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息,放下万缘。心中默转“阿弥陀佛”四字,再用耳听(心转自有声相),能入眠固佳,纵不入眠,念归于一,亦得息养。若要打坐,亦是万缘放下,默转佛号。其坐法参上页答大宽居士之问便知。
问:月刊上常看到莲邦国,而是否以佛化国家联邦之称?(郑敦)
答:阿弥陀佛愿力之极乐世界,莲花最为微妙特殊,故称极乐世界为莲邦。由今中国以梅花为国花,日本以樱花为国花,称梅称樱,便可代其国名耳。
问:念阿弥陀佛经之声音宜拖长好还是短促好?每日至少宜念若干?(郑敦)
答:拖长及短促,皆不相宜。当如小溪流水,不急不缓,念多念少须酌自己时间。但既念阿弥陀经,诵毕宜持弥陀圣号几百声乃至数千声,阅前赠学佛浅说,及歧路指归,自明大义。
问:净宗以九品莲花为父母,他宗托何物为父母呢?(陆天养)
答:净宗是横超三界,带业之识往彼极乐,托莲化育而生。待悟无生,直证佛果,则无所谓生矣,是往生与成佛为二层阶级。他宗是竖出三界,断尽诸惑,见性成佛,即性是佛,安用依托。
问:阿弥陀经说,其土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祴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西方极乐世界的众生为何因要供养他方佛呢?(陆天养)
答:供佛积功德,闻法增智慧,若功德智慧不圆,安能成佛?不积不增,岂能圆满?释迦世尊,亦曾于过去世供无量诸佛,观世音菩萨亦复如是,故皆圆成种智。往生之人,在未证补处之前,必须上求下化,觉行双圆,方得证补处耳。
问:专一持佛的圣号与持往生咒的成就功德有何差别?(邓慧心)
答:并无差别。但事忙人,持咒不如持名方便;临终时持咒不及持名容易耳。
问:临命终时,能得正念,却是西方阿弥陀佛来接引,或是自己心佛来接引呢?(慧贵)
答:是西方极乐世界弥陀来接引,经训煌煌,何必疑惑。但西方弥陀,乃我平素心中想念之佛,故又说是我心中之佛,恐君误会。今举一例:如我与父母远离多年,心中日夜想念、写信拍电,催来相聚,一日我之父母竟遂我愿而来,便可说我心中父母来也,其理如是。
问:念佛人积欠债务,到命终时,不幸还不清楚,能带业往生吗?或是再轮回还他欠债呢?(慧贵)
答:真实无力偿还者,是无贪吝恶业,或不妨碍。若一面念佛求生,以西方作逃薮;一面贪吝世财,起赖债之心。念佛既不为上求下化,因已不净,再加贪吝之心,此两粒种子起现行时,试问结什么果?不过问中云“不幸”两字,自是属于真实无力一类。
问:有一夜晚课后,对菩萨祈求世间法之事,当夜随时得梦老师,对我说祈寿命,这寿命是当生之寿耶?抑是求生西方之寿耶?(慧贵)
答:梦多幻妄,本不足凭。因世法求菩萨,而梦他人,或是菩萨化现,亦未可知。告君祈寿,当是教祈无量寿命之常乐我净。似不能教祈浊世不究竟之短短寿命也。
问:弥陀经“昼夜六时”,西方既无昼夜,哪有六时?(慧贵)
答:雨花一次谓之一时,莲合谓夜,莲开谓昼,彼之昼夜时分,佛顺此方说耳。
问:“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佛位平等,如何又有等级?(慧贵)
答:此存指度生愿力而言,佛在实智上平等,在权智上少有不同耳。
问:净土宗带业往生之说,似与因果之理不相符合,造恶之人,只要念佛,便不受罪报,反生极乐,此话果然,谁肯自己刻苦去作善事?(游玉耀)
答:一切善恶念头善恶造作,总名曰业。当起造时,即是一粒种子(习气异名)印落八识田中,异日遇有增上缘,发生作用,能牵八识,六道投胎。通途法门修行,专为消灭此类种子,名曰断惑。至断净尽,便是涅槃。念佛法门,是止息善恶念头及造作,单提一句佛号,印入识田,旧日种子,不遇增上缘,无由而起作用。佛号种子(念即由心,是心是佛)愈积愈厚,时时有增上缘,能得先起作用,报尽生西,惟旧种依然存在,故曰带业。生西后,旧种仍须求断,方证补处,是与通途之法,始异而终同也。若谓只管造恶,而以佛号作护符,则误会矣。
问:一生造恶,临终十念,即得往生。如此则不妨只管造恶,待到临终,专作十念可矣。又何必日日苦修乎?(游玉耀)
答:指夙有善根,一时著迷之人而言。若非夙有善根,健康之时尚不喜闻佛名,何况四大分离万苦交煎之际,而能念佛乎?观经下品下生,固云临终十念,要在“至心”二字。至心是放下万缘,彻底专精之谓。俗子待到临终,皆是多所依恋,决难念佛,安能还发至心。此时能发至心者,定属夙根深厚之人,不容借口侥幸。
问:念佛之时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但在要完之时,为何只念“阿弥陀佛”四字,是有甚么关系吗?(慧霖)
答:先念缓,后念急,急时四字易念耳。
