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记得前次已经有所说明,前生以前,所造诸恶业,即使今生有造大善也不能抵消。不过我们净念相继六字洪名之中,决不使邪恶的种子生长,是不是时候久了这种子会坏掉么?还是也会报应?(赵锬铨)
答:种瓜种豆,各自生长,瓜不消豆,豆不消瓜,其生与不生,端在于“缘”。果能净念相继,是无恶缘,只有净缘,念到一心,净业已成,决定生西。生到西方,悟得无生,罪恶种子,亦无自性,心亡罪亡,两俱空矣。
问:请问早晚功课思想是做一个习惯,使八识常落种子。假使临命终时有障碍,不得即时往生西方者,在四十九天中阴身时,有此念佛习惯,就可以知要往西方为想,但是时阿弥陀佛能来接引中阴身否?(慧观)
答:生西在临终舍识之刹那间,不生则渺茫矣。中阴身转生,并非皆待四十九日,不过至迟如是耳。凡诚心念佛者,八识田中,皆落种子,永不丧失,但何时起现行,则有待功夫之生熟,此正行也,自必改恶向善,以作助行,则临终可灭障碍。中阴身念佛,亦须遇缘引起,至念力强弱,则不可知,故感佛来接,极无把握矣。但密宗有度中阴往生之法,惟缘亦难遇耳。
问:往生与否专在信愿之有无,若然八哥鹦鹉能学人念佛,但它是畜生不能发愿,何以能往生?其理何在请指示。(许克咸)
答:大凡畜生能作人言者,性较灵敏,人既教会念佛,定久伺人举动,有所模仿,若见朝夕供佛拜佛,谅能引彼起对佛像依托之心,此心即是愿也。能愿能行,信在其中,资粮具足,即得往生。况经云“彼佛(指弥陀)所放光明,遍照恒沙佛刹”,又云“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所言众生,未言鸟在例外,此法为二力之门,三要不缺,有理有事,无可疑也。然此亦是偶尔,非每一鹦鹉,皆能如是也。
问:观无量寿经言:下品下生者“于莲华中满十二大劫,莲华方开”;臆者以为殆亦如娑婆之冬虫蛰居欤,不然其将是何情状?因为“十二大劫”毕竟不是个小数位啊!幸乞指教。(孙自强)
答:虫蛰之喻中非。何不方之以禅定,缘蛰境昏昧,而定境寂照也,然实不如是,花虽不开,内有七宝宫殿,游嬉自在,惟不见佛闻法耳。劫数假名,取某事而记之则有劫,不记则无劫,大本云:“并无劫数之名”,华严云“娑婆一劫,为极乐世界一昼夜”,各有其契机之意也。今惧十二劫之数,不但受拘于有无,且更过泥于长短,经云,菩萨度众,应其所欲,尚能演七日为一劫,促一劫为七日,岂弥陀度众,而能限于劫乎?实则众生有利钝,悟有迟早,悟则花开,未悟则为花苞,是心能转变时间,而时间则不能控制于心也。
问:依照弥陀行愿惟修净土法门,无论上中下根,诚心念佛一心不乱,临终即得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极乐国。请问佛有八万四千法门宜修他宗则(禅宗,律宗,天台宗等等)临终同得往西方否?佛法有多门归元无二路,如像百川归海尚有何解说?(林相路)
答:“归元无二路”,元指本源,即真如本性也,归谓除盖去惑,而穷彻真性也。“八万四千法门”即“方便有多门”也,西方净土有四,寂光为实,即是真性,除三土为权,可曰方便。禅律等法,如证佛果为实,声缘菩萨,皆称为权,寂光即是佛果,此归元无二也,净宗前三土,他宗声缘菩萨,皆是方便多门也。修净有净之方便,修他有他之方便,修他者回向西方,可生极乐,不回向者,是无此愿,则不生极乐,明乎归元方便,知说无矛盾也。
问:佛七中的开示应讲些什么话,可否讲经或几则公案?以提起参加者的兴趣否?(释永兴)
答:佛七在使修众,证取一心不乱,讲经说教,但非所宜,恐使其闻思起分别也。公案拟增兴趣,亦须择净家之事,短而切要者,插入偶说。实则此等开示,最为困难,要以一段言语,使修众心能归一,方为机理双契,此则并无定式,只在主七师善巧方便也。区区学浅,未足知此。
问:一味念阿弥陀佛,别的什么也不作。连往生极乐的回向也不作,可否往生?(释永兴)
答:六字洪名,本有不回向法门之称,不过理论如是,信愿行为修净之主要,回向者,即是发愿也,无愿何能往生,故回向不可废也。至云“别的什么也不作”,未始不可,所谓专心致一,不事杂修,功必精纯。但须二六时中,不离这个,顺逆苦乐,不为摇动,方好云此,盖道既须臾不离,则戒定共之,福德共之矣。倘悠悠忽忽,懈怠放逸,仅以几句佛号塞责,往生安有其分。
问:念佛以出声念及默念两者的功德以何为最?(施木修)
答:默念惟自修,出声能两度,两相比较,自是出声圆满。然亦应顾及环境允许与否,根性相契与否,环境不许出声,则取默念,根性不喜默念,则取出声。
问:见畜生被杀时持念往生咒未知对方能得受益否?(施木修)
答:心诚有感,则彼受益。纵心散乱,见杀起悲,亦是菩提种子,落于识田矣。
问:敝人每日课诵时必念弥陀圣号数百次,往生咒廿一次,持之有恒多年来很少间断,惟持念时总是杂念顿生,意识散开,无法专一,谅是业障所阻,如此仍继续修持下去,信愿行资粮何时能具足,茫无所期,临终时能否往生?如不能往生,此事将是徒劳无益,请慈悲开示,修学往生之易行道!(善隆)
