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問答類編(淨土第十二)▪P22

  ..續本文上一頁保非魔攬。(周慧德)

  答:金剛經言性空之理,彌陀經言成佛之法,魔者障礙也,因與果違爲障。修禅斷惑見性,忽現有相,即是相違,故曰魔障。修淨感佛,報化來現,是因是果,並不相違,安得稱障,故不是魔。然亦有實相念佛,頓超寂光。九品四土,是又不能執一而論淨也。

  問:勸修念佛法門中一句“臥時念佛莫聞聲,鼻息之中好系名,一枕清風秋萬裏,半床明月夜叁更。”前二句小有明白,後二句甚不清楚。請老師解釋。(顧鳳英)

  答:詩與偈頌,意多含蓄,讀者所解,各隨其機,見仁見智,皆能得益。一枕清風之句,乃謂世俗凡衆,皆迷顛倒,煩惱熾盛,如臥燔柴。念佛之人,心地清涼,高枕安穩,如吹清風,心身爽快,比喻炎暑已退,高秋遠來。半床明月之句,亦言無修俗衆,無明昏沈,如處長夜,而念佛者,心地寂照,雖在五濁黑暗,昏昏擾擾,等于夜出皓月,宇宙光明。

  問:每日早晚二課除念佛回向外,閑時全念觀世音菩薩聖號能生西方極樂否?(邱合順)

  答:往生淨土,法載叁經,皆以彌陀爲主,以彌陀爲極樂導師故。經爲聖言量,故必依教奉行,方爲依法,方爲如法,持佛觀佛,爲本師釋尊之教也。但觀音爲彌陀脅佐,弘願接引,亦重極樂,念之尚不背馳。但觀音普門普願,世出世法,隨緣兼施,不似彌陀之專也。若念觀音,回向極樂,是因是果,亦往生也。

  問:念佛有數種念法,但默、心二念拙分不清楚,默念是否口啓唇舌,自己能聞他人不聞,心念是否從心思念佛號謂之心念?望老師分別明示。(邱合順)

  答:默念者,啓口動唇,微有其聲,或無有聲不論其聲聞與不聞,總以生起聞相,易得攝心,此聞亦爲下手功夫之一。心念者,但用想而默轉,亦用心去默聽,所謂心念心聽也。

  問:吾有聽說是否衆生業障消滅後才能夠往生西方?但是淨土宗有帶業往生又是如何?(張進添)

  答:淨土宗叁根普度,有業盡情空而往生者,亦可帶業往生。必看淨土經典方知,聽人傳說,毫厘千裏,不可不慎!

  問:發心者即觀此自性清淨心,既發心即是觀心,其要在見性故。然念佛能得一心不亂是否便得見性?(王居士)

  答:發心是發起某種願心,欲推動某種事業之謂,甚爲寬泛。觀心是依經教所示,返觀自性,法亦不一。念佛得到一心不亂,可雲是定,但一心分理事,得定分深淺,不能一語言之。見性是得果,定慧爲修因,修圓幾分因,便得幾分果。如天上之月,初二叁見光明,初七八再展光明,十四五圓滿光明,光明雖一,分寸則不等耳,見性之問,亦猶是也。

  問:念佛者爲求往西,倘不得一心不亂能往生否?(王居士)

  答:往生分九品,且有邊地,一心者得上品,不一者列下地,一心者有把握,不一者恐生障礙,如臨終不生障礙,不起顛倒,亦得往生。凡事取法乎上,僅得乎中,生死大事,安可圖徼幸,而不求把握耶?

