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較之憶念持名,何者爲勝?(賴棟梁)
答:淨心者,放下萬緣,憶念者,專持名號。修憶念者,必放下萬緣,修淨心者,必專持名號。二者乃合爲一法,分之何能濟事。
問:下品生人須待多時才能見佛,那麼在蓮花中是否能修持?(楊長山)
答:下品生者,亦分叁品,開花見佛,時間各不相同,可參十六觀經。我輩在娑婆苦境,尚能修持,彼下品者處清淨花中,豈不能修。
問:觀經雲無量壽佛,身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修觀之人,當如何觀法?(賴棟梁)
答:觀從想起,想亦借乎見聞。聞乎經教,見乎天空,思教心量得以放大,見空想像得以擴展。再依經所示聖容,集中心力求之,或畫一佛像,由小放大想之,久而久之,方能成就。然修宜有師導,以防錯謬,一人一方便,善巧不必取同也。
問:耳聾不聽佛號,命終時有人誦經念佛,如這種人能否往生?(詹金枝)
答:宜用方便之法,使知來爲助念,彼雖耳根不聞,聞性不滅,彼知來爲助念,自起作用,縱不往生,亦種善根,按經義“盲聾暗啞”爲八難之一,自是障礙。若平素曾習念佛,略明其理,似易收效,若平素茫然,得益較難耳。
問:一定時間念佛與唱佛(用念可多念,用唱念不多。)功德有無同樣?但在家作正課無須用唱佛?(王清漢)
答:修行人只有念佛,念者當前之起心,此心不使散亂,令攝一處專緣佛號,或功德及相好,深者乃能觀念實相,此之謂念佛。唱佛者,謂唱佛贊之類,有板眼韻調等法,多人合作功課,可使整齊合一。佛法要點,戒定慧叁學,念佛者求其心定,唱佛亦不無有定,但較念力大遜矣。如家庭自己作課,縱不唱贊,亦無不可。
問:用有佛像之念珠念時念到珠頭不可越過,以珠頭爲界照原念,返回,繼續同樣往返。或可隨便直念?(王清漢)
答:掐珠從佛頭起,至佛頭止,應再掉轉爲至佛頭處,珠繩定有多余閑,掉轉過來。始好再掐。若越佛頭,彼段並無余繩,不好掐過耳。
問:佛法重在事理圓融不能偏廢的,我們過去只知研理,不重行事,雖有念佛而心散亂,痛知修行功夫配不上將來往生的條件,照這樣遷延下去,差之一念,失以累劫,今生若不再努力用功,恐怕阿傍獄卒更比彌陀容易見面,若到此時,不逢導師,怎不使人哭自流淚呢。所以現在老師領導之下把事理念佛的方法,一一鄭重再說明指示,使我們大家有所成就。(周慧德)
答:事理雖說是二,然事理互依,全事即理,全理即事也。簡單言之,手掐珠,口出聲,此即事也;放下萬緣念從心起,此即理也。不論事理,皆在求得一心,然得一之法,隨人根器,千差萬別,不能墨守一法;故有叁念叁聽之法,都攝六根之法,叁根循環之法,記數之法,追頂之法等等。只求契悟,任擇其一行之,久之,自有相應。如得理一心,二惑已斷,上品上生,得事一心,未斷已伏,可帶業往生,大意如此,要在肯爲。
問:六道輪回之痛苦,叁途之可畏,古德說:若人靜坐一須臾,勝造恒沙七寶塔。寶塔畢竟碎爲塵,一念淨心成正覺。由此可見靜坐的重要,故今天要請老師教示。(周慧德)
答:靜坐者,求坐而易靜內也。如但身靜,而心外緣,不名爲靜,雖坐無功。應知心起一念,即是一粒業種,念念不停,造業無窮,能片刻靜念,即是片刻之覺。片刻實有幾百妄念起,若果能靜,便是無漏功德,自勝有漏福業。居士既修淨土,宜遵本宗,心系佛號,若求他法,豈非與願力相違乎?
問:修淨土法門當以念佛聖號爲主,研究經典求定慧。易起雜念,仍道淺業障,除大聲念佛把雜念趕走外,次須作何觀嗎?(蔡麟定)
答:修淨雖以念佛爲主,然淨土叁經不能不知。既能大聲將雜念趕走,即是藥與病對,何必亂服他藥。
問:阿彌陀經雲:“阿彌陀佛成佛以來于今十劫”。見注解裏十劫爲大劫。凡五逆十惡者,臨終十念往生者爲下品下生,須滿十二大劫,蓮花方開。但在阿彌陀佛所發願後,彼時下品下生者,至今尚未滿十二大劫,蓮花未開吧。是否須待蓮花開後,方能聞佛說法。在蓮花未開裏可自修道嗎?在蓮花裏是什麼樣子呢?(蔡麟定)
答:花開見佛聞法,經有明訓。在娑婆尚能修道,進入蓮胎,豈能不知修道。蓮花裏面,光明香潔,勝于天宮。
問:靜坐萬緣放下,一念不生時,是否爲端坐念實相,而爲無相念佛乎?(賴棟梁)
答:果能一念不生,便是實相,實相當曰無相,無相而曰念佛者,寂照同時也。
問:“往生與否,全憑信願之有無”爲千足定論,然而畜生並不解信願,何以亦能往生乎?(賴棟梁)
答:衆生皆有佛性,必賴善智識誘導之緣,更需久久熏習,始能心領念佛,念是實行。或有信而放逸,不作願行者,亦有願而懈怠,缺乏實行者,然既肯行矣,則信願盡在中矣。
