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問答類編(淨土第十二)▪P25

  ..續本文上一頁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少善根福德因緣是否即指希求世間福報而言?(翟孟秋)

  答:善根爲生西正因,福德爲生西助緣,正因者執持名號,助緣者六度萬行,正助雙修,如鳥振二翼,缺一豈但不能致遠,且亦不能奮飛,恐人自誤,特別提出。此乃出世大德,信願求生,若存求世間福報之念,則往生成障礙矣。

  問:淨土法門以信願行叁法爲宗,有信願,無論行之多少深淺,皆得往生,無信願即到能所兩忘根塵迥脫之地步,亦難往生。雖不往生,根塵迥脫之實理便可自力了生死否?(林寬修)

  答:淨土宗是二力往生,他法乃自力見性,此果之上不同,故因地亦有別也。兩相比較,不過有難有易,有遲有速,其了分段生死則一也。

  問:龍舒淨土文內中雲:凡有形相可見吾因見之皆當爲念阿彌陀佛數聲發善願雲“願汝等盡生極樂世界我得道後盡度汝等”可以念否?(林寬修)

  答:菩薩廣度含識,乃應爲之事,爲念佛者,代彼咒願“盡度汝等”,乃自發願,此二者,輕而易舉,廣結法緣,凡屬學人,皆可爲之。然爲此者,亦應自加警覺,勇猛精進,否則懈怠墜落,塵劫輪回,自度無期,何能度他,直是有口無心,等於戲論,又如今之空頭支票,永不兌現而已。

  問:有一位蓮友每日勤懇念佛,臨終亦有善友助念,一定是往生,七七日中爲造功德尚能得到否?(池慧霖)

  答:漏落人天,可增福慧。已生極樂,蓮花早開,品位高超,善因善緣,俱有增上之功,並不唐捐之理。

  問:自性念佛與神識念佛在境界上有何區別?如何才能達到自性念佛?(鮮純賢)

  答:自性本是彌陀,自性本即涅槃,但爲妄想執著纏蓋,不能顯現,如能迥脫根塵,靈光獨耀,便是自性念佛,厭穢羨淨,妄起即覺,身忙似箭,不離這個,此即神識念佛。自性念佛,固是至上,若幹人中,幾人作到。果作到神識念佛,已是最好功夫,大概普通人念,多是散亂掉舉兩心耳。

  問:彌陀經內東南西北上下方世界之衆生不必受六道輪回。每一佛土亦如是,均已證佛果否?(王清漢)

  答:經中只言極樂佛土,不受 輪回,未言其他佛土,皆同極樂,是極樂佛土,所以勝他土者在此。若每一佛土,亦如之,何必千經萬論,等贊極樂。至雲證佛果一句,只可雲各土皆能證之,並不能雲各已證耳,但極樂則能一生補處,又是其別處。

  問:彌陀經內之西方世界,非指極樂世界?(王清漢)

  答:西方亦塵刹佛土,以文理論之,可雲此句,極樂在外。

  問:阿彌陀佛經義蘊第七頁雲“欲尋真源超登彼岸每以多劫習氣時起現行觸境生心仍複染著所謂看得破忍不過”深切時人之病,而念佛法門正治斯病,敢問持名念佛如何方能行解相應,理事無違?(李蓮階)

  答:持名念佛一法,有事有理,故一心功夫,亦分事一心,與理一心,信願憶念,不他攀緣,聲聲貫注,是謂事持,了知是心是佛,能念所念,兩俱空寂,是謂理持。不論事持理持,若到見思盡斷,名事一心,若到心開見性,名理一心。然事理之相雖二,實則即一,因事到圓時,皆出于理,理到圓時,皆出于事,但能惟精惟一,便是事理無違。若言行解,較爲複雜,古德皆曰此門,易行難信,難信者,其法微妙,惟佛與佛,乃能究竟,下根者只可行其事,中上根者,亦惟有深入經藏,圓觀圓知便能行解相應耳。

