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大道▪P9

  ..續本文上一頁

  主要說明菩薩學處。

  自身語心清淨因 謂住行心體律儀 由善學習叁戒學 于叁戒學起尊重

  得菩薩戒體後,行六度萬行菩薩行。叁戒學即律儀戒,止一切惡法。攝善法戒,行一切善法。饒益有情戒,利一切有情。

  菩薩行

  (攝頌)

  布施滿願如意寶 摧伏悭吝勝寶器 無畏心生菩薩行 美譽十方恃遍揚

  此義了知身資具 悉舍趨善善士依 我恒如斯而勤行 志求脫者當策勵

  布施行,布施時應觀察該施不該施。布施時最好對無自性的認識,作施最爲殊勝,即施的對象,施者,施物叁輪無自性。

  戒乃浣淨惡垢水 除熾熱惱沁月光 猶如須彌衆中尊 具戒無畏衆悉禮

  諸善士于誓承戒 當如護眼而受持 我恒如斯而勤行 志求脫者當策勵

  菩薩最主要遵守的戒體,以上所說的叁聚淨戒。須淨除的過患,即自利作意,由愛我執所生的一切,由自利而生的行爲。這是應遮止的過患。菩薩戒體由此遠離自利的行爲。

  具忍力者最勝飾 摧惑妙善最極致 瞋蛇之敵金翅鳥 防禦惡語堅甲冑

  此義了知勝忍甲 繁多如理精專行 我恒如斯而勤行 志求脫者當策勵

  忍辱分叁:對他人造成傷害,刻意讓自己苦行,法忍。忍辱修行的方法,入菩薩行論有很詳細的說明。

  披帶堅禦精進甲 斷證功德弦月增 衆行進趨具義利 所作終悉如願成

  知此懈怠盡淨除 偉大精進佛子行 我恒如斯而勤行 志求脫者當策勵

  精進部份,入菩薩行論有詳細說明。

  (道炬論)

  如是勤清淨 菩薩諸律儀 悉當能圓滿 大菩提資糧

  福智爲自性 資糧圓滿因 一切佛共許 爲引發神通

  福德及智慧是成佛的二大資糧,爲了快速圓滿故,所以諸佛共許菩薩們爲利衆,必須成就神通。所知障是要以空證現量斷除,主要是智慧,智慧品要廣大增長。方便品也非常重要,假使利衆事業不廣大,福德無法速積圓滿。

  如鳥未生翼 不能空中飛 若離神通力 不能利有情

  具通者一日 所修諸福德 諸離神通者 百生不能集

  爲廣大利衆,必須神通力,否則不能了知他人根器,無法說出與他相應的法,善巧的化度,具神通者的利衆事業,與無神通者有很大差別。

  若欲速圓滿 大菩提資糧 要勤修神通 力成非懈怠

  若未成就止 不能起神通 爲修成止故 應數數策勵

  應該精進成辦神通,爲了成辦神通,奢摩他很重要,即禅定程度。沒有奢摩他,無法任運神通,所以修奢摩他,爲快速圓滿二資糧。

  (攝頌)

  禅定乃心具權王 等持不動如須彌 運持悉入善所緣 身心具得輕安樂

  禅定的功德如同國王,它控製了心,使心安住于所緣境。以禅定心專注一處時,叫做等持,不會散亂動搖,如須彌山堅固。安住所緣境又能隨心觀察,會帶來身心輕安,這並非密宗的大樂,是如意足身,如意足心,遠離身心過患,具足身心堪能的安樂,身心輕安之意。

  知此所有大瑜伽 息心散亂恒依定 我恒如斯而勤行 志求脫者當策勵

  了知這道理的所有大成就者,在資糧道中品以上,他們的道證功德,是由止觀雙運得。

  (道炬論)

  止支若失壞 即使勤修習 縱然經千載 亦不能得定

  止是奢摩他之意,支是成辦奢摩他的因緣。定,此處是指奢摩他;要成辦奢摩他,戒必須清淨,飲食知量,要成辦九住心,寂靜處,心不散亂,以上是成辦奢他的因緣。

  修止的障礙是昏沈及掉舉,使自己遠離禅修,內心必須具有調適的能力。當內心低沈時,提高心力,不致入睡;當內心高昂時,把心力放松,才不會散亂,能專注在所緣上。內心高昂時,思惟煩惱過患,生死輪回的痛苦;昏沈想睡覺,思惟暇滿義利,叁寶功德,求解脫及一切遍智的利益。我們真正了解解脫,對解脫有極大希求心、歡喜心,心力自然提高。我們必須隨時具有調適的能力,否則禅修一定會遇到困難的。辨中邊論說遠離五過失:懈怠、忘聖言、昏沈及掉舉、作行、不作行。以八斷行:信、欲、勤、安、念、知、思、舍對治。必須了解。禅修有淨除染汙地的所緣,有清淨地的所緣,及周遍所緣等。我們無論外在的事物,或緣內在的感受,都應該固定一所緣,輕易更換即無法成辦。禅修最主要是專注一所緣,在未成辦奢摩他之前,必須固定一所緣境。奢摩他成辦之後,如意運心,這時已有堅固止力的證量。如安住佛像爲所緣境時,會立現佛的影相,這影相即所緣境。佛像最好不超過二吋,身軀瘦一點,有光芒,依這些特征緣佛像。禅修時也有以本尊瑜伽的修持方式,如緣氣脈明點等。禅修最主要是正念,不忘失原有的所緣境,內心不應像平時那樣散亂,訓練內心固定于一所緣境,不讓任何外緣令心動搖,這時正念非常重要;有了正念,心如栓柱,絕不動搖。禅修最重要的是經由正念正知,讓心恒續于所緣境。

