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地藏法門系列 四、地藏法門修行自我鑒定及成就次第▪P8

  ..續本文上一頁也是忘失本心,You can not recognize Yourself (你不識自我)。外道入外道定,乃至衆生種種的心不在焉的情況,也都是一種忘心。但是佛法行人的修行必須要念念覺知、念念分明,念念皆能念念現在,一定要在、不能不在,不但因地修行時要念念都在,而且果地時則要能遍在。要注意這一點:遍在或遍到也是不離本座從本心發出來的,所以不是跑掉了,更不能忘掉。還有沒有問題?

  慧辛:若是覺得口在念,而自己好像並沒有在念,請問師父,這種情形如何?

  師父:再講清楚一點。

  慧辛:就是覺得嘴巴在念,又好像覺得並沒有在念。

  師父:這有兩種情形。一種是心不在焉,所以會覺得沒有在念。另外一種是給念頭帶著跑了。本來念的時候應該要依我剛才講的那個原則,即由心中發出口業,然後到達耳朵。若這樣念,你一定會覺得有在念,而不是沒有在念。現在如果你把心、跟口這兩個切斷以後,只剩口在機械式的跑(運作),所以你不覺得有在念,這是一點。進而言之,如果你從心中發出念來,再由口念出聲來,次由耳朵聽到此聲,接著你又能就路返家,循原路返回去觀照發念的本心,這樣就一定會覺得有在念。反之,如前所說,如果心跑掉了、或忘失、或不覺知、或散亂,其念就會變成一種機械動作,因此你才會不覺得在念。這有個比喻,你有沒有過長途跑步的經驗?因爲跑太久了,跑到後來都變成機械式動作,沒在用力,不覺得在跑,也不覺得累。而變成一種慣性動作。剛才所講的心跑掉了這件事,也是同樣的道理:因念時不用心,只有嘴巴的機械慣性動作,所以你才會根本不覺得你在念。慧乙,所以你剛才那種情形也必須要注意。如果你不用心觀察覺知,到後來就會變成跟她的問題一樣,覺得自己並沒有在念。那樣的話,即使你念到後來會有一點定心,但那一點定心也會有如慣性動作一般,沒什麼覺知性。這時如果你不作意觀察覺知——注意必須要作意觀察覺知:若不作意觀察,則種種修行都會變成一種機械動作,接著就會覺得自己有修好像沒修一樣。這是在說明心跑掉了的後果。另外一種情形是心融入音聲裏面,因此音聲出去之後心就跟著音聲走,就這樣,聲來聲去:心也被帶著來來去去,隨音聲而來,隨著音聲以俱去,也就是心不是在一旁客觀一切現象,不是在當場觀照,而是被帶著跑,隨音聲來來往往、生生滅滅。音聲是什麼呢?音聲是口業,也是塵,即是聲塵。如是即…心隨塵而生滅:心也隨業而往來。如是,因爲心不自主、不自在、不自覺故,所以你便覺得沒有在修,因爲修了半天還是隨業飄蕩,隨塵漂流。所以這個時候也是要趕快抽離出來,把心從諸業中抽離出來,從聲塵中抽離出來,當個Superviser(監督者)來觀察這聲塵與口、耳二根所造業之相狀。若如是,你就會覺得有在修,而且也會越修越起勁兒,越修越歡喜。否則,既覺得自己沒有在修,便會越修越無趣。所以經上說如來有無上妙法門,而我只是略知一、二罷了。

  慧丙:師父,目前我還沒有請法,我在家裏念經的時候,常會念到一個階段時,因爲碰到了問題,便停下來想一想再繼續念。請問師父,這樣行嗎?

