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保非魔揽。(周慧德)
答:金刚经言性空之理,弥陀经言成佛之法,魔者障碍也,因与果违为障。修禅断惑见性,忽现有相,即是相违,故曰魔障。修净感佛,报化来现,是因是果,并不相违,安得称障,故不是魔。然亦有实相念佛,顿超寂光。九品四土,是又不能执一而论净也。
问:劝修念佛法门中一句“卧时念佛莫闻声,鼻息之中好系名,一枕清风秋万里,半床明月夜三更。”前二句小有明白,后二句甚不清楚。请老师解释。(顾凤英)
答:诗与偈颂,意多含蓄,读者所解,各随其机,见仁见智,皆能得益。一枕清风之句,乃谓世俗凡众,皆迷颠倒,烦恼炽盛,如卧燔柴。念佛之人,心地清凉,高枕安稳,如吹清风,心身爽快,比喻炎暑已退,高秋远来。半床明月之句,亦言无修俗众,无明昏沉,如处长夜,而念佛者,心地寂照,虽在五浊黑暗,昏昏扰扰,等于夜出皓月,宇宙光明。
问:每日早晚二课除念佛回向外,闲时全念观世音菩萨圣号能生西方极乐否?(邱合顺)
答:往生净土,法载三经,皆以弥陀为主,以弥陀为极乐导师故。经为圣言量,故必依教奉行,方为依法,方为如法,持佛观佛,为本师释尊之教也。但观音为弥陀胁佐,弘愿接引,亦重极乐,念之尚不背驰。但观音普门普愿,世出世法,随缘兼施,不似弥陀之专也。若念观音,回向极乐,是因是果,亦往生也。
问:念佛有数种念法,但默、心二念拙分不清楚,默念是否口启唇舌,自己能闻他人不闻,心念是否从心思念佛号谓之心念?望老师分别明示。(邱合顺)
答:默念者,启口动唇,微有其声,或无有声不论其声闻与不闻,总以生起闻相,易得摄心,此闻亦为下手功夫之一。心念者,但用想而默转,亦用心去默听,所谓心念心听也。
问:吾有听说是否众生业障消灭后才能够往生西方?但是净土宗有带业往生又是如何?(张进添)
答:净土宗三根普度,有业尽情空而往生者,亦可带业往生。必看净土经典方知,听人传说,毫厘千里,不可不慎!
问:发心者即观此自性清净心,既发心即是观心,其要在见性故。然念佛能得一心不乱是否便得见性?(王居士)
答:发心是发起某种愿心,欲推动某种事业之谓,甚为宽泛。观心是依经教所示,返观自性,法亦不一。念佛得到一心不乱,可云是定,但一心分理事,得定分深浅,不能一语言之。见性是得果,定慧为修因,修圆几分因,便得几分果。如天上之月,初二三见光明,初七八再展光明,十四五圆满光明,光明虽一,分寸则不等耳,见性之问,亦犹是也。
问:念佛者为求往西,倘不得一心不乱能往生否?(王居士)
答:往生分九品,且有边地,一心者得上品,不一者列下地,一心者有把握,不一者恐生障碍,如临终不生障碍,不起颠倒,亦得往生。凡事取法乎上,仅得乎中,生死大事,安可图徼幸,而不求把握耶?
问:研究净宗经典,欲求深入如何下手?(洁园)
答:净宗主经,为弥陀、观经、无量寿经,三经为净基本,然必先与修读。是经皆有精注,亦须参考,以经文看之似浅,而蕴义实深也。净宗各论,祖师语录,俱能助人开慧,尤应多看,三经之义既明,有力再广研他法,盖万法一如,皆有助于入净之功。
问:佛法有解有行,学人虚度光阴,空过了大半生以上,今很痛惜来日无多,不敢空过,念佛一法必是下定决心视同穿衣食饭不敢缺少,无论如何困难必须加以克服,更不敢畏难而退,但是十二年中,道业未成,无常至速,恐怕忽然临命终时,自己没有把握往生,空无所得,如何是好?(周慧德)
答:彻悟祖师尝曰:“往生与否,全在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低,更赖持名之多少”。居士既云,“下定决心,不敢畏难而退”,是有信愿,且甚深切。已经十二年,未尝间断,亦是有行。信愿行三,资粮具足,按照经训,无不往生。所谓道业未成,或云未得一心,但一心之事,有长暂之别,长者或未能,暂者谅已得。此后要注意正助双修,使三业少受杂染,古云“随缘消旧业,更不造新殃”,如斯障碍不生,平素即得相似一心,临终可以心不颠倒,往生即有把握矣。
问:爱不重不生娑婆,娑婆有一爱便是往生之障碍,若不与爱绝缘者,恐怕不能往生。若断绝情爱,世俗人说你们学佛的人,太不近人情,要怎样对待大家?(周慧德)
答:爱情生于“神识”,是妄是私;慈悲发乎“本性”,是真是公。“神识”是流转之缘,故生死不断;“本性”是还灭之宗,故随缘不变。我学者为理智,彼责者乃感情,此即道与俗之分界,道须觉证,俗因迷成。方便言之,慈悲乃圆真爱心,爱情乃偏假慈悲,以是告彼可耳。
问:身在娑婆,意在极乐,很想能在定中到极乐世界去游游多么爽快!(周慧德)
答:念佛本有持名实相四种,一心亦有长暂深浅不同。念佛即是净土,一心亦是定中,念佛果到一心,即是定游极乐,有相是实报土,无相是寂光土。观来问似是欣游实报,但在持名法中,不可再起此念,起此念是二念,非一心矣。
问:但是功夫不能如愿,听说往生净土到临终时候,神识必由顶门而出,先开顶门,常常学习,到临终之时有熟路可循,我们一无所知,请老师慈悲指示。(周慧德)
答:先开顶门,密宗净门有此一法,应知虽则开顶,久而不修,顶门再闭。修法时三密齐资,倘有事扰,必将法身收起,观想持咒,俱有次第,极不简单,未若持名单刀直入耳。学佛要从圆解,诸法自能融通,不必起轩轾心,不可起徼幸心,否则法法皆妙,焉能全修。倘能念至临终佛接,何愁顶门不开,既能见佛随佛矣,岂须再问我从何门而出耶?
