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福、惜福與檀波羅蜜
一、修福與惜福
弟子定普問:「請師父開示,什麼是『惜福』?什麼是『積福』?」
師父:「『惜福』 就是學佛之人,已有的福要好好珍惜,也要好好地使用它,不去揮霍它,這包括外在與內在兩方面的福。外在方面,對于一切物品要好好地維護、保養及使用,一切都保持得幹幹淨淨的:例如器物要常擦拭它,房子要維護得整齊幹淨,東西若稍微故障時,要馬上動手修好,不要等到全壞了,才花一大筆錢去請工匠來修、來換。所有『外在』的物品,都應該好好珍惜維護。內在方面,則于自心中,對于資財本身就要很珍惜它,而且要很珍惜自己能有這個機會擁有及使用它,這樣便是不但在內心中寶貴珍惜它,同時也發之于外在的表現來維護它,好好地使用、不糟蹋它,乃至凡是導致我能擁有這束西的一切因綠,我都要寶貴它——不但要很寶貴、而且要很珍惜它。譬如對自己的工作、對眷屬、朋友,都要好好珍惜,要這樣思惟:我之所以能有這下作的一切外在因緣都是很難得的,因此要好好地愛惜它、寶貴它,這就是惜福的一種表現。總而言之,『惜福』 是表示對『已有』的東西要好好珍重,盡量使用,且好好地使用它,而不是心存『吝惜』,因而舍不得用。例如衣服買回來了就要拿出來穿,不要收到櫃予裏放著不用,等過了時,褪了色,或放著被蟲咬壞了,或身材變了,才發現已經不能穿了,這種表現不叫『惜福』,而是『吝惜』,是一種悭吝,屬于貪所攝的煩惱。『吝惜』不用,最終反而成爲一種浪費——物盡其用,買來了就要好好地利用,且用得著的才買,才是真正的惜福。「以上所舉是表示對已有之物如何去惜福;另外對『尚未有』的,要以正常的努力去造成種種因素,使自己能得到及擁有,擁有之後,再以其中一部分去與別人分一孚,此即是司修福』。而『積福』 是盡量多修福,多以己有利益他人,此利人之行,作得多了,積聚起來,成一大福聚,稱爲積福。」
二、自受用福與他受用福
師父:「又,『福』分兩種,一種是『自受用福』,一種是『他受用福』。『自受用福』是爲了自己能受用某物、某事,而以正當手段努力去取得。這裏的『自受用』指的不只是行者自身而已,還包括父母、妻、子、兄弟姊妹等親人。不過這種福是小福,也是最狹隘的福。『他受用福』則涵義較廣,是大福。它能令他人也能受用到你所修的福。修『他受用福』則不一定要擁有很多東西才能修,就算你只有少少東西,若別人需要,你便能「舍得」與人分享,即是修『他受用福』。給予人東西,量不在于多寡、質不在好壞,而完全在于用心,其要則在于你能「舍得」。所以修福主要是修『舍』。因爲你能舍,別人才能受用到;你若舍不得,別人即使得到你的施舍,也不很受用。你的東西若愛之如命,鎖在保險箱裏,別人連看都看不到,哪能談得上受用?佛經上說,世上有極其悭吝之人,他的東西連妻子兒女都受用不到,更何況是外人。又說,甚至有些最極悭吝又愚癡的人,他所擁有的東西,連他自己都舍不得受用,更何況是妻予兄弟了——這實在是太愚癡了!所以有智慧的人,他所擁有的東西,能令自、他都得受用,當然,如前所說,其物不在量的多寡、或質的好壞。這是于物質上修司他受用福』。至于精神上的,則涵蓋範圍更廣,學佛之人,其有智者,乃至于一颦一笑都思能利益他人。即使他的一句話,也能使人受用無盡,乃至改變一生;有大修行之善知識,甚至叁言兩語,便能令人心開悟解,以致離苦解脫、見性成佛道。如佛經上所載,諸佛及祖師的一兩句話,便使學人開悟。所以精神上的『他受用』之功德,更加是無量無邊,其果報也無有際涯。」
師父定普師父
叁、積福
師父:「再說,什麼叫『積福』 呢?修得之福,不浪費、不揮霍,叫『積福』。譬如說,有人很會賺錢,但也很會花錢。會賺錢卻不會省錢,便無法保住錢財。像這樣就是會『修福』,卻不會『積福』。行者要能『修』,也能『積』,才是最好的。總之,不浪費只是『惜福』,是靜態的、消極的;『修福』是積極的,而『積福』則是更進一步,可說是最積極的,因爲你把所修的福德都累積起來了,如生意人開創一項企業前的『集資』,又如菩薩資糧位的『集聚福德資糧』」
定普:「師父,我們要怎樣積福呢?」
師父:「積福的第一要訣就在于不可驕傲自滿,也就是『不以得少爲足』。『不驕傲自滿』的意義是不擁有一點點小福報,就覺得很了不起了。修行人因爲要成佛道,就須廣積無量福德,有了『福德具足』的本錢,才堪修行智慧,了脫無始以來的生死大事。例如有些福德不足的人,一打坐或誦經、念咒,就障礙現前。何以故?怨親債主都來了!那些怨親債主見他修行,不但不生敬仰,反而會笑道:像你這副德性,也想修佛菩提?——真是不自量力!待我一腳把你踹到一邊去!且會有一些小神小鬼、搗蛋鬼、調皮鬼等,看你福德未充,還不自量力,也都會來找你麻煩或捉弄你。」
