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記得前次已經有所說明,前生以前,所造諸惡業,即使今生有造大善也不能抵消。不過我們淨念相繼六字洪名之中,決不使邪惡的種子生長,是不是時候久了這種子會壞掉麼?還是也會報應?(趙锬铨)
答:種瓜種豆,各自生長,瓜不消豆,豆不消瓜,其生與不生,端在于“緣”。果能淨念相繼,是無惡緣,只有淨緣,念到一心,淨業已成,決定生西。生到西方,悟得無生,罪惡種子,亦無自性,心亡罪亡,兩俱空矣。
問:請問早晚功課思想是做一個習慣,使八識常落種子。假使臨命終時有障礙,不得即時往生西方者,在四十九天中陰身時,有此念佛習慣,就可以知要往西方爲想,但是時阿彌陀佛能來接引中陰身否?(慧觀)
答:生西在臨終舍識之刹那間,不生則渺茫矣。中陰身轉生,並非皆待四十九日,不過至遲如是耳。凡誠心念佛者,八識田中,皆落種子,永不喪失,但何時起現行,則有待功夫之生熟,此正行也,自必改惡向善,以作助行,則臨終可滅障礙。中陰身念佛,亦須遇緣引起,至念力強弱,則不可知,故感佛來接,極無把握矣。但密宗有度中陰往生之法,惟緣亦難遇耳。
問:往生與否專在信願之有無,若然八哥鹦鹉能學人念佛,但它是畜生不能發願,何以能往生?其理何在請指示。(許克鹹)
答:大凡畜生能作人言者,性較靈敏,人既教會念佛,定久伺人舉動,有所模仿,若見朝夕供佛拜佛,諒能引彼起對佛像依托之心,此心即是願也。能願能行,信在其中,資糧具足,即得往生。況經雲“彼佛(指彌陀)所放光明,遍照恒沙佛刹”,又雲“遍照十方世界念佛衆生,攝取不舍”,所言衆生,未言鳥在例外,此法爲二力之門,叁要不缺,有理有事,無可疑也。然此亦是偶爾,非每一鹦鹉,皆能如是也。
問:觀無量壽經言:下品下生者“于蓮華中滿十二大劫,蓮華方開”;臆者以爲殆亦如娑婆之冬蟲蟄居欤,不然其將是何情狀?因爲“十二大劫”畢竟不是個小數位啊!幸乞指教。(孫自強)
答:蟲蟄之喻中非。何不方之以禅定,緣蟄境昏昧,而定境寂照也,然實不如是,花雖不開,內有七寶宮殿,遊嬉自在,惟不見佛聞法耳。劫數假名,取某事而記之則有劫,不記則無劫,大本雲:“並無劫數之名”,華嚴雲“娑婆一劫,爲極樂世界一晝夜”,各有其契機之意也。今懼十二劫之數,不但受拘于有無,且更過泥于長短,經雲,菩薩度衆,應其所欲,尚能演七日爲一劫,促一劫爲七日,豈彌陀度衆,而能限于劫乎?實則衆生有利鈍,悟有遲早,悟則花開,未悟則爲花苞,是心能轉變時間,而時間則不能控製于心也。
問:依照彌陀行願惟修淨土法門,無論上中下根,誠心念佛一心不亂,臨終即得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極樂國。請問佛有八萬四千法門宜修他宗則(禅宗,律宗,天臺宗等等)臨終同得往西方否?佛法有多門歸元無二路,如像百川歸海尚有何解說?(林相路)
答:“歸元無二路”,元指本源,即真如本性也,歸謂除蓋去惑,而窮徹真性也。“八萬四千法門”即“方便有多門”也,西方淨土有四,寂光爲實,即是真性,除叁土爲權,可曰方便。禅律等法,如證佛果爲實,聲緣菩薩,皆稱爲權,寂光即是佛果,此歸元無二也,淨宗前叁土,他宗聲緣菩薩,皆是方便多門也。修淨有淨之方便,修他有他之方便,修他者回向西方,可生極樂,不回向者,是無此願,則不生極樂,明乎歸元方便,知說無矛盾也。
問:佛七中的開示應講些什麼話,可否講經或幾則公案?以提起參加者的興趣否?(釋永興)
答:佛七在使修衆,證取一心不亂,講經說教,但非所宜,恐使其聞思起分別也。公案擬增興趣,亦須擇淨家之事,短而切要者,插入偶說。實則此等開示,最爲困難,要以一段言語,使修衆心能歸一,方爲機理雙契,此則並無定式,只在主七師善巧方便也。區區學淺,未足知此。
問:一味念阿彌陀佛,別的什麼也不作。連往生極樂的回向也不作,可否往生?(釋永興)
答:六字洪名,本有不回向法門之稱,不過理論如是,信願行爲修淨之主要,回向者,即是發願也,無願何能往生,故回向不可廢也。至雲“別的什麼也不作”,未始不可,所謂專心致一,不事雜修,功必精純。但須二六時中,不離這個,順逆苦樂,不爲搖動,方好雲此,蓋道既須臾不離,則戒定共之,福德共之矣。倘悠悠忽忽,懈怠放逸,僅以幾句佛號塞責,往生安有其分。
問:念佛以出聲念及默念兩者的功德以何爲最?(施木修)
答:默念惟自修,出聲能兩度,兩相比較,自是出聲圓滿。然亦應顧及環境允許與否,根性相契與否,環境不許出聲,則取默念,根性不喜默念,則取出聲。
問:見畜生被殺時持念往生咒未知對方能得受益否?(施木修)
答:心誠有感,則彼受益。縱心散亂,見殺起悲,亦是菩提種子,落于識田矣。