  問:研究淨宗經典,欲求深入如何下手?(潔園)

  答:淨宗主經,爲彌陀、觀經、無量壽經,叁經爲淨基本,然必先與修讀。是經皆有精注,亦須參考,以經文看之似淺,而蘊義實深也。淨宗各論,祖師語錄,俱能助人開慧,尤應多看,叁經之義既明,有力再廣研他法,蓋萬法一如,皆有助于入淨之功。

  問:佛法有解有行,學人虛度光陰,空過了大半生以上,今很痛惜來日無多,不敢空過,念佛一法必是下定決心視同穿衣食飯不敢缺少,無論如何困難必須加以克服,更不敢畏難而退,但是十二年中,道業未成,無常至速,恐怕忽然臨命終時,自己沒有把握往生,空無所得,如何是好?(周慧德)

  答:徹悟祖師嘗曰:“往生與否,全在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低,更賴持名之多少”。居士既雲,“下定決心,不敢畏難而退”,是有信願,且甚深切。已經十二年,未嘗間斷,亦是有行。信願行叁,資糧具足,按照經訓,無不往生。所謂道業未成,或雲未得一心,但一心之事,有長暫之別,長者或未能,暫者諒已得。此後要注意正助雙修,使叁業少受雜染,古雲“隨緣消舊業,更不造新殃”,如斯障礙不生,平素即得相似一心,臨終可以心不顛倒,往生即有把握矣。

  問:愛不重不生娑婆,娑婆有一愛便是往生之障礙,若不與愛絕緣者,恐怕不能往生。若斷絕情愛,世俗人說你們學佛的人,太不近人情,要怎樣對待大家?(周慧德)

  答:愛情生于“神識”,是妄是私;慈悲發乎“本性”,是真是公。“神識”是流轉之緣,故生死不斷;“本性”是還滅之宗,故隨緣不變。我學者爲理智,彼責者乃感情,此即道與俗之分界,道須覺證,俗因迷成。方便言之,慈悲乃圓真愛心,愛情乃偏假慈悲,以是告彼可耳。

  問:身在娑婆,意在極樂,很想能在定中到極樂世界去遊遊多麼爽快!(周慧德)

  答:念佛本有持名實相四種,一心亦有長暫深淺不同。念佛即是淨土,一心亦是定中,念佛果到一心,即是定遊極樂,有相是實報土,無相是寂光土。觀來問似是欣遊實報,但在持名法中,不可再起此念,起此念是二念,非一心矣。

  問:但是功夫不能如願,聽說往生淨土到臨終時候,神識必由頂門而出,先開頂門,常常學習,到臨終之時有熟路可循,我們一無所知,請老師慈悲指示。(周慧德)

  答:先開頂門,密宗淨門有此一法,應知雖則開頂,久而不修,頂門再閉。修法時叁密齊資,倘有事擾,必將法身收起,觀想持咒,俱有次第,極不簡單,未若持名單刀直入耳。學佛要從圓解,諸法自能融通,不必起軒轾心,不可起徼幸心,否則法法皆妙,焉能全修。倘能念至臨終佛接,何愁頂門不開,既能見佛隨佛矣,豈須再問我從何門而出耶?

  問:了脫生死,當生成就,是否只有念佛這一條路?(張慶祝)

  答:禅密皆能當生成就,惟行之甚難,其中條件,有一不備,則難出離,淨有九品往生,是高低均得成就,且有佛引之力,更不憂走歧錯,故古德曰,“萬修萬人去”也。

  問:念的清清楚楚,聞的清清楚楚,是否即此爲一心不亂?(張慶祝)

  答:念與聞,俱各清楚,是修淨之一法,乃求一之正途,屬于因緣。“一心不亂”,是修得之果,須另體驗。聖號與念心,如兩針鋒相接,接則爲一,少有他動,則不能接,即非一矣。要知功之淺者,雖念聞兩俱清楚,亦不能保不起他念,故雲兩俱清楚,是淨一之因緣也。

  問:真心念佛,與緣慮心念佛,是如何分別?(張慶祝)

  答:真心二寂,講法不一,須先說明:一、至誠無僞曰真心,此心念佛,自不免尚是緣慮。二、真如實相 ,亦曰真心,淨宗修此,名實相念佛,是種則無緣慮。但緣慮亦有善惡淨穢之不同,初機學人,不使緣慮,則無琢磨處,修時無法入手,在果地尚有權實四土之分,在因地何能免種種之方便。真與緣慮,固有高低之別,然求學程式,自應由淺入深。

