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亦可云体空相有。地狱同此。
问:诵经念佛行善,确信有无量功德,可能消灾解厄,可是大阿罗汉目犍连,何以不能避其不测之灾?(简国垣)
答:灾厄是苦报,先必有其业因;消解略分灭尽转轻制伏三种。偈云:“罪若起时将心忏,心若亡时罪亦亡”;是谓业尽情空,觅心尚不可得,何有于罪,此属第一种。金刚云“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此属第二种。诵经念佛行善,心力俱猛,能使识田种子不起现行;如法华经普门品之称圣号临时免难,观经之十念往生,均属第三种。目连尊者被害之后,曾至舍利弗尊者处,自称夙业甚重。观此知尊者所遭,是属于第二种之转轻,惟尊者果已圆满,彻知宿命,甘心受之,借此了一段公案耳。
问:念佛可以往生,若心还常起三毒者,亦可往生否?(张庆祝)
答:三毒即是惑业,净土法门,原能带业往生,以惑虽未断,时得念佛之力抑制,使之不起现行(不可引以石压草语误会),而令念佛之种子成熟,即得往生。但未断之惑,不可加增上缘助起现行,若起现行,便为往生障碍。
问:有人说:假使我们统统往生西方,这娑婆世界,岂不是要没有人了吗?(一读者)
答:无量世界众生的神识,由业力牵引,互相来往,此去彼来,何能无人,纵使无人,亦无甚可惜之处。譬如监狱里囚人,全部被赦,而被赦之囚人,能不能踌躇不去,反自忧曰:我辈若全赦出,岂不空了监狱?
问:有一位大学生,他说如果你先证实确有极乐世界在西方,那么我才信佛。请教应怎么答覆他?(廖先生)
答:证实问题,有种种不同,以因明三量之法为最逻辑。一、是“现量”,如眼见色,耳闻声,此是现前之证实;有时走不通,即须用第二法“比量”,譬喻隔墙起烟,证知下边有火;此法有时也走不通,只得采用第三法“圣教量”,此是根据圣人之言作证,因圣言均是体验事实,有一说一,有二说二,决不骗人。极乐世界,有修持人方能得到现量之证。其次见人终时种种瑞相,即为比量之证。佛戒制人妄语,自己岂肯欺人,极乐世界多经所载,自是圣教量之证。再举一例:地球自转一周为一昼夜,绕日一周为一年,此是科学家所共认。但是用现量之法,即证不出来。我曾坐在飞机上向下看,并不见地转动,此种地转之说,不过科学家之比量证知而已,至余人相信,亦只是崇拜科学,相信科学量(亦可谓科学家之圣教量)。再说既然相信无量星球是无量世界,其中说有一个极乐世界,似亦无有什么可怪处。
问:有人说:念佛法门是老太婆们的佛教,但贵刊偏偏要弘扬念佛。这使我们初信的人,要发生怀疑了。请问念佛法门究竟是不是迷信?究竟可以得到些什么实益?(王介一)
答:说念佛法门是老太婆的佛教,乃意存毁谤。但此法门,为释迦与六万恒沙诸佛所共宣,文殊、普贤、马鸣、龙树诸大菩萨所弘扬,慧远、善导、莲池、印光诸祖所传承,晋之刘遗民、雷次宗,唐之白乐天,宋之文彦博,明之袁宏道,清之彭尺木等诸大名儒所遵修,若说这些人是老太婆,但不知什么人是大通家?本刊弘扬念佛,也就是代表这些人说话。若这些人不足挂齿,本刊就不必说了。念佛若是迷信,甚至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八相成道等更是迷信。念佛究竟有什么益处,岂能片言道尽。
问:一、有情是可以说法,但不知无情可能说法否?二、若无情能说法不知有情可能听否?三、若无情不能说法,因何极乐世界,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出妙音使闻之如念佛法僧等?(金仁孚)
答:说法不限于口,极乐六尘演法是也(无情说法),解法不限于听,缘觉见飞花落叶,而能证道是也。
问:永明寿禅师,以有禅有净喻如戴角之虎,近人方伦居士亦主禅净双修,譬为寄保险信,至稳至妥,但亦有人认为禅与净虽可双修,而不可齐备,盖恐一手画圆,一手画方,两俱不成,究竟禅净双修之程式应如何?(钟钧梁)
答:古德说法,各有其机。永明四偈,专为弘净,实不在禅,不过借禅作一映衬,特显净之稳当而已!一偈是说禅而有净,则千妥百当;二偈是说能自力独成者,甚少其人;此分明烘托之笔,以加强第三偈之主张,而坚其修净信心也。若将一偈看作修净者,必须兼禅为佳,二偈或看作抑禅,是皆错会!兹设一喻;有甲乙二人赶路,甲深知山川地理,而且健步,不妨劝其兼乘舟车少减劳苦。乙不识途径,行步蹒跚,然已乘舟车矣,即无须再劝其步行,使多费力。方大居士所云禅净双修,是一偈及甲喻之意也。
问:顺境中随喜持素念佛已有三年,不幸处境转逆,在逆境中开荤,息持佛号,自知罪过,未知有何法补救否?(频兆文)
答:学佛乃大丈夫之事,已经发心(世谓立志),则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何可为逆境退转?为今之计,惟有在佛前至诚忏悔,从即日起,恢复持素念佛,有过能改,善莫大焉。