问:听老师在说法之时,讲阿弥陀佛四字,就包含三藏十二部经,又是经王和咒王,那么还是有阿弥陀佛这人没有?或是仅仅的一个经王咒王的代名呢?(慧霖)
答:此须分二段答覆:一、“阿”字为一切梵字发音之初,无“阿”字即无一切经;又为八万四千陀罗尼之心,无“阿”字即无八万四千陀罗尼。仅此一字,亦可曰经王咒王。是显密二教均不能离此一字。若讲四字胜义,显教各大经中处处指归,人多晓了,不必覆赘。兹就密教言,“阿”字总表佛部,具理智不二义。“弥”字总表莲花部,具生法二空义。“陀”字总表金刚部,具坚固不坏义。所说包括三藏十二部谁曰不宜?二、上系解释四字胜义,何可疑无其人,净土三经,所说甚详,弥陀乃为极乐导师,不过此尊导师洪名,已具此不可思议功德耳。
问:弟子自学佛到如今,为什么没有听说过阿弥陀佛的圣诞?(慧霖)
答:阿弥陀佛,乃法藏比丘修成,弥陀经曰:“阿弥陀佛成佛以来,于今十劫”,再说到法藏生时,无量寿经曰:“过去无量不思议无央数劫……有大国王名世饶王……弃国行作沙门号曰法藏”。如此久远,年尚不知,何能知其月日。今人以旧历十一月十七日为弥陀圣诞,相传是日为永明大师诞辰,借来纪念弥陀。
问:年少而至老只念佛求生西方,与闲时少研佛理,将尽能力救脱众生,如何方好,有何不同?(慧性)
答:发菩提心是净业正因,念佛是上求佛道,研理是广学法门,救脱众生是下度众生,此三者均是菩提心。应并尊重,不可轩轾。
问:定课念佛时妄想心继续显出,心不想佛,耳不听佛,在念日子不久,亦念不多声(约念一千多声),知念多声始可断妄,但无时间,如此者,只可种善缘,亦能生西否?现事多乱心甚重,暂停待将事少,才开始定念好吗?(慧性)
答:至心十念,亦可往生,何况日课千声。凡夫家居,安能无事,若待事少再念,则永无能念之时矣。要在自己观机利用时间,作事用身用手,念佛用心用口。定课但能早起半点钟,即能照作,散课随时随地,皆可执行,不管心乱不乱,总是一直念去好。
问:又普门品中:“若有女子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菩萨是度众往西,岂有度众生出生娑婆世界乎?(陆天养)
答:生西必闻法信修,方能成就,其有众生,但修人天福报,不发出世大心者,自不能超出娑婆。菩萨即以此类众生,而与求男求女之人;实以此众,佛缘未熟,本在娑婆,行一时之权智,满求者之心愿,并非度众出生娑婆也。
问:佛有三身:一、释迦佛,二、大日如来佛,三、弥陀佛,实一佛之德,所流出之三体也。大日者,释迦之法身;释迦者,大日之化身。亦分为:释迦教,大日教,弥陀教三教。为弥陀者之身,究为何身?释迦教大日教所为何解?(管新盘)
答:此密家之说,释迦教即显宗,大日教即密宗,弥陀教即显密双融之净土宗。既云大日为法身,释迦为化身,弥陀自是报身矣。
问:净土宗,依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三经为宗,遵以念佛,藉他力而求解脱,我等愚夫愚妇,因时间及事务关系,未能读诵两种寿经,专念小弥陀经及念佛,临命终时,倘一心不乱,是否违犯未诵寿经?可否往生净土?(管新盘)
答:净土三经,各有其用。无量寿经主广修六度万行,观无量寿经主心作观想,阿弥陀经主一心持名。研教时不妨广学,修法时贵在专一,果能依弥陀经持名有恒,决定往生,况能持至一心,更千妥百稳矣。
问:一般居士,现为国家服务,对于佛示,求解脱法门,因俗务琐事羁身,未遵奉行,除每日念佛后诵弥陀经外,始终未能奉行佛示法门,可否往生净土?有否违犯居士戒?(管新盘)
答:日诵弥陀经及念佛,便是奉行佛法,身在含元殿上,何必更问长安?至云居士戒,乃另为一事,须依他正受,今虽未受,凡属佛子,杀、盗、邪淫、妄语、饮酒,亦须发心自戒耳。
问:念佛人因疑未断尽,信不坚固,往生边城,若然往生边城,是不是有佛接引?抑或自己往生乎?(智梁)
答:化佛接引,不过莲花不及开耳。
问:古德常有净业功成,平时或临命终时,每有见弥陀,见观音、势至或诸菩萨,吾人所以能认识不常见之客其名是谁,必有人介绍,才能认识。若佛及菩萨,突而其来,并无人介绍,亦无自我介绍,何以能认识乎?能保不差误乎?(智梁)
答:三圣乃我平素意念已久之相,届时当如念而现,不过更加庄严。再举一喻,梦中所见之人,并无介绍,有时亦知其名字,理与此同。
问:自友启示宗教的信仰,自心信念持行学佛念佛之时,心猿意马侵扰菩提果园,是否障深业重?(黄重富)
答:障深业重,娑婆之人,大抵皆然,不止居士。念佛心乱,是功夫尚浅,应有理象,不可急躁,以求速效。只宜念时字字清楚,自听字字清楚,再从一至十(一气三句再三句后四句)记数清楚,久久自能一心。
问:东土难生,人生难得,佛法难闻,明师难遇,而我东土已生,人生已得,佛法微闻,明师未遇,有志入释门修…
《佛学问答类编(净土第十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