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学问答类编(净土第十二)▪P17

  ..续本文上一页真,远离六道轮回之苦,不合家境窘迫,家务缠身,是否无衲福之缘?(黄荣富)

  答:东土二字错记,乃是“中国难生”,中国指一国之中心,别于边地。净土法门,有师固佳,无师亦能看书自修,而成功不限于出家也,但肯发心,无须择境。

  问:夜眠之时妄想顿生,想而不想,不想而想,往往魔军随时随地进攻灵山之境,仓猝之时,持佛挡退,息而复来,是否精神衰弱或者戒定未持?(黄荣富)

  答:此仍功浅现象,是精神衰弱,亦是戒定无力。眠时宜默持四字洪名,(不念南无),不管有魔无魔,只是醒时便持。

  问:阿弥陀经云:“其土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祴,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到本国,饭时经行”。极乐世界为出离三界之圣域,岂尚有食欲乎?佛是否尚有饮食之欲乎?请释其疑!(叶普开)

  答:凡夫界之色空二天,尚无食欲,安有佛陀还存食欲之理。极乐世界之饮食,一为带业往生未断习气之众生而现,然亦是意食。二为六尘说法,以使此土众生起极欣极厌之心。

  问:或疑金刚经无相,净土有相,二法如何相融?(林梦丁)

  答:仅入手修法不同,但净土之寂光,亦是无相。此皆是一真法界,有何不相融处?

  问:魔术(如走阴之类)敢观地狱相,云何不敢观极乐世界相?(吕慧良)

  答:外道之智,只知高者为天堂,低者为地狱,高者自知无分能去,只好说些地狱鬼话,欺骗愚人。至不观极乐世界者,彼于佛经毫不了解,又安足以语取道。

  问:观经中观世音菩萨放六道光明,救六道众生之苦厄,那么三恶道之众生,到底菩萨救他们往什么地方去?(吕慧良)

  答:要须视其业力及夙根深浅而定,恶业浅夙根厚者,亦可顿出轮回,反之则次第渐超耳。

  问:持名念佛,念到一心不乱时,是否即能现佛,如不能一心不乱,恐不能往生吧?(白洁卿)

  答:不问现佛与否,得到一心,自是最好境界。纵得不到一心,只要临终正念分明,亦能往生,但品位不高耳。

  问:持名念佛外,必须想佛威德相好,种种光明,极乐世界种种庄严,次第观想,观成就时能往生西方,如观不成或单观相好光明,极乐世界八功德水,或诸宝行树或诸鸟之音,是否一样能观成功?这样观法,是否合理,可不可往生?(白洁卿)

  答:持名与观想,原是两事。古人曾主兼修,后来渐主分修。即持名者不必兼观想也。至云单想相好光明等,亦甚合理,即为第十三杂想观之法,理事不违,安能不生。

  问:龙舒净土文中,云持是咒“满二十万遍即菩提芽生,满三十万遍即面见阿弥陀佛”,此是与念佛入定一样道理否?(许炎墩)

  答:此亦克期求证之一法,如持名之一日至七日义耳。

  问:弥陀经中“今现在说法”一句,是否随时随地念念至宁静地步,观想经中妙境,就是闻法?(张廷荣)

  答:小弥陀经未教作观,不必如是著想。此句不过云今日之时,弥陀亦正在极乐说法也。

  问:偈中之“我今大皈依”句,若但皈依二字,则学人亦粗知其义,今加“大”字,其义为何?(陈如德)

  答:此有三义。一者佛之法身遍满法界,我之心愿亦随之遍满法界。如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云“归命尽十方”,是其一例。二者古德云:皈依阿弥陀佛,即是皈依一切诸佛。三者阿弥陀经云“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量寿经及观经皆云:弥陀光中化佛无数,我今皆皈依之。备斯三义,是故云大。

  问:尝阅净土古德语录中云:“极乐世界,纯是大乘菩萨之境界”。而观经中品上生章中,有说苦空无我四谛等法,又往生者,复有证声闻小果者,其义云何?(陈如德)

  答:昙鸾大师注优婆提舍愿生偈云:“声闻以实际为证(三德中只乐涅槃)计不应更能生佛道根芽。而佛(指弥陀)以本愿不可思议神力摄令生彼,必当复以神力生其无上道心”。又云:“安乐国不生二乘种子,亦何妨二乘来生耶”。据此,是未生在因地时本修小乘,生后不执著实际,终能回小向大,故云极乐是大乘根界。请细体观经,上三品在因地皆修大乘,故生后证果皆为大乘,中三品因地修闻小法,生后故先证小乘,下三品生前虽未修行,但临命终时,所遇知识,为说大乘,故生后上生者得入初地,余二发心,俱是大乘。知乎此义,是因是果,理方无碍,知乎前义,极乐毕竟是大乘界。

  问:弥陀经中云“出广长舌相”,为是表法,为是实有其舌,遍覆大千?(陈如德)

  答:此有二义:一者佛身充满大千,舌相自然遍覆大千。二者佛音播到之处,即等舌相覆到之处。

  问:观经下品下生章中云:“莲花经十二大劫乃开”,此“劫”为是数西方之日数,为是娑婆之劫数?(陈如德)

  答:是指娑婆之劫数。经云“彼佛国土,无有昏暗,火光日月星曜昼夜之象,亦无岁月劫数之名”。又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上品中生,七日即得无生一段云:“七日者,恐指此间七日,不指彼国七日也”,据此,故知是指娑婆。

