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定要全副精神付落去,才能做得工作無錯誤。倘若看書必須又要全副精神注意才能得知書中載著什麼事,若要心中念佛,手去工作或看書,就不知從何處做起?倘若看書,就一字也看不到,未能雙管齊下,請指示我如何才能做到念佛不礙工作,工作不礙念佛?(林秀豔)
答:念佛乃養慧命之一種資糧,猶飲食乃養身命之一種資糧。未聞飲食有礙工作,念佛何能有礙工作,飲食日須叁次,念佛朝暮二時,飲食念佛之外,大有工作之時也。更應知世俗工作,其心爲謀飲食,可以轉念,行者工作爲助念佛,如是存心,即念佛不礙工作矣。再手足工作,心中不妨默念,讀書算術工作,心難二用,但如上說存心而已。
問:“般舟叁昧”法如何行?(吳茂松)
答:此亦是持名念佛,惟定期不使休息耳,般舟譯曰佛位,亦譯曰常行道,短以七日爲一期,通常以九十日爲一期。以七日論,決非如今流行之佛七,每天定爲幾支香,余時則閑話閑事,拉雜不休。此必叁業相應,繼續無間,法詳般舟叁昧經,非初學能問津也。
問:心造地獄,臨終則地獄相現,心造佛國臨終則佛國相現,念佛人臨終蒙佛接引“據經雲”念佛一日至七日一心不亂即得往生,然修行者或數月或是數年,乃至數十年,未能得到一心不亂者何故,有辦法否?(周慧德)
答:修持多年,不得一心,自是放逸懈怠,而不精進,定然俗情濃厚,出世不切。一心一亂,即是心造佛國,俗情濃厚,即是心造地獄,造佛造獄,出乎自己,不依經訓,咎將誰歸。若問補救辦法,還是多念,東長西短,是是非非,但得放下,即時放下。縱再不得一心,也要念到一個熟字,所謂“饒他忙似箭,不離阿彌陀。”習慣自然,臨終助念,心願往生,即得往生。
問:家庭主婦有時很忙。早晚定課,在急急忙忙中趕完。與其忙時不做定課,一面念佛,一面做事,念時心如止水,身不疲勞,請問兩者誰有益?(白張文適)
答:念佛之意,在乎求定,匆忙應付,得力自少,可于朝暮,采十口氣法,惟時不過叁分鍾,然有叁分鍾之定亦佳。此外則一面作事,心中念佛,果至心如止水,身不疲勞,亦是上等功夫,甚善甚善。
問:今後修持擬以念佛爲主,禅法爲助,過去是晨間參禅,下午經行或誦經,茲欲改早晨坐,中念佛,下午誦金剛經,余時隨緣心念佛號,或參禅未審妥否?(潔園)
答:禅法用功,大體有二,最爲普通,學習皆知,一曰觀心,近多不用,二曰參話頭,今最流行。茲言後者,重在起疑,守住話頭,參而求悟,二六時中,不離這個。淨亦多法,今尚持名,亦是專心一事,不雜其他。居士如以淨土爲主,禅法爲助,宜采禅之觀心,若用話頭,恐攪淨之一心,所謂不禅不淨,二門俱非矣。朝暮二課,宜少變通,易爲早誦金剛,誦畢坐而念佛觀心,暮誦彌陀,誦畢靜坐念佛,或繞行經行,或隨緣散持皆可。
問:念滅轉入似睡非睡的暈沈狀態,因何發生這種情形?(李雲霄)
答:此念滅乃是正念消失,名曰“失念”,乃隨惱之一。睡爲五欲之一。暈沈即是“昏沈”,亦隨煩惱之一。以上之因,皆無明爲祟也。
問:如何能使念未起前,或滅後,趣入靈明不昧,悠悠自如的境界?(李雲霄)
答:妄念洶湧,刹那生滅,所謂“急水打球子,念念不停留”,那裏會有個“未起”“滅後”。應知我輩初機,果能依法修持,正當念與法相應時,便是靈明不昧消息也。
問:弟子皈依業已年余,曾發心笃修淨業,唯習氣難改,疏懶成性。以致朝暮二課屢修屢廢,修持只十余日,內心煩燥氣憤無由而生,以致日課停頓,身心也即泰然。荒廢十余日,再發心虔修,又生如此現象。且有甚者,每一親近皈依師,或另一知己同修,必然脾氣乖戾,煩惱頓生不歡而散。隔不數日又思親近,結果又呈前局。事後每生大慚愧,然臨事又不能克製。以上二種惡性循環,一年來屢試不爽。是否宿世惡業緊纏,今生不該解脫?(煩惱起時,曾自悟,摒去萬緣,力持六定洪名,然無效)請老師賜以解救之法。(陳業深)
答:既雲發心笃修淨業,自以六字洪名爲專功,屢因外緣荒廢,即是魔障,此或多劫怨對使然。六字洪名,本如阿伽陀藥,無病不醫,若改修其他,是破淨參。真學佛者,應知“難斷能斷”“難行應行”之義,已經發願,莫改初衷,必須忍耐幹下去。可在作課以前,先至心忏悔,誦“往昔所造諸惡業……”四句偈叁遍,障礙生時,即將作功課,向之回向,凡作課畢,亦爲其回向,如此可解冤消障。
問:弟子不求今生福壽康甯,又無家屬,更不求身家平安,唯願淨業日成,早日往生,只持六字洪名可否?有人勸我更要誦念觀音聖號,地藏聖號,又要我持誦地藏經,念心經、大悲咒,又要我晨昏四十八拜,如此弟子感到太繁,不如此做是否業障不能消?淨業不易成?有礙往生否?(陳業深)
