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学问答类编(净土第十二)▪P24

  ..续本文上一页脱于轮回,多生以后,种因遇缘,当有继续再修机会。

  问:信愿念佛,又得一心,决定往生,但得到一心之人,倘信愿不坚,不知亦能往生否?(洁园)

  答:信愿不坚,是净之基本不立,所谓因地不真,果招纡曲。虽能念到一心,而无净基,只是一种定功。于往生无与焉。充其量,名之曰有禅无净土耳。

  问:观经说阿弥陀佛的寿命、智慧、神通、威德等等,莫不一一无量,但是释迦世尊八十入灭,其余一切诸佛或千岁或万万岁,或一劫,乃至那由他劫同,究竟佛果,何以千差万别,那么佛德也有胜劣之别吗?娑婆世界的众生,众苦煎迫,释迦世尊,何不久住千百年,广度一切使能离苦得乐呢?(周慧德)

  答:佛有三身“法报应”,众所周知,观经之弥陀,指报身言,是以光寿无量,娑婆释尊,是应身相,故与当地之众同寿,应知释尊之报身,亦与弥陀同,弥陀之应身,亦与所应之土同,明乎此,则诸佛皆然。若说度众,理应常住,不知人情重难轻易,常住反无难遭遇想,城东老母,不欲见佛,法照大师,苦求文殊,例甚显然,可以憬悟。

  问:念佛往生极乐的众生,如何能得同佛一样无量寿呢?(周慧德)

  答:一者弥陀愿力如此,乘佛愿故。二者世界劫波,增减有异,释迦来此则寿短,我往极乐则寿长,各顺其时故。

  问:十六观经云若能观成除无数阿僧祇劫生死之罪,不处胞胎常游诸佛净妙国土。但是过去佛七之时,老师的开示说广学大藏经,不改弥陀行。但说观法,大部分做不到,佛为什么要说这部经呢?(周慧德)

  答:众生根器,千差万别,契违之机,亦复多端,以是之故,始说八万法门,虽如是多,要在归一,所谓“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也。观经非无人做到,喜之者仍甚多,各随各之愿力,是经依然弥陀行也。

  问:修净土主要之课程为何?(黄永霖)

  答:净土法门课程,以专念佛号为方便,尚有他法,非在家忙人能办。至念佛亦有繁简之别。随人自定,兹特外寄小册数本,祈选择一种修之便妥。(歧路指归及当生成就之佛法)

  问:六道众生未往西之时,西方众尊者有分阶级否,否则后来才创?(黄永霖)

  答:西方诸尊,证果者,有声闻缘觉菩萨,初往生者,有九品边地,此是阶级。末句意不明,不便率答。

  问:首先向往极乐尊者哪位,如愿及开创佛教尊者何位?(黄永霖)

  答:往生者之人,其名多载往生传,然往生者数如恒沙,传记不过大海一沤,证此一事不虚而已。弥陀经中有云“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世尊在日,已发愿已生者,已不计数,若问首往生者,当在十劫以前,书未记名无法奉答。至问创佛教者,以此时论,只是释迦世尊,若问开首,则尘点劫前尘点劫,早已有佛,无法追始。

  问:口念佛,心想佛,心口一如,除一句佛号外,什么事也不想,任何念头都不起,如此念佛,是否为事一心不乱?(赖栋梁)

  答:可云为事一心不乱。

  问:有一位有修有证的老和尚,他说,念佛不念到一心不乱,很难往生。业未尽根本就不能往生,那里会带业往西方呢?(童瑞珠)

  答:此位大德策励后进,可谓苦心孤诣,“一心不乱”经文如是指示,自当遵守,不可妄图徼幸。但带业往生,却是诸祖承认,若必断惑,乃是通常竖出,此法为伏惑横超,与通途不同。偈云:“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是伏惑之证也。

  问:又说女人罪障深重,念佛不能往生,必转男身以后,再求生净土,才可能去。这问题我甚有疑惑?(童瑞珠)

  答:此事居士或有误听,彼定不如是说之。往生净土,与证佛果不同,并不分男身女相。弥陀经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是持名往生,不分男女,再查往生传益可证矣,传中女子往生甚多,何得云然。

  问:阿弥陀经摘注接蒙里“娑婆极乐均在华藏中第十三重”是何义?(廖玉娇)

  答:释迦世尊之净土,建立之大略为高二十重,周匝十一围,名曰华藏世界。高重二十之数,其十三重间,西有极乐,东有娑婆。

  问:“烦恼即菩提”在极乐世界如何讲法?彼土清净无从起烦恼,如何“除”?如何精进?(廖玉娇)

  答:行者不至等觉,三惑未尽,惑即烦恼,不除何能成佛?极乐既有天人声闻,以及地前菩萨,此众惑皆未尽,势须精进,以趋极果。虽云彼土清净,无由引起,亦不能甘留无明,不求究竟。

  问:在西方,八正道之正命如何讲?(廖玉娇)

  答:生命之延续,固需生质资养,亦需精神安慰,如不依正法所求之娱乐,即非正命矣。

  问:实相念佛是否已见性?(池慧霖)

  答:此法系作观,必先静止一切,后观佛之法身,非有非空。取其中道,是谓实相念佛。此行亦分功夫浅深,以及因修果成之段,实相固属佛性,见不见在乎成不成也。

  问:念佛念到实相念佛的境界之人,往生是否到常寂光净土?(池慧霖)

