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学问答类编(净土第十二)▪P23

  ..续本文上一页便,只能供一尊时,即供弥陀。盖供弥陀,乃净宗本尊,亦释尊所教示,遵其教即是供其心,等于供二尊也。

  问:西方极乐世界“无有昼夜”是光明而无黑暗的,为何经上云:“昼夜六时”,其夜间是以何为目标?(江宽玉)

  答:此洲昼夜,亦是假定名辞,因地球之自转,向日一面而明,呼之曰昼,背日一面而暗,呼之曰夜,呼昼夜者,偏见之事实也。极乐不借日而光明,自无暗时,呼昼夜者,乃此方之语,随顺此方易知而说。以彼土之莲有开有合,合时假曰夜,开时假曰昼耳。

  问:佛说净土念佛法门,是在说哪一部经之后接下说的。(江宽玉)

  答:净土一法,在佛经中有专说散说之别,专说者,三经是也。散说者,各大乘经中皆寓此义也。以散者论,五时皆有,不分前后,以专说者论,在阿含提胃后说也。

  问:有人欲临命终时,请助念团为其助念,有时人数少。在休息之时,可以用答录机暂代念佛号,使病人得闻佛号不间断。如此其利益有差否?(江宽玉)

  答:此法未尝不可,以不令病者知为妙,知而引起分别,则害事矣。

  问:曾闻师云:“修净土的人如不好好用功,及度人,将来往生是不能花开见佛,藏在莲花中,经过好几千万年尚不得见佛”。未知在莲花中的生活如何?(江宽玉)

  答:莲花之中,不见依正庄严,不能闻法,如堕涅槃黑坑耳。

  问:家父与同道在台北县郊建一精舍供奉西方三圣及释迦世尊,并设一居士念佛道场,早晚课诵均念阿弥陀经一种,早课并无诵其他经典,未知可否?(傅惇箕)

  答:居士念佛道场,自不比丛林及寺庙严格,既属自修,朝暮功课可以自定。如系专修净业,只诵弥陀经便好。惟开诵及结束,种种仪式,如回向礼拜等,必须如法,否则欠庄严恭敬也。

  问:平素完全知信愿念佛的人,到了临终,遇著善友开导,此人听到以后,心生欢喜,信受,发愿,念佛求生西方,眷属人等皆无悲哀哭泣种种的妨碍,加以帮助念佛,此人命终,也就能往生西方,怎么有这样容易的事情呢?(洪环)

  答:平素不知念佛,临终忽遇善友,百不一见之事,一难也。一生为惑,临终四大分离,更起烦恼,而能听人说死,心生欢喜,不起恐怖,二难也。平生不闻佛法,临终短时,能猛开悟,发愿生西,常理所无,三难也。家人者,多人也,劝一人信,当感不易,一言而得多人信,竟能忍情不哭,帮助念佛,又难之难也。我只见其难,居士何以见其易?果有其事,定是宿生修行净土之人,今始有此种种善缘,千钧一发,绝无仅有,决非容易,还是平素行解俱加精进稳妥!

  问:常听莲社讲经,并劝人念佛,要作到一心不乱,可是有首偈子这样说:“弥陀一句法中王,难念纷纷亦无妨,万里浮云遮赤日,人间处处有余光”。这是说不一心也可以,究竟听谁的话对呢?(林美)

  答:一心不乱,是佛语,为圣言量,净土之原则,安可不遵。杂念无妨,是祖师语,为方便说,别有苦心,不可以辞害义。其意乃普劝念佛,恐人畏一心之难而退转,故说此肯念就好之言,所谓“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一心念佛者,当生成就之道也,乱心念佛者,多种善根,机熟时至,久久薰习而成一心也。能一心者,大佳大佳,不能一心者,念佛总比不念好,有此金刚种子,迟早可起现行也。

  问:西方及三界二十八层天是否有无?事与理怎样讲?(黄丁寿)

  答:此事言之,历历分明,如今居之地球,六大洲,五大洋,何可言无。以理言之,三界唯心,居士了解心学以后,是有是无,方可与言。初学者自应先从事上明白,而后再言理也。

  问:在家众修净土法门带业往生是否再可能来娑婆世界转生?亦请分别事理。(黄丁寿)

  答:带业往生,不分在家出家,诸惑未断,识生西方,即谓带业。再来与否,惟随个人愿力,纵不欲来,亦能修成补处,来则乘愿自在,非同以前业力牵引受生耳。

  问:莲池大师普劝念佛开示中有,“怕事的关起门来念佛,不定要入寺听讲”之指示,此语是否有当生不弘法度生亦可生西,如此是否趋于小乘?(孟孝光)

  答:非大师教人趋于小乘,乃此人自是小乘根器,师为随顺说法耳。寺中讲经人众,怕生是非,居家能无眷属邻居亲友乎?随缘劝其念佛,不就仍是度众乎?纵识力口才皆短,而于惭愧心,慈悲心,不可不真实常发,如违此心,恐生障碍,且勿曲解大师之训也。

  问:或谓老太婆念佛,往生希望很渺茫,假定老太婆亦能虔信,发愿,一至于念佛念到一心不乱,生西宁亦渺茫否?(孟孝光)

  答:念佛求生,要在信愿,一心不乱,功在不夹不杂。三要真切,资粮已足,不夹不杂,生心清净,合此者往生不渺茫,背此者往生乃渺茫。老太婆亦有种种根器,大通家亦有种种习气,应以行为标准,不以人为肯定。

  问:“事一心”为不明理,只信愿与一心念佛,“理一心”则须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等理。惟明理后,如何付之于行,其念佛方法与“事一心”有分别否?必须先断惑乎?(孟孝光)