答:净土三资粮,信至深时,愿至切时,持名至一心时,便称具足。前二凭发心,后一在功夫,发心乃真为生死,必极欣极厌,自能深切。功夫又须行之如法,背法或劳而无益,倘能心念口诵耳听,三处分明,久则易得一心矣。净土四法,惟持名易行,除此再求易者,区区寡闻,无所知矣。
问:助念时,每次要用几人?(庄庆贤)
答:为人助念,少则二人,多则四人,再多则声杂,反而乱矣。
问:其时要用法器否?(庄庆贤)
答:用引磬木鱼不但声调整齐,且是法器,有净心之用。惟有大德主张,鱼音重浊,磬音清越,故有专取击引磬者。亦有谓视病者好恶,如喜听鱼磬,亦不妨磬鱼并用。
问:助念要分几次,始终要多少时间适宜?(庄庆贤)
答:每次念一小时,即宜换班,盖助念不同自修,必须出声,使病者听到,如时间过久,恐声嘶懈怠,音乖调和,则燥搅矣。
问:助念时,是在生命危笃,或是往生后实行?(往生后最少几小时以内有应?)(庄庆贤)
答:助念者,助病人之念佛也。自宜生前行之。但气绝以后,神识未必即去,故主张继续助念能至二十四小时佛声不断,方策万全。
问:助念场所大部分在屋内,但是屋外(途中受灾祸)可以在现场实行否?(庄庆贤)
答:途中突遇意外,而在现场念佛,按理自得其益。所虑者,不问市中郊外,各有障碍,恐环境所不许耳。
问:对无信宗教或是非佛教徒(外教)的死者,可以助念否?(庄庆贤)
答:此法既名助念,循名可解其实。彼方倘不相信,且存侮慢,助念自无其功。死后殊途,感应更微矣。纵为之念,不得曰助,只是仰承佛力,如法超度耳。
问:弥陀经中“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分明是有愿必成,但是修他法门,就不如此乎?何以此经单单这样说,是否别有含义?(顾凤英)
答:有愿必成,是修因原则,但有难易之别,时机之分。永明祖师云“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正根据此三对句而发。已愿已生与今愿今生,有佛在世,并不为难,最不易者,当愿当生,是于无佛之世,而得成就。当来并无定数,直到世尊法运灭时为止,惟有净业尚可成就,而戒与禅,于正像以后,众生根器渐钝,不易深造矣。
问:无量寿经中第十八大愿末二句云:“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假若在未学佛以前有做了以上的事情,学佛后重新忏悔改过,可得往生彼国否?(江宽玉)
答:众生未学佛,知见偏邪,昧于理事,谤法五逆,多劫以来,自所难免。如觉悟皈依,名曰反邪三皈,进而求戒,先经忏悔,前罪本属无知,果能皈忏至诚,众罪如霜露,真心如慧日,罪消障除,焉得不生。调达五逆,佛与授记,莲池灵岩少时,皆以韩欧自任,后俱证果,是其前例。倘皈戒以后,再蹈前辙,是明知故犯,怙恶不悛,自障往生矣。
问:念佛求一心不乱,但是已有定数,一方面念佛,一方面算数珠,据弟子的自感想,念佛则要得一心时,忽然又想拨小记珠的念头,如此算数,欲求一心,比较困难,可用定时间为数否?(江宽玉)
答:各个人之根器心理,多不相同,修持取舍,亦不一定。有数珠心定者,有数珠心不定者,居士既以数珠搅扰,则不必用,或以焚香记,或以时钟,皆无不可也。
问:系念与忆念,心念与默念,如何分别?(洁园)
答:此四者,皆从心念,事惟是一,若在字面求之,亦可强分其界,系念者,此法萦系在心而不去,忆念者,思想一佛长久不忘,心念者,出声与否皆须从心起佛,默念者,心存佛而不必出声也。
问:净土津要中引坐禅三昧经,“菩萨坐禅,不念一切,惟念一佛,即得三昧”句。此种念佛,是禅是净?(洁园)
答:从名相论,禅者静心中之虑,净者净心中之妄,似一非二也。然禅净并举时,净只言净法,净法者何,即求生西方是,禅亦只言禅门,禅门者何,证无生者是,法之及闸,是言其因地,生与无生,是言其希果也,有禅净双修者,是行乎禅而归乎净也,明乎此,则净法禅门易判矣。
问:紫柏老人谓:“须梦睡中念佛不断,方有出苦分。否则虽尽形寿念到临时,却又无用。”请问到了一心之人,是否在梦睡中都能念佛?(洁园)
答:此极言其功夫之纯也,醒如是,梦亦如是,非教人必作梦也。到一心者,醒时是能作得主,睡而无梦固佳,倘有梦而缘欲尘,是梦中作不得主,而是功夫不熟之证,梦时不能作主,死时自更不作主矣。
问:念佛念得一心不乱的行者,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根据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或恐魔来扰乱道心,以念佛行者临终宁…
《佛学问答类编(净土第十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