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学问答类编(净土第十二)▪P18

  ..续本文上一页便是大慈大悲。三藏经典无不句句说此。这可以说大慈大悲,包括世出世间一切万法。三藏十二部是经之体,大慈大悲是经之用。

  问:六祖谓:“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此点之意未知何在?(林梦丁)

  答:阿弥陀经中分明说:“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据此,西方人焉有再重造罪之理?六祖岂有不知?此为防范禅家学人,不求自心,及不能专修之方便语言耳,修净学人不可误会!

  问:佛家的修行,单念佛未免过于消极,若全世界统统念佛,即无有种种事业的发达是不是?(张庆祝)

  答:念佛是修参心性,属于学;发达事业,是庄严刹土,利益群生,属于行。念佛譬如儒家之可格致正诚,发达事业如修齐治平。有学方能起行,心端方能利众。极乐净土,为法藏比丘精勤求索,恭慎修习,满足五劫之所成就,种种庄严,超过一切佛刹,专为利益众生,念佛即是学佛,果佛徒都照法藏比丘榜样去作,行为是不是消极?事业是不是发达?

  问:观世音菩萨是西方三圣之一,辅助阿弥陀佛救度众生,有人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圣号,其人将来往生如何?(达文)

  答:如发愿求生西方,念观音圣号,亦有往生可能,但不甚如法,因净土三经中都教持弥陀圣号也。不求生西,而有别愿念观音圣号者,当不往生,以无其愿也。

  问:无始的无明,即无终的无明,念佛生西,能永脱轮回,是无明的终止,这岂不是有终吗?(李鋡荣)

  答:无明只可言无始,不能云无终,诸惑俱断即是无明终时,但生西者,有断尽者,有未断尽者,所云带业往生,即是未断之类,故生西可说脱出轮回,不可说无明终止。

  问:佛无挂碍可是阿弥陀佛发愿度众生,念彼佛者,接引往生,这不是有挂碍吗?(李鋡荣)

  答:未断二惑,发大悲心救度众生,名曰爱见大悲,此是执著人我相而起,尚属虚妄不净。佛智如大圆镜,虽森罗万象来即应现,实则空无所著,安有挂碍。

  问:念佛人每日精进,实行,万一有障碍,死后是边地往生,到了边地,心知念佛,五百年后就可见佛,闻法成就,假若心不知念佛五百年后到哪里去?(钟智)

  答:往生边地,是未能深信有疑之人;但虽生边地,已无娑婆之种种恶缘,智慧自比世人高出百倍,焉有不知念佛之理。

  问:造善恶业,得决定果,果如不能转移,如何人死念佛,念经为他超度,能转业往生呢?(姚慧芳)

  答:业因如坚冰,佛号经声如炎日,冰遇日射,总要融解几分,恶因由经佛功德之力,可以减其成分,故应结重果者,得以减轻,若说生前自己不修,死后凭人超度,便生西方,恐不如是容易。

  问:往生西方决定莲花化生,若往生其他佛土,是不是亦莲花化生?(智梁)

  答:不如是。此世间乃释迦佛土,人是胎生,可以类推。

  问:地藏菩萨度众生,是度往西方,抑或他处?(智梁)

  答:此随众生之愿,不限西方。

  问:莲宗初祖慧远大师,三昧功成,定中见佛,又见先化者佛陀耶舍,慧持、慧永、刘遗民等随在弥陀之侧。然而生西众生,应弥陀愿力,莲花化生,形貌无差别,因何能识别其生前人相乎?(江印水)

  答:所见之相,系由心中旧影变现,所来之相,亦为对方心念应化,如往朝普陀,所见观音,原无一定之相也。

  问:娑婆世界,有国境及十法界,极乐亦如此否?(吕正凉)

  答:极乐平等自由,世界大同。只有弥陀宣教,并无分疆立政。法界只有四圣并无六凡。虽有人天之名,为顺余方故。

  问:蕅益大师云:得生西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观圆瑛法师之劝修念佛法门内记载八哥念佛临终生西,飞禽虽能言念佛恐不能发愿,若无愿力,亦得往生西方吗?(林梦丁)

  答:此鸟定已发愿,按此事曾谓八哥学僧念佛,主人甚喜,送与僧寺。后僧常对开示有念及无念二种念佛之法,鸟似领悟。据此当可推断,僧既常对开示无念最高法门,岂有不教通常发愿之法。鸟似领悟,又喜念佛,必其眼见佛僧,耳听呗韵,有羡慕三宝之心,羡慕即是愿也。

  问:一般愚夫愚妇,但能念佛,并无愿力,此等之人,临终得生西否?(林梦丁)

  答:并无求生西方之心,只恐仅得福报耳。

  问:净土法门,以一句佛名便可往生。但不懂佛法,不研经典,只知念佛不管他人。大家都这样,岂不变成“各扫自己门前雪”,而将来势必无人继续弘扬佛法了,不是连净土法门也无人知道了吗?(维宝)

  答:无量寿经(不限魏译)谓:往生正因,发菩提心(即四宏誓愿),持诸禁戒,饶益有情,所作善根悉施与之,作十善业,要当孝顺,至诚忠信等。观经主张,慈心不杀,具足众戒,读诵大乘方等经典,善解义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深信因果等。弥陀经提出: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以上三经,乃净宗根本典籍,并未教人不研经典,各扫自雪。本宗更有一重要意义,即求生莲邦,原为速证菩提,回入娑婆,普度有情。实非自求享受。不过众生根器互异,有不能研经度生之辈,也能持名得到自了。净宗三根普被。居士所疑,只是其中一类而已。

