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問答類編(淨土第十二)▪P17

  ..續本文上一頁真,遠離六道輪回之苦,不合家境窘迫,家務纏身,是否無衲福之緣?(黃榮富)

  答:東土二字錯記,乃是“中國難生”,中國指一國之中心,別于邊地。淨土法門,有師固佳,無師亦能看書自修,而成功不限于出家也,但肯發心,無須擇境。

  問:夜眠之時妄想頓生,想而不想,不想而想,往往魔軍隨時隨地進攻靈山之境,倉猝之時,持佛擋退,息而複來,是否精神衰弱或者戒定未持?(黃榮富)

  答:此仍功淺現象,是精神衰弱,亦是戒定無力。眠時宜默持四字洪名,(不念南無),不管有魔無魔,只是醒時便持。

  問:阿彌陀經雲:“其土衆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祴,盛衆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即以食時,還到本國,飯時經行”。極樂世界爲出離叁界之聖域,豈尚有食欲乎?佛是否尚有飲食之欲乎?請釋其疑!(葉普開)

  答:凡夫界之色空二天,尚無食欲,安有佛陀還存食欲之理。極樂世界之飲食,一爲帶業往生未斷習氣之衆生而現,然亦是意食。二爲六塵說法,以使此土衆生起極欣極厭之心。

  問:或疑金剛經無相,淨土有相,二法如何相融?(林夢丁)

  答:僅入手修法不同,但淨土之寂光,亦是無相。此皆是一真法界,有何不相融處?

  問:魔術(如走陰之類)敢觀地獄相,雲何不敢觀極樂世界相?(呂慧良)

  答:外道之智,只知高者爲天堂,低者爲地獄,高者自知無分能去,只好說些地獄鬼話,欺騙愚人。至不觀極樂世界者,彼于佛經毫不了解,又安足以語取道。

  問:觀經中觀世音菩薩放六道光明,救六道衆生之苦厄,那麼叁惡道之衆生,到底菩薩救他們往什麼地方去?(呂慧良)

  答:要須視其業力及夙根深淺而定,惡業淺夙根厚者,亦可頓出輪回,反之則次第漸超耳。

  問:持名念佛,念到一心不亂時,是否即能現佛,如不能一心不亂,恐不能往生吧?(白潔卿)

  答:不問現佛與否,得到一心,自是最好境界。縱得不到一心,只要臨終正念分明,亦能往生,但品位不高耳。

  問:持名念佛外,必須想佛威德相好,種種光明,極樂世界種種莊嚴,次第觀想,觀成就時能往生西方,如觀不成或單觀相好光明,極樂世界八功德水,或諸寶行樹或諸鳥之音,是否一樣能觀成功?這樣觀法,是否合理,可不可往生?(白潔卿)

  答:持名與觀想,原是兩事。古人曾主兼修,後來漸主分修。即持名者不必兼觀想也。至雲單想相好光明等,亦甚合理,即爲第十叁雜想觀之法,理事不違,安能不生。

  問:龍舒淨土文中,雲持是咒“滿二十萬遍即菩提芽生,滿叁十萬遍即面見阿彌陀佛”,此是與念佛入定一樣道理否?(許炎墩)

  答:此亦克期求證之一法,如持名之一日至七日義耳。

  問:彌陀經中“今現在說法”一句,是否隨時隨地念念至甯靜地步,觀想經中妙境,就是聞法?(張廷榮)

  答:小彌陀經未教作觀,不必如是著想。此句不過雲今日之時,彌陀亦正在極樂說法也。

  問:偈中之“我今大皈依”句,若但皈依二字,則學人亦粗知其義,今加“大”字,其義爲何?(陳如德)

  答:此有叁義。一者佛之法身遍滿法界,我之心願亦隨之遍滿法界。如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雲“歸命盡十方”,是其一例。二者古德雲:皈依阿彌陀佛,即是皈依一切諸佛。叁者阿彌陀經雲“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量壽經及觀經皆雲:彌陀光中化佛無數,我今皆皈依之。備斯叁義,是故雲大。

  問:嘗閱淨土古德語錄中雲:“極樂世界,純是大乘菩薩之境界”。而觀經中品上生章中,有說苦空無我四谛等法,又往生者,複有證聲聞小果者,其義雲何?(陳如德)

  答:昙鸾大師注優婆提舍願生偈雲:“聲聞以實際爲證(叁德中只樂涅槃)計不應更能生佛道根芽。而佛(指彌陀)以本願不可思議神力攝令生彼,必當複以神力生其無上道心”。又雲:“安樂國不生二乘種子,亦何妨二乘來生耶”。據此,是未生在因地時本修小乘,生後不執著實際,終能回小向大,故雲極樂是大乘根界。請細體觀經,上叁品在因地皆修大乘,故生後證果皆爲大乘,中叁品因地修聞小法,生後故先證小乘,下叁品生前雖未修行,但臨命終時,所遇知識,爲說大乘,故生後上生者得入初地,余二發心,俱是大乘。知乎此義,是因是果,理方無礙,知乎前義,極樂畢竟是大乘界。

  問:彌陀經中雲“出廣長舌相”,爲是表法,爲是實有其舌,遍覆大千?(陳如德)

  答:此有二義:一者佛身充滿大千,舌相自然遍覆大千。二者佛音播到之處,即等舌相覆到之處。

  問:觀經下品下生章中雲:“蓮花經十二大劫乃開”,此“劫”爲是數西方之日數,爲是娑婆之劫數?(陳如德)

  答:是指娑婆之劫數。經雲“彼佛國土,無有昏暗,火光日月星曜晝夜之象,亦無歲月劫數之名”。又善導大師觀經四帖疏上品中生,七日即得無生一段雲:“七日者,恐指此間七日,不指彼國七日也”,據此,故知是指娑婆。