  師父:念經跟看經不一樣。看經的時候要思惟經意:而念經的時候才來思惟經意,已經來不及了。念經應該是從頭到尾不停,一直念到底。念經可說是修定的前方便之一。看經是修聞慧及思慧;而念經是修修慧。聞慧及思慧又稱爲聞所成慧、思所成慧;念經則是修所成慧。修所成慧是從定而來的。定是什麼?定就是止觀,所以在念經的時候就是在修止觀准備的工作。所以你也可以只念經文而已,這是較低層次的念經,念經會念的,應該是有止有觀。一切法門都是圓融的,都是灑蓋一切的,只是光會念經並不是真會念經。所以你在念經的時候不應中途停下來。你現在念是沒有用木魚,若是敲木魚念經,敲到一下突然停下來想一想,然後再敲,又想到這一段好像蠻有意思的就越敲越慢,甚至完全停下來,等想通了再恢複正常。這樣行嗎?又譬如敲到某一段覺得很順,如地藏經內的……大光明雲,……大光明雲……的那一段時,又開始快起來,等一下在經文比較深的地方,你又開始慢下來了,有時候又停下來:這樣,護法、天龍鬼神都要被你氣死了,爲什麼?就好像拉小提琴一樣,如果是會拉的人,連隔壁鄰居聽了都覺得很好;不會拉的人,隔壁鄰居便很受罪。還有念經的時候就好像唱歌一樣,念經的時候幾乎已經來不及去思惟了。你若是歌詞不熟的,上臺去唱的時候還在想歌詞,那一定唱不下來,對不對?所以關于經文的意思、都應在念經以前都已經想好,否則你就應什麼都不要再想,你若是一定要想,就等念完了以後再想。唱歌不也如此?歌詞裏種種的輕、重、高、低、乃至于感情、意義,你都要在演唱之前已經就體會過了,到時候就表達出來而已,你不可能一邊唱歌,一邊還在揣摩其中的意思,那一定唱不好。

  慧乙:師父,關于念經時敲木魚唱誦。因爲我們以前第一次接觸誦地藏經的時候是在共修時,那時是用唱誦的,所以回家念經時,即使沒有敲木魚,也是用唱誦的。請問師父,這樣的作法對不對?

  師父:一般來講,采取唱誦的方式是因爲敲木魚的關系,才用唱誦的形式。如果你沒有敲木魚就不需要有韻律,用念的或用讀的就行了。若敲木魚當然要有韻律或旋律(Melody)才行,所以如果是敲木魚念經,就用旋律唱誦;如果不用木魚,就不需要旋律,用朗誦即可。

  慧乙:報告師父,因爲唱誦跟朗誦的感覺不太一樣。

  師父:那你要用那種清唱的、沒有木魚伴奏的,也未嘗不可。就這麼說:法門沒有一定,只要你能夠攝心,能夠修得好就行,沒有一定。

  慧乙:師父,依我個人的感覺是:唱誦的話,我會覺得念經念得很順;而且即使你的眼睛還沒有跟上經,你的心已經知道了。但若用念的話,如果只是純粹像念書一樣,那種感覺和唱誦的味道真的不一樣。

  師父:確實不一樣。如果自己已Developed (發展)出一個調子,你要這樣子誦也行,沒關系,沒什麼問題。總而言之,一句話,所要注重的是效果。如果你那樣修行的效果很好,而且不是太別出新裁,就沒有問題,是可以的。當然有一點,通常用調子誦的,除非你對那個調子非常熟,否則會比較慢。

  慧乙:師父,我會。

  師父:那你是很熟,對那個調子很熟。還有沒有問題?

  慧甲:師父,關于禮佛時觀想,因爲家裏佛堂有佛像,我在觀想時都先看一看佛像,藉以幫助觀想。我的問題是:有時候在禮佛時作觀想,我好像可以看到有很多個自己一起在頂禮:有時候則可以感覺好像有很多佛在我面前,但是我根本不是看得很清楚;有時候則覺面前很模糊,無法真正觀出佛是什麼樣子,或菩薩是什麼樣子。我想請問師父:像我這種情形,是因爲自己修行的問題?還是業障?或是有那裏修得不對?或是由其它原因造成的?