  问:我们凡夫三毒深重,念佛能得生西,这样容易,佛陀何须说以外许多法门呢?(智荣)

  答:饮食口味,各有不同。酸甜苦辣咸淡,必须具备。因一味不能合众口,自知度生只用一法,亦不能普契众机也。

  问: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当是愿力第一,但世自在王佛乃弥陀授记之佛,为什么愿力比弥陀反小?(李鋡荣)

  答:弥陀第一,亦不仅限愿力一种,至于愿力大小,更不能受师生之限制,青出于蓝,冰生于水,弟子胜师,本是常事。

  问:禅宗不念佛求生,亦多有证果位者,他到何处去呢?(李鋡荣)

  答:证极果者,无所来去,但未到此位,则随其所证,而有其处。或七反人天,或一来不还。证无生者,则十方世界,任运而往。

  问:他种法门,功夫不成,不, 能证果,亦能带业往生否?(李鋡荣)

  答:带业往生,乃净土宗之带有惑业,而仗佛力往生极乐之独具名辞,他宗只取断惑证真,不能袭用。倘问能生极乐与否,则毫无是因,安有是果。

  问:我们对念佛往生,都深信不疑,为什么经上偏说此是难信之法?(智海)

  答:多人心理,对于深奥奇妙的事,往往解而后信,净土一法,乃佛果境界,地前菩萨尚不解所以,故说难信。诸位听经多日,已明粗相,故能起信。

  问:平时念佛,已得三昧,临终忽遇十种恶缘,不能念佛的,当作不能往生论;但此人仍在六道,其果报又怎样?(智海)

  答:果得三昧,虽遇恶缘,不及念佛,但其心识终不颠倒,未必不能往生,纵然不得往生亦当生人天,福报深厚。

  问:文殊普贤马鸣龙树诸大菩萨,都是等觉,十方世界,本来可以任运往生。为什么都愿往生极乐?(赖栋梁)

  答:为体世尊法演净土彻底悲心,特示楷范,藉劝赞故。

  问:弥勒菩萨,亦是弥陀法会中世尊的亲教弟子,为什么不往极乐,而居兜率呢?(赖栋梁)

  答:受世尊之嘱,继在娑婆成佛,以度五浊秽土众生故。

  问:十方菩萨,不求生西者,未知能完成佛果吗?(赖栋梁)

  答:倘能自力断尽诸惑,亦可渐圆佛果。

  问:念佛须万缘放下,未知心中之愿,可以放下不?(赖栋梁)

  答:念佛万缘放下,是摒除一切,专注一境,念佛如法者,声声皆是信愿行之结晶,犹如火暖光三者而不可分。兹欲将愿放下,等诸取火而不欲有光。若果单提念佛,不取信愿,便同禅家照顾话头,已非净家通法矣。

  问:平素念佛虽然有恒,至临终自身朦胧,且亦未得助念,能往生否?(智海)

  答:朦胧即是昏沉,临终得生要在正念分明。预防昏沉!仍是助念稳当,而家庭佛化,亦是助念之先决条件。

  问:扬声念佛与默念,其所得之善根,有没有差别?(智海)

  答:扬声除昏沉,且能使他闻到佛名。默念易入定,于环境不便,可作密行。各有其利,相机择用,不必拘泥。

  问:经云:称念地藏菩萨圣号的功德,胜过其他菩萨名号万倍。如是我们朝夕功德,亦需要称念否?(廖一辛)

  答:素知居士本修净土,今如发愿称念地藏菩萨圣号,宜在课外别诵。缘修持一种法门,皆须依法而行,不当任意夹杂也。

  问:无量寿经内法藏比丘,闻世自在王佛宣说二百一十亿佛刹,说是法时经千亿岁。当时法藏比丘,虽行菩萨道,但尚是比丘之身,何以如此长寿?(廖一辛)

  答:一念能横彻八方,竖穷三际。上句易解,下句难明。经云:“如来正觉,其智难量,无有障碍。能于念顷,住无量亿劫。身及诸根,无有增减。所以者何,如来定慧,究畅无极。于一切法,而得最胜自在故”。基此经文,说法虽云千亿岁,只不过念顷耳。法藏比丘当时承佛定力所摄,亦能念顷住千亿岁。兹举一喻,以明其理,如枕中记,黄梁尚未煮熟,而卢生一梦,竟完成富贵功名子子孙孙,数十年之事业;再如演电影,亦能将数个月之事,在两个钟头以内演完,均可类推。

  问:无量寿经,法藏比丘听法千亿岁,成就庄严佛土。满足五劫,自与凡夫之比丘不同,因何尚称比丘?(江印水)

  答:此经前段多述弥陀过去因地,故经文曰比丘。后段述到果地,则不如是称矣,乃行文之法使然。

  问:弥陀经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之句,若无善根福德,自不能感佛接引,尽人而知。何须有此赘言,内中含有他义否?(江印水)

  答:此处“少”字,不作无字解。乃作多少之“少”字解。义云:往生因缘,固赖于善根福德,但不可以少许善福,藉图徼幸也。

  问:极乐世界所有一切人物,是幻相或者是真有色身?地狱道同此否?(简国垣)

  答:吾辈现在色身,即是幻相,以相虽有而体实空故。相乃众缘和合而起,然即有相矣,自起作用,故依众缘而有三受,极乐证分四土,而实报庄严之人物,…

《佛学问答类编(净土第十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