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地藏法门系列 四、地藏法门修行自我鉴定及成就次第▪P8

  ..续本文上一页也是忘失本心,You can not recognize Yourself (你不识自我)。外道入外道定,乃至众生种种的心不在焉的情况,也都是一种忘心。但是佛法行人的修行必须要念念觉知、念念分明,念念皆能念念现在,一定要在、不能不在,不但因地修行时要念念都在,而且果地时则要能遍在。要注意这一点:遍在或遍到也是不离本座从本心发出来的,所以不是跑掉了,更不能忘掉。还有没有问题?

  慧辛:若是觉得口在念,而自己好像并没有在念,请问师父,这种情形如何?

  师父:再讲清楚一点。

  慧辛:就是觉得嘴巴在念,又好像觉得并没有在念。

  师父:这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心不在焉,所以会觉得没有在念。另外一种是给念头带着跑了。本来念的时候应该要依我刚才讲的那个原则,即由心中发出口业,然后到达耳朵。若这样念,你一定会觉得有在念,而不是没有在念。现在如果你把心、跟口这两个切断以后,只剩口在机械式的跑(运作),所以你不觉得有在念,这是一点。进而言之,如果你从心中发出念来,再由口念出声来,次由耳朵听到此声,接着你又能就路返家,循原路返回去观照发念的本心,这样就一定会觉得有在念。反之,如前所说,如果心跑掉了、或忘失、或不觉知、或散乱,其念就会变成一种机械动作,因此你才会不觉得在念。这有个比喻,你有没有过长途跑步的经验?因为跑太久了,跑到后来都变成机械式动作,没在用力,不觉得在跑,也不觉得累。而变成一种惯性动作。刚才所讲的心跑掉了这件事,也是同样的道理:因念时不用心,只有嘴巴的机械惯性动作,所以你才会根本不觉得你在念。慧乙,所以你刚才那种情形也必须要注意。如果你不用心观察觉知,到后来就会变成跟她的问题一样,觉得自己并没有在念。那样的话,即使你念到后来会有一点定心,但那一点定心也会有如惯性动作一般,没什么觉知性。这时如果你不作意观察觉知——注意必须要作意观察觉知:若不作意观察,则种种修行都会变成一种机械动作,接着就会觉得自己有修好像没修一样。这是在说明心跑掉了的后果。另外一种情形是心融入音声里面,因此音声出去之后心就跟着音声走,就这样,声来声去:心也被带着来来去去,随音声而来,随着音声以俱去,也就是心不是在一旁客观一切现象,不是在当场观照,而是被带着跑,随音声来来往往、生生灭灭。音声是什么呢?音声是口业,也是尘,即是声尘。如是即…心随尘而生灭:心也随业而往来。如是,因为心不自主、不自在、不自觉故,所以你便觉得没有在修,因为修了半天还是随业飘荡,随尘漂流。所以这个时候也是要赶快抽离出来,把心从诸业中抽离出来,从声尘中抽离出来,当个Superviser(监督者)来观察这声尘与口、耳二根所造业之相状。若如是,你就会觉得有在修,而且也会越修越起劲儿,越修越欢喜。否则,既觉得自己没有在修,便会越修越无趣。所以经上说如来有无上妙法门,而我只是略知一、二罢了。

  慧丙:师父,目前我还没有请法,我在家里念经的时候,常会念到一个阶段时,因为碰到了问题,便停下来想一想再继续念。请问师父,这样行吗?

  师父:念经跟看经不一样。看经的时候要思惟经意:而念经的时候才来思惟经意,已经来不及了。念经应该是从头到尾不停,一直念到底。念经可说是修定的前方便之一。看经是修闻慧及思慧;而念经是修修慧。闻慧及思慧又称为闻所成慧、思所成慧;念经则是修所成慧。修所成慧是从定而来的。定是什么?定就是止观,所以在念经的时候就是在修止观准备的工作。所以你也可以只念经文而已,这是较低层次的念经,念经会念的,应该是有止有观。一切法门都是圆融的,都是洒盖一切的,只是光会念经并不是真会念经。所以你在念经的时候不应中途停下来。你现在念是没有用木鱼,若是敲木鱼念经,敲到一下突然停下来想一想,然后再敲,又想到这一段好像蛮有意思的就越敲越慢,甚至完全停下来,等想通了再恢复正常。这样行吗?又譬如敲到某一段觉得很顺,如地藏经内的……大光明云,……大光明云……的那一段时,又开始快起来,等一下在经文比较深的地方,你又开始慢下来了,有时候又停下来:这样,护法、天龙鬼神都要被你气死了,为什么?就好像拉小提琴一样,如果是会拉的人,连隔壁邻居听了都觉得很好;不会拉的人,隔壁邻居便很受罪。还有念经的时候就好像唱歌一样,念经的时候几乎已经来不及去思惟了。你若是歌词不熟的,上台去唱的时候还在想歌词,那一定唱不下来,对不对?所以关于经文的意思、都应在念经以前都已经想好,否则你就应什么都不要再想,你若是一定要想,就等念完了以后再想。唱歌不也如此?歌词里种种的轻、重、高、低、乃至于感情、意义,你都要在演唱之前已经就体会过了,到时候就表达出来而已,你不可能一边唱歌,一边还在揣摩其中的意思,那一定唱不好。

  慧乙:师父,关于念经时敲木鱼唱诵。因为我们以前第一次接触诵地藏经的时候是在共修时,那时是用唱诵的,所以回家念经时,即使没有敲木鱼,也是用唱诵的。请问师父,这样的作法对不对?

