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学问答类编 (名相第六)▪P8

  ..续本文上一页天之“毗沙门”四天王也。

  问:诸佛菩萨像坐式,悉为盘坐,维观音菩萨坐像,则一足竖一足平,与众不同,此种坐式,是何意义?(赖栋梁)

  答:观音三十二化,相相皆异,何止两足,竖平不一,此种随式者,多是说法相也。诸佛菩萨盘坐者,多是入定相也。考观音亦有结趺相,诸佛菩萨,亦有随坐及立相,并非一定。

  问:如何发大菩提心?(张文岐)

  答:大菩提心者,为一大事因缘,自他究竟解脱耳。论其迹相,如四宏誓愿所云:“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依此四纲,类推细目,精而勇进,坚持不退,由细及广,由弱增强,不疲不厌,必期于成,虽证佛果,倒驾慈航,观音地藏,皆为我师,心能如是,是大菩提。

  问:佛儒二家对“中”之解释,请比较说明。(张文岐)

  答:中则不偏,无有二致,中则中矣,何有比较。如望月之圆,正至十二,皆一圆相,并无差别。惟佛于世出世法,重在出世,则言空假之中,儒于世出世法,详于世间,则言过与不及。如夏冬两时望月,子时皆居天中,惟高低度数不同,出没长短相异而已。

  问:佛学常识课本,第四课有金刚手菩萨,阿难尊者又记出金胎两部大经,这是秘密结集,佛法是要宣扬普遍,何为秘密结集,秘密二字,是否不显露?请示明细。(朝新班)

  答:佛法有显密两大宗,人熟闻之,所谓秘密结集者,乃结集之秘密经典也。非结集秘而不宣,亦非经典秘而不宣也。

  问:净水赞中有“性空八德利人天”之句,性空是否即心经所云:“色不异空……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八德是否即弥陀经中所云“八功德水”?(翟孟秋)

  答:“性空”,即诸法之性本空,不必限于心经数句,各经多有性空之说。水言八德,即比西方之功德池水也。

  问:寺、堂、精舍、禅寺、庵等,是表何意义?

  答:寺为中国古官廨名,汉有鸿胪寺,时迦摄摩腾法师,以白马驮经驻此翻经,遂改曰白马寺,后因称僧舍为寺。堂者殿也,佛菩萨之殿,亦可称堂。精舍者,精进修持之所也。禅寺者,宗门参禅坐禅之居也。庵者,小草舍也,谦称庙之小者。

  问:五蕴中之“行”与十二支中之“行”区别何在?又五蕴中之“行”何以即是第七识(末那识)?(蔡荣华)

  答:行者动也,五蕴及十二支中之行,并无别解,但行必有所,其行之所,数共五十有一,在蕴支二法中,占数有繁简而已。十二支之行,位在无明之后,在识之先,其心所数位,范围简单,五蕴之行,则包尽五十一数。至于“行”而特指七识者,乃以心法四蕴配八识而得,因七识恒行,故以特胜者得之,实则诸识无不皆行也。

  问:十二支中“识缘名色”作何解?(虽梁启超先生曾有解释,阅之仍未感适当)何以二者欲特别分开言之?(蔡荣华)

  答:识揽赤白二渧而有相矣,相即形色,故采一言曰“色”。此形色,已含有“识”,识即心法,心空而无物,但有其名,故采一言曰“名”。合而言之,此名色二法,乃胎雏形之符号。

  问:经中有菩萨,有菩萨摩诃萨是何分别解说?(池慧霖)

  答:摩诃萨者,大士也。菩萨阶级甚多,以三祇而论,十住至十向须一僧祇,称曰贤。一地至七地又一僧祇,称曰圣。八地至等觉复一僧祇,曰补处。如地前者称菩萨,地上者则称大菩萨,七地上即称菩萨摩诃萨矣。此不过简单言之,若衡以藏能别圆,即细而复矣。

  问:舍利弗与舍利子非同一个尊者?(王清汉)

  答:舍利弗者,统为梵音,舍利子者,梵华合译。弗在华语为子,舍利华恐无之,故有译有不译,合而编之耳。

  问:“一生补处”四字祈为解释。(李莲阶)

  答:补处者,补佛位也,即是等觉菩萨异名,乃三祇所修之果,三祇劫者,千万生死之多。一生补处者,仅此一生,即臻此果也。

  问:“南无”“菩萨”俱属译音,然语音演变至今,此数位之读法当不是国语中东南之南,有无之无等,请问如何读法方为正确?(李莲阶)

  答:梵音汉译,难免有几分失真,方音读书,亦必再变。如今日华人学习英语,不有口授,徒查字典,发音每难准确。况中国幅员辽阔,语系复杂,加之古今音转,失原音者多矣,“诗经”声韵,读难叶口,是其显证。汉唐“南”读如“奶”音,渐转为“那”,“无”读如“没”音,渐转为“摩”,佛经之讽诵,故“南无”读“那摩”,相传至今,口传之力也。若“南”读“男”“无”读“吴”,皆后变之音,读佛经仍音“那摩”。“菩”音普,“萨”音撒,似尚无变转。今所谓国语者,不过北平之音,假定作一标准而已,并非中国本读之原音。

  问:金刚经通行本之“云何应住”句,唐人写经则作“应云何住”,两句译义有无出入之处?(钟钧梁)

  答:舍开经义,但讲造句修辞,则不妨咬文嚼字。“云何应住”,其语气重在“应”字,“应云何住”,其语气重在“何”字,其出入大矣。若连经文,则须视其上下脉络,以文就义,不能以字有颠倒,遂舍义就文。孟子云,勿以辞害义,古德云,望文生义,三世佛冤也。

