证空智慧纔能成就。大手印有很多名称,俱生原有、庄严宝、五有平等、四明字等名称,在下部时一直强调性空的观修。萨伽派的明空不二,明代表大乐,空代表性空,融合一体的修持,明空不二主要是性空的修持。以黄教的空乐不二来说,也要性空的智慧为基础。所以龙树菩萨所说性空的道理,是大乘显教和密教的基础,也是三乘的基础;没有性空智慧,无法获得解脱,无法圆满成就。有了性空基础,为了使性空智慧能生起不共的殊胜缘故,无上瑜伽的修法,能使缘空智慧快速增长。所谓取名大圆满、大手印、明空不二、空乐不二等的智慧,主…
《菩提大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