问:何以西方净土住的菩萨都是男身,如果说都因从莲花降生而不须女身,则男身亦用不著,而菩萨无所谓男女了。(刘定炽)
答:信如所云,男女乃相对名词,无女名即无男名矣,至于经中所说,西方现化,皆是男身,乃随顺此方人相,作方便言耳。
问:法门皆佛所说,宗派亦是祖师大德所立。为何轻视净土“念佛一声漱口三日”如何解?(林梦丁)
答:此是禅家祖师,防范参禅人杂修及逗机启悟之语,并非为轻净土宗,盖向上一著,一法不立,若存一佛字,仍是有法,各宗有各宗之办法,如永明四料简,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之语,岂非亦是轻禅乎?其意实不如是也。
问:生西后,乘愿再来,重入娑婆,广度众生,其中生老病死之苦,与一般众生,有以异乎?(周邦道)
答:万法唯心,游戏人间,剧场上之悲欢离合,虽出出做得逼真,终与人寰中所感受者不同。
问:往生极乐世界之目的,可否归纳为两大要点:一、厌娑婆之秽,欣求极乐之净;二、在极乐世界中,受阿弥陀佛无上功德之感召,培养善种,增强能力,以为乘愿重来,度化众生之准备。倘可如此解说,窃以为当此末法时期,对一般善男女讲演,似应将第二点特别指示,庶足引人入胜,而坚定其信心,鼓舞其勇气,因仅言第一点,恐听者不察,误以为过于寥廓,或近于渺茫也。(周邦道)
答:净宗大义,本属如此,经论不皆云乎:发菩提心,为净业正因,菩提心者上求下化是。而净宗之三重因果,解说亦极分明。念佛是因,见佛是果;见佛是因,成佛是果;成佛是因,度生是果。不过后世大乘根器甚少,而说法者为契机起见,对于第一点成分,演说较多耳。因其自己尚不肯度,遑论再度他人。
问:修四谛得证阿罗汉果,念阿弥陀佛可生极乐。释尊均分别言之。经中有无比较指示之语,若有则涅槃同,而修持异。其及门弟子,何不悉去难就易?(周邦道)
答:经中处处指归,岂非比较,修持之道,有解有行,念佛属于行门,亦不能因念佛而尽废余法。且念佛虽易成就,却不易信。一切众生根性各殊,又岂可以一法强之使行,而违契机之义乎?
问:我从十年前即已笃信“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行住坐卧或烦恼时即默念名号,从无间断,故虽危难或梦中惊恐,仍能持念如常,履险如夷,梦魇魇醒,万试万验。于一九四九年来普陀,即立出家之志,然遭“盘陀庵”一僧人婉拒,同时长官又不许可,故未如愿。持念观音菩萨圣号已久,须改弥陀洪名,是否有碍?依愚意仍持观音菩萨名号如何?(丘高秀)
答:观音与弥陀乃是一家,所办之事,更是同一。惟修持一端,要在依教奉行,经中凡有苦难逼迫,教念观音;后来求得归宿,教念弥陀。
问:(摘录)楞严文殊菩萨“诸行是无常,念性元生灭”,是说念佛之念性是生灭的,不能获不生不灭的圆通果,余以为弘净,该兼大势至入三摩地,得无生法忍,侧重生前成真才对,死后往生,与某教祷告生天,不近似吗?又应含阿字法门,修持六度。(牛庆誉)
答:众生多病。医王多法,开此遮彼,有权有实,一法有一法之修法,一法有一法之妙用,实则法法皆通,并不迳庭,此必将净土各经融会以后,始知其然。居士谓侧重生前成真,此“成真”指证无生法忍乎?若果作到,固是大佳,但不知千万人中几个能证得?且净土法门,其主旨即是往生,居士欲专重生前,是与根本教义不符,细读有关净土之经自知。至净土三经之往生,实则千头万绪,粗说持名须得一心不乱,万行亦须六度齐修,观想更须依境观成。某教真能生天与否,姑且不论,有类如是等之功行乎?胡得例为近似?至云阿字法门,未言取观取念,未敢率答。
问:阿弥陀经义蕴第二九页,言功一心不乱,于三摩地等之训释,请设喻或举例开示:甲、三摩地:1如何平等维持?2何谓境转?3如何是定位?如何是散位?乙、三摩钵底:1如何能令身心安和?2如何能令至此平等地位?丙、三摩口罗哆:能引何种功德?其引功德是否另有方法或注意之点?(大宽)
答:甲1不起分别,持其专注一境。2即境界转变之谓。3定是心住一境,散是心起攀缘。乙1、2须依“小止观”所示之法修持方能得到,此岂片语能道。丙得定断惑,其他境界不一而足;皆从正定而得,不另取法。(按)弥陀义蕴引上诸事,本谓繁细难到,不如持名简而易行,七日可得一心。居士如修须取小止观,求深解此法之大德授之,方不出错。
问:一、“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既无种,无性亦无生”。(见行由第一)此偈不明何理?祈答之。二、“迷人念佛求生于彼,(西方)悟人自净其心,我以佛言:随其心净即佛土净,使君东方人,但心净即无罪,虽西方人,心不净亦有僣……”由此可知,生西方与不生西方,无甚大关系,专求心净,即可得佛之净土。然而有一班愚痴众生,一定要往生西方,而不知娑婆即…
《佛学问答类编(净土第十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