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天之“毗沙門”四天王也。
問:諸佛菩薩像坐式,悉爲盤坐,維觀音菩薩坐像,則一足豎一足平,與衆不同,此種坐式,是何意義?(賴棟梁)
答:觀音叁十二化,相相皆異,何止兩足,豎平不一,此種隨式者,多是說法相也。諸佛菩薩盤坐者,多是入定相也。考觀音亦有結趺相,諸佛菩薩,亦有隨坐及立相,並非一定。
問:如何發大菩提心?(張文岐)
答:大菩提心者,爲一大事因緣,自他究竟解脫耳。論其迹相,如四宏誓願所雲:“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依此四綱,類推細目,精而勇進,堅持不退,由細及廣,由弱增強,不疲不厭,必期于成,雖證佛果,倒駕慈航,觀音地藏,皆爲我師,心能如是,是大菩提。
問:佛儒二家對“中”之解釋,請比較說明。(張文岐)
答:中則不偏,無有二致,中則中矣,何有比較。如望月之圓,正至十二,皆一圓相,並無差別。惟佛于世出世法,重在出世,則言空假之中,儒于世出世法,詳于世間,則言過與不及。如夏冬兩時望月,子時皆居天中,惟高低度數不同,出沒長短相異而已。
問:佛學常識課本,第四課有金剛手菩薩,阿難尊者又記出金胎兩部大經,這是秘密結集,佛法是要宣揚普遍,何爲秘密結集,秘密二字,是否不顯露?請示明細。(朝新班)
答:佛法有顯密兩大宗,人熟聞之,所謂秘密結集者,乃結集之秘密經典也。非結集秘而不宣,亦非經典秘而不宣也。
問:淨水贊中有“性空八德利人天”之句,性空是否即心經所雲:“色不異空……受想行識亦複如是”?八德是否即彌陀經中所雲“八功德水”?(翟孟秋)
答:“性空”,即諸法之性本空,不必限于心經數句,各經多有性空之說。水言八德,即比西方之功德池水也。
問:寺、堂、精舍、禅寺、庵等,是表何意義?
答:寺爲中國古官廨名,漢有鴻胪寺,時迦攝摩騰法師,以白馬馱經駐此翻經,遂改曰白馬寺,後因稱僧舍爲寺。堂者殿也,佛菩薩之殿,亦可稱堂。精舍者,精進修持之所也。禅寺者,宗門參禅坐禅之居也。庵者,小草舍也,謙稱廟之小者。
問:五蘊中之“行”與十二支中之“行”區別何在?又五蘊中之“行”何以即是第七識(末那識)?(蔡榮華)
答:行者動也,五蘊及十二支中之行,並無別解,但行必有所,其行之所,數共五十有一,在蘊支二法中,占數有繁簡而已。十二支之行,位在無明之後,在識之先,其心所數位,範圍簡單,五蘊之行,則包盡五十一數。至于“行”而特指七識者,乃以心法四蘊配八識而得,因七識恒行,故以特勝者得之,實則諸識無不皆行也。
問:十二支中“識緣名色”作何解?(雖梁啓超先生曾有解釋,閱之仍未感適當)何以二者欲特別分開言之?(蔡榮華)
答:識攬赤白二渧而有相矣,相即形色,故采一言曰“色”。此形色,已含有“識”,識即心法,心空而無物,但有其名,故采一言曰“名”。合而言之,此名色二法,乃胎雛形之符號。
問:經中有菩薩,有菩薩摩诃薩是何分別解說?(池慧霖)
答:摩诃薩者,大士也。菩薩階級甚多,以叁祇而論,十住至十向須一僧祇,稱曰賢。一地至七地又一僧祇,稱曰聖。八地至等覺複一僧祇,曰補處。如地前者稱菩薩,地上者則稱大菩薩,七地上即稱菩薩摩诃薩矣。此不過簡單言之,若衡以藏能別圓,即細而複矣。
問:舍利弗與舍利子非同一個尊者?(王清漢)
答:舍利弗者,統爲梵音,舍利子者,梵華合譯。弗在華語爲子,舍利華恐無之,故有譯有不譯,合而編之耳。
問:“一生補處”四字祈爲解釋。(李蓮階)
答:補處者,補佛位也,即是等覺菩薩異名,乃叁祇所修之果,叁祇劫者,千萬生死之多。一生補處者,僅此一生,即臻此果也。
問:“南無”“菩薩”俱屬譯音,然語音演變至今,此數位之讀法當不是國語中東南之南,有無之無等,請問如何讀法方爲正確?(李蓮階)
答:梵音漢譯,難免有幾分失真,方音讀書,亦必再變。如今日華人學習英語,不有口授,徒查字典,發音每難准確。況中國幅員遼闊,語系複雜,加之古今音轉,失原音者多矣,“詩經”聲韻,讀難葉口,是其顯證。漢唐“南”讀如“奶”音,漸轉爲“那”,“無”讀如“沒”音,漸轉爲“摩”,佛經之諷誦,故“南無”讀“那摩”,相傳至今,口傳之力也。若“南”讀“男”“無”讀“吳”,皆後變之音,讀佛經仍音“那摩”。“菩”音普,“薩”音撒,似尚無變轉。今所謂國語者,不過北平之音,假定作一標准而已,並非中國本讀之原音。
問:金剛經通行本之“雲何應住”句,唐人寫經則作“應雲何住”,兩句譯義有無出入之處?(鍾鈞梁)
答:舍開經義,但講造句修辭,則不妨咬文嚼字。“雲何應住”,其語氣重在“應”字,“應雲何住”,其語氣重在“何”字,其出入大矣。若連經文,則須視其上下脈絡,以文就義,不能以字有顛倒,遂舍義就文。孟子雲,勿以辭害義,古德雲,望文生義,叁世佛冤也。
