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問答類編 (通問第一之一)▪P24

  ..續本文上一頁施無畏之菩薩,古來有聞菩薩靈感之記載甚多,但菩薩之慈悲救度有否限量?以何爲限?不然如樂生院中衆生爲何不教令勤念菩薩聖號以治此難治之病,以免終生受罪,若謂前生所造罪業甚大能敵須彌,今生須受此苦痛,但彼經中不是說菩薩能施無畏,有求必應嗎?(胡正臨)

  答:居士信日能消冰乎?茲有百丈之冰,酷夏不終日而解,春則二叁日可解。嚴冬之際,不見其解,實則對日之時,無不消化,不過成分少耳,日消冰原則也。而消之多少,緣分深淺也。樂生院棲蓮同仁,統修淨土,一句洪名,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其法更爲徹底,何以未見罪消病去,居士亦有疑乎?

  問:虛空無邊故,世界無邊,乃至衆生無邊,但佛出世說法亦稱不可量、不可說之恒河沙數相喻,且豎窮叁世,亦以無量無邊阿僧祇計,是以有衆生處時即有佛出世說法,廣長舌所及遍覆叁千大千世界,爲諸衆生說法,度濟,何以衆生未見其少(就四生衆生說)反見其多,若說由他界來,則此界原有者,亦應應緣往生他界才對,不可能專向此界來生?但此僅能就未蒙佛教化所有現象而論,否則當應見其少,因佛教之誕生已是無始故,若說大乘法在體取生即無生,(諸法實相)則從無始來至今天在此世界至少也應多生上根上智之人,此方不違因律及無果,何以上根上智人竟日漸其少,少根少智之人甚至無根無知之人遍處皆是,此實不解?(胡正臨)

  答:此問語繁,可析二段。(一)從首至“不可能專向此界來生”,本不足怪。然各各世界有成往壞空,各各衆生有生住異滅,世界喻如滄海桑田,衆生喻如海中浮浪,皆無定相。居士居此地,居此時,所言“專向此界來生”,是未見滄桑變改,及未見全海之浪也。(二)再至“無根無智之人遍處皆是”,地上菩薩,不到七地尚有退轉,況凡夫乎?且頭出頭沒,又有隔陰之迷,俱生二惑未斷,分別二惑再增。佛法如帚,衆心如地,帚雖掃塵,明日複生,此不能盡出上智之理也。

  問:五戒十惡殺爲首,屠夫既未放下屠刀,自無成佛之理,佛教團體對屠夫一類之加入,可否因系“謀生之技”,給予“方便”?蓋佛之同體悲心是不棄半個人不成佛,吾人豈可拒之門外?(林光忱)

  答:可容加入,使其薰染佛法,漸生慈心,然須善巧方便,誘其改業。若借口謀生,終操屠刀,是無補于彼,而爲佛門騰譏矣。權實之機,須善運用!

  問:從化石考據中,說明人從猿猴變化而來,叁皇以前茹毛飲血,巢居穴處,蠻爭觸鬥,顯系從洪荒野蠻之中日益進化。此與業感緣起,同合科學。未悉華嚴經中論人從天降如何記載?(後學無華嚴經。)是否有斷章取義之弊。且釋尊生于二千多年前,印度文化亦僅數千年,洪荒野處,人獸幾稀,釋尊亦必有所見,斷無如此不合因明(邏輯)之見。如斷章取義,固持一說,我等又拿不出更科學的論據來推翻考古學的證據,處此科學時代又遇障矣。(黎明時)

  答:世界成住壞空,釋尊應身現滅,均難算其次數。經中佛言,原有本迹權實之不同,說本則塵點劫與塵點劫前,說迹則塵點劫來,一次複一次,至于今之二千五百年前,說實則一乘無相,說權則萬法宛然。明乎此,“人從天降”,乃言往劫,“釋尊生二千多年”,僅是近迹,以近迹湊合往劫,何能相符,此中卻也有個消息,今人曾見古時月,今月未經照古人。

