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問答類編(淨土第十二)▪P24

  ..續本文上一頁脫于輪回,多生以後,種因遇緣,當有繼續再修機會。

  問:信願念佛,又得一心,決定往生,但得到一心之人,倘信願不堅,不知亦能往生否?(潔園)

  答:信願不堅,是淨之基本不立,所謂因地不真,果招纡曲。雖能念到一心,而無淨基,只是一種定功。于往生無與焉。充其量,名之曰有禅無淨土耳。

  問:觀經說阿彌陀佛的壽命、智慧、神通、威德等等,莫不一一無量,但是釋迦世尊八十入滅,其余一切諸佛或千歲或萬萬歲,或一劫,乃至那由他劫同,究竟佛果,何以千差萬別,那麼佛德也有勝劣之別嗎?娑婆世界的衆生,衆苦煎迫,釋迦世尊,何不久住千百年,廣度一切使能離苦得樂呢?(周慧德)

  答:佛有叁身“法報應”,衆所周知,觀經之彌陀,指報身言,是以光壽無量,娑婆釋尊,是應身相,故與當地之衆同壽,應知釋尊之報身,亦與彌陀同,彌陀之應身,亦與所應之土同,明乎此,則諸佛皆然。若說度衆,理應常住,不知人情重難輕易,常住反無難遭遇想,城東老母,不欲見佛,法照大師,苦求文殊,例甚顯然,可以憬悟。

  問:念佛往生極樂的衆生,如何能得同佛一樣無量壽呢?(周慧德)

  答:一者彌陀願力如此,乘佛願故。二者世界劫波,增減有異,釋迦來此則壽短,我往極樂則壽長,各順其時故。

  問:十六觀經雲若能觀成除無數阿僧祇劫生死之罪,不處胞胎常遊諸佛淨妙國土。但是過去佛七之時,老師的開示說廣學大藏經,不改彌陀行。但說觀法,大部分做不到,佛爲什麼要說這部經呢?(周慧德)

  答:衆生根器,千差萬別,契違之機,亦複多端,以是之故,始說八萬法門,雖如是多,要在歸一,所謂“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也。觀經非無人做到,喜之者仍甚多,各隨各之願力,是經依然彌陀行也。

  問:修淨土主要之課程爲何?(黃永霖)

  答:淨土法門課程,以專念佛號爲方便,尚有他法,非在家忙人能辦。至念佛亦有繁簡之別。隨人自定,茲特外寄小冊數本,祈選擇一種修之便妥。(歧路指歸及當生成就之佛法)

  問:六道衆生未往西之時,西方衆尊者有分階級否,否則後來才創?(黃永霖)

  答:西方諸尊,證果者,有聲聞緣覺菩薩,初往生者,有九品邊地,此是階級。末句意不明,不便率答。

  問:首先向往極樂尊者哪位,如願及開創佛教尊者何位?(黃永霖)

  答:往生者之人,其名多載往生傳,然往生者數如恒沙,傳記不過大海一漚,證此一事不虛而已。彌陀經中有雲“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世尊在日,已發願已生者,已不計數,若問首往生者,當在十劫以前,書未記名無法奉答。至問創佛教者,以此時論,只是釋迦世尊,若問開首,則塵點劫前塵點劫,早已有佛,無法追始。

  問:口念佛,心想佛,心口一如,除一句佛號外,什麼事也不想,任何念頭都不起,如此念佛,是否爲事一心不亂?(賴棟梁)

  答:可雲爲事一心不亂。

  問:有一位有修有證的老和尚,他說,念佛不念到一心不亂,很難往生。業未盡根本就不能往生,那裏會帶業往西方呢?(童瑞珠)

  答:此位大德策勵後進,可謂苦心孤詣,“一心不亂”經文如是指示,自當遵守,不可妄圖徼幸。但帶業往生,卻是諸祖承認,若必斷惑,乃是通常豎出,此法爲伏惑橫超,與通途不同。偈雲:“無禅有淨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是伏惑之證也。

  問:又說女人罪障深重,念佛不能往生,必轉男身以後,再求生淨土,才可能去。這問題我甚有疑惑?(童瑞珠)

  答:此事居士或有誤聽,彼定不如是說之。往生淨土,與證佛果不同,並不分男身女相。彌陀經雲:“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是持名往生,不分男女,再查往生傳益可證矣,傳中女子往生甚多,何得雲然。

  問:阿彌陀經摘注接蒙裏“娑婆極樂均在華藏中第十叁重”是何義?(廖玉嬌)

  答:釋迦世尊之淨土,建立之大略爲高二十重,周匝十一圍,名曰華藏世界。高重二十之數,其十叁重間,西有極樂,東有娑婆。

  問:“煩惱即菩提”在極樂世界如何講法?彼土清淨無從起煩惱,如何“除”?如何精進?(廖玉嬌)

  答:行者不至等覺,叁惑未盡,惑即煩惱,不除何能成佛?極樂既有天人聲聞,以及地前菩薩,此衆惑皆未盡,勢須精進,以趨極果。雖雲彼土清淨,無由引起,亦不能甘留無明,不求究竟。

  問:在西方,八正道之正命如何講?(廖玉嬌)

  答:生命之延續,固需生質資養,亦需精神安慰,如不依正法所求之娛樂,即非正命矣。

  問:實相念佛是否已見性?(池慧霖)

  答:此法系作觀,必先靜止一切,後觀佛之法身,非有非空。取其中道,是謂實相念佛。此行亦分功夫淺深,以及因修果成之段,實相固屬佛性,見不見在乎成不成也。

  問:念佛念到實相念佛的境界之人,往生是否到常寂光淨土?(池慧霖)