  問:老師在佛七內開示中囑:專心念佛,即使不能得一心不亂,也有功德及好處。我們念佛者存此心理是否太執著功德?(王鎮芬)

  答:七中所說之功德,是說雖未得到一心,亦除去妄念不少,較不結七念佛者,所得境界,未可同語。今借物喻,得一心者,假如十五滿月,未得一心者,或如十二十叁之月,然較初一二之月,則大不相同,所言指此,非謂世間之有漏福報功德。

  問:聽經時曾記得說過佛在心內,西方即在眼前,若是把心收在一處就會看到嗎?(慧霖)

  答:看到看不到另是一回事,要至心念佛,這佛總是在汝心中,如月能照水,若水濁時,則月不現,月雖不現,非月不照。

  問:念佛果到萬緣放下,一心不亂,就會得到神通嗎?(慧霖)

  答:這卻不一定,一個人有一個人的境界,縱然得神通,也非念佛的本旨,此心切不可存。

  問:有念佛者因生産病死,可往生否?(佚名)

  答:只要正念分明,當然往生。細揣來問,或系懷疑産婦身體不淨,佛嫌汙穢,而不來接;實則人不生産,亦屬不淨,試看九竅流出者爲何物?即能明其不淨矣。不過産婦之不淨表現,特別明顯罷了。感佛來接,純在乎心,如池水澄清,天月自現,若單論人身,原是叁十六種肮髒物體假合而成,根本就不清淨,至于平素敬佛,沐浴塗香等,仍是心理表示潔誠,而體中之膿血尿糞,何嘗洗去。

  問:晉唐高僧,取經來到中國,以後的衆生,都有經法可看,才有成佛的往生的;但是十方叁世一切佛,不知怎樣成佛往生的?(普慧)

  答:既有十方叁世一切佛,就有十方叁世一切法。

  問:若叁寶弟子,沒工夫聽經,只在家作功課,吃長素,守五戒,能往生否?(普慧)

  答:正因一心念佛,助緣能守五戒,決定往生。

  問:佛徒發願超升西方,而志不在救脫衆生,是否爲自私,是否有違釋遵慈悲宗旨?(管新盤)

  答:如此小心人,並無菩提心,當然有違釋尊慈旨,縱能精進往生,恐品亦不能高。

  問:吾師叔公他平日念佛,勇猛精通功行高深。但到臨終時,他父母均在他面前哭泣,勢甚悲哀,未知如此可否往生?(呂順運)

  答:如正念不亂,無礙往生。但遇此環境而能不亂者,非有真實功夫,不能作到。

  問:如平時有暇學習歌贊固然很好,但若無暇,猶以念佛不學歌贊,此亦可否?(呂順運)

  答:歌贊乃是禮儀之一種,念佛乃是修道之主體,不學歌贊,並無不可。

  問:叁十六萬億一十一萬九千五百同名同號阿彌陀佛,和法界藏身阿彌陀佛,和極樂國土阿彌陀佛,其是否同一阿彌陀佛?各何因緣望釋是祈!(呂順運)

  答:既雲同名同號,當不是一,此世尊教人省時而念多佛之法。法界藏身彌陀,即雲彌陀之法身周遍法界,隨感應現。極樂之彌陀,雖雲別是一尊,若准法界身講說,與多教之同名同號者,說是一非異,也未嘗不可,極樂彌陀之因緣,詳載無量壽經,文繁不能備述。

  問:“唯心淨土”此是表明心能做地獄,能做天堂,因之淨土亦不出心外否?“自性彌陀”是指自己之佛性否?(呂順運)

  答:如是如是。

  問:在家居士,佛理欠明,又未受過教育,性更魯鈍,欲入涅槃,有何方便之法?(王慧錦)

  答:淨土法門,叁根普被。一句彌陀,只要深信切願,念念不離,往生西方,即等涅槃。此是最捷便穩當之法也。

  問:往生西方,身體既是化生,不知用手去摸,可有形質?(慧霖)

  答:經中浴八功德水,以衣朑盛衆妙花,足托蓮花,飛乘樓閣,豈非皆是形色。摸之當然有形,如夢中之身,雖屬意想而生,行動觸摸,尚似有質,能起作用,可以思悟。

  問:念彌陀是借彌陀願力往生,念己名是否也可往生?(佚名)

  答:按無量壽經,彌陀在因地爲法藏比丘時,曾選二百十億佛刹莊嚴之相,修習五劫,方造成極樂淨土,更發四八大願,專接念佛衆生,俱蒙世自在王佛授記印可。請問居士之土何在?往生何處?如雲希望亦生極樂,而既念己名,是與彌陀願力無涉,何有感應?此等于撒豆種,希求生瓜也。

  問:念佛有疑之人,往生邊地五百年可以見佛,若即悟者可以隨時見佛否?(林慧蘭)

  答:五百年者,言其最長之時耳。如雲人生百年,其實一歲二歲,十年二十年,俱有死者,處邊地者,若果有悟,隨時花開見佛,不待五百之數。

  問:生在邊地蓮花胎生,胎生與人類同樣否?(林慧蘭)

  答:胎爲不自由之譬喻,其實亦是蓮花化生耳。

  問:佛家衆生平等,極樂世界有分階級各修道果之差別,豈不是不平等嗎?(林慧蘭)

  答:衆生皆具佛性,在因地時及究竟果位時,無不平等,但修證過程中,以遇緣及勤惰而有種種不同,故有頓漸取果等級之不齊,若加精進,皆能到一生補處,何有差別?

  問:阿彌陀佛法門(包括叁藏十二部經在內)不知大慈大悲是包括些什麼?(周慧德)

  答:凡普拔衆生之苦,普與衆生之樂,…

《佛學問答類編(淨土第十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