  問:菩提樹二十四期答何玉居士問: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方得成佛一則。解答“圓滿”二字:所謂圓滿者,指一個時期之機熟衆生,皆被度盡而言,喻一樹之果千顆,生熟有異,必分期采摘。今日熟五十,則來摘五十,明日熟百顆,則來摘一百,今明二日所摘,皆可向人說,應摘者已摘盡矣。金剛經雲:“所有一切衆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又大佛頂首楞嚴神咒:“如一衆生未成佛,終不于此取泥洹”以一個時期之機熟衆生皆被度盡而言,學人愚意以爲未究竟圓滿,願再教正?(黎明時)

  答:覺行圓滿,區區所知者,僅指一期之機熟衆生度盡而言。此只就事迹立解也。請看世尊入滅時,不尚有許多異國衆生,未聞佛法乎?若合本迹而言,佛實未曾安住涅槃!因衆生永不會盡!故世尊在空間,而有百千萬億恒沙化身;在時間,已有八千余次來應娑婆矣。倘從理上立解,淨名經雲:“一切衆生,畢竟寂滅,不複更度”,既雲滅竟,稱曰覺行圓滿,有何不通。凡此皆宜意會圓觀,設拘泥文字一面,試問華嚴“未出母胎,度人已畢”,又當何解?

  問:六道是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未見神道,世俗所供養神明鬼魂應屬何道〉(黎明時)

  答:神有屬天道者,如道家之玉皇叁官等。神有屬鬼道者,如世奉之城隍土地等。

  問:觀世音菩薩常以叁十二應身說法度生,祛叁毒,施無畏,救八難,倘若我人發大願,觀機方便說教度生,善巧契機引祛叁毒,廣施無畏,救人八難,如此願力與觀世音菩薩願力相應時,自心即佛,我人能否即稱爲觀世音菩薩應身?(黎明時)

  答:倘蒙加被,可雲如是,密宗觀成本尊,其理相通。惟此僅是短時間事,至如本問中:所稱觀音種妙行,我輩萬萬分不得其一,倘不自量,以凡濫聖,恐招罪無邊矣。

  問:有友人問,世尊于往昔因中修行時,嘗舍身飼虎,慈悲精神固然欽仰,但虎乃食人之獸,何如聽他餓死,于衆生中既除一害物,又可減少其作惡之罪,且其餓死乃其平日作惡之報,似不足堪以救之。學人愚癡,當時僅以佛家物我一體之聖人境地及慈悲之義,向彼釋之,此外即不知答彼,是故彼疑猶未釋故乞指示!(胡正臨)

  答:居士所答,即甚正確,我執甚者,自難領會,區區所答,多取權便,不能如是言簡義赅。茲再重申其意,佛法慈悲平等,無人我相,但觀他苦而已。若謂虎惡,是在人之立場語;若在虎之立場,反說人惡也。(虎雖偶爾食人,亦非入城求而食之,人則于空于海于山于野,設置機械,獵取一切動物,盡屠殺之,虎未嘗是普殺也。每數十年,人必凶戰一次,同類相殘,流血萬裏,亦未聞虎類聚集而自殘也。若虎以此而責人,人將何語以解之?

  問:經中述佛出胎至涅槃及諸聖證果時大地六種震動,未蔔此種震動是否即地震?若如此則每當地震時衆生生命財物等難免有所傷損,有失我佛慈悲之懷,究屬若何?(胡正臨)

  答:僅是震動有聲,非有損傷一切耳。

  問:在菩提樹月刊37.期佛學問答香港林居士所問有關鬼道中老居士回答“鬼有胎生化生之別,胎生自有父母,化生則否”,鬼有胎生佛經有何根據?鬼若有胎生,自有父母男女之相,鬼屬氣體豈有如此之耶?(靜修精舍)

  答:六道四生,茲有一偈“天獄俱化生,鬼道胎化二,人畜阿修羅,通別四種生。”各經凡言四生者,其注中皆有說明,如楞嚴金剛等,即是其例。除真如外,一切皆不離相。宋儒曾雲:鬼爲二氣之良能,此氣字並不恰當,試問性與識是氣體乎?再者,鬼居欲界,有男女之相,又何足異。