問:請問老師,證與悟有什麼分別呢?(周慧德)
答:疑雲消散,照澈真實,謂之爲悟。智慧圓成,生死了脫,謂之爲證。
問:世無聖賢之士,由世少聖賢之母所致也。古人雲“周之開國,基于叁太”印光法師文鈔內(叁太爲太姜太任太姒。乃女中聖人)請說明叁太的意義。(周慧德)
答:太者,推崇尊稱之義。姜任姒者,皆其姓也。此叁聖女,各有至德,或創胎教,或佐治國,周業之興,固在聖王,而文武諸德之生成,多在母教也。
問:我們佛教有十殿的閻羅殿,未知外國有十殿的閻羅殿否?而且閻羅王是否都是我中國人的姓名?(吳敬人)
答:向小處說,南閻浮提洲,有地獄,有閻羅王,中國外國,皆不出此地球,此地球即是閻浮提,世界各國,皆居此洲,焉能無有閻羅。至于姓名,各隨各國字音翻譯,如俄國之名,中翻俄羅斯,日翻露西亞,是其顯例,但閻羅自有其地獄之名耳。
問:非有非空與非苦非樂之中道義?(張瑞良)
答:佛學解釋一切,或言理或指事,多爲契機而設,故似有異,實則一也。言有者,乃指一切相,言空者,乃指一切性,性爲本體,相依而起,故合言實際,爲非空非有,性能起相故非空,相爲性幻故非有。苦樂在相則似有,在性則不受,故不曰無苦樂,而曰非苦樂,二者作如是解,是中道義。
問:十八羅漢是指誰?(楊長山)
答:“法住記”曾有記載,本僅十六,各有名號。第一爲賓度羅跋祍惰□,第十六爲朱利只陀迦,後人不識梵文者,加入慶友,又加入賓頭蘆,合爲十八。然慶友即說“法住記”之人,賓頭蘆即賓度羅跋祍惰□。
問:佛是覺者,覺悟什麼?衆生迷惑顛倒,是怎樣講?(阿美)
答:從本說,性蓋煩惱所知二障,斯曰無明,去蓋二障,顯彰本性妙明,即是覺悟這個。從末說,宇宙萬有,從何而生,滅歸何處,也要徹底覺悟。能如是者,故曰覺者。衆生者四大假合以爲身,誤以身相爲我,色聲六塵汙本性,貪著執取不舍。生生死死,永無了期,生不知來,死不知去,沈苦海而不悟,有樂土而不求,斯之謂“迷惑顛倒”。
問:何謂顯密圓通教?這一門是易行道抑或難行道?是何位大師創立?在修持上應怎樣修行?佛門在家弟子學習能成功嗎?(嚴旺)
答:佛諸教法,分爲顯密兩大類,顯者如契經,律儀等,種種解行。四谛六度之理,數息止觀之法,皆爲顯教。密者如建壇修法等,種種行持。持咒結印之事,觀色觀字諸法,皆爲密教。在顯又分賢臺性相等各宗,密又分金胎雜不等各部。再顯中如禅宗更有如來祖師之別,密中如蓮花,又有金剛胎藏之分,法甚繁多,實非數言可盡。所謂顯密圓通教,最明顯者,如淨宗彌陀之持名,及觀經之觀想,即是顯密兼修,而多數之教典,亦多顯說密說,此大概情形也。宋代有道辰殳法師者,鑒于顯密之爭,遂編有一種“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指人融合雙修,不問在家出家,俱可采修,難行易行,不能決定,須以契機而論,且密咒亦須有人口授,成功與否,在人而不在法。
問:什麼是佛法?(趙哲)
答:佛者覺也,性者本有之德能,佛性者,乃衆生人人皆有,個個不無之妙明覺心也。吾人之見聞言語一切知覺,雖有眼耳口身,不過皆是物質工具,有如一架機器,而機器不能自動,必備電力推動,佛性亦猶機器之電力,實衆生之本元也。
問:佛性是否即是靈魂?(趙哲)
答:佛性與靈魂,是二是一,性者真實,妙明也,魂者虛妄,無明也。無明依性而起,如水與波,故曰是一,佛性常存不變,靈魂幻化無常,故曰是二。
問:大般涅槃經雲:“若菩薩摩诃薩,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能修十想。當知是人,能得涅槃。雲何爲十?一者無常想,二者無苦想,叁者無我想,四者厭離食想,五者一切世間不可樂想,六者死想,七者多罪過想,八者離解脫想,九者滅想,十者無愛想。”後學不明其中八九兩想意義,請開示。(趙蓮)
答:“離解脫”者,遠離欲塵,解脫纏縛也。“滅”有多解,此處當作空無也。
問:阿鼻地獄與無間地獄,爲同乎異乎?(賴棟梁)
答:阿鼻者,梵名;無間者,華語之譯名。
問:我等至今流浪生死,虛費功勞不得成佛,若欲成佛者,必須見性,性即是佛,今欲請問證果與見性有分別否?(周慧德)
答:本性迷爲無明,修者去迷使明,如明矣,謂之見性,因性本明故。修是因,去迷見性是果。此實一事,名有二者,證果指修功言,見性指本覺言耳。
問:何謂得戒?何謂不得戒?得與不得,于己有何感覺?(塗貞光)
答:此事須問律宗大德,方能詳盡。乃受戒者,叁業所起之一種特殊作用,受後能防非止惡,相續不斷之謂。如受時于所授之言語,了解清楚,身受口答時,具有極誠極感之一種難說動態…
《佛學問答類編 (名相第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