  问:老师在佛七内开示中嘱:专心念佛,即使不能得一心不乱,也有功德及好处。我们念佛者存此心理是否太执著功德?(王镇芬)

  答:七中所说之功德,是说虽未得到一心,亦除去妄念不少,较不结七念佛者,所得境界,未可同语。今借物喻,得一心者,假如十五满月,未得一心者,或如十二十三之月,然较初一二之月,则大不相同,所言指此,非谓世间之有漏福报功德。

  问:听经时曾记得说过佛在心内,西方即在眼前,若是把心收在一处就会看到吗?(慧霖)

  答:看到看不到另是一回事,要至心念佛,这佛总是在汝心中,如月能照水,若水浊时,则月不现,月虽不现,非月不照。

  问:念佛果到万缘放下,一心不乱,就会得到神通吗?(慧霖)

  答:这却不一定,一个人有一个人的境界,纵然得神通,也非念佛的本旨,此心切不可存。

  问:有念佛者因生产病死,可往生否?(佚名)

  答:只要正念分明,当然往生。细揣来问,或系怀疑产妇身体不净,佛嫌污秽,而不来接;实则人不生产,亦属不净,试看九窍流出者为何物?即能明其不净矣。不过产妇之不净表现,特别明显罢了。感佛来接,纯在乎心,如池水澄清,天月自现,若单论人身,原是三十六种肮脏物体假合而成,根本就不清净,至于平素敬佛,沐浴涂香等,仍是心理表示洁诚,而体中之脓血尿粪,何尝洗去。

  问:晋唐高僧,取经来到中国,以后的众生,都有经法可看,才有成佛的往生的;但是十方三世一切佛,不知怎样成佛往生的?(普慧)

  答:既有十方三世一切佛,就有十方三世一切法。

  问:若三宝弟子,没工夫听经,只在家作功课,吃长素,守五戒,能往生否?(普慧)

  答:正因一心念佛,助缘能守五戒,决定往生。

  问:佛徒发愿超升西方,而志不在救脱众生,是否为自私,是否有违释遵慈悲宗旨?(管新盘)

  答:如此小心人,并无菩提心,当然有违释尊慈旨,纵能精进往生,恐品亦不能高。

  问:吾师叔公他平日念佛,勇猛精通功行高深。但到临终时,他父母均在他面前哭泣,势甚悲哀,未知如此可否往生?(吕顺运)

  答:如正念不乱,无碍往生。但遇此环境而能不乱者,非有真实功夫,不能作到。

  问:如平时有暇学习歌赞固然很好,但若无暇,犹以念佛不学歌赞,此亦可否?(吕顺运)

  答:歌赞乃是礼仪之一种,念佛乃是修道之主体,不学歌赞,并无不可。

  问:三十六万亿一十一万九千五百同名同号阿弥陀佛,和法界藏身阿弥陀佛,和极乐国土阿弥陀佛,其是否同一阿弥陀佛?各何因缘望释是祈!(吕顺运)

  答:既云同名同号,当不是一,此世尊教人省时而念多佛之法。法界藏身弥陀,即云弥陀之法身周遍法界,随感应现。极乐之弥陀,虽云别是一尊,若准法界身讲说,与多教之同名同号者,说是一非异,也未尝不可,极乐弥陀之因缘,详载无量寿经,文繁不能备述。

  问:“唯心净土”此是表明心能做地狱,能做天堂,因之净土亦不出心外否?“自性弥陀”是指自己之佛性否?(吕顺运)

  答:如是如是。

  问:在家居士,佛理欠明,又未受过教育,性更鲁钝,欲入涅槃,有何方便之法?(王慧锦)

  答:净土法门,三根普被。一句弥陀,只要深信切愿,念念不离,往生西方,即等涅槃。此是最捷便稳当之法也。

  问:往生西方,身体既是化生,不知用手去摸,可有形质?(慧霖)

  答:经中浴八功德水,以衣朑盛众妙花,足托莲花,飞乘楼阁,岂非皆是形色。摸之当然有形,如梦中之身,虽属意想而生,行动触摸,尚似有质,能起作用,可以思悟。

  问:念弥陀是借弥陀愿力往生,念己名是否也可往生?(佚名)

  答:按无量寿经,弥陀在因地为法藏比丘时,曾选二百十亿佛刹庄严之相,修习五劫,方造成极乐净土,更发四八大愿,专接念佛众生,俱蒙世自在王佛授记印可。请问居士之土何在?往生何处?如云希望亦生极乐,而既念己名,是与弥陀愿力无涉,何有感应?此等于撒豆种,希求生瓜也。

  问:念佛有疑之人,往生边地五百年可以见佛,若即悟者可以随时见佛否?(林慧兰)

  答:五百年者,言其最长之时耳。如云人生百年,其实一岁二岁,十年二十年,俱有死者,处边地者,若果有悟,随时花开见佛,不待五百之数。

  问:生在边地莲花胎生,胎生与人类同样否?(林慧兰)

  答:胎为不自由之譬喻,其实亦是莲花化生耳。

  问:佛家众生平等,极乐世界有分阶级各修道果之差别,岂不是不平等吗?(林慧兰)

  答:众生皆具佛性,在因地时及究竟果位时,无不平等,但修证过程中,以遇缘及勤惰而有种种不同,故有顿渐取果等级之不齐,若加精进,皆能到一生补处,何有差别?

  问:阿弥陀佛法门(包括三藏十二部经在内)不知大慈大悲是包括些什么?(周慧德)

  答:凡普拔众生之苦,普与众生之乐,…

《佛学问答类编(净土第十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