  师父:一般来讲,采取唱诵的方式是因为敲木鱼的关系,才用唱诵的形式。如果你没有敲木鱼就不需要有韵律,用念的或用读的就行了。若敲木鱼当然要有韵律或旋律(Melody)才行,所以如果是敲木鱼念经,就用旋律唱诵;如果不用木鱼,就不需要旋律,用朗诵即可。

  慧乙:报告师父,因为唱诵跟朗诵的感觉不太一样。

  师父:那你要用那种清唱的、没有木鱼伴奏的,也未尝不可。就这么说:法门没有一定,只要你能够摄心,能够修得好就行,没有一定。

  慧乙:师父,依我个人的感觉是:唱诵的话,我会觉得念经念得很顺;而且即使你的眼睛还没有跟上经,你的心已经知道了。但若用念的话,如果只是纯粹像念书一样,那种感觉和唱诵的味道真的不一样。

  师父:确实不一样。如果自己已Developed (发展)出一个调子,你要这样子诵也行,没关系,没什么问题。总而言之,一句话,所要注重的是效果。如果你那样修行的效果很好,而且不是太别出新裁,就没有问题,是可以的。当然有一点,通常用调子诵的,除非你对那个调子非常熟,否则会比较慢。

  慧乙:师父,我会。

  师父:那你是很熟,对那个调子很熟。还有没有问题?

  慧甲:师父,关于礼佛时观想,因为家里佛堂有佛像,我在观想时都先看一看佛像,藉以帮助观想。我的问题是:有时候在礼佛时作观想,我好像可以看到有很多个自己一起在顶礼:有时候则可以感觉好像有很多佛在我面前,但是我根本不是看得很清楚;有时候则觉面前很模糊,无法真正观出佛是什么样子,或菩萨是什么样子。我想请问师父:像我这种情形,是因为自己修行的问题?还是业障?或是有那里修得不对?或是由其它原因造成的?

  师父:你如果能够观想佛菩萨在你面前,了了分明,那你就已观想成就了。否则,通常所观只是模糊的影像,乃至于只是模糊的概念而已,还未能化成完全的形象( Picture ):久修纯熟之后,所观境才能由模糊的概念,渐渐转为清晰的影像,就好像我们冲底片一样,刚刚冲出来时并不能很清晰;渐渐地这些影像,不但轮廓渐明,而且种种细节也能很清楚地了了可见,最后就会变成所谓“诸佛现前”,那是真正地完全观想成就;而且不只是想象中的形象而已,是真正的佛身现前。所以,你那种情况并没有什么问题,只是你观想并未成就罢了。观想模糊的时候,就是功夫还未到家。

  慧甲:弟子接下来的问题是:刚才师父说观想时应有Self control(能自我掌控),确实觉知自己在做什么。请问师父,当我顶礼观想时,因为看不出来前面员的是什么东西,只是模糊地觉得佛在那里而已,此时有没有可能有其它外道、或鬼神跑到那里面去受我礼拜,因为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Control (掌控)?

  师父:这点你就太多虑了,不用想那么多,你所观想的通常不会那样。依五位百法来说,观想必须作意,事实上一切的修行都要作意,你要起意才能修,因为那不是随顺你的烦恼业力而来的。是因为随顺佛教才作意去修,作意修止,作意修观,都必须如是作意。等到将来修习纯熟时,才能自然而然、不须要作意也能修观或修止(修定),不过那已经是大菩萨的境界了,称为无功用行。不用害怕你的观想中会有外道或邪魔跑进来,不要去作如是想,不会的,放心。还有没有问题?

  慧乙:师父,通常诵经都是在佛堂里诵,可是我们平常在行住坐卧之间,也常会有经句跑出来,请问师父,这个时候,可以还是不可以?

  师父:那没什么关系,没有什么可以或不可以。因为你诵经诵到已经成为你业力的一部份:里面自然而然能产生经句,这是很好的,这没有关系,这很好。

  慧乙:像有一次拜药师忏,师父领众唱拜。在那之后,那个旋律常常会自己不停地冒出来。有时候,也会无意间忽然唱出来,可是地点有时候是在厨厉,有时候是在客厅。请问师父,像这样有没有说因为场所的关系,而不适合这样唱?

  师父:除了厕所以外,都无所谓。如果是在厕所中,忽然有一个经偈冒出来,你就刻意觉知不要念出声来,如果有经句在心里浮现,便赶快把它截断,不要在厕所里思惟佛义,其它场所都没有关系。

  慧乙:其它像报纸副刊:最近常常有人会写有关佛学的文章。有时候报纸放在那里,我们并不晓得里面有这些经句,或者旧报纸中有一些佛经的句子,请问师父,这时要怎么处理?

