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問答類編 (心性第十)▪P3

  ..續本文上一頁之而起之體也。

  問: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菩薩,及一切有情之共計數量,在無始比現在有無增減?(智恒)

  答:體無增減,相有變化。

  問:有情與無情之別,是不是有靈性與無靈性之謂,若此據聞南洋有一種“食人樹”,凡觸鳥獸卷抱至死,是不是有靈性之表現?(林柳淋)

  答:情指貪嗔愛惡之情識而言,“食人樹”乃系一種遇觸起變化之植物。如此方含羞草,以物觸之即閉,其理相同,不過樹與草力量大小不同,草木非有情識耳。

  問:動物皆有靈性之謂,如大象之動物,亦一個的靈性,如微生物之細體,亦一靈性,究竟靈性之大小如何?(廖武卿)

  答:性本豎窮叁際,橫遍十方,無有大小。若論靈性,則有假相區別,各個不同,然亦不限軀殼大小而定其靈之大小。試舉大象與小猴爲例,猴軀雖小,而性之靈敏,實超過象之多多。

  問:“自性”涵義如何?自性法身,自性親因,自性煩惱,自性衆生等等之“自性”,是否相同?(周邦道)

  答:自性即真如本性,清淨本覺,無始而染無明,轉爲業識,而自性依然無損,此名衆生心,即是自性衆生。其淨分之本覺,即自性法身。轉識後具有染淨二分,能互相薰,即是自性親因,其染分即是自性煩惱。

  問:清淨真心、性、真如,是一是二抑是叁?(大寬)

  答:是一而異名。如頭、首、腦袋、腦殼之繁稱也。

  問:緣起性空與性空緣起,其意義是否相同?並願略爲解釋!(呂順運)

  答:萬法空無自體,其相其用,均由多緣集起,故曰緣起性空。此二句意義小異,一從因說,一從果說。佛經中此例甚多,如“隨緣不變,不變隨緣”,“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之類,釋者皆有二種講說,故曰小異。

  問:佛學關于人之初的性,如何解釋?(呂正涼)

  答:佛學言性,以天臺教義而論,本具染淨二分,薰淨則善,薰染則惡,而且只言無始,不言其初,以其初之前尚其初之其初,故曰無始本覺(淨),無始無明(染)。因無始有無明,故入胎出胎,流轉至今,是無始以來,已有多次衆生假身生生死死,非止現在始有身性,故“初”之一字,實莫能定其位耳。

  問:關于儒家所講的性,與佛教所講的性,及科學者所講之性,其善惡關系不甚明白,請略述之!(呂正涼)

  答:儒家言性,其說不一,孔子說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孟子主性善荀子主性惡,楊子主性善惡相混。佛家稱性體曰真如,各宗主張亦有小異,法相宗主張此真如是叁性中之圓成實性,爲一切有爲法所依之體。叁論宗主張爲真空(妙有即真空)。華嚴宗主張有不變隨緣二義,如水遇風興波是隨緣義,波與水未改濕性是不變義;即是說體上無染淨,而變後有染淨。天臺宗主張本具有染淨二分。此不過粗述大略,科學家偏重物質,對心性不甚研討,未見有言性專書,不能舉答。

  問:科學者說的“先天性遺傳性格”,出生當初皆“有善有惡”,這個學說和“有善有惡”的學說不一樣,這兩說都是偏見嗎?(呂正涼)

  答:先天遺傳,有善有惡,與有善有惡兩說,皆指起于作胎,終于出生之一段,自各有此理。然皆似是認爲先有胎質,而後有性,並不能窮性來源,及性秉夙習,理未周圓,可說是偏。

  問:無始之時,豈不都是善人?何故起造惡業或無始就有惡人?(慧祝)

  答:既曰無始,何能定時。若但說人類,可從世界成時論起。按小乘經,斯時一切自然,無有競爭。可雲是善,惟所秉之性,而有無始無明,遇緣就會造作惡業。

  問:釋尊答富樓那問“覺性清淨本然雲何忽生山地大河”?雲“性覺必明妄爲明覺覺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竊以爲在覺性清淨本然之時,十方虛空同一清淨性海,既無中邊,複無客塵,猶如光天化日之下,無一物成陰,當無明暗分別。又譬如一室萬燈,各各等明,燈燈相照,當無能所可立,不知此一“妄爲明覺”之“妄”因何緣而生?尚乞明示以啓愚昧!(蔣南海)

  答:覺矣自明,明覺非二,此真谛也。不解此理,欲與覺上另外加明,此即迷妄作用。富樓那尊者,彼時根本無明未盡,故有此妄解,是其因緣也。

  問:經雲:“業力甚大心力更大”。前時無知造作惡業,後即忏悔,臨終忽發大善念便不墮惡道者,是心力大于所造業力乎?又雖臨終生忏悔心,起善念尚墮惡道者,是業力勝于心力乎?(許炎墩)

  答:如是如是。

  問:佛嘗謂阿難雲:“人有今世爲善,死墮地獄者;今世爲惡,死生天堂者。阿難問何故?佛言今世爲善,死墮地獄者今世之善未熟,前世之惡已熟也。今世爲惡死生天堂者,今世之惡未熟前世之善已熟也。熟處先受報,譬如欠債急處先還”。如是者隨業力所轉,無心力之作用乎?(許炎墩)

  答:世尊此段所說,系答阿難此問,此外尚有多義,俱載經論,何得斷章取義,遽謂心力無用。要知業由心造,業由心轉,但須看心造業力與轉業心力何者強弱而定。今設一喻:風寒吹水成冰,風暖吹冰還水。若數尺堅冰,暖風在嚴冬之時,僅吹半時,冰必不解。此風暖力不勝冰寒力故。陽春之時,暖風連日不息,冰不半時而化水,此冰寒力不勝風暖力故。