  答:實相成功之修者,可生常寂光土,兩境相同,是因是果也。

  問:觀想念佛之人,臨終往生是不是到實報莊嚴土?(池慧霖)

  答:觀想念佛者,依十六觀經起修也,經中所言正依之文,皆屬莊嚴之相,修如是因,自結如是果也。

  問:下品下生之人,五百劫不能聞佛說法,不能開悟與凡夫何異?佛是慈悲,能否得到佛和親師來開示使其開悟?(池慧霖)

  答:下品下生,亦是大幸,蓮胎清淨,已離娑婆,居士言與凡夫何異,殊不知異之甚矣,娑婆凡夫,六道生死,蓮邦下品,等是出離,雖屬下下之品,亦勝無色界天,再言五百劫者,乃是記錯之語,經雲:“滿十二大劫,蓮花方開。”按蓮開遲速,關于自己業障深淺,非佛垂慈,而不平等,自心障重,不能交感故也。此等生品乃五逆十惡之輩,臨終苦逼,不能觀想,僅持至心稱名,十念往生者,居士行不如是,毋庸多慮,不生則已,生則決不下下也。

  問:蓮池大師與太倉王孝廉書中(見淨土津要)有“于空心中單念一聲阿彌陀佛,不必啓口動舌,默默以心眼返照,字字分明,句句接續,心心靡間”等語。此種念佛,是禅是淨?(如有信願是否屬淨?)(鍾潔園)

  答:禅于古時,皆是觀心,後參話頭,亦是以楔出楔矣,雖有念佛,佛當話參,非若淨家念佛,信願求生。是此佛號,念之方法,或聲高低,或默或轉,只有信願,皆屬于淨。

  問:古德有雲:“念佛生心也,離相無住也,此心雖空空洞洞,卻提起一句佛號,正是生無所住心也”。此與大勢至菩薩淨念相繼中“淨念”可否說是相同?又心淨時生起之淨念,可否說是妙有?(鍾潔園)

  答:無住生心,可雲與淨念同,淨念,可雲是妙有。淨念者無染無著,故雲同無住。淨念雖無住,似屬無表色,色屬有法,有而無表爲妙,所謂妙有不有,故雲同妙有。

  問:“其中多有一生補處”者,是否還要到人間,受一次投胎而生,然後才能修至候補成佛,抑亦到西方極樂世界,只此蓮花化生之身,爲最後身,一生精進即補佛位乎?(賴棟梁)

  答:補處是已成其德,作佛是實踐其位,德位名異,而道實同。一佛化土,一大千界,一國無二王主政,一土無二佛主教。在極樂修到補處,事須往他界八相作佛也。

  問:彌陀經爲佛無問自說,且六方恒沙諸佛所共贊,且生西爲諸佛所動,爲了生死最捷徑,最究竟之法。而生天爲未出輪回,還在六道中,又享福受迷,即不聞法,忘記修行,當列爲八難之一,以地藏菩薩之大智慧,甯有不知,何以地藏菩薩,不度人生西,而專度人生天耶?(賴棟梁)

  答:居士只觀地藏經之迹相未尋地藏經之蘊義,經中有雲,衆生“因蔓不斷”故于地獄,旋出旋入。讀到此處,大須著眼,須知地獄,列于娑婆六道,吾人縱生無色四天,仍處叁界火宅,報盡墮落,不免又入叁途,菩薩欲空地獄,實即暗示教超叁界,校量布施功德緣品中;雲“盡成佛道”,“畢竟成佛。”見聞利益品中;雲“欲出離叁界者……所願速成。”稱佛名號品中;“于無上道永不退轉。”“不久得阿羅漢果。”“必成菩提。”等,皆非教人生天。又特列出稱佛一品,教人深植善根,是皆世尊善巧方便,爲人天根器者引之入勝,佛雖五乘說法,一經自有一經之義,在善讀者,體而會之。最後囑累一品,方是地藏發願,雲“善男子善女人于佛法中一念恭敬,我亦百千方便,度脫是人于生死中,速得解脫。”亦非僅言生天。菩薩既言于佛法速令解脫,而彌陀法門,豈在佛法之外耶?

  問:每日早晚念佛,沒有誦念經咒,臨終時能感應往生西方極樂淨土見阿彌陀佛否?(鍾雲昌)

  答:居士欲求後來生西,應當依教奉行,須遵淨宗經典,更應了解作課之法,假如皆不明白,恐虛其功。習此者,必正助雙修,正者,“有持名法”以聖號爲正,助者,本有多門,經咒亦助之一,能念固佳,倘不能者,但持聖號而正助二法,兼有之矣,此蕅益祖師之訓也。

  問:有些人吃一餐素,或吃初一、十五有種種吃法不一,不斷肉吃長素,長此吃到臨終,能往生西方淨土否?(鍾雲昌)

  答:生西要件,在持名至一心不亂,觀想在想像合成,此是正行,齋素乃是助行。助行是福因,正行是慧業,有福無慧,不能生西,有慧無福,臨終生障,修行人不能長素,亦須斷殺,有叁淨肉及肉邊菜之製,即其方便也。

  問:念佛數千萬如何能記清?(王心普)

  答:念佛記數,其意甚多,區區所知,僅有其叁。一者朝暮二課,定其數防退轉也,自有念珠撚而記之,一串百八,念千串或百串,數不難知。二者求一心見功,口念心記,如求數清,心必守一,心若外馳,數不清矣。叁者爲某一事,發願回向,或數萬十萬,百萬千萬,念時掐珠,念畢書紙,如是而爲,亦不難記清。惟二六時中,淨念求繼,畢生精進,求生淨土,愈多愈善,記數何爲?

  問:彌陀經中雲:“不可以少善根…

《佛學問答類編(淨土第十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