  师父:我看,这个没什么办法,这是大家的共业,就不要理它了,否则你处理不完。

  慧己:师父上一次提到有在家菩萨没有在家佛,能不能请师父再解释一下,为什么有在家菩萨?以及菩萨在佛法中的地位。

  师父:所谓在家菩萨也是菩萨发心现在家相,而非他真正在家,因为既然是菩萨,就应是心已出家。什么叫出家?不贪着家,家是五欲、六尘、三界的象征。不一定说是父母、妻子所在之处才叫家;事实上,更抽象、更高的一个境界,是指若人贪着五欲、六尘和三界,便称为在家。所以即使剃发披袈裟而贪着六尘、贪着三界的,还是称为在家。如果以这一层意义来看,若已不贪着五欲、六尘、三界,而虽未剃发、披袈裟,也是“心已出家”,那就是菩萨示现,且是大菩萨。这种境界当然很高,一般来讲,凡夫人不可能达此境界,因为凡夫即使披了袈裟都做不好了,何况不披袈裟?因此所谓在家、出家,不光是以相上来说,而应以法上来说。什么法呢?是以贪爱法来说,以贪爱及不贪爱来分:若不贪爱三界、五欲、六尘就是出家。什么叫菩萨呢?就是:位于佛之下,在还没有成佛以前发广大心之有情称为菩萨。菩萨的全名叫菩提萨埵。此处的菩提是指佛菩提,觉悟之意;二萨埵是有情;两者合起来即是:凡追求无上菩提的有情就叫做菩萨,或菩提萨埵:追求开悟的人,自利利他的人,就叫做菩提萨埵。是以这个法来分的,所以不一定要看那个表相上是剃发不剃发。有的大菩萨为了要度在家众,因为知道有些在家人看到出家人必生畏惧,觉得跟他不同类,会害怕或是不想亲近,他就现在家身去教化他。也就是对于善根比较不具足的众生,便现在家身。因此并非他真正是在家人,这就是所谓在家菩萨的来由。因为既然是菩萨,就一定心不在家,心一定是出家,才能够称为菩萨。如果他是现在家相:心具菩萨心,也就是菩提萨埵之心,已经发大悲心、菩提心才能叫作菩萨。所以他如果现在家相,就称为在家菩萨。菩萨在成菩提之前,必须具修无量功德,才得成佛。在那之前,他以种种方便、种种方式来度化众生。所以他有时也现在家相,有时候也现男身、女身、国王身……等等,这都是所谓菩萨教化众生的方便,也是度化众生的种种方法。对众生来讲,这是他度众生的种种方便;对他本身而言,则是他成就菩提的方法之一,因为他要度尽无量的众生,成就无量的功德,才能成佛,并非光坐在菩提树下就能成佛。所以所谓“在家菩萨”的意思是这样。然而这是指在“因地”修行时才如此,等到果地要成佛时,菩萨一定现出家相。如果他现在家相而成佛,众生会觉得很困惑(confused)。因为心中的法是清净还是染法,众生无法看得到,众生无法分辨你的心究竟是清净或不清净,所以须要以表相来现给他们看。如果你现在家相,与凡夫俗染毫无区别,那就清净与污染分不清楚了,所以一定要现出家相而作佛,这是诸佛成佛之通例。

  慧己:请问师父,如果有人说人在这一世可以马上成佛,这句话是对或不对?

  师父:人生这一世成佛,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慧己:菩萨虽现在家相,但因他这一世已是菩萨,所以下一世他便可成佛了,是不是?

  师父:下一世?

  慧己:也不一定是下一世,因为菩萨虽现在家相,事实上他已经是菩萨了,他之所以现在家相,是由于他的愿力来度众生。所以有人说你这辈子修了,下辈子可能成佛,请问这句话对不对?

  师父:不一定对,也不一定错,但若针对你这一世修完,就成佛了这句话来说,通常是错的,为什么?因为你若这一世修了,来世就成佛,这表示什么?这表示你已是补处菩萨了,也就是说你等于是Buddha elect (佛陀当选人),是补位的,只是等着宣誓就职而已。事实上,你若是佛陀当选人,便可说你这一世修完,来世就成佛了,那么现在你就应该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三明六通亦皆具足,且能够现千百亿化身,放光动地,必须要有这样的能耐,才能说是补处菩萨。而且你对于种种经典也无不通达,种种众生无不能调伏,经、律、论无不能解说,种种禅定智慧皆悉圆满,因为你已经是佛陀当选人了嘛!这也表示你跟观世音菩萨、弥勒菩萨是同一等级的菩萨摩诃萨。这就很清楚了!众生见到他,就应该像礼拜观世音菩萨一样礼敬。

  —— 一九九二年三月二十八日讲于美国俄亥俄州,大慧精舍

  一九九九年八月七日二校于美国密执安州,遍照寺

  一九九九年八月二十日三校于美国密执安州,遍照寺

  一九九九年九月二十一日四校于美国密执安州,遍照寺

  

  

《地藏法门系列 四、地藏法门修行自我鉴定及成就次第》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