定普:「師父,這是福德不夠嗎?」
師父:「是的。福德不足之人,修習定慧即有障難。福德充足之人,人天擁護,修行多所成就。」
定普:「師父,若不修行的話,他們會不會吵鬧?」
師父:「奇怪的是,你一不修行,自然馬上就沒事了。因爲凡夫衆生都有嫉妒心,除了怨親債主以外,其它有些不太相幹、或無緣的衆生,見你修行也會眼紅,就深怕你修行之後越來越超過他,他因此以無明故,心生嫉妒,便要障礙你,留難你。可是如果你的福德人,有善神守護,他們也不敢來惹你,甚至爲天神護法所敕,而恭敬你、擁護你呢!因爲知道你將來修成之後,可以度他們。」
四、布施與布施波羅蜜
師父:「以上談修福、惜福、積福,大都從布施中來。然而布施財物以修福,並非究竟之法,以其所得只是『人天有漏果報』,換言之,它是『有漏福德』;若論究竟,『布施波羅蜜』方爲究竟!以修『擅波羅蜜』的功德,能令行者達于究竟之彼岸,成就佛道,因此擅波羅蜜才是究竟,其所成就者爲『無漏功德』。功德分兩種,一種是有漏,一種是無漏。那麼,什麼是檀波羅蜜(布施波羅蜜)呢?簡單講,檀波羅蜜即是『清淨施』。以清淨故,所以能成就功德法身。『清淨』與『莊嚴』是兩回事。先清淨,才能莊嚴。因此,『莊嚴』一定要經過『清淨』 這一階段。就好像好花要插在幹淨的花瓶上,才會莊嚴,若插在汙器裏、或爛泥中,便失去莊嚴。修行也是一樣,先修種種法,消除業障,令身心『清淨』,然後再進而以種種無上妙法『莊嚴』自身。」
五、轉「檀那」爲「檀波羅蜜」之九法
定普:「師父,如何轉『有漏功德』爲『無漏功德』?」
師父:「如何轉有漏功德爲無漏功德?或者說:如何轉『檀那』爲『擅波羅蜜』呢?這就要修行九法,由此九法可以成就檀波羅蜜,可以轉『檀』爲『檀波羅蜜』,轉有漏行爲無漏行。這九法是什麼呢?」
1.信施師父:「轉『布施』爲『布施波羅蜜』的第一個法門是『信施』,或稱『以信心施』。這主要是指佛弟子對叁寶的布施。爲佛弟子,供養叁寶時,應以信心而行布施,亦即:你供養叁寶時,應本著你對叁寶的信心,而不是看師父很可憐,沒地方住,所以提供一個地方給他住;或看師父很可憐,吃得不好,你同情他,所以你來做飯給他吃,或請他去餐館吃。那樣就不是以信心而施,而是以憐憫而施,故不能稱爲『信施』。對社會上的人可以憐憫而施,但對叁寶就不敬了。又,于律中規定僧衆,白衣行施若非信施,則不當接受。因爲出家人接受信施,主要還是在于令他有機會種福田、親近叁寶、受叁寶度化,而不在于得到他的財物;因此行施人若非信施,于叁寶並無信心,便不能達到度化的作用,而且常有不好的副作用産生,因此僧衆不可接受非信施。若人以清淨信而行布施,則得轉有漏的『檀那』爲無漏的『擅波羅蜜』。」
2.不輕心施:「轉『檀那』爲『檀波羅蜜』的第二法是『不輕心』:即不輕視受施者。『施者』 不輕視『受者』,不認爲『我是施者,你是受者』,就自覺我比你高,比你強。亦不能這樣想:『如果你不是地位比我低、或能力比我差,就不需要我的布施了;因爲你受我的布施之惠,所以你在我之下;我是施惠者,你是受惠者——我有恩于你。』不應作是念。不應以『輕他』之心施人,不以爲他人接受你的布施,就比你差,比你矮一截。我曾有一個朋友很喜歡幫助人,但他對我說:他從幫助別人之中得到很大的快樂;又說:他之所以喜歡幫助人的原因是:他能因此而覺得自己比別人強,比別人有能力,所以他喜歡幫助人。」
定普:「這是自卑感。」
師父:「對,這是自卑感的『反射』,藉此來肯定自已,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因此,若要令所修的『布施』成爲『擅波羅蜜』,絕不可以輕人之心來行布施。尤其是佛弟子布施叁寶時,更不可以輕心而行,否則不但無功德,反而造罪。但當今之世,在家居士供養僧寶時,很多都不能以敬重之心行之。若人不以輕心行施,而以敬重之心行施,則能轉有漏之檀那爲無漏之擅波羅蜜。」
3.不慢心施
師父:「轉布施爲布施波羅蜜的第叁法是:『不慢心』。如何是不慢心呢?若從受者的立場來講是『不輕心』,若以施者的立場來講,就是『不慢心』。亦即,我行布施之時,心中沒有傲慢。這裏所說的傲慢亦有很多層次。施者可以表現很強烈的傲慢,對受者很不屑;也可以只露出一點點傲慢,然而即使只是一點點傲慢,也還是起慢心。所謂『慢』,是視己爲高,視他人爲低,以己淩人,故稱『淩慢』。若人有慢心,其態度、言語、辭色都可察覺得出來。所以『地藏經』裏面提到:『是大國王等欲布施時,若能具大慈悲,『下心』含笑,親手遍布施,或使人施,軟言慰喻。是國王等所獲福利,如布施百恒河沙佛功德之利…
《修福、惜福與檀波羅蜜》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