  問:欣淨厭穢之心,是否爲緣慮心?(張慶祝)

  答:既有欣羨,便是攀緣,義在前條,業已說明。緣慮淨土,自合“以心作佛”之法,功夫純時,能到無念而念,契于實相,乃爲“是心是佛”矣。

  問:攝心念佛,與止觀念佛,同乎,異乎?(張慶祝)

  答:攝心是止,念佛是觀,攝止則同,觀念卻有異耳。

  問:尚未皈依叁寶而念佛其效果如何?(麥樹)

  答:既肯念佛矣,是心已皈依叁寶,自有功德,倘有機會,尚是在儀式上皈依爲佳。

  問:念佛前應作如何准備?(麥樹)

  答:並無如何准備,但求至誠清潔,隨力隨分焚香供花便妥。

  問:念南無阿彌陀佛,爲何包盡八萬四千法門。

  答:修行之具,不外經文,咒語,佛號。經是名言貫串之義,即貫字爲句,貫句爲篇章也。止以阿字論,此字爲一切字之種字,爲一切教法之根本,如無此字,則無一切經矣。咒是秘密真言,六字洪名,皆依梵音,未翻一字,只一阿字,即具息災、增益、降伏、攝召,四用,合六字義更多矣,是至簡至真之咒。佛號雖多,偈曰,“十方叁世佛,阿彌陀第一”,古德雲,持此一號,即是持一切佛號,此修具之勝義也。修行之法,止觀可統攝之,念佛憶佛,即止即觀,善念者,不求離外境,而境自離,善憶者,不求內止亂,而亂自止。不必作各種觀,不必修各種定,寂照自然雙融,此修法之勝義也。所修之事,無非心性解脫,得證叁昧,可以斷惑顯真,不得所轉,亦可帶業往生,脫離輪回,所謂“不用叁祇修福慧,只憑六字出乾坤”,此解脫之勝義也。略言如是,詳言難盡,人雲包盡八萬四千法門,可爲知言。然亦僅作贊歎此法之殊,不可誤爲破他法門也。

  問:南無阿彌陀佛之梵字可得聞欤?(吳明安)

  答:彌陀爲梵音,音如纥字,乃四音合成。

  問:念南無阿彌陀有結手印的方法嗎?(吳明安)

  答:兩手皆以大指與食指捏作圈形,掌平仰,右掌加與左掌之上,使兩圈相靠。式如定印,不過大食指捏作圈而已。

  問:念佛屬淨,咒屬行密,因何常聞淨宗行者,亦必持咒,若如是淨密雙修,不更妙嗎?(吳明安)

  答:密宗法門甚多,若再雜修,有礙于心。惟彌陀之法,雖雲是淨,亦禅亦密,但許依教奉行,不宜私意更張。

  問:又淨宗行者,自屬六字洪名爲專功,若再持咒,不致破淨否?(吳明安)

  答:咒類甚多,各有專用。如修淨者,持往生咒,乃淨宗古德所定,自無不可,若夾雜他法,則受影響。

  問:楞嚴經中“持咒臨命終時,十方國土,可得隨意往生,更不墮落”,若如是念佛往生與持咒往生有何差別?(吳明安)

  答:教相不明之初學,所修何法,即先看何宗經典,待了達後,再研他宗之書。若尚不通,他更難達,居士既欲修淨,自應先將叁經貫通,而妄緣心,疑惑心,自然而少矣。今日惟應依教而修,否則歧中多歧,恐迂遠其果也。

  問:修淨土行者只供奉釋加世尊像可否?抑或須供彌陀佛像?(廖清華)

  答:兩宜俱供,釋迦世尊爲教中本師,彌陀爲淨宗本尊故。倘地狹不…

《佛學問答類編(淨土第十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