  答:实相成功之修者,可生常寂光土,两境相同,是因是果也。

  问:观想念佛之人,临终往生是不是到实报庄严土?(池慧霖)

  答:观想念佛者,依十六观经起修也,经中所言正依之文,皆属庄严之相,修如是因,自结如是果也。

  问:下品下生之人,五百劫不能闻佛说法,不能开悟与凡夫何异?佛是慈悲,能否得到佛和亲师来开示使其开悟?(池慧霖)

  答:下品下生,亦是大幸,莲胎清净,已离娑婆,居士言与凡夫何异,殊不知异之甚矣,娑婆凡夫,六道生死,莲邦下品,等是出离,虽属下下之品,亦胜无色界天,再言五百劫者,乃是记错之语,经云:“满十二大劫,莲花方开。”按莲开迟速,关于自己业障深浅,非佛垂慈,而不平等,自心障重,不能交感故也。此等生品乃五逆十恶之辈,临终苦逼,不能观想,仅持至心称名,十念往生者,居士行不如是,毋庸多虑,不生则已,生则决不下下也。

  问:莲池大师与太仓王孝廉书中(见净土津要)有“于空心中单念一声阿弥陀佛,不必启口动舌,默默以心眼返照,字字分明,句句接续,心心靡间”等语。此种念佛,是禅是净?(如有信愿是否属净?)(钟洁园)

  答:禅于古时,皆是观心,后参话头,亦是以楔出楔矣,虽有念佛,佛当话参,非若净家念佛,信愿求生。是此佛号,念之方法,或声高低,或默或转,只有信愿,皆属于净。

  问:古德有云:“念佛生心也,离相无住也,此心虽空空洞洞,却提起一句佛号,正是生无所住心也”。此与大势至菩萨净念相继中“净念”可否说是相同?又心净时生起之净念,可否说是妙有?(钟洁园)

  答:无住生心,可云与净念同,净念,可云是妙有。净念者无染无著,故云同无住。净念虽无住,似属无表色,色属有法,有而无表为妙,所谓妙有不有,故云同妙有。

  问:“其中多有一生补处”者,是否还要到人间,受一次投胎而生,然后才能修至候补成佛,抑亦到西方极乐世界,只此莲花化生之身,为最后身,一生精进即补佛位乎?(赖栋梁)

  答:补处是已成其德,作佛是实践其位,德位名异,而道实同。一佛化土,一大千界,一国无二王主政,一土无二佛主教。在极乐修到补处,事须往他界八相作佛也。

  问:弥陀经为佛无问自说,且六方恒沙诸佛所共赞,且生西为诸佛所动,为了生死最捷径,最究竟之法。而生天为未出轮回,还在六道中,又享福受迷,即不闻法,忘记修行,当列为八难之一,以地藏菩萨之大智慧,宁有不知,何以地藏菩萨,不度人生西,而专度人生天耶?(赖栋梁)

  答:居士只观地藏经之迹相未寻地藏经之蕴义,经中有云,众生“因蔓不断”故于地狱,旋出旋入。读到此处,大须著眼,须知地狱,列于娑婆六道,吾人纵生无色四天,仍处三界火宅,报尽堕落,不免又入三途,菩萨欲空地狱,实即暗示教超三界,校量布施功德缘品中;云“尽成佛道”,“毕竟成佛。”见闻利益品中;云“欲出离三界者……所愿速成。”称佛名号品中;“于无上道永不退转。”“不久得阿罗汉果。”“必成菩提。”等,皆非教人生天。又特列出称佛一品,教人深植善根,是皆世尊善巧方便,为人天根器者引之入胜,佛虽五乘说法,一经自有一经之义,在善读者,体而会之。最后嘱累一品,方是地藏发愿,云“善男子善女人于佛法中一念恭敬,我亦百千方便,度脱是人于生死中,速得解脱。”亦非仅言生天。菩萨既言于佛法速令解脱,而弥陀法门,岂在佛法之外耶?

  问:每日早晚念佛,没有诵念经咒,临终时能感应往生西方极乐净土见阿弥陀佛否?(钟云昌)

  答:居士欲求后来生西,应当依教奉行,须遵净宗经典,更应了解作课之法,假如皆不明白,恐虚其功。习此者,必正助双修,正者,“有持名法”以圣号为正,助者,本有多门,经咒亦助之一,能念固佳,倘不能者,但持圣号而正助二法,兼有之矣,此蕅益祖师之训也。

  问:有些人吃一餐素,或吃初一、十五有种种吃法不一,不断肉吃长素,长此吃到临终,能往生西方净土否?(钟云昌)

  答:生西要件,在持名至一心不乱,观想在想像合成,此是正行,斋素乃是助行。助行是福因,正行是慧业,有福无慧,不能生西,有慧无福,临终生障,修行人不能长素,亦须断杀,有三净肉及肉边菜之制,即其方便也。

  问:念佛数千万如何能记清?(王心普)

  答:念佛记数,其意甚多,区区所知,仅有其三。一者朝暮二课,定其数防退转也,自有念珠捻而记之,一串百八,念千串或百串,数不难知。二者求一心见功,口念心记,如求数清,心必守一,心若外驰,数不清矣。三者为某一事,发愿回向,或数万十万,百万千万,念时掐珠,念毕书纸,如是而为,亦不难记清。惟二六时中,净念求继,毕生精进,求生净土,愈多愈善,记数何为?

  问:弥陀经中云:“不可以少善根…

《佛学问答类编(净土第十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