问:了脱生死,当生成就,是否只有念佛这一条路?(张庆祝)
答:禅密皆能当生成就,惟行之甚难,其中条件,有一不备,则难出离,净有九品往生,是高低均得成就,且有佛引之力,更不忧走歧错,故古德曰,“万修万人去”也。
问:念的清清楚楚,闻的清清楚楚,是否即此为一心不乱?(张庆祝)
答:念与闻,俱各清楚,是修净之一法,乃求一之正途,属于因缘。“一心不乱”,是修得之果,须另体验。圣号与念心,如两针锋相接,接则为一,少有他动,则不能接,即非一矣。要知功之浅者,虽念闻两俱清楚,亦不能保不起他念,故云两俱清楚,是净一之因缘也。
问:真心念佛,与缘虑心念佛,是如何分别?(张庆祝)
答:真心二寂,讲法不一,须先说明:一、至诚无伪曰真心,此心念佛,自不免尚是缘虑。二、真如实相 ,亦曰真心,净宗修此,名实相念佛,是种则无缘虑。但缘虑亦有善恶净秽之不同,初机学人,不使缘虑,则无琢磨处,修时无法入手,在果地尚有权实四土之分,在因地何能免种种之方便。真与缘虑,固有高低之别,然求学程式,自应由浅入深。
问:欣净厌秽之心,是否为缘虑心?(张庆祝)
答:既有欣羡,便是攀缘,义在前条,业已说明。缘虑净土,自合“以心作佛”之法,功夫纯时,能到无念而念,契于实相,乃为“是心是佛”矣。
问:摄心念佛,与止观念佛,同乎,异乎?(张庆祝)
答:摄心是止,念佛是观,摄止则同,观念却有异耳。
问:尚未皈依三宝而念佛其效果如何?(麦树)
答:既肯念佛矣,是心已皈依三宝,自有功德,倘有机会,尚是在仪式上皈依为佳。
问:念佛前应作如何准备?(麦树)
答:并无如何准备,但求至诚清洁,随力随分焚香供花便妥。
问:念南无阿弥陀佛,为何包尽八万四千法门。
答:修行之具,不外经文,咒语,佛号。经是名言贯串之义,即贯字为句,贯句为篇章也。止以阿字论,此字为一切字之种字,为一切教法之根本,如无此字,则无一切经矣。咒是秘密真言,六字洪名,皆依梵音,未翻一字,只一阿字,即具息灾、增益、降伏、摄召,四用,合六字义更多矣,是至简至真之咒。佛号虽多,偈曰,“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古德云,持此一号,即是持一切佛号,此修具之胜义也。修行之法,止观可统摄之,念佛忆佛,即止即观,善念者,不求离外境,而境自离,善忆者,不求内止乱,而乱自止。不必作各种观,不必修各种定,寂照自然双融,此修法之胜义也。所修之事,无非心性解脱,得证三昧,可以断惑显真,不得所转,亦可带业往生,脱离轮回,所谓“不用三祇修福慧,只凭六字出乾坤”,此解脱之胜义也。略言如是,详言难尽,人云包尽八万四千法门,可为知言。然亦仅作赞叹此法之殊,不可误为破他法门也。
问:南无阿弥陀佛之梵字可得闻欤?(吴明安)
答:弥陀为梵音,音如纥字,乃四音合成。
问:念南无阿弥陀有结手印的方法吗?(吴明安)
答:两手皆以大指与食指捏作圈形,掌平仰,右掌加与左掌之上,使两圈相靠。式如定印,不过大食指捏作圈而已。
问:念佛属净,咒属行密,因何常闻净宗行者,亦必持咒,若如是净密双修,不更妙吗?(吴明安)
答:密宗法门甚多,若再杂修,有碍于心。惟弥陀之法,虽云是净,亦禅亦密,但许依教奉行,不宜私意更张。
问:又净宗行者,自属六字洪名为专功,若再持咒,不致破净否?(吴明安)
答:咒类甚多,各有专用。如修净者,持往生咒,乃净宗古德所定,自无不可,若夹杂他法,则受影响。
问:楞严经中“持咒临命终时,十方国土,可得随意往生,更不堕落”,若如是念佛往生与持咒往生有何差别?(吴明安)
答:教相不明之初学,所修何法,即先看何宗经典,待了达后,再研他宗之书。若尚不通,他更难达,居士既欲修净,自应先将三经贯通,而妄缘心,疑惑心,自然而少矣。今日惟应依教而修,否则歧中多歧,恐迂远其果也。
问:修净土行者只供奉释加世尊像可否?抑或须供弥陀佛像?(廖清华)
答:两宜俱供,释迦世尊为教中本师,弥陀为净宗本尊故。倘地狭不…
《佛学问答类编(净土第十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