答:古德雲:“往生與否,惟在信願之有無,蓮品高低,全賴持名之多少”。如求解救,自應多覽,所謂法門無量誓願學,倘講行持,自應專修,所謂單刀直入,惟精惟一,居士既修“持名”,當遵彌陀經之訓,乃“依法不依人”之正規也,萬不可叁心二意,自無主張。
問:誦經時,家裏的人在打架,吵架,這時將如何?要停止誦或誦完?(林正考)
答:心能定而不動,不妨誦完再說,如其不能,只好暫停,起而排解,後再另誦也。
問:晚生活于團體中,日常均與衆生爲伍,修行一事甚感不便,故每日早晚功課(誦經念佛)均利用散步行之,如此修持未知有無功德?請示之。(廖清華)
答:行住坐修法,皆無不可,惟要在心定。心若不定,任何方式,皆徒具形表,福加有之,慧則未也。
問:弟子每逢十齋日念地藏菩薩本願經,但住地房屋是租人家樓上,並與別人共租用,弟子住的一間只有四席大,因爲環境有限,故供養的西方叁聖像,位設在通巷,佛前下面離差二叁公尺有樓梯,正是出入過路不方便,因此讀經時不能在佛前念,另在房間裏面讀,雖知房間不潔,不知如何是好?(智生)
答:佛法圓融,主在誠敬,租屋而住,何能處處隨心。一處供佛,而往他處誦經,但取心誠,並無不可。事忙之人,不靜居,城村巷宅,行住坐臥,皆是道場也。
問:學人每習靜坐全神貫注于氣息,即感覺致暈及腹中不適未知何故?(蔡世芳)
答:靜坐數息,亦自有道,不得其法,往往致病,尤不宜向外道問津,反招大錯。以後靜坐,換以一心念佛,試看如何。
問:佛弟子求法不遇,可否習外道之禅定以助定功?(蔡世芳)
答:此念大差!居士既已正式皈依叁寶,自當依照皈戒行事,謂皈依法,盡形壽不再皈依外道典籍,有背此戒,便失叁寶弟子資格。況外道之法,皆在心外,大背覺途,差之毫厘,謬以千裏。居士此念一起,已足招魔,若不痛加忏悔,定多障礙也。今明告居士,二四兩問,所言靜坐,數息,禅那,觀想等,甚連一問之持咒,不逢明師,深恐唐捐其功,而盲修瞎煉,皆是六道種子。而個人之根器,個人之機緣,亦須加以考慮,依區區所勸,莫如專修念佛,求生淨土,較爲穩當,倘有意修此,本社可敬送此法之書,雖無師親授,但誠信行之,萬修萬人去也。
問:靜坐之時,如何安下此心?(李長茂)
答:數息,作觀,念佛,皆能使妄念不起,然以念佛爲最效,即以“南無阿彌陀佛”一句,心中想得清清楚楚,口中念得清清楚楚,用耳聽得清清楚楚。使叁處循環不斷,周而複始,一聲不空過,一字不空過,久而久之,自然妄心消亡。亦必有相當時日,所謂功夫也,若急求之,反不能靜。
問:何時入坐最宜?(李長茂)
答:我輩在家人,不免日有俗事紛攪。靜坐念佛時間,最好于黎明人未起時,夜間人已眠後,無非取其靜而不攪。若所居而能自己作主,可于朝暮閉門爲之,囑家人勿來吵鬧,即不必待人未起已眠也。
問:坐後如筋骨酸疲,有何調法,吃藥或休息?(李長茂)
答:初坐自不免有此現象,宜換腿,或下座活動,皆無不可,事應漸進,久則成爲自然。不可妄服藥物,致生毛病。
問:無論是唱贊、念經、念佛都覺得中氣(即胸部之氣)不通順,是否有不得法之處,或者魔障業障?(梁明象)
答:唱贊有韻調板眼,不合則氣促,此必求人教授,時久練習。念經念佛,可取低聲,或是默念,則不影響中氣。然念時總宜和平,使其不急不緩,氣調心甯,方能入定也。
問:念佛可默念,但贊偈、經咒可默念否?(梁明象)
答:隨衆同堂共課,贊偈必須出聲,如不出聲,則涉慢怠。如家居自己作課,一切默念,並無不可。
問:倘念佛時無妄念,但不念時又有妄念,能否算是一心?(潔園)
答:念時無雜妄,便是一心,不念又起妄念,則是妄念。此如入定是禅,出定無之相似,乃爲功夫不能打成一片之故,但能妄起即覺斯可矣。
問:過去曾經阿□黎灌頂,傳授密法,現持修持是持名念佛,倘兼持密咒,不知有助于淨業否?但不知有違古德專修之訓否?(潔園)
答:密法種類不一,亦猶顯之禅淨教律,即以淨土一端而論,尚有彌陀彌勒藥師觀音等之不同,若相違則兩傷。居士昔受之密,若于西淨不違,兼修同回向與淨,相違則惟有擇一而行。
問:有雲禅淨雙修,猶左手畫方,右手畫圓,兩皆不成,須次第修之,由禅入淨,或由淨會禅,其說然否?(潔園)
答: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金科玉律,不易之論也。修因初機尋門,必擇其一,證果總爲複性,皆須智圓。雙修則二門鑿枘,次第可以雙融,禅入淨當生可了分段。淨會禅可生寂光,然入淨會禅,亦各有其事理,並非人人能作,少差則謬千裏矣。
問:未受戒前,以念觀世音菩薩爲主,待受戒後,以持念阿彌陀佛爲主,可行否?何謂,“念佛叁昧”?(劉自任)
答:念觀音,念彌陀,不分戒前後,要在志願如何而定。若求世間諸事,觀音與以方便,故于…
《佛學問答類編 (修持第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