  問:念佛時生出兩樣心,一方注意念佛,另一方有煩惱心蓋住(祈求心或抑製心等等)時,又非六識(無意識)有無效果?(王清漢)

  答:初機學人,何能免此現象,但能疑而問之,知而改之,便能如法,減少障礙。蓋持名之深功,在臻一心,此一心不雜,談何容易,惟在明了學理,隨時糾正。持名一心,是使洪名以外無念,若強求抑製,是又一雜念矣。古德自有訓言,只聽洪名,他念若起,不去理他,怪自消去。

  問:觀像念佛是否定要彌陀佛像?(李蓮階)

  答:念佛四法,此是其一,必有其像,始能觀之,否則爲不如法,不如法則不成其功。

  問:彌陀應身壽量雖長,亦有涅槃,正法住世,劫亦無量,無有像法末法,上半夜滅盡,下半夜觀世音菩薩成佛,號普光功德山王如來,世界不名極樂,名爲衆寶普集莊嚴,更勝極樂。錄自圓瑛法師阿彌陀經要解講義。上半夜,下半夜,以何爲界?(何美枝)

  答:彌陀經中,雖有“清旦”,“晝夜六時”等文,各注家多謂彼界無有日月,自無晝夜可言,而言旦夜者,皆是隨順此土習慣而說。上半夜者,甲日終結,下半夜者乙日開始。極言佛佛相繼,無少間隔,非如此界有佛前佛後之難也。

  問:觀世音菩薩成佛時,是否亦以執持名號得生彼國,應持”普光功德山王如來”之聖號否?(何美枝)

  答:現在經教,求生極樂,本有多種,並非持名一法。將來“衆寶普集莊嚴”世界,如何去法,經無細載,不便妄言。況彌陀入滅,觀音成佛,推彼土壽命,其間甚長,恐到彼時此土釋尊之法已滅,當有後佛,經教詳言。無已,若以比量而言,持佛名號,各經多同主張,爲生佛國之一因,按佛佛道同之義而論,或仍有持名之一法。

  問:爲何會更勝極樂,如何殊勝?(何美枝)

  答:道尚精進,法在契機,或以此故。然聖意爲何,凡夫究不能測,若以寂光而論,則無所謂勝劣,其較勝劣,當以前叁土言,故妄測之曰,尚精進,在契機。

  問:弟子曾一度思維,假使人在臨終時,心有念佛,可是盼望阿彌陀佛來接引,這念佛的心變質了,只想阿彌陀佛會來接引,我想定不能往生是嗎?(月鳳)

  答:心中起念佛名,與想佛前來接引,兩不妨礙,皆是心在一佛,不過一名一色而已。念佛爲求見佛,見佛惟求往生,念佛爲“行”,求生爲“願”,此爲淨之正旨,非爲歧路。經雲“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可知念憶,並不變質。

  問:臨終時,心念佛號,若阿彌陀佛來接引,可是不爲這所動,只管堅持佛號下去,這能往生嗎?(月鳳)

  答:如佛來接,是已感應道交,當然繼續持念,否則失念,往生無分矣。但淨土叁要,爲信願行,如第一答,必求往生。斯時當急持名號,懇切求去,如堅持不動,是不爲來接所動耶?抑只以持名爲結果乎?若然則是他宗之法,而非淨宗之義。

  問:念佛一天至七天,得往西天,這是死了後,阿彌陀佛來接引否?(葉特華)

  答:自是死後,神識往生,雖雲佛接亡靈,但功夫卻在生前成就。

  問: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極樂,娑婆有一愛,便是將來往生極樂之障礙,我們凡夫各各都有這愛字,難斷難舍,有什麼最好的方法來斷除呢?(周慧德)