  问:请问老师,证与悟有什么分别呢?(周慧德)

  答:疑云消散,照澈真实,谓之为悟。智慧圆成,生死了脱,谓之为证。

  问:世无圣贤之士,由世少圣贤之母所致也。古人云“周之开国,基于三太”印光法师文钞内(三太为太姜太任太姒。乃女中圣人)请说明三太的意义。(周慧德)

  答:太者,推崇尊称之义。姜任姒者,皆其姓也。此三圣女,各有至德,或创胎教,或佐治国,周业之兴,固在圣王,而文武诸德之生成,多在母教也。

  问:我们佛教有十殿的阎罗殿,未知外国有十殿的阎罗殿否?而且阎罗王是否都是我中国人的姓名?(吴敬人)

  答:向小处说,南阎浮提洲,有地狱,有阎罗王,中国外国,皆不出此地球,此地球即是阎浮提,世界各国,皆居此洲,焉能无有阎罗。至于姓名,各随各国字音翻译,如俄国之名,中翻俄罗斯,日翻露西亚,是其显例,但阎罗自有其地狱之名耳。

  问:非有非空与非苦非乐之中道义?(张瑞良)

  答:佛学解释一切,或言理或指事,多为契机而设,故似有异,实则一也。言有者,乃指一切相,言空者,乃指一切性,性为本体,相依而起,故合言实际,为非空非有,性能起相故非空,相为性幻故非有。苦乐在相则似有,在性则不受,故不曰无苦乐,而曰非苦乐,二者作如是解,是中道义。

  问:十八罗汉是指谁?(杨长山)

  答:“法住记”曾有记载,本仅十六,各有名号。第一为宾度罗跋祍惰□,第十六为朱利只陀迦,后人不识梵文者,加入庆友,又加入宾头芦,合为十八。然庆友即说“法住记”之人,宾头芦即宾度罗跋祍惰□。

  问:佛是觉者,觉悟什么?众生迷惑颠倒,是怎样讲?(阿美)

  答:从本说,性盖烦恼所知二障,斯曰无明,去盖二障,显彰本性妙明,即是觉悟这个。从末说,宇宙万有,从何而生,灭归何处,也要彻底觉悟。能如是者,故曰觉者。众生者四大假合以为身,误以身相为我,色声六尘污本性,贪著执取不舍。生生死死,永无了期,生不知来,死不知去,沈苦海而不悟,有乐土而不求,斯之谓“迷惑颠倒”。

  问:何谓显密圆通教?这一门是易行道抑或难行道?是何位大师创立?在修持上应怎样修行?佛门在家弟子学习能成功吗?(严旺)

  答:佛诸教法,分为显密两大类,显者如契经,律仪等,种种解行。四谛六度之理,数息止观之法,皆为显教。密者如建坛修法等,种种行持。持咒结印之事,观色观字诸法,皆为密教。在显又分贤台性相等各宗,密又分金胎杂不等各部。再显中如禅宗更有如来祖师之别,密中如莲花,又有金刚胎藏之分,法甚繁多,实非数言可尽。所谓显密圆通教,最明显者,如净宗弥陀之持名,及观经之观想,即是显密兼修,而多数之教典,亦多显说密说,此大概情形也。宋代有道辰殳法师者,鉴于显密之争,遂编有一种“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指人融合双修,不问在家出家,俱可采修,难行易行,不能决定,须以契机而论,且密咒亦须有人口授,成功与否,在人而不在法。

  问:什么是佛法?(赵哲)

  答:佛者觉也,性者本有之德能,佛性者,乃众生人人皆有,个个不无之妙明觉心也。吾人之见闻言语一切知觉,虽有眼耳口身,不过皆是物质工具,有如一架机器,而机器不能自动,必备电力推动,佛性亦犹机器之电力,实众生之本元也。

  问:佛性是否即是灵魂?(赵哲)

  答:佛性与灵魂,是二是一,性者真实,妙明也,魂者虚妄,无明也。无明依性而起,如水与波,故曰是一,佛性常存不变,灵魂幻化无常,故曰是二。

  问:大般涅槃经云:“若菩萨摩诃萨,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能修十想。当知是人,能得涅槃。云何为十?一者无常想,二者无苦想,三者无我想,四者厌离食想,五者一切世间不可乐想,六者死想,七者多罪过想,八者离解脱想,九者灭想,十者无爱想。”后学不明其中八九两想意义,请开示。(赵莲)

  答:“离解脱”者,远离欲尘,解脱缠缚也。“灭”有多解,此处当作空无也。

  问:阿鼻地狱与无间地狱,为同乎异乎?(赖栋梁)

  答:阿鼻者,梵名;无间者,华语之译名。

  问:我等至今流浪生死,虚费功劳不得成佛,若欲成佛者,必须见性,性即是佛,今欲请问证果与见性有分别否?(周慧德)

  答:本性迷为无明,修者去迷使明,如明矣,谓之见性,因性本明故。修是因,去迷见性是果。此实一事,名有二者,证果指修功言,见性指本觉言耳。

  问:何谓得戒?何谓不得戒?得与不得,于己有何感觉?(涂贞光)

  答:此事须问律宗大德,方能详尽。乃受戒者,三业所起之一种特殊作用,受后能防非止恶,相续不断之谓。如受时于所授之言语,了解清楚,身受口答时,具有极诚极感之一种难说动态…

《佛学问答类编 (名相第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