問:學人母親病了四年之久,自病以來,吾每天第一次的功課,先求母親信心堅固,早日回複健康,自然福薄不達願,而今年二月十七日亡失母親,凡夫心難斷難舍母愛,痛不可言,故在七七日內所作功課,全部回向于亡母超度,希望當生成就。但是未知我自己七寶池中蓮華會幹去否?(周慧德)
答:心量無邊,念力如雨,淨土法門,原重回向,私心自利,便非大乘,明乎此義,則知心雨宜普。寶池之蓮,本是自心,亡親神識,亦在心中,心雨既普,彼此同沾,並非小瓢之水,澆此則幹彼,澆彼則幹此,所可比擬。觀無量壽經曰:“具叁心者,必生彼國”,叁心者何?即“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經訓昭昭,豈可生疑。
問:若度衆心切者,往生後未能聞佛說法,是否須待蓮花開後聞法開悟,才能倒駕娑婆度衆生。凡是不以安養回入娑婆度衆生者,都聞佛說法開悟之上上品嗎?(蔡麟定)
答:回入娑婆者,皆是有道有學之士,若蓮胎未出,何能他往。淨土法門,菩提爲因,凡上品生者,早曾發願再來度衆,未有不來之理。
問:念佛之目標以多或以專注而少爲好?其速度以均勻或隨快隨慢爲原則?因爲心理上時會欲多念而心燥則覺更未能集中而散亂,念少卻能心和而神定念去也,此問題亦自己加以思考,想多以氣和心定爲歸,但仍望先生指正,是所至盼!(梁美坤)
答:念佛之義,求其靜慮,即是修定。必攝心專注爲則,初學之人,不能持久,宜先從少念,漸使加多,能到二六時中,飲食睡眠,皆是這個,可謂之淨念相繼,功夫至矣。念法不宜過快過慢,要使勻稱爲准,如彈琴然,弦緩則不成聲,弦急則斷矣。
問:念佛重質?重量?念佛之初是一心不亂,但經過幾分鍾妄想現前,是不是停止,鎮靜後再念?前所念之佛有效?無效?(劉仁福)
答:“念佛之初一心不亂。”此語大錯,任何人刹那之間,妄念無數安有不亂之理。其誤爲不亂者,是久在亂中習而不覺也。“幾分鍾妄想現前”者,是求定難定,始覺出其亂也。一句有一句之薰習,便如一粒種子,下于田上,遲早自有功用。
問:淨宗信以導願,願以導行,有行是否定有信願?(潔園)
答:古德雲,此叁如鼎之足,不可缺一也。緣此叁之性,本互緣而生,行無緣等飛蓬無所,願無信等喜浴惡水,信無行等儲飯不食,淨土初機,必遵此叁者,所謂“聖言量”如是,應依教奉行也。若無願無信等,另有其義,此處不得借口。
問:後學決心念佛,期能往生極樂,但未行早晚課誦儀規,只在乎平時念佛回向,如此可否?(鄭朝信)
答:往生功課,只在六字聖號,多念少念,在乎有恒不退,如忽作忽辍,只種善根,古人雲:“饒他忙似箭,不離阿彌陀。”雖不能一心不亂,然習慣熟成,必須做到,方有往生之希望。早晚課誦儀規,系多人上殿合修,忙人不一定采用,但修淨土者,阿彌陀經及往生咒,應當抽時練習耳。
問:“一句彌陀非大徹不能全提,而最愚亦無少欠,倘些子分別,便成大法魔殃,只貴一心受持,甯羨依稀解悟。乞兒若見小利,急須吐唾無余,捧打石人頭,曝曝論實事”祈解!(鄭朝信)
答:與前條之意,大略相同,前七句可解,後四句須參。初句是舉此一句洪名,乃殊勝法門。二句謂此法非上根大徹大悟者。不能圓融全彰。叁句謂下根愚鈍若念,亦無比人缺少幾分。古人謂是無上深妙之禅,意即在此。成與不成,只是當下承當問題。四五二句,是教直心念去,不起分別,若起妄情,便是此法魔障。六句謂貴在念到一心,即是到家功夫。七句之意,言不必如禅家疑悟,然疑有大小,悟有徹底與依稀,真能徹底者少,依稀相似者多,故不足羨彼也。然而並無定解,隨機應變,若不如此,便成死法。狗子有佛性,狗子無佛性,應病與藥,非應藥而故招病。
問:古德雲:念佛有佛像,向佛像而念。無佛像,要向西念。有時西的方位,有人工作,恐被人譏笑,或遇汙穢不適當,轉向東、南、北念,未知功德比較如何?(邱合順)
答:佛法重心誠,佛之法身遍滿十方,有時不能向西,任何一方,皆能感應,既感應矣,功德自大。
問:極樂世界多候補佛位,何以成佛須要“候補”?(簡宗修)
答:候補者,候補往某一處成佛也。其人功已圓滿,證成極果,只候某一世界佛法滅盡,便往其處,重開道場也。如彌勒爲此娑婆之補處,觀音爲彼極樂之補處等等。
問:阿彌陀經中前面所提到的諸菩薩從何處來?其菩薩果位是不是和其他阿羅漢同爲釋迦佛所度?(簡宗修)
答:彼土菩薩,皆系先後往生之人。或凡夫往生,經過修功,證成菩薩,亦有他方菩薩,希早成佛,求生彼土。彼佛國土以及功德,十方諸佛共贊,十方佛土之佛子,皆有往生,早知度者爲諸佛,不獨釋迦一佛耳。
問:念佛號時,常遇許多妄想,如在白天可以念大聲驅逐,然在晚上睡夢中,無法出聲念,遇此妄想,如不理它,則它紛紛而來,且愈多,如欲抵製,則感頭痛,因此進退兩難,不知有何妙法,又此頭痛是否著魔?(鄭朝信)
答:夢中既有…
《佛學問答類編(淨土第十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