  問:在無始以前,真如不守自性,忽動妄念,致起無明,由此而有衆生,而有生滅。此真如奚自而來,何忽然不守自性?以何因緣,而至于此?又此真如與諸佛菩薩及叁界衆生人人本具之真如是一是異?如其是一,何以有覺有迷?如其是異,則此無量數之真如本體,最初何自而來?(張劍芬)

  答:是須分段作複:一、“此真如奚自而來,爲何忽然不守自性”。此真如亦名如來藏,從無始來,(不可曰無始以前,緣稱無始,何有始前?)本具有染淨二分,染指無始無明,淨指本覺。如金在礦,雖具光明之質,但與塵沙混合,不能顯出。修行人順本覺生起覺悟之知,名曰始覺。如金礦之質,經過熔煉,汰去塵沙,然煉後之金,與在礦之金,實非二物。佛家言無始,爲最圓徹之學說。如必求原始,試問一直追上去,有窮盡乎?二、“佛生真如,是一是異”。此可借物作喻,日光下空氣暖。冰窖內空氣冷,佛殿上空氣香,廁所間空氣臭,藥店中空氣苦,糖廠裏空氣甜;靜思這些地方之空氣是一是異?可以了然。

  問:“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罪性本空由心造,心若滅時罪亦亡”。讀上二偈頓起疑念。百千劫之業都不亡,何以說罪性本空?心滅與亡罪有何不同?心怎樣滅?如念佛豈不是亡罪,何能滅罪?如忏悔能滅罪,無明火起時,殺人造罪,過後生大懊悔,能滅罪嗎?帶業往生假使經百千劫業又不亡怎麼辦?(白癡)

  答:此一條問,有不同之意四,須分答之。初段罪業不亡,是說種子,種子者,如電影機內膠片,其上印有凶惡之迹象。心造之心,是說本性轉成之妄心,本性如膠片之本來面目,原無一物,妄心如膠片已有染痕。遇時受報,是說爲環境支配,發生苦受,此如電影鏡頭機件,種種配合,銀幕上即現可怖之悲劇。然真性空無形體,不生不造,其生而造者,乃無明之妄心,但妄心依于真性,如膠片之迹象,依于膠片,假使無明滅,而真性顯,真既顯矣,而無明尚無所立,何有業種存在,業因不存,安結罪果。如膠片本質顯露,印象已滅,銀幕上亦無劇情矣,此心滅罪亡之理。複次念佛之功,淺能伏惑,深能斷惑,惑無緣不起現行,伏斷均能使果不結,此念佛滅罪之理。複次,生大懊悔,乃悔其已往,後不再作之義,此不過由惡轉善之初步,必從此真實外不造叁惡業,內斷滅叁毒因,此是名真忏悔,准上段之理,罪可消耳。複次,帶業往生,非說帶業成佛,極樂五塵說法爲何?無非勸修啓悟,爲斷惑業。有人天聲緣菩薩之別爲何?是明隨分斷惑,隨分進果,曉此理則無此疑問矣。

  問:在觀無量壽經上品上生章上說到:如有行者能發叁種心,即使往生“生後彼已,見佛色身,衆相具足,見諸菩薩,色相具足,光明寶林,演說妙法。聞已,即悟無生法忍,經須臾間,曆事諸佛,遍十方界于諸佛前,一一受記,還至本國”。其中意謂行者在很短時間內,隨阿彌陀佛,到十方諸佛前一一受記,我們知道世界無量無邊,諸佛無量無邊,何能以一有限之量(行者一人)到無限量(諸佛)前一一受記呢?在數理方面來說,即使在很長很長的時間,亦無法遍十方界,在諸佛前一一受記,何況在須臾之間呢?這是不是一切唯心造的觀念呢?(張葆衡)

  答:衆生之身,分胎卵濕化四種,前叁種在水陸空之行程,自必按其所行速度,計算裏程。化形身又分有質及無質之別,無質者以神識爲體,此神識之行動,以思想起作用,便不受質與路程限度,豎則一念萬年,橫則一念遍虛空界。極樂之身,便是神識所化,遲速遠近,皆隨其意。茲舉一喻,光線傳達最速,星光射在地球,必須幾百萬年所謂光年,但人看星,一念之頃,遍空之星,盡睹之矣,明乎此理,則不疑也。

  問:無記性,舍受,請舉例以明之!(嵩石)

  答:于現世來世存心自他兩利之動作,其性質屬于善,反此者屬于惡,若存心動作,與上二性皆違,不能記別其固爲善爲惡,亦不能定其果報得苦得樂,此種性質,名曰無記。甚難舉例,茲勉說一事,不過略得仿佛,今有一人,無意中提筆在機案上寫了一個“休”字,不一時來了甲乙丙叁個人,甲想休妻,正不會寫這休字,看到機案上字,回家便“休”了妻子;乙正想寫信勸人休訟,也是不會寫這“休”字,看到機案上字,回家便給人家和解了訟事;丙毫無所爲,看到機案上字,並無任何感想,就過去了。然在寫休字之人,原是空空洞洞,其發生的結果,竟有善有惡,有不善不惡,而無意中提筆寫字之動作,其性質可以說無記。心身離開憂喜苦樂之領受,而得到之中庸境界,名曰舍受。此無法舉例,因人之心理不同,若強舉例,反引爭論也。

  問:學人思想雖傾向理論之相宗,及實行之淨宗,但對于談空之金剛經,心經等般若經…

《佛學問答類編 (心性第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