  答:愛爲迷情之私,慈悲爲真性大公,時時發心,回小向大,化私爲公,此一法也。然愛爲十二因緣之惑,實非凡夫易斷之事,不斷是流轉門,能斷是還滅門,果斷矣,則生死無不了者。但斷惑如截四十裏之瀑流,況愛乃生死本源,斷爲尤難者也。所以淨土法門,而有帶業往生方便,倘肯于六字洪名,愛不暫舍,舍彼愛此,由勉強而自然,又何憂慮。

  問:往生極樂已了生死不受輪回矣,然經上言,極樂世界亦也有人天,未知何解?(鄭勝陽)

  答:往生極樂,不過已了分段生死,而尚有變易,未曾斷惑,不顯無相法身,自然有一妄見之化身。此身未證果位,以其化身之高下,假名其爲人天而已,非若娑婆人天,仍輪轉各道耳。

  問:投生在蓮胎裏頭與已出蓮胎之人,他們在七寶池中所享用之八功德水是否有點差別;因爲同樣享用八功德水,在蓮胎裏,需經極長時間且還未得果。而在胎外之人只要一沐浴即時未得而得,未證而證。這是何因呢?(鄭勝陽)

  答:出蓮胎後,直接享用八功德水,在蓮胎內,不能與水接觸,只不過蓮花爲水長養,自身受水之氣分法益耳。明乎此理,則得證遲速,便恍然矣。

  問: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一定要經過蓮花化生乎?或若境界高之人是否不必受蓮花化生,往生後直接即能見佛?(鄭勝陽)

  答:說法者,必須依經,西方而曰蓮邦,果胡爲乎?雖斷惑上品之士,亦必經過蓮生,接引亦此蓮花,化身亦由蓮內。他佛淨土,必斷惑而往生,故不必處蓮修養,此佛淨土,未斷惑可往生,故必處此以養聖胎。如不經蓮養,直接見佛,未見經文,不敢妄言。

  問:佛法常雲“有生即有滅”那麼極樂世界蓮花化生的形體是否也有滅?(鄭勝陽)

  答:四土叁身,惟寂光與法身,是爲真實,余皆權變,然無權法,不能普度。他們有一分惑未斷,則仍不了生死,蓮宗竟有九品高低,品品成就。化身有相,雖有生滅,亦是變易境界,非物質之苦空不淨,無明老死流轉耳。

  問:圓瑛法師在阿彌陀經要解講義八二頁中講“此經滅後,只有南無阿彌陀佛六字住世,現在虛空之中,衆生業重雖見不肯念,有人發心念一句者,即得往生。”疑惑:現在衆生業障雖重,但較諸阿彌陀佛經滅後之時尚淺多多,何以此時甚多念佛之人不能往生,而彼時之人念佛一句即得往生?(徐醒民)

  答:時值末法,勝于滅法,諸障雖盛,尚不至極,佛法見聞,可雲不難。而善根淺者,亦能常遇佛法,朝夕薰染,易于發心,既在不難,則心力不猛,故少成就。滅法時期,已無佛法,障難已至極點,縱遇之亦置若罔聞。必有夙根深厚者,始能破除障難,直下承當,根厚心猛,故易成就也。換言之,今時善根厚者,發心力行,無不成就,彼時夙根淺者,決難發心。

  問:以憶念持名,是否爲事一心之方便乎?(賴棟梁)

  答:憶念持名,是有淨業矣。若夫一心,或事或理,乃是功夫結果問題,而非修功過程間事。

  問:“自性彌陀”,與“唯心淨土”,當如何解釋?(賴棟梁)

  答:此二語者,豈有他解,惟行者所修法門有異,其用則小有不同耳。修自力者,叁祇斷惑證真,自性覺圓,即同彌陀。心土非二,心既圓明,是惑已盡,故曰淨土。修二力者,心淨始感見佛淨土,心土不二故。性覺始感彌陀來迎,生佛不二故。

  問:以淨心持名…

《佛學問答類編(淨土第十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