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習禅五階(下)
要想成就禅定,應先修習前方便如下,以便複習。
前方便一:呵責五欲,前方便有叁大項,現在將整個大綱列表
五欲有下面兩組:
(甲)對色、聲、香、味、觸所生之欲——較抽象的一類
(乙)對財、色、名、食、睡所生之欲——較實際的一類
這五種欲不但會妨礙我們專心修定,也會覆蔽我們的心,令失其明淨。所以習禅者應呵責五欲。
前方便二:舍棄五蓋
五蓋是:
1、貪蓋(貪婪或執著)
2、瞋蓋(厭惡或憎恨)
3、睡蓋
4、掉悔蓋
5、疑蓋(對佛法懷疑不信)
前方便叁:修習五法
五法是:
1、欲(意願)
2、念(思惟、憶念)
3、精進
4、巧慧
5、一心
前方便一:呵責五欲
上星期我們談到呵責五欲,並且解釋了五欲會如何破壞或障礙習禅者的定力。在此我再提一下,所謂呵責或譴責,其隱含之意爲:要能正觀五欲,亦即,洞悉五欲這幫不良分子對行者所要達成之目標是一種障凝,如是了知其過患之後,行者才會責備自己竟然有此不純潔的欲望;或者把欲——如果有的話——當作一個擬人化的對象來譴責,以期壓製將生之欲,令其不起;或逼退已生之欲,令其速滅。也就是說,不讓五欲擋住我們修行的去路。現在我們來討論習禅的第二個前方便——舍棄五蓋
前方便二:舍棄五蓋
行者當知,有五種蓋能把我們的心包裹在無明黑暗之中:這五種蓋是:
貪蓋
瞋蓋
睡蓋
掉悔蓋
疑蓋
這些之所以都稱爲蓋的原因,是因爲它們能覆蓋我們的心,乃至覆蓋我們的本性,故名之爲五蓋。我們之所以會隨業水漂蕩而遠離了自己的本性(或佛性) ,全要歸咎于這五種蓋。幸好,事實的真相是:我們並沒有真正地遠離我們的佛性——它可是一直都跟著我們在一起的,未嘗一刻暫離!本性雖然時時刻刻都與我們同在,但我們依舊是看不到它,其原因就是因爲這五種蓋遮住了我們的視線。我們好比在牆的這一邊,而我們的佛性就在牆的另一邊,擋在我們與佛性之間的,就是這堵五蓋之牆!就是這堵不透明的五蓋之牆令我們覺得好像自己的佛性遠在天邊:而事實上,它還真是近在咫尺呢!有一點特別重要,你一定要牢牢記住:我們並未奂正遠離自己的佛性或本性,而且把我們與佛性分開的那些障礙,也沒有想象中那麼大。如今我們努力的目標,即是要除掉這些蓋,以使佛性再度無遮無隔地顯現出來。下面闡釋一下如何觀察及除蓋之法:
1、舍棄貪蓋(貪婪或執著)
這一項可說是上面所闡遊之習禅的第一個前方便(呵責五欲)的總目。彼處的五欲,即是此處所稱的貪蓋。此貪蓋是如此根深蒂固地埋藏在我們的心裏,由于曠劫以來,我們窮年累月、無有間斷地積集著五欲之業,結果使得它們早已在心中鞏固異常,極難動搖或拔除了。因此,在修完前方便一之後,即須繼續趁勝追擊,奮力冉全盤修一次,幾乎像是決一死戰一般,或像短兵相接的肉搏戰一樣,以確信所有躲在戰壕中及城垛後的敵人(毒根)全都解決了。換句話說,這一次是把它們全了結了,一個也不准留!
2、舍棄瞋蓋(厭惡或憎恨)
當我們喜歡上某樣東西的時候,便自然會有逐漸貪著它的傾向。反之,如果我們得不到我們所想要的東西,那貪著之情就會反彈回來,搖身一變,變成瞋恚或憎惡之情。這些瞋恚之情對行禅者的危害甚大——其危險性遠甚于貪著。貪著能驅策我們去做善事、惡事、或無記之事,而瞋恚或生氣卻只會驅使我們去做有害的事——因此瞋恚純粹是惡的。事實上,傷害性的行爲,多半是直接或間接地在憤怒、瞋恚的驅使下做出來的。因此,摒除瞋蓋乃是行者刻不容緩的事。
順便提一下,在貪、瞋、癡叁毒當中,癡才是一切不善法的始作俑者,貪愛或取著是愚癡的第一代子孫,而瞋恚或生氣等則是愚癡的第二代子孫。把這些貪瞋癡的大毒、小毒全都集在一起,就構成了一個家庭——輪回之家、或輪回之大本營。
3、舍棄睡蓋
睡眠是一種蓋,因爲它能把一切屢相覆蓋在一團漆黑之中。當我們睡著的時候,我們對自己便完全失去了控製——完全失去意志力,而隨業風飄蕩。經上說,人在睡眠中的狀況、與人臨終之後所處的境況非常相像(尤其是死亡後與再投胎之間,四十九天的中陰身期間,梵文稱之爲Antara-Bhava,中有) ,因爲我們死後便自然失去在生時清醒的意志力,同時我們的業力會立即接管而承辦一切,替我們作一切取擇,我們就這樣身不由己、無可奈何地被業力引領到下一世的投生之處。
由于過去各人所造的業不同,所以在睡時,有的人會作惡夢,有的會作好夢,而有些修行好的人,即使在夢中也會繼續修行!這乍聽起來似乎很奇妙,而且叫人難以置信,其實這並沒什麼神奇。它的實際情形是這樣的—由于這些修行人平常一直都很用功地在修行,所以當他們在夢中一遭遇困難或災難時,他們便會自然而然地稱佛名號,或求助于法而誦陀羅尼(咒)等,或者做些有所肋益的對策;如是,其在夢中的困境便戛然而止、乃至消失無形。這與一般人在夢中絲毫無計可施、求助無門的情況相比,簡直不能以道裏計。