  師父:你如果能夠觀想佛菩薩在你面前,了了分明,那你就已觀想成就了。否則,通常所觀只是模糊的影像,乃至于只是模糊的概念而已,還未能化成完全的形象( Picture ):久修純熟之後,所觀境才能由模糊的概念,漸漸轉爲清晰的影像,就好像我們沖底片一樣,剛剛沖出來時並不能很清晰;漸漸地這些影像,不但輪廓漸明,而且種種細節也能很清楚地了了可見,最後就會變成所謂“諸佛現前”,那是真正地完全觀想成就;而且不只是想象中的形象而已,是真正的佛身現前。所以,你那種情況並沒有什麼問題,只是你觀想並未成就罷了。觀想模糊的時候,就是功夫還未到家。

  慧甲:弟子接下來的問題是:剛才師父說觀想時應有Self control(能自我掌控),確實覺知自己在做什麼。請問師父,當我頂禮觀想時,因爲看不出來前面員的是什麼東西,只是模糊地覺得佛在那裏而已,此時有沒有可能有其它外道、或鬼神跑到那裏面去受我禮拜,因爲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Control (掌控)?

  師父:這點你就太多慮了,不用想那麼多,你所觀想的通常不會那樣。依五位百法來說,觀想必須作意,事實上一切的修行都要作意,你要起意才能修,因爲那不是隨順你的煩惱業力而來的。是因爲隨順佛教才作意去修,作意修止,作意修觀,都必須如是作意。等到將來修習純熟時,才能自然而然、不須要作意也能修觀或修止(修定),不過那已經是大菩薩的境界了,稱爲無功用行。不用害怕你的觀想中會有外道或邪魔跑進來,不要去作如是想,不會的,放心。還有沒有問題?

  慧乙:師父,通常誦經都是在佛堂裏誦,可是我們平常在行住坐臥之間,也常會有經句跑出來,請問師父,這個時候,可以還是不可以?

  師父:那沒什麼關系,沒有什麼可以或不可以。因爲你誦經誦到已經成爲你業力的一部份:裏面自然而然能産生經句,這是很好的,這沒有關系,這很好。

  慧乙:像有一次拜藥師忏,師父領衆唱拜。在那之後,那個旋律常常會自己不停地冒出來。有時候,也會無意間忽然唱出來,可是地點有時候是在廚厲,有時候是在客廳。請問師父,像這樣有沒有說因爲場所的關系,而不適合這樣唱?

  師父:除了廁所以外,都無所謂。如果是在廁所中,忽然有一個經偈冒出來,你就刻意覺知不要念出聲來,如果有經句在心裏浮現,便趕快把它截斷,不要在廁所裏思惟佛義,其它場所都沒有關系。

  慧乙:其它像報紙副刊:最近常常有人會寫有關佛學的文章。有時候報紙放在那裏,我們並不曉得裏面有這些經句,或者舊報紙中有一些佛經的句子,請問師父,這時要怎麼處理?