  問:普門品中有段“仁者,受此法施,珍寶璎珞,時觀世音菩薩,不肯受之,無盡意複白觀世音菩薩言,仁者,愍我等故受此璎珞”。此二位菩薩是他方世界菩薩來應化娑婆助教主弘法,當時以何種身應化在世,凡夫眼可能見否?(靜修精舍)

  答:有緣者可得而見,經雲:應以何種身得度者,即現何種身而爲說法。

  問:在瑞成書局印行課誦本第七九頁贊教主詞句中有句“叁類化身”是指何種化身希示明!(靜修精舍)

  答:區區所知之化身,有廣狹二說:廣者,即對二乘及凡夫所現之十界身;狹者,即分化身爲二名,現佛形者爲應身,現六道形者爲化身。叁類者,得非如是。

  問:在同期月刊佛學問答敝舍所問第叁則“五逆十惡”老居士回答中言木雕,泥塑,銅鑄,紙繪皆屬化身,化生者無中生有,此等種種皆是人所造成雲何屬在化身?而殺阿羅漢,出佛身血,是說事或是說理,若說事者,此二逆凡夫焉能犯之,何也?(靜修精舍)

  答:化身不限何類,山河大地,翠竹黃花,皆可幻化。況木雕泥塑,是心所造,心即法身,此化身乃依法身而現,稱曰化身,有何不可?出佛身血等,有說事與說理之別,茲就說事論,羅漢如世尊諸弟子,佛如世尊,一是有余依身,一是化身,外道殺害目犍連,調達以石傷世尊足,即犯此二逆。凡夫所害,亦只此應化,若雲法身則無有能害者。

  問:僧道怎樣區分?今臺灣各地和亡人做齋的人稱和尚,他吃酒肉吸菸,怎樣拜佛與亡人追薦功德呢?是和尚或道士?(何永丁)

  答:論形式,出家圓頂受戒,而著袈裟者爲僧,此佛教徒也。帶發結髻,而披對襟敞者爲道,是道教之徒也。兩者真修行者,皆不茹菸酒諸肉。臺俗喪家,所請之過橋擔經舞火之種種遊戲之人,名曰壇門,非僧亦非道也。

  問:一般民衆,常殺豬雞,買金紙糖果等物,請人祈福,或酬神。我們吃素人可否應他之要求,代他祈福,還福?佛教徒如這樣和人家作文疏,祈福,酉守神有罪嗎?上界放的是素物,中下界均是葷腥之物,及金錢財帛,依我看來是犯慈悲,對嗎?(何永丁)

  答:殺牲祭神,佛經所禁,代他求福,迹近觋巫。倘機緣所許,勸以祭神用香花水果,祈福則詣法師前忏悔,請其咒願,功德方真實也。

  問:我祖父的叁弟,專門擇日,堪輿爲業,生活頗佳,名傳新竹縣,很多人喊我研究,繼續此業,祈師實在指示,佛教徒是否可習此業?擇日,堪輿是否迷信,或外道?會違背佛法嗎?我家生活困難,欲研究,兼業維持生活,如果是迷信,我就不學此業,祈實在指示明白。(何永丁)

  答:堪輿星相等事,出家之比丘,俱在禁例;在家學人,未受菩薩大戒,爲生活計,不妨通融。所謂迷信者,是沈迷其中,深信而不能自拔,聽憑支配而已。佛家主張,萬法心造,萬法心轉,自造因果,不受其他支配,故不沈迷。居士倘有他業,而不習此固佳,如必習之,遇事勸以深信因果,可轉定數,亦塵勞中之方便也。

  問:何謂阿修羅道,此道居于何方?以及地獄道是否同居此球?(無名氏)

  答:華義曰無端,曰非天,其形醜陋,有天之福,無天之德,強名之是一類凶暴之神。類分四生,空中山窟海底,居處各不同也。地獄同在此界。

  

  

《佛學問答類編 (通問第一之一)》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