雖然方才所談爲夢中之事,但我們醒時的生活,不也有如一夢嗎?這麼說來,我們在夜間所作的夢,就成了夢中之夢,恰似哈姆雷特一劇中的戲中戲一般。如是,在我們一生的大夢中,也有許多夜晚裏的小夢。然而,小夢易醒,大夢難覺;我們學佛的人都很想從這大夢中醒過來,那正是何以我們今天會在這兒研習佛法的原因!我們大家能聚在這兒談論佛法,也是由于業力牽引所致。衆生皆受著業力的驅策與牽引,不管你願不願意、或者知不知道。
睡眠能令我們變成猶如一具死屍般,軟弱無力、無堪無助。這個情況常令修行人感到十分困擾、懊喪。也正爲了這原因,佛才告誡我們若要修行,便不要多睡。佛又開示說:佛法行人雖應吃得飽足,以維持修行的體力,但對睡眠卻應盡量減少,睡得越少越好,因爲睡眠會把一切都化爲黑暗。明白地說,睡眠是習禅者的叁大勁敵之一 ,另外兩個勁敵是散亂與掉舉。再說,當你正修得境界很好的時候,你若不論爲何原因,停了下來,跑去睡覺;接著等你一覺醒來時,你便會悲痛地發覺:在睡前所修得的那些善境界怎麼都不見了!這時,要想失而複得,你就得再從頭修起——因爲那原本持續無間的佳境,已經讓睡眠這段停頓與空白給打斷,或攪亂了。這有點像在公路上開車:一旦你停下車來休息一會兒,或做些其它事;當你要再啓程時,就得重新發動引擎、暖車、重新加速——一切都得從頭來過,才能再次上路。
縱然睡眠有如此多的缺點,你卻不應強迫自己不睡覺。若是勉強不睡,你可能會發現:到了第二天,你便會找很多好理由,反而睡得更多,以彌補前一天睡眠不足的損失——因爲你下意識裏會覺得由于昨夜少睡,好像自己虧待了自己一般!
如果你想了解一下自己的禅定修習已經進展到了什麼程度,最簡單的方式,即是以你所需的睡眠量之多寡來定奪。你的禅定修行若是進行得很順利,你便會發現你所需要的睡眠時間愈來愈少了。這聽來似乎很不可思議,其實一點也不。你若從五蓋的觀點來看此事,即會一目了然。衆生之所以需要睡眠的原因,是因爲我們在搜集了一整天的五塵之後,其心上覆蓋了一層厚厚的塵垢,所以我們打從心裏覺得既疲倦、又沈重。這時是爲了要把塵垢沈澱到阿賴耶識中,而讓六識心恢複其清明之狀,因此我們才需要睡眠;簡單地說,睡眠的功用是把塵染清理到倉庫中去。而正確的禅定修習,即可令我們較迅速而有效地完成此工作,因此不需那麼多睡眠,便能令心恢複明淨。坐禅在此時猶如一個善于經營的總管或店家老板,他把所有的進貨都安置在庫房中,井然有序,所以實際上他所須花在整理貨品上的時間很少。此外,其店面也總是整理得井井有條、齊整明淨、效率亦高。同理,由于坐禅之助,我們的心上便不再覆蓋著紛亂的塵勞,因此,它便不再需要大量的睡眠來恢複其清明。其結果是:經常習禅之人會覺得異常清醒、極少困意,睡眠大爲減少,而其心卻能常保惺惺明覺。
不過有些時候,你在習定之後會感覺到:不但睡眠沒有減少,反而需要更多的睡眠了!這原因是:當你在修習禅定的時候,你猶如正在拂拭你那滿沾業垢的心。
拂拭業心即有如清掃滿是塵垢的地板:在掃地的時候,難免會揚起一些塵埃于空中飄浮。同樣地,我們借著習禅之力而清淨自己的業識之時,于其清掃的過程中所揚起的心垢,飄蕩在空中,似乎會反而更迷蒙了網心眼」,以致令人變得更常昏昏欲睡。在那個節骨眼,我們絕不可退縮、臣服,而被網睡眠蓋」擊敗;我們應該奮力振作起來,以各種方便卻除困意。
4、舍棄掉悔蓋
掉悔之義類似動蕩與不安之狀:掉是掉舉,意爲心中興奮、昂奮、高舉不下;悔,又稱惡作,是懊悔先前不應作而作之事,而令心沮喪難安。掉舉與惡作,前者令心高舉,後者令心下沈,然皆令心不安,不能安于止,故二者合稱掉悔,此掉悔以能令心升沈不安,故能覆蓋本心之明淨覺了,而稱爲掉悔蓋。爲了能得禅定,我們必須消除心中的掉悔蓋。掉悔的來源通常有叁:一 、回憶過去,二、企盼未來,叁、妄想現在。此叁者常能讓人跌入亢奮、期盼、悔恨、嗅陷、或撫今感昔、擔心現在、憂慮未來、焦躁不安等的深淵之中,甚至令人投入無盡幻想的白日夢之中而不知自拔。一言以蔽之,其毛病乃出于不能將思緒一直專注于當下——此時此刻之上。因此,爲除此病故,坐禅時一定耍將心專注于當下這一刻,萬勿住于未來、過去、乃至現在的妄想上,我們必須了悟佛于經中所示:過去已經死亡,未來還沒出生——已死的過去只是個鬼影子而已,而還沒出生的未來,則是我們想象出來的龜毛兔角;過…
《禅之甘露 第十章 習禅五階(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