  當我們觀所緣境,覺得不清楚,好象沒有原有光明,表示昏沈快要睡覺了。另有一種情況,可以清楚住所緣境,但內心無法抓緊,有些松弛的感覺,這屬于細沈。掉舉即散亂,內心所想與所緣境毫不相幹事,是粗分掉舉。當善所緣時,內心很快往他方面想,無法定下心來。但他是安住所緣境上,心卻外逸,這是細微掉舉。當內心掉舉散亂時,心起伏高昂,這時可放松一點。當生起昏沈時,要把心力提高,真正的平衡,靠自巳的體驗,何種情況才能令心平衡,這和身體四大調和有關聯。經過不斷串習,遠離了昏沈掉舉,內心得到自在的能力,任運任何所緣境,而能長久隨心所欲,如意運心,經由九住心而獲得身心堪能、輕安,纔算奢摩他。

  獲得奢摩他後分二:出世道的禅修,斷除煩惱而得解脫。世間道修持,如外道以粗淨相作意成辦初禅,以初禅成辦二禅近分、二禅、叁禅,乃至非想非非想天,這種以粗淨分修法,壓製煩惱現行

  故當善安住 定資糧品中 所說諸支分 于隨一所緣

  意安住于善 瑜伽若成止 神通亦當成

  說明奢犘他修法,及成辦奢摩他之後,就能獲得神通。

  離慧度瑜伽 不能盡諸障

  離空正見慧,無法斷除煩惱而得解脫,所以必須修空性慧。

  爲無余斷除 煩惱所知障 故應具方便 修慧度瑜伽

  具有空正見及禅定力量,只能斷除煩惱障,不再輪回,不能斷除所知障。爲了斷所知障,必須具菩提心方便,修學六波羅蜜多。

  般若離方便 方便離般若 俱說爲系縳 故二不應離

  這二者如鳥雙翅,缺一不能飛;二者分開不能得大菩提。

  何慧何方便 爲除諸疑故 當明諸方便 與般若差別

  除般若度外 施波羅蜜等 一切善資糧 佛說爲方便

  若修方便力 自善修般若 彼速證菩提 非單修無我

  說明福德及智慧雙修,不是只修慧。

  (攝頌)

  深慧乃如見導眼 輪回根本摧破道 無余教乘贊德藏 除癡迷暗最勝燈

  知此求脫諸賢善 深道力力勤觀修 我恒如斯而勤行 志求脫者當策勵

  必須修空性的智慧,智慧分二:世俗五明智慧及勝義空性智慧。前面說過煩惱的根源,是對究竟性質的錯誤認識,就是無明,把一切法視爲真實有、自性有,而産生煩惱。經過仔細深思觀察,了知不是真實有、自性有,斷除自性有的執著。因此,惟有空正見纔能斷除煩惱的根源。所以「深慧」了知最細微的究竟性質是無自性的,如同眼晴一樣見到解脫是可以成辦的,由性空的智慧斷除輪回根本,引導我們走上解脫之道。無余教乘贊德藏,佛陀的一切教授,主要爲使衆生了解性空而說,性空的內涵猶如八萬四千法門的心髒,所以一直贊空正見的功德,如同破除無明黑暗的明燈。

  龍樹菩薩及許多中觀論師的論典,依據這些了知真正的無明根本,是由顛倒的自性執著。諸賢善是不包括中觀以外的下部論師,是對自性空道理有所希求的瑜伽行者。

  (道炬論)

  遍達蘊處界 皆悉無有生 了知自性空 說名爲般若

  五蘊、十二處、十八界這一切法,都不是自性生,了知這自性空的智慧,名爲般若。

  當我們見到法的本身是真實時,尋找法的性質,應該可以找得到,可是經過仔細推究觀察,是無法得究竟性質,在不尋找時它是存在的,這表示沒有真實的性質,不是自性有。自性是原始的、不依他的,不是由暫時因緣改變的,原始清淨的性質。

  要認識無我,先了解什麼我是無的,就是認識所遮的我,纔能遮擋。針對 所遮的我,佛教宗義論師曾有不同的見解;大乘中觀唯識安立所遮的我,定義有極大的差別。四百論(中譯廣百論)說:何者由因緣所生,即無獨立自主的性質,所以這一法無我。因爲是緣起,完全觀待、依他的,沒有獨立自主的性質,所以是無我,所遮擋的「我」是不觀待獨立自主的我。

  在中觀分爲自續與應成兩派,自續以下的論師,共同主張人無我及法無我 有所差別。人無我較易了解,法無我較難通達,有兩種不同性質。應成派人無我與法無我,性質相同,所依不同,人無我依補特伽羅而說的自性空,法無我是補特伽羅以蘊及一切法自性空,二者所依不同,絕無性質差別。應成所遮的我無差別,遮擋後的無我亦無差別。自續以下各部主張的人無我法無我性質不同,所以應成人無我法無我同樣難以了解,並不是人無我比法無我容易了解。中觀自續應成兩派,共同之處是無真實,但自續則無真實而有自性,應成是無真實又無自性。

  龍樹菩薩是中觀的開派師,也是大乘宗義及空性的論師,他所著的中論,是有關空性的根本依據,他的弟子提婆著四百論,見解相同。佛護論師著佛護論典,清辨論師著般若燈釋,中觀心論等,都是解釋空性。清辨在破唯識見解時,說明在明言上有自性,又說補特伽羅是從過去到現在,現在至未來的那個意識。在般若燈中反駁佛護的主張,佛護說龍樹菩薩所謂無真實,其實是無自性之意。清辨否定。在般若燈中又說,成辦正因的叁因,必須是自續因。同是龍樹菩薩弟子,一說有自性,一說無自性,那一位正確呢?假使意識是我,我不能說我有意識,這意識是我,不是…

《菩提大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