  答:兹设一喻,譬如旅行,或车或船,不明路程者,逢人问津,迂缓其行。识路程者,驾轻就熟,直前无阻。然两者陆车水船,总是一也。

  问:净土之极乐世界应属化城之一,如按三界区别,则乃为色界乎?盖其有色相有饮食也,六根作用似乎尽除。如言佛国则应超三界,此如何说?(刘定一)

  答:极乐佛土有四,曰寂光,曰实报,曰方便,曰同居。寂光实也余三专为应机度众而现。亦犹佛有法报化之三身,法身,则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何以普度乎?不有文字般若,何得悟入实相,不有前三土,何能证入寂光。

  问:念佛人多拜神,会障碍临终的往生吗?(庄贵)

  答:佛法平等,六道普度,贵在三轮体空,不落印象,此等修者,虽与神常接触,并无影响。初学之人,常落神之印象,即是种子,若到临终,忽起现行,则生障碍矣。孔子曰,敬鬼神而远之,理可遵也。

  问:西方极乐世界为阿弥陀佛愿力所化,说是阿弥陀佛之三昧境可乎?又现生极乐花开见佛后等于何种果位?乘愿再入三界时也专倡净土念佛法门乎?(门外汉)

  答:心土无二,可以说是三昧。莲分九品,四土约为三十余品,境界不一,果亦不同,此初步也,总以进修,而至佛果为极,乘愿者,乘个人之愿力也,自知净土捷便圆顿,方肯自修,既已以此证果,劝人当本所学,此是本愿,若劝他法,乃是权巧。

  问:西方公据内念佛计数图,计法是否先一用点把十尊全点完,再点第二点,亦或把一尊完全点再进第二尊,迄至上品上生呢?乞赐示。(陈灯逢)

  答:以一尊点完,再进点第二尊,比较清楚。

  问:万相不能执著,万法不能住在心上,弟子想,南无阿弥陀佛,必定要住在心上,以弃妄念是否?人人皆有佛性,可是被昔世众多的污习气所感染,使佛性无法显露,是否妄念起时,把南无阿弥陀佛压住妄念,使妄念无法扩张,时间久了,佛性自然能显露出来,是否这样办法,祈请开示。(谢幼)

  答:所言颇有道理,此再为居士申之,凡夫皆有妄念,妄念即惑所起,所以必须断惑,始能见性。但断惑如截四十里流,非人人可作,善巧之法,莫如念佛,功浅者,可以伏惑,功深者,可以断惑,伏惑可带业往生,断惑者随分证果。

  问:阿弥陀佛在西方作佛教化,其寿无量,这样说那佛位不必再换他人?观世音菩萨后补佛位是待何时继弥陀佛之佛位?(徐贵妹)

  答:经中所载,弥陀以后,为观音主教,观音以后,为势至主教。此新旧交替,不闻寿命,乃如世间丛林,某甲方丈退休,其乙方丈升座而已。

  问:佛的法身既遍满虚空,如在无像念佛时,向虚空礼拜即可,何故要专指人向西方礼拜?(廖清华)

  答:居士无像念佛,或系说“实相念佛”?此念佛法,乃即心即佛,念而无念,非初机能解,而浅学尚不明教相者,亦不能作。经言西方者,乃佛善巧方便之法,而西方宁非虚空,实说并无四方上下,亦无过现未来也。圆通大士,向虚空向某方作礼,或不作礼,无之不可,博地凡夫,业识分别,只应依教奉行也。

  问:宝静法师丛书之一“佛说阿弥陀经要解亲闻记”八十八页第十行有段“盖罗汉有入胎之迷,菩萨有隔阴之昏,一入轮回,又迷昧不休。”菩萨、罗汉属四圣法界,焉有轮回之理?此节难解。(李荣棠)

  答:罗汉回小向大,不住涅槃,菩萨为广度含识,俱是乘愿入胎,但不同凡夫业牵轮回也。如我释尊,岂非早已证果,而八相示现,仍为度众而来,弥勒菩萨,已证等觉,将来降娑婆时,亦须入胎也。是慈悲乘愿入胎则同,而佛与等觉则不隔迷,七地前及罗汉根本及尘沙未断,故有迷与昏也。

  问:“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不知永明大师所谓有净,是否要到一心才算?(洁园)

  答:此事前人亦有分诤,究竟到何境界,方称为有?并无定论,然“有”指因地,似无可疑,即谓修其他法门,与往生不相应也。遍考有关净土之经典,亦有平素不到一心,而临终得往生者,但彼时必须心不颠倒,正念分明,否则障碍难生。准此,则“有”指信愿正因,是基本条件,一心乃行之增上,得一心临终可不颠倒耳。

  问:修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乘愿再来投生,会受隔阴之迷否?假若受之,如逢不到学佛因缘,岂不是太危险吗?(江宽玉)

  答:普通行者,未能断惑,虽生西方,乃系带业而往生。到彼处,或顿或渐,仍得断惑,始如所断而证其果。已证果者,再来入胎不迷,未证果者,来则有迷,以惑业未断,宿命通力亦微耳。然早来迟来,自视各人愿力如何,而非业力牵引与不自由者相比。

  问:念佛如不改变心理,不能至诚,大概转不了命运,转不了业力否?(江宽玉)

  答:念佛重在心念,若只是口头,不过三业之中,口业善耳。惟罪福各有种子,分受其报,此种散乱念佛,虽难转业,却下善种,功不唐捐,但当生不能成就,仍不…

《佛学问答类编(净土第十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