  師父:我看,這個沒什麼辦法,這是大家的共業,就不要理它了,否則你處理不完。

  慧己:師父上一次提到有在家菩薩沒有在家佛,能不能請師父再解釋一下,爲什麼有在家菩薩?以及菩薩在佛法中的地位。

  師父:所謂在家菩薩也是菩薩發心現在家相,而非他真正在家,因爲既然是菩薩,就應是心已出家。什麼叫出家?不貪著家,家是五欲、六塵、叁界的象征。不一定說是父母、妻子所在之處才叫家;事實上,更抽象、更高的一個境界,是指若人貪著五欲、六塵和叁界,便稱爲在家。所以即使剃發披袈裟而貪著六塵、貪著叁界的,還是稱爲在家。如果以這一層意義來看,若已不貪著五欲、六塵、叁界,而雖未剃發、披袈裟,也是“心已出家”,那就是菩薩示現,且是大菩薩。這種境界當然很高,一般來講,凡夫人不可能達此境界,因爲凡夫即使披了袈裟都做不好了,何況不披袈裟?因此所謂在家、出家,不光是以相上來說,而應以法上來說。什麼法呢?是以貪愛法來說,以貪愛及不貪愛來分:若不貪愛叁界、五欲、六塵就是出家。什麼叫菩薩呢?就是:位于佛之下,在還沒有成佛以前發廣大心之有情稱爲菩薩。菩薩的全名叫菩提薩埵。此處的菩提是指佛菩提,覺悟之意;二薩埵是有情;兩者合起來即是:凡追求無上菩提的有情就叫做菩薩,或菩提薩埵:追求開悟的人,自利利他的人,就叫做菩提薩埵。是以這個法來分的,所以不一定要看那個表相上是剃發不剃發。有的大菩薩爲了要度在家衆,因爲知道有些在家人看到出家人必生畏懼,覺得跟他不同類,會害怕或是不想親近,他就現在家身去教化他。也就是對于善根比較不具足的衆生,便現在家身。因此並非他真正是在家人,這就是所謂在家菩薩的來由。因爲既然是菩薩,就一定心不在家,心一定是出家,才能夠稱爲菩薩。如果他是現在家相:心具菩薩心,也就是菩提薩埵之心,已經發大悲心、菩提心才能叫作菩薩。所以他如果現在家相,就稱爲在家菩薩。菩薩在成菩提之前,必須具修無量功德,才得成佛。在那之前,他以種種方便、種種方式來度化衆生。所以他有時也現在家相,有時候也現男身、女身、國王身……等等,這都是所謂菩薩教化衆生的方便,也是度化衆生的種種方法。對衆生來講,這是他度衆生的種種方便;對他本身而言,則是他成就菩提的方法之一,因爲他要度盡無量的衆生,成就無量的功德,才能成佛,並非光坐在菩提樹下就能成佛。所以所謂“在家菩薩”的意思是這樣。然而這是指在“因地”修行時才如此,等到果地要成佛時,菩薩一定現出家相。如果他現在家相而成佛,衆生會覺得很困惑(confused)。因爲心中的法是清淨還是染法,衆生無法看得到,衆生無法分辨你的心究竟是清淨或不清淨,所以須要以表相來現給他們看。如果你現在家相,與凡夫俗染毫無區別,那就清淨與汙染分不清楚了,所以一定要現出家相而作佛,這是諸佛成佛之通例。

  慧己:請問師父,如果有人說人在這一世可以馬上成佛,這句話是對或不對?

  師父:人生這一世成佛,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慧己:菩薩雖現在家相,但因他這一世已是菩薩,所以下一世他便可成佛了,是不是?

  師父:下一世?

  慧己:也不一定是下一世,因爲菩薩雖現在家相,事實上他已經是菩薩了,他之所以現在家相,是由于他的願力來度衆生。所以有人說你這輩子修了,下輩子可能成佛,請問這句話對不對?

  師父:不一定對,也不一定錯,但若針對你這一世修完,就成佛了這句話來說,通常是錯的,爲什麼?因爲你若這一世修了,來世就成佛,這表示什麼?這表示你已是補處菩薩了,也就是說你等于是Buddha elect (佛陀當選人),是補位的,只是等著宣誓就職而已。事實上,你若是佛陀當選人,便可說你這一世修完,來世就成佛了,那麼現在你就應該具足叁十二相,八十種好,叁明六通亦皆具足,且能夠現千百億化身,放光動地,必須要有這樣的能耐,才能說是補處菩薩。而且你對于種種經典也無不通達,種種衆生無不能調伏,經、律、論無不能解說,種種禅定智慧皆悉圓滿,因爲你已經是佛陀當選人了嘛!這也表示你跟觀世音菩薩、彌勒菩薩是同一等級的菩薩摩诃薩。這就很清楚了!衆生見到他,就應該像禮拜觀世音菩薩一樣禮敬。

  —— 一九九二年叁月二十八日講于美國俄亥俄州,大慧精舍

  一九九九年八月七日二校于美國密執安州,遍照寺

  一九九九年八月二十日叁校于美國密執安州,遍照寺

  一九九九年九月二十一日四校于美國密執安州,遍照寺

  

  

《地藏法門系列 四、地藏法門修行自我鑒定及成就次第》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