問:敝人每日課誦時必念彌陀聖號數百次,往生咒廿一次,持之有恒多年來很少間斷,惟持念時總是雜念頓生,意識散開,無法專一,諒是業障所阻,如此仍繼續修持下去,信願行資糧何時能具足,茫無所期,臨終時能否往生?如不能往生,此事將是徒勞無益,請慈悲開示,修學往生之易行道!(善隆)
答:淨土叁資糧,信至深時,願至切時,持名至一心時,便稱具足。前二憑發心,後一在功夫,發心乃真爲生死,必極欣極厭,自能深切。功夫又須行之如法,背法或勞而無益,倘能心念口誦耳聽,叁處分明,久則易得一心矣。淨土四法,惟持名易行,除此再求易者,區區寡聞,無所知矣。
問:助念時,每次要用幾人?(莊慶賢)
答:爲人助念,少則二人,多則四人,再多則聲雜,反而亂矣。
問:其時要用法器否?(莊慶賢)
答:用引磬木魚不但聲調整齊,且是法器,有淨心之用。惟有大德主張,魚音重濁,磬音清越,故有專取擊引磬者。亦有謂視病者好惡,如喜聽魚磬,亦不妨磬魚並用。
問:助念要分幾次,始終要多少時間適宜?(莊慶賢)
答:每次念一小時,即宜換班,蓋助念不同自修,必須出聲,使病者聽到,如時間過久,恐聲嘶懈怠,音乖調和,則燥攪矣。
問:助念時,是在生命危笃,或是往生後實行?(往生後最少幾小時以內有應?)(莊慶賢)
答:助念者,助病人之念佛也。自宜生前行之。但氣絕以後,神識未必即去,故主張繼續助念能至二十四小時佛聲不斷,方策萬全。
問:助念場所大部分在屋內,但是屋外(途中受災禍)可以在現場實行否?(莊慶賢)
答:途中突遇意外,而在現場念佛,按理自得其益。所慮者,不問市中郊外,各有障礙,恐環境所不許耳。
問:對無信宗教或是非佛教徒(外教)的死者,可以助念否?(莊慶賢)
答:此法既名助念,循名可解其實。彼方倘不相信,且存侮慢,助念自無其功。死後殊途,感應更微矣。縱爲之念,不得曰助,只是仰承佛力,如法超度耳。
問:彌陀經中“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分明是有願必成,但是修他法門,就不如此乎?何以此經單單這樣說,是否別有含義?(顧鳳英)
答:有願必成,是修因原則,但有難易之別,時機之分。永明祖師雲“無禅有淨土,萬修萬人去”,正根據此叁對句而發。已願已生與今願今生,有佛在世,並不爲難,最不易者,當願當生,是于無佛之世,而得成就。當來並無定數,直到世尊法運滅時爲止,惟有淨業尚可成就,而戒與禅,于正像以後,衆生根器漸鈍,不易深造矣。
問:無量壽經中第十八大願末二句雲:“唯除五逆,誹謗正法”假若在未學佛以前有做了以上的事情,學佛後重新忏悔改過,可得往生彼國否?(江寬玉)
答:衆生未學佛,知見偏邪,昧于理事,謗法五逆,多劫以來,自所難免。如覺悟皈依,名曰反邪叁皈,進而求戒,先經忏悔,前罪本屬無知,果能皈忏至誠,衆罪如霜露,真心如慧日,罪消障除,焉得不生。調達五逆,佛與授記,蓮池靈岩少時,皆以韓歐自任,後俱證果,是其前例。倘皈戒以後,再蹈前轍,是明知故犯,怙惡不悛,自障往生矣。
問:念佛求一心不亂,但是已有定數,一方面念佛,一方面算數珠,據弟子的自感想,念佛則要得一心時,忽然又想撥小記珠的念頭,如此算數,欲求一心,比較困難,可用定時間爲數否?(江寬玉)
答:各個人之根器心理,多不相同,修持取舍,亦不一定。有數珠心定者,有數珠心不定者,居士既以數珠攪擾,則不必用,或以焚香記,或以時鍾,皆無不可也。
問:系念與憶念,心念與默念,如何分別?(潔園)
答:此四者,皆從心念,事惟是一,若在字面求之,亦可強分其界,系念者,此法萦系在心而不去,憶念者,思想一佛長久不忘,心念者,出聲與否皆須從心起佛,默念者,心存佛而不必出聲也。
問:淨土津要中引坐禅叁昧經,“菩薩坐禅,不念一切,惟念一佛,即得叁昧”句。此種念佛,是禅是淨?(潔園)
答:從名相論,禅者靜心中之慮,淨者淨心中之妄,似一非二也。然禅淨並舉時,淨只言淨法,淨法者何,即求生西方是,禅亦只言禅門,禅門者何,證無生者是,法之及閘,是言其因地,生與無生,是言其希果也,有禅淨雙修者,是行乎禅而歸乎淨也,明乎此,則淨法禅門易判矣。
問:紫柏老人謂:“須夢睡中念佛不斷,方有出苦分。否則雖盡形壽念到臨時,卻又無用。”請問到了一心之人,是否在夢睡中都能念佛?(潔園)
答:此極言其功夫之純也,醒如是,夢亦如是,非教人必作夢也。到一心者,醒時是能作得主,睡而無夢固佳,倘有夢而緣欲塵,是夢中作不得主,而是功夫不熟之證,夢時不能作主,死時自更不作主矣。
問:念佛念得一心不亂的行者,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根據金剛經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或恐魔來擾亂道心,以念佛行者臨終甯…
《佛學問答類編(淨土第十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